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消息 >> 正文

什么样的兵才能分配到炊事班,家长们应该知道这些常识

更新时间: 2025-08-28 15:12:20

阅读人数: 744

本文主题: 主角在部队当炊事班班长的小说

炊事班在连队中属于后勤单位,它人员编配比一个战斗班的人数还少却代表着一个部门。主要从事给养供给及保障的相关工作,总之

它在连队当中有着超然的地位和作用。

然而当兵到炊事班让很多新兵喜忧参半,许多家长跟着操心却也理不出个好与坏。本篇为您介绍什么样的兵才能分配到炊事班,希望对网友和军人家长们有所帮助。

炊事班总人数不是随意制定的,它是按所保障人数的比例来规定,

。这个数字在不同性质的部队可能在比例上会有所区别。部队炊事班人员通常会在6-8人左右组成,按组成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通常来说炊事班班长那肯定是连队很厉害的存在,

只有一些当兵时间长,资格比较老的连队老骨干才能担任

,这个在任何部队基本上都是差不多的。主要原因在于炊事班虽然也是一个班级,但按编制来讲却属于连队的后勤部门。无论从连队日常伙食还是战时保障都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带领炊事班人员去完成。另外日常生活保障,

炊事班长也需要协调或解答与战斗班排的一些矛盾点,能直接对话各班长、排长

,无论从能力还是资历上能“镇得住”一些人或事,相对来讲在连队有一定的发言权,这样便于各项工作的快速展开并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摩擦。所以说炊事班长的人选不是一般人所能干的,他是除了司务长以外后勤的主要负责人。

炊事班的编制中不设置副班长,第2个层次就是炊事班的老兵了。炊事班长一般都有士官担任,所以炊事班一般不会有两个士官(极个别单位除外),也就是说在炊事班老兵中,一般很少会有士官的存在(这里仅指连炊事班),主要原因方便于炊事班的管理工作。老兵通常会设置2到3人且都能够独立顶岗的那种。这种老兵通常会在第1年时就在炊事班工作,有着丰富的炊事班工作经验,

更多时候他们负有“传帮带”的光荣使命,手把手教会新兵各项炊事技能,也可以说他们是每位炊事班新兵的老师。

在炊事班长休假或有其它事宜不在岗的时候,他们也会顶上去共同负责炊事班的工作,不至于在保障上“掉链子”,他们是炊事班的中坚力量。

这部分老兵的组成会有两种,一种是上面所谈的第1年就在炊事班工作,土生土长在炊事班这种;另外一种就是通过一年的战斗班排训练,军事素质确实“一般化”的这种。本身不想在部队长远发展,也为了避免在军事考核中拖后腿,再加上在炊事班确实也能学到一些东西,有的人也会在第二年选择到炊事班这条路,但是因为名额有限也不是想到炊事班就能去的。以上这两种老兵大都会在第2年时选择退伍这条路,当然也有个别的战友会在炊事班转士官或利用后勤时间相对较多的环境考学,因数量不多就不展开讲了。

炊事班新兵通常会有3至4人(含1名给养员)。新兵的组成也会有4种。第1种是在家时就是从事厨师方面的工作,本身有很高的烹饪技巧。根据用人用其长的原则,通常会在下连时调到炊事班工作,这样在后续的上级后勤大比武当中就可能脱颖而出,既为本单位取得了好名次,也有可能给自己寻求到更好的机遇;第2种就是个人对烹饪技巧很感兴趣,再加上当兵有这么个机会,本身想去炊事班学习技术的新兵;第3种就是想在第2年考学的这种新兵,这部分战友对部队相对来讲比较熟悉,从军个人梦想很明确,在新兵下连时会选择尝试到炊事班工作;第4种就是本身身体上不能达到军事训练的考核标准要求,有天生偏胖、不够灵活的因素,也有怕苦怕累、逃避训练的嫌疑,当然这部分新兵是极少数的存在,越是这样的新兵越需要加强锻炼,以便于早日形成战斗力。

