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消息 >> 正文

《琐记》:琐而不碎,声声呐喊

更新时间: 2025-08-27 19:17:39

阅读人数: 892

本文主题: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是?

如果要论一论民国时期的奇男子,鲁迅先生比须算一个。他梳着根根直立的寸头,瘦弱的身躯却看上去都是力量。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对于自己看不惯的事必定要“开骂”直戳痛处,让敌人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有一年,鲁迅先生又有了看不惯的事,于是他写下了《琐记》,那么这次他是看不惯什么?又是这么“骂”的呢?

《琐记》是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一书中的第八篇文章。1926年9月45岁的鲁迅先生接到厦门大学邀请,踏上自己南下教书的旅程,在厦大鲁迅倾尽自己所有,给学生们传道受业解惑,鲁迅先生的课也受到学生的高度欢迎和五星好评。但可惜的是鲁迅先生在这里却只待了四个月,就踏上了回程,因为他发现这里的空气和北京的空气是一样污浊的,这个空气指的并不是自然意义上的空气,而是那里的氛围。在厦门鲁迅先生见识了知识分子圈子里的种种丑恶嘴脸,自然是像以往一样忍不了。所以他不仅扭头离开了这片乌烟瘴气,而且拿起笔毫不留情地进行抨击。

也正是怀着这种看不惯的心情,鲁迅先生写下了《琐记》。正如题目所展示的,这次鲁迅先生依旧十分巧妙地从自己小时候生活的经历中,选取了一个事件,以小见大不动声色却骂了个痛快。

《琐记》中鲁迅先生将时间背景选在自己家道中落以后,从这个时间点我们就能品出来,这文里必然饱含了世态炎凉。我们都知道鲁迅先生出生在绍兴一个大户,家族庞大有房有地,还有又能种菜又能给孩子们玩的“百草园”。所以鲁迅从小,可以说是被宠着长大的,是一个十足的小少爷和闰土形成鲜明对比。

但是到了1896年随着父亲的去世,鲁迅陷入了生活的困境,家境日益艰难,最主要是随着家境的变化,他体味了各种人间冷暖,终于从原先的光鲜之后,品味出生活的另一面,那时的鲁迅只有十五岁,但他却迅速地成长了,他毅然决然地走上了与封建主义决裂的道路并前往南京求学,成为寻找“另一类”的人。但是怀揣着期待与梦想,来到南京之后,却领略了一番拨开梦想神秘面纱,看透人间真相的过程。

鲁迅绍兴故居:绍兴市越城区鲁迅中路241号

鲁迅看到江南水师学堂、矿路学堂这样原先看上去“高大上”的学府,其内里所隐藏的种种弊端,更体会了求学的艰难。这样的乌烟瘴气,让十几岁的鲁迅心中怒火难平,他拿起笔批判所谓“洋务办学”背后的令人失望的“真相”,而这一切又直接与他二十多年后在厦门的经历发生了隔空呼应。一切的一切也就促成了又一篇战斗檄文《琐记》的诞生。

《琐记》与《藤野先生》、《范爱农》,这三篇鲁迅先生作品中具有代表意义的文字,都是写于1926年10月8日至11月18日这几十天里。《琐记》最初发表于一九二六年十一月二十五日《莽原》半月刊第一卷第二十二期。《琐记》全文可分四个部分,四部分都围绕回忆,第一部分回忆的主角,是原来和鲁迅住在同一台门中的衍太太。

从鲁迅的视角来看,他原先和衍太太的关系应该是十分亲近的。然而身为长辈的这位太太,却没有拿出长辈的温柔,更没有体现亲情的温度,而是一个面目可憎、心地险仄,专门讲别人坏话热衷于嚼舌根制造飞短流长的“传谣造谣”者,尤其以中伤别人为乐。这位妇女有别于其他妇女的淳朴、敦厚,是当面一套背地里一套的达人,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情商”那叫一个高。鲁迅笔下的衍太太,无疑是腐败没落的上流社会所产生的狡诈的“学做幕友或商人”的典型人物之一。而鲁迅因为忍受不了这些卑劣、下作,于是踏上了去南京求学的路。

第二部分所回忆的,就是鲁迅先生在南京读书时的情况。怀着满心志气的鲁迅先生,来到大名鼎鼎的南京水师学堂,却发现这里实际上是一个“挂羊头卖狗肉”的地方。无论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还是教育目标,都显示出浓浓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改良派特点,最可笑的一点是其教学内容,始终离不开封建主义旧教育的范畴。所以忍不了的鲁迅先生,从学校种种腐朽内幕出发,深刻揭示洋务运动这一听上去很“新”而根基却很“旧”的运动,其所带来的影响以及其不可避免局限性。

