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练功夫”金钟罩、铁布衫究竟有多大威力
在古老的东方,流传着一种神秘的功夫——金钟罩铁布衫。它如同传说中的护体神功,让人心生敬畏。然而,这并非只是虚构的武侠情节,而是真实存在于中华武术中的瑰宝。
金钟罩铁布衫,顾名思义,其威力犹如金钟护体、铁布裹身,刀枪不入,水火不侵。这种功夫的修炼,需要极高的毅力和耐力。练习者需经过长年累月的锤炼,才能逐渐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他们以呼吸吐纳、动作导引为基础,将内气与外功相结合,使全身的筋骨肌肉变得坚硬如铁,不畏拳打脚踢,棒击不损皮肉筋骨。
据传,练成金钟罩铁布衫的人,不仅能够抵御外界的攻击,还能消除疾病,推迟衰老。他们的身躯仿佛被一层无形的铠甲所包裹,任何锋利的武器都无法穿透。这种神奇的功夫,无疑是对人体潜能的极致挖掘。
然而,金钟罩铁布衫并非轻易可练成的武功。它需要练习者付出巨大的努力和汗水,甚至要经历生死的考验。在修炼过程中,稍有不慎便可能走火入魔,导致功力全失甚至危及生命。因此,这种功夫在武林中极为罕见,只有少数武学奇才才能掌握其精髓。
值得一提的是,金钟罩铁布衫并非只是一种单纯的防御功夫。它还蕴含着深厚的内功心法和武学智慧。练习者在修炼过程中不仅要锻炼身体还要修炼心灵使自己在面对强敌时保持冷静和沉着发挥出最强大的实力。
在当今社会虽然我们已经很难再见到真正的金钟罩铁布衫高手但这种功夫的精神内涵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它告诉我们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坚持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实现自我超越。同时我们也要学会保护自己关爱生命让这份古老的武术精神在新的时代里焕发出新的光彩。

金钟罩铁布衫
金钟罩铁布衫是 中国功夫 中最有名的护体硬气功了,传说练成金钟罩铁布衫的人不但可以承受拳打脚踢而丝毫无损,甚至普通的刀剑也伤不了他们,更甚者可达到罡气护体的程度。
金钟罩,顾名思义,即是“有一金铸之钟覆罩全身”,强调其外力难以攻击入内。 铁布衫是中华武术基本功里的外功,讲究一击而出时,敌人筋骨尽断。传说练成金钟罩铁布衫的人不但可以承受拳打脚踢而丝毫无损, 甚至普通的刀剑也伤不了他们,更甚者可达到罡气护体的程度,从 而获得入水不溺、入火不焚、闭气不绝、不食不饥等常人难以想象 的效果,武谚说“力不打拳,拳不打功”,这句话的 意思就是说,没有受过武术训练的人是没有办法和精通拳术的拳师 抗衡的,而即便是有一身武艺的拳师也不要招惹会横练功夫的高手, 这个“功”一般指的就是金钟罩和铁布衫。
金钟罩和铁布衫却是两种(两类)功法,在不同的门派,颇有大异其趣迥然不同的练法, 可能是因为金钟罩铁布衫是个品牌之故,不少门派的护体硬气功都叫这个名字,至于谁是正宗谁是假冒名牌早已无可考证,据江湖上武林中的传说,一般以金钟罩为内功,铁布衫为外功,而金钟罩的原始来历与上古的神仙丹道有关,其功法术语中有安炉、立鼎、进气、火候等与炼丹术名词相同的内容,可见真正的原始金钟罩是一种内丹功法,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甚至春秋战国时期。
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些专门对付金钟罩铁布衫的武器来看,普通的刀剑确实有力所不及之处,各种破解金钟罩铁布衫的武器几乎无一例外地使用金刚石作为尖端(好象是切玻璃或陶瓷才用得上的),如嵩山少林寺流传下来的“子午钉”(成丁字形,有三个尖头,每个尖头上镶嵌尖锐的金刚石为锋)。在金钟罩内功练成之后,便开始练习铁布衫,将内气散布到身体表面,配合击打砍扎等排打功夫使人体表面产生排坚抗锐等超常能力。
所以练至巅峰刀枪不入确实可以!