还记得当年去当兵的场景吗?还记得炊事班的后厨饭菜香味儿吗?我相信无论你退役了多少年,即便有很多军旅故事都已经忘记,但你与炊事班的故事还有部队“大锅饭”的味道永远是您人生的最深记忆。

什么样的兵才能分配到炊事班,家长们应该知道这些常识

原创“最牛炊事班”:建国后,班长是中将,两名背锅战士则都成了上将

在革命时期,我军有一个炊事班,一直被誉为“最牛炊事班”。这个称号的背后,源自于该班的一位班长和两名曾在班里负责背锅的战士。正是在艰苦的战争岁月中,这三人逐步成长为军中的杰出将领,为新中国的成立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尤其是班长,在建国后被授予了中将军衔,而另外两位曾在班里背锅的战士,也成为了开国上将。一个普通的炊事班,竟然培养出了三位将军,这样的传奇故事令人十分感叹。那么,这三位曾在炊事班中服役的开国将领分别是谁呢?

曾任该炊事班班长的将军,是开国中将陈先瑞。陈将军出生于1914年,安徽金寨人。年仅15岁时,他便投身革命,加入了红军。初入军旅的他,便在炊事班担任班长。随着时间的推移,陈先瑞历任红25军手枪团中队长、营政委、红74师师长等职务,逐渐成长为红军中的一位杰出将领。陈先瑞的军事和政治才能都非常出色,他不仅是一位优秀的军事指挥官,还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工作干部。毛主席曾高度评价他,称其为红军的“陕南王”。在军旅生涯中,陈先瑞屡次转战陕南,为鄂豫陕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朝鲜战争爆发后,陈先瑞担任志愿军第19兵团政治部主任、副政委,带领部队赴朝作战,屡立新功,回国后成为解放军中将。在和平建设年代,他主持了北京军区的工作,还担任过成都军区第二政委,致力于我军现代化建设事业。1996年,陈先瑞将军逝世,享年82岁。

另外两位在炊事班背锅的战士,一位是开国上将刘震。刘震将军出生于1915年,湖北孝感人,同样是15岁便走上了革命的道路。起初,他参加了家乡的赤卫队,后来加入红军,被分配到一支县游击大队担任基层战士。参军的第三天,他便投入到红军的“反围剿”战斗中,并在第一次战斗中表现出色,抓获了两名敌人并缴获了两支步枪。然而,有一次他在夜间作战时不慎丢失了一袋银元,因此被暂时调到陈先瑞任班长的炊事班,成为一名背锅的战士。尽管如此,刘震并没有气馁,他很快与陈先瑞一同加入了红25军手枪团,并晋升为副班长。1934年,在总结奇袭罗田县城之战时,他针对红军战术上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因此得到了军长徐海东的赏识,不久后被提拔为连指导员,随后升任营指导员,逐步成长为一位优秀的将领。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刘震屡立战功,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建国后,他又指挥新中国的空军部队赴朝作战,并与美军空军交锋,取得了显著成绩。回国后,刘震将军被授予上将军衔,先后担任了空军学院院长、新疆军区司令等职务。1992年,刘震将军逝世,享年78岁。

最后一位背锅的战士是有着“旋风司令”之称的韩先楚将军。韩将军生于1913年,湖北红安人。1930年,17岁的他参军,凭借过人的勇气和战斗才能,迅速升任排长。曾有一次,在一次激烈的战斗后,韩先楚所在的部队被敌军打散,在寻找自己的部队时,他遇到了陈先瑞的炊事班。虽然没有透露自己原本的军职,他便加入了炊事班,成为了一名背锅的战士。离开炊事班后,韩先楚也与陈先瑞、刘震一同加入了红25军手枪团,逐渐展现出了卓越的指挥才能。在抗战和解放战争中,他的军事才能得到了进一步锤炼,特别是在解放战争期间,作为东北民主联军第三纵队的司令员,他带领部队在东北大地上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三纵部队因此获得了“旋风部队”的美誉,韩先楚也因此被誉为“旋风司令”。建国后,韩先楚被授予上将军衔,曾担任总参副参谋长、福州军区司令员等重要职务。1986年,韩先楚将军逝世,享年73岁。