鲁迅先生回忆的是自己继续学习、走访,来到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眼见得这里维新变法潮流的激荡,以及学校里看新书的风气,对这样的氛围鲁迅心中是有些激动的,他不顾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和指责,也加入了这股潮流之中,读了很多维新派所写的“新书”,特别是被严复译述的《天演论》所震撼,并且深受“进化论”思想的影响。但在这些先进性进步意义之外,鲁迅也看到学校开办的本质,尤其是矿路学堂其本质是为了“求富”,还是为资产阶级服务。所以这些学校的办学理念,其实不仅严重向封建思想妥协,更是脱离实践,脱离群众的。文章最后一部分则在前面大段落的对各个阶段进行回忆以及评论之后,描写了一些鲁迅先生赴日学习前的琐事。

南京江南水师学堂遗址:南京市鼓楼区下关中山北路346号

《琐记》看似是鲁迅先生的个人回忆录,但每一部分都在个人事件背后,引出对当时的社会、思想的思考与批判。同时这样一篇看似由“琐事”堆叠而成的文章,其通篇的读后感受却是毫不“琐”而不碎,鲁迅先生抓住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事件,以及这些事件中最触动人的细节,呈现出了他眼中的现实,现实中的真实人性。通过学堂的落后,展现出当时那个时代教育的大环境,以及可笑的氛围中,可笑的面貌。

矿路学堂遗址:南京市鼓楼区中山北路283号

而当他经历了那么多年,前往厦门,却又是见到了和当年十几岁时在南京学习时所见到的场景,此刻的鲁迅先生内心的无奈、叹息与悲愤,自然是可以预见和想象的。鲁迅先生是一个从不肯低头与屈就的战士,他弃医从文渴望用文字的力量唤醒沉睡的时代,他从不畏惧敌人的挑衅和威胁,只为了内心的声音、社会的进步而奔走呼号。这就是一个真实的鲁迅,一个动人的鲁迅,一个从琐事的记忆中,发出为国为民的怒吼和正义之声的鲁迅。鲁迅,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但却饱含人间烟火和世间真情的真实的人。

《琐记》:琐而不碎,声声呐喊

中国经典作家在海外:走向世界的郭沫若

法文版《棠棣之花》外文出版社1982年版

英文版《女神》外文出版社1978年版

英文版《郭沫若选集·历史剧五种》外文出版社1984年版

“鲁郭并称”,从日本开始的海外传播

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是继鲁迅后中国文化战线上的又一面光辉旗帜。他新文学创作的起点在日本,又在日本度过了文学和学术生涯中极其重要的光阴,“集散”在日本的世界文学,滋养、推动了郭沫若思想和创作的发展。所以,郭沫若的作品很早就引起了日本出版界的注意。1922年,日本东亚公司出版了大西斋、共田浩编译的《文学革命和白话新诗》,其中就收录了郭沫若的诗论和诗作,此时,郭沫若在中国诗坛上也才刚刚崭露头角。上世纪20年代中后期,日本的《满蒙》杂志刊载过关于郭沫若思想和创作的评述:“假如要指出现代中国新文坛的优秀作家的话,当然会推鲁迅和郭沫若二人,这是谁都不会有异议的。”鲁郭并称,这在批评界还是第一次。

日本是国外最早开展郭沫若研究的国家,从上世纪20年代到上世纪80年代,郭沫若的诗歌、小说、戏剧、历史研究、古文字研究等在日本被持续介绍、评论,在日本学者的中国文学史论著中,郭沫若一直都是十分重要的章节。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中日有关郭沫若研究的交流日益加强,相互激励之势渐成。2003年,日本郭沫若研究会在东京国士馆大学文学部成立,九州大学汉学家岩佐昌暲教授任会长,国士馆大学藤田梨那教授任理事,九州大学武继平博士任秘书长。学会举办郭沫若论坛,出版《郭沫若研究会报》,成为日本学界持续开展郭沫若研究的有力的组织者。

历史剧《屈原》公演,在苏联受青睐

上世纪80年代以前,苏联是另一个对郭沫若文学成就关注甚多的国家。上世纪40年代,在重庆的苏联外交官、同时也是屈原研究者的费德林就和郭沫若过从甚密。1953年,费德林主编的《郭沫若选集》由莫斯科国家文艺出版社出版。在《前言》中,费德林评述了郭沫若的生平、思想、创作活动和学术研究。同一时期,郭沫若的诗集和史学著作在苏联被译介,其历史剧代表作《屈原》也在莫斯科叶尔米洛娃话剧院上演。1958年,苏联汉学家马尔科娃的著作《民族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国诗歌》由莫斯科东方文学出版社出版,其中对郭沫若的抗战诗歌进行了详细介绍。1961年,马尔科娃又在另一部著作《论郭沫若的诗歌创作》中更为系统地论述了郭沫若的诗歌创作。

