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大家好啊,本期小史君为大家推荐的是《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插图修订第4版),是北京大学王力教授主持并召集众多专家共同编写的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简明读本,到今天仍然是大众认识中国古代文化面貌最重要、最全面的基础参考书。一起来看看吧!
王力(1900~1986),字了一,广西博白人。北京大学中文系一级教授,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早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师从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陈寅恪等。后留学法国,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等校教授。著有《汉语诗律学》《汉语史稿》《中国语言学史》《同源字典》等四十余部,主编有《古代汉语》等。
看过序文后,这是一部“名教”作品的感觉就很强烈了!此书题材分类细致清晰,考据部分详实,但又裁剪得当,不会令人觉得冗长。且文字密度非常大,狂飙猛进地通读几乎是不可能的。里面基于文物而产生的注释与考据,派头十足,非常敢言,有些话说得当真不留情面又酣畅淋漓,妙趣横生!
看着二十八星宿怪异的名字,听到隔世遗魂微弱的诉说,一个从未涉足的世界在心中渐渐复苏了。我感到温暖,一页页书翻过,字里行间的祖先们慢慢有了音容笑貌,平实地讲述着他们的生活,讲述我真实的身世,有种埋藏多年的儿时记忆涌上心头的感觉,急迫的想要了解更多真相,又为了这真相的无可挽回而痛心。
他们带着诗意生活,四时风物的种种名目透露着先民的遐思,或壮丽奇诡,或雅致可人,即便是姓名字号都带着种种从容不迫的美好,当一个古老而优美的词汇跃进眼底,心中便会激起猎奇的快感,好像了解到深藏不露的沧桑大叔竟然有着惊人的过往。王力先生的行文却是非常朴实平静,不疾不徐的罗列着遥远过去的点滴常识,竟带上一点证言的意味,像在证实这片土地上曾经存在过的奇观,意外地有着逼人的尊严感。
可笑古人生活的日常竟能以陌生的美感让我惊讶,可叹时光流转得太快,总是把人间匆匆改换。
知道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对你来说有什么用?最简单的一点——提高民族自信、不人云亦云!喷子们乱喷的时候,至少你不会跟着上去丢脸,至少你会知道,文化的真相是什么样子的,而你又该如何客观地看待问题。
我认为,只此一点,王力老先生的心就足以让我们所有人敬佩了!毕竟,他是在西学东渐、全民仰慕西方的时候,努力推出这样一本书,想为所有中国人扫盲、树立自信。这是一本很好的书,毋庸赘言,希望买了这本书的人,不要浪费了它的价值。
1. 北斗星中,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组成斗身,古曰魁;玉衡、开阳、摇光组成斗柄,古曰杓。
2.紫薇,意思是皇宫;太微,意思是政府;天市,意思是集贸市场。
3.用“岁”表示从今年某一节气到明年同一节气之间的这一段时间,使之和“年”有分工,“年”表示从今年正月初一到明年正月初一之间的这一段时间。
4.在气候温暖的时候,中国北方的游牧政权与中原农耕世界和平共处。一旦气候变冷,游牧民族的放牧业出现障碍,为了不被饿死就必须南迁,与中原政权争夺男方的草场,战乱也由此而来。中国历史上有记录的第一次大规模变冷发生在西周,青铜器铭文中随处可见“中国”与夷狄戎羌猃狁交战的记录。第二个寒冷期对应的是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当时的年平均气温比现在低2~4度。这个时代出现的是“五胡乱华”之后的十六国割据局面。第三个寒冷期发生在宋元之间。
5.清人为了取得参加正是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者称为儒童或童生,录取后称为生员,又称为庠生,俗称秀才。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由于是在秋季,所以又称为秋闱。乡试取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所以会试又称为礼闱、春闱。会试取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殿试是皇帝主持的考试,考策问,取中后称为进士。
6.不少古姓如姜、姬、姚、嬴、姒等都加女旁,这暗示先民曾经经历过母权社会。贵族中女子称姓,男子称氏,这是因为氏是用来“明贵贱”的,姓是用来“别婚姻”的。
7.古人乘车尚左,尊者在左,御者在中,另有一人在右陪乘。
8.古人以稷代表谷神,和社神合称为社稷,并以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
9.皇帝在四季分别穿夹、纱、棉、裘不同的袍。清代只有皇帝、皇后穿的是龙袍,连皇太子穿的都是指蟒袍。通常龙和蟒的区别在于龙是“五爪”而蟒是“四爪”。另外,只有皇帝皇后的龙袍是明黄色,皇太子蟒袍只能用杏黄色,皇子蟒袍只能有金黄色,亲王、世子、郡王只能用蓝色或石青色。
10.唐以前的人坐在席或矮床上,写字是左手执卷或筒状的纸,右手执笔。因为这种和今日完全不同的写字姿态,唐和唐以前的毛笔写字的笔法也与今日迥异。这就是在后世让大多数人悬隔不知的“转笔”,也就是字的每个笔划在书写时都需要不断搓捻转动笔杆。
“没有人可以决定自己会有什么样的未来,但那些积累在身体上的感觉,决定了当你可以站起来的那一刻,你会是怎样的站姿。”小史君与你一起努力!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大家好啊,本期小史君为大家推荐的是《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插图修订第4版),是北京大学王力教授主持并召集众多专家共同编写的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简明读本,到今天仍然是大众认识中国古代文化面貌最重要、最全面的基础参考书。一起来看看吧!
