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国防科学家死于非命,是时候需要对科学家们进行特别保护了!
这几天,关注中国国防的人都会看到一个不幸的消息,一名年仅38岁的科学家,于7月1日凌晨在北京执行重大国防任务的途中出车祸不幸去世,并于15日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火化。
这名不幸去世的年轻人,就是中国国防科技大学深耕我军智能指挥系统的天才科学家冯旸赫。
从讣告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今年只有38的冯旸赫,已经是国防科技大学的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专业技术上校军衔。同时,冯旸赫还是国家某重点项目首席科学家,重大工程专家组组长,国防科技卓越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
这些头衔加在一名只有38岁的青年人头上,看见科研其实力和地位的重要性了。
自然,大家对冯旸赫出事的原因极为关注,这样一名极为重要的科学家,怎么会出这样的事故呢?这里面会不会有其它不为人知的原因?
虽然大家都很关注,但目前公开的消息里,冯旸赫去世的原因,是2023年7月1日2时35分在北京执行重大国防任务的时候遭遇了车祸不治离世。
但也有消息流出,指冯旸赫是加班到凌晨搭载出租车回家的时候追尾大货车遭遇的不幸。具体的原因,是单纯的车祸还是有其它敏感成分,相信国家会调查个水落石出的。
无论哪种原因,这样一位年轻有为的国防科学家中年夭折,对其家庭也好对国家也好,都是一个重大损失。
从公开的信息可以了解到,冯旸赫从事的科研工作,和中国的国防事业密切相关,其中还涉及许多重大国防科技攻关项目。而冯旸赫本人还是这些项目的专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
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些国防项目的重要性,冯旸赫在这些项目中的地位与重要性。
这些项目具体是什么,公开信息并没有透露,毕竟是国家重大国防项目,保密的必要的,
但我们可以从冯旸赫从事的专业上分析一二。
冯旸赫是国防科技大学长期从事智能指挥控制技术研究的科学家刘忠教授的博士生,主要从事智能规划体系建模与分析,参与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战略国防应用部分的论证与规划工作,是我军指挥控制智能化研究的领军人物。
冯旸赫在军事智能化领域的研究成果非常重要,他的团队研发的智能化博弈平台,是一种全新的训练和演练平台,通过这种平台的训练,可以大幅度提高我军指挥员的决策能力和应对复杂情况的能力。
冯旸赫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科研成果,那就是作战辅助决策智能体系,能为指挥员提供全面的决策支持,该系统甚至还能够直接给战斗机、海军舰艇等下达动作,可以让其在系统的指挥下发起进攻,并且还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可以根据战场形势变化来灵活执行命令,有效提升作战效能。
从这些信息中可以了解到,冯旸赫所从事的科研任务,主要就是打造我军智能化的指挥系统,在信息化作战时代,这样的智能化指挥控制系统,非常有助于我军指战员理解与掌握现代信息化战争的深刻内涵。
所以,像冯旸赫这样的年轻科学家,在一场车祸中离开人世,是非常令人痛心的。
这也为我们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在当今的大国竞争中,科技竞争是核心,人才竞争是关键。而保护人才,尤其是国防领域的关键人才,更是重中之重。
无论如何,类似冯旸赫这样的突发悲剧事件,是不能再发生了,是时候需要对科学家们进行特别保护了。
冯旸赫副教授,一路走好!天堂里没有车祸!