这三位在炊事班并肩作战的开国将军,在建国后依然保持着深厚的友谊。每当刘震和韩先楚见到陈先瑞时,他们总会亲切地称呼他为“老班长”。这三位杰出的将领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今天我们应该向他们致敬。

熄灯号|从恋爱到女儿出生,炊事班班长给妻子做的鲫鱼汤味道一直未变

于振伍是一名扎根云南边防多年的老兵。他年龄不小了,可还没有女朋友,这成了家人的心头大事。

2017年,在亲戚的介绍下,他和宋光约在自己家里见面,并决定拿出多年炊事班班长的实力,为她做一桌饭菜。然而,他还没来得及做最后一道鲫鱼汤,宋光就提前到了。

那天,宋光看到于振伍系着围裙、拿着锅铲、带着满身的油烟味前来开门,先是有些吃惊,随即“噗嗤”笑了。

宋光放下包,挽了挽衣袖,说:“我在家也是掌勺的‘大师傅’,我来帮你。”就这样,宋光拿着菜刀,手起刀落,鱼鳞飞溅,饭菜的香味不久后便在屋里飘荡。他们的爱情,也在氤氲的饭香中悄悄发生。

异地恋的日子里,两人一个在吉林,一个在云南。4000多公里的距离,于振伍的父母也为儿子的爱情当起了“助攻”。宋光工作的地方离于振伍家比较近,老两口经常给宋光送来午饭和晚饭。宋光和于振伍父母感情越来越好,老两口身体一有不舒服,她立刻陪着去医院检查。一年后,于振伍休假时,看到宋光挽着母亲的手来火车站接他,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温暖。

一天,于振伍送宋光上班。两人在早餐店吃饭时,聊起了家常。宋光说:“叔叔年纪大了,腿脚不方便,冬天尽量少出门,老人家摔一跤可不得了。阿姨眼睛越来越不好了,改天咱俩一起去帮她配副老花镜……”

听着宋光细数家里家外的琐事,于振伍非常感动,鼓起勇气说:“咱俩结婚吧。”

“你这求婚咋连戒指都没有?”宋光笑道,“说句好听的打动我。”

这时,早餐店老板看着两人的样子,笑着端上了豆浆油条。

“我是当兵的,不拐弯抹角,我能对你一辈子好。”于振伍憋红了脸。

那天早上的豆浆油条,宋光吃出了一种别样的美味。

婚后,宋光千里迢迢去部队探亲。在怒江边防,界碑大多分布在海拔4000米左右的高黎贡山上,巡逻需要穿过山中的原始森林,一去就是几天几夜。有一次,接连几天下大雨,执勤分队走了很久才回到连队。当于振伍脱下战靴时,宋光发现他的脚已经泡烂了,一阵心疼。之后的日子,她经常和于振伍一起在炊事班忙活,每天很早起来保障全连伙食,用一道道拿手的东北菜征服了大家的胃。

回老家那天,于振伍把宋光送到了车站。临别时,宋光含泪说:“你在这边好好干,我会好好照顾爸妈,不用太挂念。”她下定决心,未来的日子不管有多艰辛,也要陪他一起走下去。

那天,两人的女儿出生了,于振伍也急匆匆地赶回家。在宋光坐月子期间,于振伍变着法地给她做月子餐。宋光忍不住抱怨:“坐个月子得胖十斤。”于振伍却笑着说:“我好不容易回来一次,得让你把好吃的吃个够。”

那天,宋光坐在餐桌前,品尝着于振伍做的鲫鱼汤,奶白色的鱼汤泛着热气,宋光不禁莞尔:“还是当年的味道。”

(本文刊于《解放军报》2021年10月10日05版,内容略有删改)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