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新华发行集团创新实践读好“三本书”的“三全四化”质量管理模式
安徽新华发行集团创新实践读好“三本书”的“三全四化”质量管理模式
安徽新华发行(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徽新华发行集团”)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与时俱进调整文化服务供给和输出内容、方式,培育“为读者找好书、为好书找读者”质量文化,坚持“推动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理念,倡导人们“爱读书”、服务人们“读好书”、引导人们“善读书”,结合自身产业特点及优势,形成读好“三本书”(传统书、社会书、AI书)的“三全四化”(“三全”即全覆盖、全流程、全连接,“四化”即标准化、数字化、体验化、时尚化)质量管理模式,建立起数量匹配、种类匹配、精准匹配、智慧匹配的供给机制,实现文化教育服务多元质量、卓越质量长足发展。
安徽新华发行集团围绕“成为质量卓越、顾客满意的全国文化教育服务典范”的质量战略目标,以“创新、创业、创造”企业核心价值观为牵引,弘扬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不怕苦、不怕累的新华书店“背篓精神”,始终坚持为读者服务、为阅读服务的初心,最终培育形成了“为读者找好书,为好书找读者”的质量文化理念。
在读好“三本书”的“三全四化”质量管理模式的指引下,安徽新华发行集团在业务管理上形成了一批特色创新做法:在全国同行业率先制定《重点政治读物发行服务创新方案》,系统创新工作机制,从政策信息研判、上游供应管理、读者终端发行服务等环节,制定涵盖重点政治读物发行全过程、全流程的作业标准,形成了清单化、闭环式管理的专业化服务体系,取得良好成效;实行“馆店一体化”经营方式,依托集团先进的文化创意设计和文消产业运营理念,创新采用设计、施工、采购、运营一体化模式(EPCO),提供公共文化场馆建设与运营“一站式”解决方案,为政府和企业提供从方案设计到项目实施、运营管理、评估验收等全流程一体化服务;集团通过运营模式的颠覆式变革,以基于移动互联网便捷式、体验式的创新,在人与人、书店与读者、出版与发行之间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引领和扩大文化消费,实现阅读服务的转型升级。
据了解,安徽新华发行集团通过“三全四化”管理模式,建立起自我完善的质量管理运行机制,极大提升了经营效率和效益,实现从做好图书发行到拓展文化业务新赛道的大跨越。该集团连续17次进入“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14次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连续9年蝉联全国发行行业总体经济规模第一。

我国历史上的三部“禁书”,也是三部“妖书”,十分神奇
中国的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几千年的文明积淀下了无数智慧的结晶。在人类迈入文明社会后,文字的诞生标志着信息传播的开始,这让经验、技术、学问得以广泛流传。而书籍作为文化的载体,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古代的书籍种类繁多,涵盖了哲学、文学、科技等各个领域,理应得到世代传承。然而,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三本书却被视为“禁书”,它们并未被当时的统治者所接受,却在民间广为流传。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这三本书究竟是哪三本?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分析一下。
《鲁班书》据说是由古代工匠圣人鲁班所著。鲁班被尊为工匠的祖师爷,许多工艺和技巧的传承与发展都离不开他的贡献,因此,《鲁班书》在民间的地位十分崇高。不过,这本书又被称为《缺一门》,这其中的“缺一”指的是鳏、寡、孤、独、残这五种困境,代表了命运的不幸。那么,为什么《鲁班书》会有这样的别名呢?实际上,这本书被认为包含了某种诅咒。
