中国武侠小说四大宗师
(1924年3月22日—2009年1月22日),原名陈文统,中国著名武侠小说家,与金庸、古龙、温瑞安并称为中国武侠小说四大宗师,被誉为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山祖师。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和金庸共同扛起了新派武侠小说的大旗,梁羽生摒弃了旧派武侠小说一味复仇与嗜杀的倾向,将侠行建立在正义、尊严、爱民的基础上,提出“以侠胜武”的理念。梁羽生为人正派,创作了三十余部武侠佳作,开创了新派武侠小说的先河。2009年1月22日,梁羽生因病在悉尼去世,享年85岁。
代表作品有《白发魔女传》《七剑下天山》《萍踪侠影录》《云海玉弓缘》等。在评价自己的武侠创作地位时,梁羽生曾说:“开风气也,梁羽生;发扬光大者,金庸。”另有笔名陈鲁、冯瑜宁、梁慧如、李夫人、冯显华、幻萍、佟硕之、凤雏生。
(1924年3月10日—2018年10月30日),本名查良镛,浙江省海宁市人,祖籍江西省婺源县浙源乡凤山村。1948年移居香港。当代武侠小说作家、新闻学家、企业家、政治评论家、社会活动家,被誉为“香港四大才子”之一,与古龙、梁羽生、温瑞安并称为“中国武侠小说四大宗师”。
1944年,考入重庆中央政治大学外交系。1946年秋,进入上海《大公报》任国际电讯翻译。1948年,毕业于上海东吴大学法学院,并被调往《大公报》香港分社。1952年调入《新晚报》编辑副刊,并写出《绝代佳人》《兰花花》等电影剧本。1959年,金庸等人于香港创办《明报》。1985年起,历任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政治体制小组负责人之一,基本法咨询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委员,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委员。1994年,受聘北京大学名誉教授。2000年,获得大紫荆勋章。2007年,出任香港中文大学文学院荣誉教授。2009年9月,被聘为中国作协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名誉副主席;同年荣获2008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2010年,获得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2018年10月30日,在中国香港逝世,享年94岁。
(1938年6月7日一1985年9月21日),原名熊耀华,籍贯江西南昌。1938年6月7日出生于香港。
武侠小说家,新派武侠小说泰斗,与金庸、梁羽生、温瑞安并称为中国武侠小说四大宗师。代表作有《多情剑客无情剑》《绝代双骄》《英雄无泪》等。古龙把武侠小说引入了经典文学的殿堂,将戏剧、推理、诗歌等元素带入传统武侠,又将自己独特的人生哲学融入其中,使中外经典熔铸一炉,开创了近代武侠小说新纪元,将武侠文学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
1985年9月21日,因肝硬化、静脉出血,古龙在台湾去世,终年47岁。
(1954年1月1日—健在),笔名有温凉玉、舒侠舞、王山而、项飞梦、温晚、柳眉色、风玲草等。籍贯广东梅县,出生于马来西亚霹雳州,台湾大学中文系肄业。港台武侠小说作家,与金庸、古龙、梁羽生并列为新武侠四大宗师。代表作有《神州奇侠》系列、《七大寇》系列、《说英雄谁是英雄》系列、《四大名捕》系列、《布衣神相》系列等。
温瑞安8岁开始在中国香港地区发表诗作,9岁创立学文社,13岁开始主编刊物,16岁开始发表“四大名捕”系列的武侠小说,大学时代即在中国台湾地区创办诗社、文社、武术集团和杂志社,现已出版近800部书,700部以上属武侠小说。连伪书盗版在内,温书有1860多种,授权正版则有接近1200种。他是中文世界里写最多字的作家之一。他在新马以文学评论和散文起家,在台湾地区以诗人著称,小学时已在港台地区发表诗作、评论,20世纪70年代已写玄幻、惊悚、推理、心理、现代言情小说,但在内陆则以武侠小说著称。