王力(1900~1986),字了一,广西博白人。北京大学中文系一级教授,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早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师从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陈寅恪等。后留学法国,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等校教授。著有《汉语诗律学》《汉语史稿》《中国语言学史》《同源字典》等四十余部,主编有《古代汉语》等。
看过序文后,这是一部“名教”作品的感觉就很强烈了!此书题材分类细致清晰,考据部分详实,但又裁剪得当,不会令人觉得冗长。且文字密度非常大,狂飙猛进地通读几乎是不可能的。里面基于文物而产生的注释与考据,派头十足,非常敢言,有些话说得当真不留情面又酣畅淋漓,妙趣横生!
看着二十八星宿怪异的名字,听到隔世遗魂微弱的诉说,一个从未涉足的世界在心中渐渐复苏了。我感到温暖,一页页书翻过,字里行间的祖先们慢慢有了音容笑貌,平实地讲述着他们的生活,讲述我真实的身世,有种埋藏多年的儿时记忆涌上心头的感觉,急迫的想要了解更多真相,又为了这真相的无可挽回而痛心。
他们带着诗意生活,四时风物的种种名目透露着先民的遐思,或壮丽奇诡,或雅致可人,即便是姓名字号都带着种种从容不迫的美好,当一个古老而优美的词汇跃进眼底,心中便会激起猎奇的快感,好像了解到深藏不露的沧桑大叔竟然有着惊人的过往。王力先生的行文却是非常朴实平静,不疾不徐的罗列着遥远过去的点滴常识,竟带上一点证言的意味,像在证实这片土地上曾经存在过的奇观,意外地有着逼人的尊严感。
可笑古人生活的日常竟能以陌生的美感让我惊讶,可叹时光流转得太快,总是把人间匆匆改换。
知道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对你来说有什么用?最简单的一点——提高民族自信、不人云亦云!喷子们乱喷的时候,至少你不会跟着上去丢脸,至少你会知道,文化的真相是什么样子的,而你又该如何客观地看待问题。
我认为,只此一点,王力老先生的心就足以让我们所有人敬佩了!毕竟,他是在西学东渐、全民仰慕西方的时候,努力推出这样一本书,想为所有中国人扫盲、树立自信。这是一本很好的书,毋庸赘言,希望买了这本书的人,不要浪费了它的价值。
1. 北斗星中,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组成斗身,古曰魁;玉衡、开阳、摇光组成斗柄,古曰杓。
2.紫薇,意思是皇宫;太微,意思是政府;天市,意思是集贸市场。
3.用“岁”表示从今年某一节气到明年同一节气之间的这一段时间,使之和“年”有分工,“年”表示从今年正月初一到明年正月初一之间的这一段时间。
4.在气候温暖的时候,中国北方的游牧政权与中原农耕世界和平共处。一旦气候变冷,游牧民族的放牧业出现障碍,为了不被饿死就必须南迁,与中原政权争夺男方的草场,战乱也由此而来。中国历史上有记录的第一次大规模变冷发生在西周,青铜器铭文中随处可见“中国”与夷狄戎羌猃狁交战的记录。第二个寒冷期对应的是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当时的年平均气温比现在低2~4度。这个时代出现的是“五胡乱华”之后的十六国割据局面。第三个寒冷期发生在宋元之间。
5.清人为了取得参加正是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者称为儒童或童生,录取后称为生员,又称为庠生,俗称秀才。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由于是在秋季,所以又称为秋闱。乡试取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所以会试又称为礼闱、春闱。会试取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殿试是皇帝主持的考试,考策问,取中后称为进士。
6.不少古姓如姜、姬、姚、嬴、姒等都加女旁,这暗示先民曾经经历过母权社会。贵族中女子称姓,男子称氏,这是因为氏是用来“明贵贱”的,姓是用来“别婚姻”的。
7.古人乘车尚左,尊者在左,御者在中,另有一人在右陪乘。
8.古人以稷代表谷神,和社神合称为社稷,并以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
9.皇帝在四季分别穿夹、纱、棉、裘不同的袍。清代只有皇帝、皇后穿的是龙袍,连皇太子穿的都是指蟒袍。通常龙和蟒的区别在于龙是“五爪”而蟒是“四爪”。另外,只有皇帝皇后的龙袍是明黄色,皇太子蟒袍只能用杏黄色,皇子蟒袍只能有金黄色,亲王、世子、郡王只能用蓝色或石青色。
10.唐以前的人坐在席或矮床上,写字是左手执卷或筒状的纸,右手执笔。因为这种和今日完全不同的写字姿态,唐和唐以前的毛笔写字的笔法也与今日迥异。这就是在后世让大多数人悬隔不知的“转笔”,也就是字的每个笔划在书写时都需要不断搓捻转动笔杆。
“没有人可以决定自己会有什么样的未来,但那些积累在身体上的感觉,决定了当你可以站起来的那一刻,你会是怎样的站姿。”小史君与你一起努力!
暨南大学胡伟教授为我校师生导读《中国文化常识》
举办“囊括经典,阅读人生,共读经典100+1”第五十 。图书馆相关人员、感兴趣的师生及学生代表1
胡教授首先宏观地阐述了中国与中国文化,并为我们简单介绍了两种不同版本的《中国文化常识》,让在场师生对中国文化常识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接着胡 从中国人的思想智慧谈到诗词、歌赋、美术,再到建筑、园林、工艺品与饮食等, 在不同领域所体现出的中国文化。最后他结合岭南文化,为我们重点讲解了广府方言与广府文化,让我们对方言文化与岭南文化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胡教授还 在场师生加深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增强自身的文化素质和文化自信,做中国文化
胡教授语言风趣、内容丰富、事例详实,让人耳目一新,受到在场师生的热烈欢迎,有助于听众进一步认识中国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培育文化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