相传,鲁班新婚不久便被召往国都工作。在离开妻子时,他深感思念,于是动手制作了一只木鸢,并用咒语使其能飞行,载着他自己回到家中。妻子见状非常好奇,便偷偷模仿鲁班的做法,念了几句咒语,骑上了木鸢。起初一切都顺利,然而,当她飞行至半空中时,正值临产期,羊水突然破裂,木鸢因遭遇污染而失去法力,最终鲁班的妻子和未出生的孩子一同从空中坠落,双双死于非命。鲁班深受打击,痛不欲生,于是他发誓要诅咒所有学习《鲁班书》的匠人,认为他们将带来不幸。由于《鲁班书》与这些不幸相联系,统治者为避免引发祸端,将它列为禁书。
《奇门遁甲》则是另一部著名的“禁书”,它常出现在神魔小说中,通常与占卜术相关。实际上,《奇门遁甲》包含了天文、地理、数学、农学、民俗、经济、军事等领域的知识,它几乎涵盖了古代所有的学科,是一本堪称“古代百科全书”的巨作。许多历史上的名将和智者,像姜子牙、张良、诸葛亮、刘伯温等,都因精通《奇门遁甲》而闻名于世,拥有了超凡的能力。
关于《奇门遁甲》的起源,有一则流传很广的故事。传说,黄帝与蚩尤大战时,蚩尤拥有呼风唤雨、制造迷雾的能力,常常让黄帝的军队迷失方向。为了应对这一困境,九天玄女将《奇门遁甲》的秘密传授给了黄帝,帮助他在涿鹿之战中成功击败了蚩尤。由此可以看出,《奇门遁甲》不仅仅是一本占卜书,更是一部深奥的战略指南,因此,在古代,它被当做国家机密,禁止普通人学习。一旦这种强大的知识流入民间,将可能对封建王朝的统治稳定性产生威胁,因此,《奇门遁甲》也成为了禁书之一。
最后,我们来看《推背图》,这是唐代著名的占卜书,由李淳风与袁天罡所著。最初,唐太宗李世民命这两位大臣编写《推背图》,目的是预测唐朝的运势和未来的大事件。然而,这本书的预测范围远远超出了唐朝,它不仅精准预示了唐朝的兴衰,更详细地预测了后世各朝代的重大历史事件。例如,它准确预言了武则天登基成为一代女帝,也指出了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这种神奇的预言让《推背图》成为了古代的“预言圣书”。
《推背图》之所以成为禁书,除了其预言能力令人震惊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它能够预测王朝更替,揭示了统治者的未来命运。统治者最忌讳的,莫过于“天命”的改变。如果这些预言真有其事,势必会动摇百姓对政权的忠诚,给现有政权带来不安定的因素。因此,《推背图》被列为禁书,是对王朝稳定的保护。
总的来说,这三本书的神秘之处,除了在于它们所含的玄学知识外,还与它们的文化背景和时代背景息息相关。许多古代的玄学知识,可能在现代科技的帮助下能找到某种解释,但无论如何,许多东西仍然未解,神秘依旧存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书籍也许不再那么令人敬畏,但它们依旧承载着浓厚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去思考与探索。
三亿七千万字,这本书有点厉害!
近日,总台《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开播了,第二季第一期的“主角”可谓相当有“分量”,它就是中华民族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类书,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
关于《永乐大典》,许多人可能听过,却未必了解。今天《夜读》整理了“关于《永乐大典》的12个知识点”,来看看这部三亿七千万字的旷世奇书是怎么诞生的。
关于《永乐大典》的12个知识点
《永乐大典》是中华民族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类书,编撰于明代永乐年间,这部旷世宏编“合古今而集大成”,保存了我国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各种典籍资料达七八千种,所收录内容包括文学、哲学、历史、地理、宗教及各种技术等。
《永乐大典》全书共两万两千八百七十七卷,凡例并目录六十卷,分装成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全书约三亿七千万字。堪称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被称为“典籍渊薮“。