至2000年,温瑞安已写下近二千万文字,出版作品有多国文字多种版本且近二千册。代表作被多家影视公司多次改编为电影与电视剧多达35部。

中国武侠小说四大宗师:他们的作品为中国文化增添了神秘色彩
是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一种文化元素和文化标签。随着 成龙、李连杰、周星驰、吴京、杨紫琼 等武打明星所拍摄的电影在国外走红。 国外一度认为中国人民都是有“功夫”的,给我们自己的祖国增添了不少神秘的色彩。 然后在这些爆红的背后,是一代代武侠爱好者以及武侠作家们结合中国文化对传统“门派”以及“武术流派”的推崇,书写了中国文化多元的另一面。接下来,为大家科普一下 中国武侠小说四大宗师:他们分别是金庸、古龙、梁羽生、温瑞安。
(1924年3月10日—2018年10月30日),本名查良镛,男,生于浙江省海宁市,1948年移居香港。 当代武侠小说作家、新闻学家、企业家、政治评论家、社会活动家,被誉为“香港四大才子”之一,与古龙、梁羽生、温瑞安并称为中国武侠小说四大宗师。
1944年,考入重庆中央政治大学外交系。1946年秋,进入上海《大公报》任国际电讯翻译。1948年,毕业于上海东吴大学法学院,并被调往《大公报》香港分社 。1952年调入《新晚报》编辑副刊,并写出《绝代佳人》《兰花花》等电影剧本。1959年,金庸等人于香港创办《明报》 。 1985年起,历任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政治体制小组负责人之一,基本法咨询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委员,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委员。1994年,受聘北京大学名誉教授。2000年,获得大紫荆勋章。2007年,出任香港中文大学文学院荣誉教授。 2009年9月,被聘为中国作协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名誉副主席;同年荣获2008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2010年,获得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2018年10月30日,在中国香港逝世,享年94岁。
代表作品有:《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天龙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记》、《雪山飞狐》、《书剑恩仇录》等。
(1938年6月7日一1985年9月21日),原名熊耀华,籍贯江西南昌,汉族。1938年6月7日生于香港。 著名武侠小说家,新派武侠小说泰斗,与金庸、梁羽生、温瑞安并称为中国武侠小说四大宗师 。 古龙把武侠小说引入了经典文学的殿堂,将戏剧、推理、诗歌等元素带入传统武侠,又将自己独特的人生哲学融入其中,使中外经典镕铸一炉,开创了近代武侠小说新纪元,将武侠文学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 1985年9月21日,因肝硬化、静脉出血,古龙在台湾去世,终年48岁。
代表作有:《多情剑客无情剑》、《绝代双骄》、《英雄无泪》、《情人箭》、《大旗英雄传》、《浣花洗剑录》、《名剑风流》、《武林外史》和《绝代双骄》等。
(1924年3月22日~2009年1月22日),原名陈文统,中国著名武侠小说家, 与金庸、古龙、温瑞安并称为中国武侠小说四大宗师,被誉为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山祖师。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和金庸共同扛起了新派武侠小说的大旗,梁羽生摒弃了旧派武侠小说一味复仇与嗜杀的倾向,将侠行建立在正义、尊严、爱民的基础上,提出“以侠胜武”的理念。梁羽生为人正派,创作了三十余部武侠佳作,开创了新派武侠小说的先河。2009年1月22日,梁羽生因病在悉尼去世,享年85岁。
