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德终始说
在古代有一种神秘的学说,它的出现为朝代更替注入了某些冥冥中注定的因子,因此受到了历朝历代统治者的青睐,这个神秘学说就是
是一种基于古老五行的历史观念,其创建者是战国时期的阴阳家邹衍。在这里说“五行”可能不大准确,我们都知道所谓的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而“五德终始说”的“五德”是指“木、火、土、金、水”所代表的五种德运。看古装电视剧我们都知道,皇帝下诏的时候一般都会说“奉天承运”,这里所承的运就是指“五德”的德运。
关于五德终始说还有一个著名的口诀,即 “木火土金水,顺位相生,隔位相克。” (在这里这五德的顺序很重要,千万不能乱。)
按照顺位相生的法则,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为何要这样排序呢?其实仔细分析下也不难理解。木头在干燥的情况下就能生火;火将万物焚烧后就会变成尘埃,落于土中;挖掘土地后就会找到金矿;金属消融后会融于水中;水经过灌溉就会滋润树木。
同理按照隔位相克的法则,就会演变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咱们现在来分析下五德相克的原理:木头能插在土里,故为专胜散;土堆垒起大坝能隔断水流,故为实胜虚;大水能熄灭火种,此为众胜寡;烈火能锻造金属,此为精胜坚;金属制成刀斧则能砍断木头,此为刚胜柔。
以上帮大家理清了五德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此外五德还与天干地支以及方位之间也很有讲究。简单来说就是 甲-木、乙-木、丙-火、丁-火、戊-土、己-土、庚-金、辛-金、壬-水、癸-水 子-水、丑-土、寅-木、卯-木、辰-土、巳-火、午-火、未-土、申-金、酉-金、戌-土、亥-水 ,这是五德与地支之间的对应关系。(五德与方位之间对应的关系则为 “木主东方,火主南方,土主中方,金主西方,水主北方。”
五德终始说运用得当或许能保一个朝代长盛不衰,如果运用不当则难逃二世而亡的定律。在这里给各位举几个例子,估计大家就能明白了。比如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时代秦朝。秦朝的前身是战国时代的诸侯国秦国,秦国当时处在西方,西方应为金德。但是整个秦国都尚水德(秦国的服饰、战衣无一例外都是黑色),本来应为金德,却尚水德,水泻金势,秦朝又怎能长久,故二世而亡,成为历史上一个较为短暂的朝代。
秦末农民起义中,项羽以西楚霸王的身份灭掉秦朝,虽然没来得及建国但是谁也不能抹杀他灭掉暴秦的历史功绩。楚国在南方,所以应该是火德,根据火克金的规律,项羽的楚军能将秦军的虎狼之师吞噬得一干二净,这也是为什么“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原因。
因为秦朝最后一位皇帝向刘邦投降,所以刘邦继承了秦朝所尚的水德,水克火,这也是为什么楚汉争霸中,虽然刘邦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却能在垓下一举 大败项羽从而建立四百年强汉的原因了。

南怀瑾:平心静气,自己把生命控制住
“薰风愠解引新凉,小暑神清夏日长。”
锦瑟流年,我们又将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一个节气——小暑。
小暑节气,南方的梅雨季节尚未结束,三伏天即将到来,一年中最为湿热的季节。在暑热席卷中,盛夏的序幕就此拉开。
南怀瑾先生在多次演讲中提醒大家,人禀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炎炎夏日中要按照自然的规律,贪凉反而会生病。而雨热同期,恰是农作物成长丰收的时节。
六月是小暑、大暑的节气,所谓三伏天。
这时常看到有些人去贴膏药治病,这时是阳气慢慢要退伏了,所以名为“伏”,每十天一伏,三伏有三十天。
所以夏天我们体外感到很热,这是身上的阳能向外放射,而身体的内部还是寒的,所以夏天的消化力,反而没有冬天好。
以现代医学来说,夏天更多维他命乙(维生素B族)的消耗,尤其在台湾为然,试以面粉实验,在台湾的夏天,面粉中的维他命乙挥发得更快,有时候我们觉得精神不够,心里闷闷的,实际上就是维他命乙不够,要注意补充。
在某一地方,需要些什么,要特别注意,像产妇在台湾要吃麻油鸡,在大陆有的地方要吃红糖、老姜鸡汤。
我们小时候到外地读书,老祖母要在我们的书箱里放一把泥土,这是为什么?