一部体量如此巨大的书,怎么编排是个大问题。《永乐大典》巧妙地采用了“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的编排方式,真正做到了“开卷而古今之事一览可见”。
举个例子,这一页的“一东”,指的是“东”韵,它用“东”韵来统“颂”字,然后解释“颂”的读音、意义。
接下来是“事目”,即我们所说的“词条”。接着再引书,就是把出现这个事目的内容抄录下来。
将当时所能找到的古今书籍七八千种,一字不改地放到各个事目下面,就编成了一部大书。
《永乐大典》编撰之初,明成祖朱棣就定下规则:“毋厌浩繁。”一句话,不怕书多,只要有书都收进来。这才有了这部卷帙浩繁的旷世奇书。
《永乐大典》皆用明黄色丝绢包面,开本阔大,极具皇家富贵气象。纸张采用以桑树皮和楮树皮为主要原料的皮纸,“茧素灿如雪”,是书写的极佳用纸。全书正文用明代官用楷书“台阁体”抄写,书法秀丽工整,还配有大量插图,形象逼真。
今天,如果你走进国家典籍博物馆,会经过一扇“凌花双龟背”纹样的铜制大门,大门上的纹样便出自《永乐大典》“真”字部“门”字册。
《永乐大典》的修撰前后历时五年,第一次修书时,朱棣让解缙担任监修,解缙用了一年多时间修成,朱棣看过之后不满意,下令重修。重修的时候,他任命姚广孝、刘季篪、解缙等人监修,整合了两千余人,可谓“天下文艺之英,济济乎咸集于京师”。全天下的英才都聚在一起干这一件事,可见对这部书的重视。
说到《永乐大典》的修撰,有个人不得不提,就是陈济。陈济虽然只是一介布衣,但“读书过目成诵”,被称为“两脚书橱”。朱棣听说了这么个人才,就把他请进京师,“以布衣召为都总裁”,成为制定《永乐大典》凡例的重要人物之一。
根据历史记载,在修撰过程中,“执笔者有所疑,辄就济质问”,大家碰到什么问题都问他,而陈济也随时随地都能“应口辨析无滞”。
虽然《永乐大典》为明成祖朱棣下令所修,但完成后一直深藏于禁中秘府,他自己也并未直接利用过此书,倒是嘉靖皇帝十分喜爱,将其作为自己的案头之书,常备一二帙随时翻阅。
明嘉靖三十六(1557)年,紫禁城大火,奉天门和三大殿被烧毁。当时《永乐大典》只有一套正本,因怕大火殃及大典,嘉靖皇帝曾一夜之间传谕三四次下令搬迁。为防止不测,嘉靖于1562年下令开启了这部旷世宏编的重录工作。
自此,大典有了“永乐正本”和“嘉靖副本”之分,如今存世的均为“嘉靖副本”。
由于重录工作对书写水平有较高要求,吏部和礼部为此特主持“糊名考试”,最终招收109位善书人负责抄写誊录。朝廷为这些人员提供了优厚的待遇,还由锦衣卫拨送巡禁,保障安全。将主要负责皇帝侍卫亲军和仪仗队的锦衣卫调去保护《永乐大典》的重录人员,由此可见朝廷对此项工作的重视。
令人痛心的是,《永乐大典》副本录毕之后,文献中几乎再难寻到有关大典正本的记述。经历了五六百年的岁月风雨,正本至今下落不明,副本更是星散飘零,百存一二。截至2017年底,《永乐大典》副本仅发现有418册,即便是这400余册,也散落在世界各地。
目前,中国国家图书馆是世界上《永乐大典》馆藏最多的地方,现存224册,堪称“镇馆之宝”,只字片纸都弥足珍贵。
《永乐大典》历经劫难、几经散佚,又不断回归的故事,被称为“珠还合浦,历劫重光”。
乾隆五十九(1794)年,曾对大典所存册数做过一次详细统计,那个时候还剩九千多册,丢失一千多册;
光绪十八(1892)年,翰林院所藏大典册数就只剩下了八百七十多册,短短百年时间,《永乐大典》从九千多册只剩下八百多册;
清朝末年,中国积贫积弱,列强巧取豪夺,大典屡遭散佚。
到了1912年,在鲁迅先生的努力下,第一批《永乐大典》64册入藏京师图书馆(国家图书馆的前身)。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高度重视《永乐大典》的回归。一代代读书人、藏书人、护书人继续书写着《永乐大典》珠还合浦,历劫重光的故事:
1951年,在张元济先生的倡议下,商务印书馆将历经了抗日战争烽火幸存下来的21册《永乐大典》,捐献给了国家。
郑振铎先生一贯重视《永乐大典》的收集,自从他担任新中国第一任文物局局长以来,更是竭心尽力为国家征集大典、保存大典。
1951年,周叔弢先生以个人名义,将珍藏已久的《永乐大典》捐献了出来……
大典珠还合浦的故事,仍在继续。我们也期待着更多《永乐大典》遗册的面世。
原标题:《三亿七千万字,这本书有点厉害!》
相关资讯
上篇:道教神话:道教鼻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