代表作品有:《武当一剑》、《武林三绝》、《龙虎斗京华》、《女帝奇英传》、《白发魔女传》、《七剑下天山》、《萍踪侠影录》、《云海玉弓缘》等。
,籍贯广东梅县,1954年1月1日出生于马来西亚霹雳州,台湾大学中文系肄业。 港台武侠小说作家,与金庸、古龙、梁羽生并列为新武侠四大宗师(人称金、古、梁、温四大家),笔名有温凉玉、舒侠舞、王山而、项飞梦、温晚、柳眉色、风玲草等。 代表作有《四大名捕》系列、《神州奇侠》系列、《说英雄谁是英雄》系列、《刀丛里的诗》、《布衣神相》等。温瑞安8岁开始在中国香港地区发表诗作,9岁创立学文社,13岁开始主编刊物,16岁开始发表“四大名捕”系列的武侠小说,大学时代即在中国台湾地区创办诗社、文社、武术集团和杂志社,现已出版近800部书,700部以上属武侠小说。连伪书盗版在内,温书有1860多种,授权正版则有接近1200种。 他是中文世界里写最多字的作家之一。 他在新马以文学评论和散文起家,在台湾地区以诗人著称,小学时已在港台地区发表诗作、评论,20世纪70年代已写玄幻、惊悚、推理、心理、现代言情小说,但在内地则以武侠小说著称。
代表作品:《神州奇侠》系列、《七大寇》系列、《说英雄谁是英雄》系列、《江湖闲话》、《四大名捕》系列、《逆水寒》、《布衣神相》等被多家影视公司多次改编为电影与电视剧多达35部。
中国古琴四大宗师
管平湖(1897—1967)古琴演奏家,北京古琴研究会创始人。他能博取众派之长,并从民间音乐中汲取管餋,融会贯通,不断创新,自成一家。管平湖先生的古琴演奏挥指稳重刚健,刹有神韵,风格苍劲古朴,刚柔相济形成近代中国琴坛上有重要地位的“九嶷管派”。这张唱片特别收录了管平湖先生演奏的被载入美国旅行者1号上的钢制磁盘唱片的绝版曲目——《流水》,这首曲目也被誉为“传播最远的中国音乐”。
《张子谦:中国古琴四大宗师》本辑收集了11首张子谦先生最擅长的传世曲目,值得一提的是,这张专辑是绝无仅有的1982年上海录音版本。83岁的张子谦先生历经一年时间与明代名琴“惊涛”一起完成整张专辑的录制。更收录了5首包括《梅花三弄》、《平沙落雁》、《阳关三叠》等张子谦先生经典曲目的稀有琴箫合奏版本。是古琴爱好者绝对不能错过的古琴大碟。
广陵派一代宗师——张子谦先生的演奏风格清丽委婉,节奏跌宕,右手指法常用右偏锋弹奏于岳山和五、六微之间,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进入晚年后,其演奏更趋于夸张豪放,不拘细末,追求舒展惬意的情趣。张子谦擅弹《梅花三弄》、《平沙落雁》等曲;尤以《龙翔操》为突出,故得一称号——张龙翔。
这张张子谦先生82年的老录音,后期母带通过最先进的德国24bit/192KHz数码升频模拟化处理,个别音质欠缺的乐曲从密度、质感、动态、频宽等方面进行处理调整后将CD格式转化为16bit/44 1KHz,通过精密的LDCD技术刻录加工,成就了张子谦先生这么一版音质绝佳又不失原汁原味的古琴传世经典。
明代名琴惊涛,谱写传世不朽琴韵。
吴景略是中国著名的古琴艺术家、音乐教育家。他的演奏风格清李飘逸、灵巧多变,独树一帜的兼容统一了相互抗衡的婉约和豪放两种古琴艺术风格,形成了全新的古琴演奏风格,在古琴领域里,被盛誉为“虞山吴派”,音乐理论家蓝玉崧先生为其定评为:飞腾绮丽,一代宗师。
专辑收绿了由于吴景略先生精湛的演奏技巧而被誉为“吴渔樵”的《渔樵问答》,由吴景略先生傅谱的经典曲目《潇湘水云》以及被认为是无人能够超的演奏曲目《忆故人》和《秋塞吟》。
徐匡华先生出于浙江椒江。其父为清末民初古琴大师徐元白。徐匡华先生承父徐元白新浙派衣钵。在古琴演奏技巧上继承了浙派“微、妙、圆、通”的潇洒奔放特色,所弹奏的琴曲韵味深长。本辑收录了徐匡华先生《潇湘水霹》、《阳关三迭》、《平沙落雁》等9首传世佳作,是徐匡华先生在86岁高龄时耗时一年在杭州绿音完成的绝版之作。徐匡华先生古朴典雅、深造内涵、善于抑扬顿挫的演奏加上出土原品漠木琴“天籁”的完美配对,造就了这9首古琴史上不可逾越的巅峰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