和日本学界一样,中苏(俄)两国学者在郭沫若研究上保持交流,1992年,80岁高龄的费德林亲赴北京参加纪念郭沫若100周年诞辰国际学术讨论会;2012年6月,纪念郭沫若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圣彼得堡大学召开,来自中俄两国的学者共同研讨郭沫若的文学成就。

多语种代表作问世,欧洲各国广泛关注

在英语世界,对郭沫若创作的介绍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开始了。1936年,英国学者哈罗德·阿克顿与中国学者陈世骧编译的《中国现代诗选》、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选编的《活的中国——中国现代短篇小说》都有相关作品的收录。不过,由于长期受冷战思维的影响,郭沫若的文学价值后来并没有在英语世界得到足够的肯定,即便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这样的名著,也不曾正视郭沫若在文学与史学方面的重要贡献。

即便如此,郭沫若创作本身所蕴含的世界文化因素依然在不同时期引起世界许多国家的关注和兴趣。法国巴黎分别在1970年出版了郭沫若的自传《童年时代》、1982年出版了历史剧《棠棣之花》,后者由龚古尔文学院院士埃·罗布莱斯作序;德国于1984年翻译出版了郭沫若的自传《少年时代》;意大利在上世纪50至70年代持续翻译了《女神》《星空》《屈原》《孔雀胆》等郭沫若作品;东欧国家也在上世纪50年代翻译介绍了郭沫若的诸多作品,包括罗马尼亚1955年翻译出版的《郭沫若选集》、匈牙利1958年翻译出版的历史剧《屈原》、波兰翻译出版的《屈原》《郭沫若选集》《百花齐放》等。郭沫若的文学成就也受到了东欧汉学界的重点关注。1980年,捷克著名汉学家玛利安·高利克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产生(1917-1930)》,用专章讨论了郭沫若文学思想的发展问题。

世界推广走向深入,共筑世界级研究平台

作为现代中国文学的重要财富,郭沫若也是当代中国出版界和学术界主动向世界人民推荐的文化瑰宝。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外文出版社就陆续推出郭沫若著作的英译本,包括1953年由杨宪益和他的夫人戴乃迭英译的历史剧《屈原》、1958年英译《女神》诗选等。

特别是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与文化影响力日益增长,郭沫若也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内容,出现了两个现象,一是作为国际文化交流事业的郭沫若纪念与世界巡展蓬勃开展,二是中外学者在更加紧密的学术交流中共筑郭沫若研究的世界平台。

郭沫若纪念馆是国家级的郭沫若文献收藏、展示和研究中心,作为中国郭沫若研究会的依托单位,它同样是中国郭沫若研究界的联络中心、信息中心和学术交流中心。2013年开始,该馆坚持“走向世界”的文化方略,通过海外展览、文化宣传、学术宣讲与对话等方式分别在美国、巴基斯坦、土耳其、新西兰、肯尼亚、意大利、埃及、哈萨克斯坦、加拿大、罗马尼亚、澳大利亚等国开展文化交流,为中国现代文学海外传播树立了成功典范。2016年8月,郭沫若纪念馆、北京语言大学中东学院、埃及苏伊士运河大学三方决定在苏伊士运河大学建立“郭沫若中国研究中心”,这是“一带一路”倡议下首个以中国名人命名的海外研究中心。

在中外学者的积极响应和热情支持下,郭沫若先生的外孙女、日本国士馆大学藤田梨那教授发起成立了国际郭沫若研究会(IGMA)。2009年8月,第一次国际郭沫若学术研讨会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华盛顿特区学区召开后,学会又先后在中国、俄罗斯、奥地利、日本、法国等国家召开主题性的研讨会,为郭沫若研究注入了新活力。

(作者系四川大学图书馆副编审)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考点】本题考查文学常识-作家作品常识-中国现当代文学 【解析】鲁迅是我国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故本题说法正确。

您在考试中遇到任何问题,老师都会帮您解答

您希望我们通过哪种方式与您联系?

您已选择电话/微信/QQ的联系方式,课程顾问会尽快联系您!

您已选择微信联系方式,课程顾问会尽快添加您的微信,请您确认通过!

您已选择QQ联系方式,课程顾问会尽快添加您的QQ,请您确认通过!

您已选择电话联系方式,课程顾问会尽快联系您!

您已选择“不联系”,课程顾问不会主动联系您。 如果后续您有需求,可以在个人中心主动添加销售微信或拨打客服电话:400-111-9811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