金钟罩为硬功外壮,属阳刚之劲,兼内壮之劲,为七十二艺硬功中最要之功夫,其练法稍繁难。初练时,须用败布成一锤,在周身上前后捶击之。初则甚觉痛楚,击之既久,渐不觉痛,再换木棰;木棰击而不觉痛时,再换铁锤;铁锤亦不觉痛时,便用揭谛功之方法,及铁布衫之方法,并铁牛功之方法,如法练习二三年,胸背坚如铁石。莫论拳脚不能及,即刀剑亦难伤损。练成金钟罩功夫之人,胸背等处之骨骼,皆合并起来,并在一起 ,如天生独块相似;若在赤臂之时,功夫也一望便知。
铁布衫为硬功外壮也。如兼习内壮童子功,则称金钟罩,能成功殊非易易也,苟非决心到底,则无以成,是故能之者甚鲜。铁布衫练习之法,先用软布,环束胸背间,缠绕数匝,然后用手着力搓摩。又时将肘、臂曲伸,使胸部作翕之状。夜间宜用坚硬之木板为榻,使骨骼时与坚硬之物体相接触,日久渐至坚实。初习颇苦之,习之既久,筋肉骨骼坚韧矣。然后立铁杠于庭前,下作浅坑,铺尺许细砂,每日晨昏,就铁杠练习种种姿势。于下杠之时,是以上身各部,如肩、背、胸、腹、臂等部,故向沙中跌扑,使上身各部,与沙接触二次为度,如是行之三年,将缠绕之软布除之,以木锤捶击之,渐渐易以铁锤击之,并运气拟神敛力以佐之。更三年,则上身各部绵软如棉,铁布衫功成矣。用时运气敛力,则坚如铁石,而拳械不能伤矣。重量兵器尚须避之,少林中人多能之。
文章到此结束,想来大家对于金钟罩铁布衫有所了解了,但是大家可能不信,是啊,又没有亲眼见过,你说可以刀枪不入就可以刀枪不入?谁知道你是不是骗人的。其实在下没必要骗人,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
当然或许随着时代的进步现在会金钟罩铁布衫的人很少了但是并不代表没有,或许它们会成为时代进步的肥料,但是我相信终有一天,这些古武术会流行于世间,再现光芒。
这期为大家科普,下期便为大家讲解,金钟罩铁布衫究竟可以练到什么程度。
今天已经将十二路谭腿的教学方法发布在了古武修公众号内,待到这两期金钟罩铁布衫的文章写完,便也会将功法发布上去,但是请大家记住。
想要功夫的进步的快,除了需要高手指导之外,最重要的还是学会钻研格斗的技术,领悟自己的武道,然后用实战来检验自己。
若心存恶念,心魔滋生,日久天长,导致根基损伤,走火入魔。应及时纠正,一心向善,回归本真。
须知种善得善,种恶得恶,不分善恶,自食其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这是练习任何技击功夫都不会改变的道理,切记切记。
文练法、武练法、横练法
“文练法、武练法、横练法”,此三练法,早见于马国兴先生的文章。我与马先生交流甚多,深以共鸣。大略意思是:
文练法:乃拳术的正统练法。文者,体也;武者,用也。自己懂劲,阶及神明,是为文成,而后较技,可有武之用。假以时日,可达【登峰造极、炉火纯青】的功夫艺境。
武练法:击打拍物,可速成武事之用,然无文体之功,而不能使功夫炉火纯青。
【然此法上身快,不须太多聪明智慧】
横练法:虽可制敌,取一时之成效,而非拳术攻防之道的真谛,终难成正果。
【我看现在所教之武警、军体,即是如此!】
文练法:遵“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法则,精研拳术理论,运用拳术攻防变化规律,掌握拳术练习与运用的方法、准则,修炼拳术攻防之道的内外功夫,以练己为宗旨。
自练时,拳以打空为能,没有实物为物象,全以意境为第一大要,求的是内劲的自然生成和外形之体静而不躁、柔弱无骨。
进行攻防招法训练时,面前虽无人而意境似有人与其拆手破招一般,以心意体察自身变化技巧的运用。
动手较技时,视对手如无人而知其势,防守疏密得当而不可侵,攻击对手而不伤人,使对手攻击不得机势而无法出招还招。此为拳门上乘功夫的要旨。