第一是乡土观念,老祖母希望我们不要忘记了自己是哪里人;
第二这把泥土很有功用,在外地生了病,治不好的时候,用这种家乡的泥土泡水喝,病就会好。
我自己就有过这样的经历,还是多年前在西康边境,有一次身体很不舒服,自己认为不可能生病,想不出生病的原因,找医生治疗,诊断没有病,后来找到一位老和尚,也是一位名医,他替我把脉以后,也说我没有病,但是他再进一步问到我是浙江海边的人,诊断是乡土病,建议我找家乡的咸鱼吃。
我看过医书,这个说法很有道理,赶快找来吃了以后,果然见效,所以有时候会生这种病,也不必害怕。
“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
夏天伤于暑气的话,汗多口干,喜欢讲话不停。
譬如我们有一个朋友坐在那里非讲话不可,一讲话停不了。
他里头已经感染,暑气浮在外面。
“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肋緛短,小筋弛长,緛短为拘,弛长为痿。”
如果外面湿度太高,我们穿得不对,湿气就浸进来了。
要注意,人的身体百分之七十是水,这个水不流畅就满了,就发湿气。
我们的生命够可怜的,很痛苦,都是湿气,湿气太重时头脑不清楚,感觉头重,困住了。
如果湿里头加上发炎发热,筋就软了会抽筋,或者是拉长或缩短,动不了,就像普通讲的中风那样子。实际上是伤到气,也是中风的一种。
——《小言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一年三百六十天分十二个月,一个月三十天。再重复一次,五天叫一候,三候叫一气,所以一年七十二个候,二十四个节气,都有变化。
中国的这些科学与医学都是相通的,像季节变化等等,通了以后才知道其中有个原理的。
一年来讲,冬至一阳生开始,白天慢慢长起来了;到了夏至一阴生,夏至也叫作长至,白天开始短起来了,这个道理要配合天文。
有些科学家随便骂,什么天人合一,他也没有搞清楚,不管他是什么大学者、博士,反正你学识不到不要乱开口,免得人家笑你。所以说,阴阳四时对人影响非常重大。
“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违反这个原则就生病了,整个地球人类,身体也是一样。顺着这个四时的变化,则不会生病。
拿生理医理来讲,“是谓得道”。这个道是什么意思?就是守住那个原则、法则。道者,路也,这是人生的大道。顺随这个法则生活,你就得道了。
所以“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这是中国道的文化,这里讲“道”就是一个大原则,生命的一个大法则。圣人就依这个法则来活着;笨人只在心上记住,像一个玉佩一样挂着而已。
——《小言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
27.花雨满天 维摩说法(上)
28.花雨满天 维摩说法(下)
41.廿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上)
42.廿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下)
原标题:《【明日小暑】南怀瑾:平心静气,自己把生命控制住》
南怀瑾:平心静气,自己把生命控制住
“薰风愠解引新凉,小暑神清夏日长。”
锦瑟流年,我们又将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一个节气——小暑。
小暑节气,南方的梅雨季节尚未结束,三伏天即将到来,一年中最为湿热的季节。在暑热席卷中,盛夏的序幕就此拉开。
南怀瑾先生在多次演讲中提醒大家,人禀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炎炎夏日中要按照自然的规律,贪凉反而会生病。而雨热同期,恰是农作物成长丰收的时节。
六月是小暑、大暑的节气,所谓三伏天。
这时常看到有些人去贴膏药治病,这时是阳气慢慢要退伏了,所以名为“伏”,每十天一伏,三伏有三十天。
所以夏天我们体外感到很热,这是身上的阳能向外放射,而身体的内部还是寒的,所以夏天的消化力,反而没有冬天好。
以现代医学来说,夏天更多维他命乙(维生素B族)的消耗,尤其在台湾为然,试以面粉实验,在台湾的夏天,面粉中的维他命乙挥发得更快,有时候我们觉得精神不够,心里闷闷的,实际上就是维他命乙不够,要注意补充。
在某一地方,需要些什么,要特别注意,像产妇在台湾要吃麻油鸡,在大陆有的地方要吃红糖、老姜鸡汤。
我们小时候到外地读书,老祖母要在我们的书箱里放一把泥土,这是为什么?
第一是乡土观念,老祖母希望我们不要忘记了自己是哪里人;
第二这把泥土很有功用,在外地生了病,治不好的时候,用这种家乡的泥土泡水喝,病就会好。
我自己就有过这样的经历,还是多年前在西康边境,有一次身体很不舒服,自己认为不可能生病,想不出生病的原因,找医生治疗,诊断没有病,后来找到一位老和尚,也是一位名医,他替我把脉以后,也说我没有病,但是他再进一步问到我是浙江海边的人,诊断是乡土病,建议我找家乡的咸鱼吃。
我看过医书,这个说法很有道理,赶快找来吃了以后,果然见效,所以有时候会生这种病,也不必害怕。
“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
夏天伤于暑气的话,汗多口干,喜欢讲话不停。
譬如我们有一个朋友坐在那里非讲话不可,一讲话停不了。
他里头已经感染,暑气浮在外面。
“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肋緛短,小筋弛长,緛短为拘,弛长为痿。”
如果外面湿度太高,我们穿得不对,湿气就浸进来了。
要注意,人的身体百分之七十是水,这个水不流畅就满了,就发湿气。
我们的生命够可怜的,很痛苦,都是湿气,湿气太重时头脑不清楚,感觉头重,困住了。
如果湿里头加上发炎发热,筋就软了会抽筋,或者是拉长或缩短,动不了,就像普通讲的中风那样子。实际上是伤到气,也是中风的一种。
——《小言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一年三百六十天分十二个月,一个月三十天。再重复一次,五天叫一候,三候叫一气,所以一年七十二个候,二十四个节气,都有变化。
中国的这些科学与医学都是相通的,像季节变化等等,通了以后才知道其中有个原理的。
一年来讲,冬至一阳生开始,白天慢慢长起来了;到了夏至一阴生,夏至也叫作长至,白天开始短起来了,这个道理要配合天文。
有些科学家随便骂,什么天人合一,他也没有搞清楚,不管他是什么大学者、博士,反正你学识不到不要乱开口,免得人家笑你。所以说,阴阳四时对人影响非常重大。
“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违反这个原则就生病了,整个地球人类,身体也是一样。顺着这个四时的变化,则不会生病。
拿生理医理来讲,“是谓得道”。这个道是什么意思?就是守住那个原则、法则。道者,路也,这是人生的大道。顺随这个法则生活,你就得道了。
所以“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这是中国道的文化,这里讲“道”就是一个大原则,生命的一个大法则。圣人就依这个法则来活着;笨人只在心上记住,像一个玉佩一样挂着而已。
——《小言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
27.花雨满天 维摩说法(上)
28.花雨满天 维摩说法(下)
41.廿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上)
42.廿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下)
原标题:《【明日小暑】南怀瑾:平心静气,自己把生命控制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