练此功者,须要有较高的悟性。一旦入门上道,则能终生习拳而不辍。运用拳术攻防变化,可达出神入化的妙境。
武练法:不修炼文体而直修“武用”,以实物操练拳法招数,如打砂袋、击木桩、踢巴斗,或借助于其它器物如树木、砖墙、电杆等,以此物象模拟要击的人,练习打、踢、肘、靠诸法,其特点是借物而贪重。
此种习拳之人,较技用招力量较重,然绝非“文练法”击手用招之“沉”的功夫可比。
故此种人功夫虽可速成,与一般拳手较技确有成效,但已违反“手为天盘”而清轻之理,因此如与文练好手较技则显示出攻防动作粗糙,欠缺灵活敏捷而攻防招法少变化,因贪而易失势,故易落下风而至败阵。
此种人,在平时训练过程中不知气沉丹田调息之法而气浮;不知渐法,常即兴突击训练;不懂药洗调理养护之法,所击重物的“反作用力”,通过击打部位传导造成体内脏腑气机不畅淤滞,使脏腑生化机能失调,甚至造成暗伤,影响身体健康,此类习拳方法乃养虎为患之举动,不可取。
横练法:是武学拳门发展过程中,因历史的种种原因和一些人对中华拳术攻防之道不正确的认识而产生的一种习练方法。这是一种特殊的、超出普通习拳者身体功能承受能力的训练方法。诸如:
插沙/以木桶盛砂使密实,每日以双手指插之,日久,指硬如铁石;
搓掌/每日以掌根内外搓磨巨石、门边、桌角,总以掌缘坚皮翻起,硬如铁石为止;
扛膀/以双小臂三里穴肌肉处扛树或木桩,直至皮厚硬如铁石为止;
碰碑/每日以木棒击头、或以砖碰头,直至一头能碰断尺厚的碑石为功成;
排打/以木棍、木板,每日依次拍打前胸、后背、臂、腿等处,直至棍打棍折,板打板折。更有甚者,以悬吊檩条冲打自身胸、腹、胯、背部等;
拍钉/将铁钉拍入木内,再依次起出;
打桩/以身体各个部位依次超重量击打。
还有烫法,有水烫法、火灰烫法,现代还有用电击法练功的。
总之,此种方法举不胜举,而练出看似超越一般人的特殊的攻防功能。采用此种方式练拳术,不仅不是去追求文体武用的文练法的功夫艺境来提高攻防技艺,就是视武练法的物象贪重练法都觉轻。
这种非正常拳术功夫的训练方法,练出“横”的功夫,用则虽能伤人,甚至置人于死地,看似可得一时之能,但终不得拳艺之奥妙。
【横练功夫者对身体的生化机能的暗伤更为严重】,故历来横练功夫者都多不能长寿。
民间中,历来因练功不得当而早亡者,举不胜举。因其不按修练拳术攻防之道的自然法则训练,虽在青壮年时,可逞一时的威风,但成为不了拳界功夫上乘的高手。此种人如与文练高手较技,亦多落败,胸隔膜水平用力是为“横”。
武练和横练功夫之人,以自己的身体健康和寿命为代价,换取并非真正的拳术攻防之道的功夫,损失太大了。
当然,“武练法”并非毫无意义。有一种人,习拳练功,悟性较低,单纯采用文练法,对其则显得抽象而不能彻悟拳理、拳法和拳术攻防变化,因而可借助于“武练法” 的形式。但必须注意,这种练法同那种“借物而贪重”的作法不同,借物时毫不着力于所借之物上,而纯是实物“物象法”。
此法习练拳术攻防之道亦佳,当练到一定悟性时,应再完全回到文练法上来,或间断采用,以提高拳艺。此法颇多效益,虽在技艺成长过程中走了点弯路,但亦不失对拳术真谛的追求。有的拳师,亦乐采用此方法授人拳技而取得良好效果。
至于那些不晓练拳术之宗旨,不知练功方法奥妙的人,用物象的形式,而采用“借物而贪重”的武练法,甚或采用连“借物而贪重”都嫌轻的横练法修炼拳术攻防之用,而自以为得到习练拳术攻防之道的良法秘诀。长久练习,置身体本身受暗伤而不知,真可悲之举措,希习拳术攻防之道的人勿犯之。更有以此法传授他人,而自己又以为得意,自己受害无知可悲已极,再误人子弟,真可恶之举也!希习拳者明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