天才科学家的非传统学习之道
《印度时报》网站6月26日刊发文章,题为《从爱因斯坦到牛顿,世界著名科学家如何破解天才密码?》。文章摘编如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这个彻底改变我们对时间和空间理解的人,大学期间经常逃课;玛丽·居里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她在巴黎一个寒冷的阁楼里经常学习到深夜,甚至饿到晕倒;艾萨克·牛顿最具突破性的发现不是在剑桥的神圣殿堂,而是在一场致命瘟疫期间闭门独处时完成的。
这些故事无关学术叛逆或艰辛,而是对成就了历史伟人的非传统学习方法的粗略窥探。当我们大多数人循规蹈矩安静地坐成一排,认真记笔记,为考试死记硬背时,世界上最杰出的科学家们却在打破教育手册上的每条规则。
如果天才的秘诀并非天赋、过目不忘、名校教育,而是我们吸收和处理知识的一套截然不同的方法,那会怎样?史上聪明绝顶的人物,他们的学习习惯揭示了令人着迷的模式,这将颠覆我们对有效学习的一切认知。下面是一些世界上最伟大人物的独特学习习惯:
爱因斯坦的学术之旅颠覆了传统智慧。13岁时,他自学了整整一年的数学,不是因为被迫学习,而是出于好奇心。 爱因斯坦发现传统的教学课堂令人窒息,尤其是那些注重死记硬背的课堂。即使在大学里,他也经常逃课,更愿意依靠同学的笔记学习,他把大量时间花在独立研究理论物理上。
这不是懒惰,而是战略上的高明。爱因斯坦明白,真正的学习始于我们主导自己的教育,由好奇心驱动而非拘泥于教条的课程体系。
牛顿最高产的时期是1665年至1666年,当时一场瘟疫迫使他离开了剑桥。在与外界隔离的情况下,他取得了突破性的发现,给科学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牛顿将深刻的理论推理与精细的实验研究结合起来,多年自行研制仪器,不断完善方法。 与爱因斯坦相似,他自称“孤独的旅行者”,认为独处对思考过程至关重要。这种模式表明,天才往往需要远离传统学术环境的喧嚣,进行深入而独立的思考。
理查德·费曼用看似简单的方法彻底改变了学习。他有一个笔记本,上面记录着他未知的事物,以此积极发现知识差距,而不是回避。他的方法包括:拆分复杂主题,从基本原理入手重新组合,确保能简单地解释一切。 这个技巧现在被称为“费曼学习法”:它要求学习者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局限性。如果你不能用简单的语言解释某个问题,你就没有真正理解它。
居里夫人的学习方法体现了她克服巨大困难的非凡毅力。她在俄国占领下的波兰长大,在秘密教授违禁科目的地下学校接受教育。 在索邦大学,她忍受着极度贫困,学习到深夜,经常因饥饿而晕倒。
居里的方法严谨而耐心,她花了数年时间在危险的环境下提取微量的镭,纯粹是出于对科学的好奇心,而不是为了得到认可。她严谨细致的实验反映了她的信念:科学是使命,而非表演。
阿卜杜勒·卡拉姆博士的教育历程证明了实践学习的强大力量。从早期在拉梅斯沃勒姆,到专攻航空工程,尽管面临经济困难,卡拉姆仍始终坚定不移地追求学业。
他的方法非常注重实践,不仅吸收理论知识,还将它们直接应用于现实世界的航空航天和国防挑战。 在其职业生涯中,卡拉姆接受了持续学习和创新,他明白真正的精通来自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罗莎琳德·富兰克林以非凡的精确性和独立性开展研究。她16岁时就选择了科学作为研究方向。她的X射线晶体学造诣非凡;她以炉火纯青的技巧运用这项技术研究原子结构。由于制度上的性别歧视,她经常孤身一人开展研究。但是,她坚持最高的科学研究标准,一丝不苟地控制实验条件,进行复杂的数学分析。
即使面对歧视,富兰克林仍坚定不移地追求清晰的思维和科学真理,证明了卓越可以跨越社会障碍。
1.独立而非从众:每个天才都喜欢自主学习,他们始终追随自己的好奇心。
2. 深度大于广度:他们追求对基本原理的深刻理解,而并非对很多主题的肤浅认知。
3. 以独处为工具:独处不是孤独,它是一种刻意为之的深入思考与专注。
4. 勇于面对困难 :他们不回避具有挑战性的主题,而是积极发现自己不理解的问题。(编译/郑国仪)
华人女科学家曹颖获美国“天才奖”
新华社洛杉矶10月5日电(记者谭晶晶)美国麦克阿瑟基金会本年度“天才奖”日前揭晓,加州理工学院华人女科学家曹颖为25位获奖者之一。她因为在揭示灵长类动物大脑视觉神经机制方面作出重要贡献而获奖。
麦克阿瑟基金会认为,曹颖的研究为阐明一系列其他神经计算和感官处理功能打下了基础。加州理工学院生物学和生物工程学系主任斯蒂芬·梅奥说:“曹颖是探索我们如何感知周围世界的开拓者,她彻底改变了我们对于大脑如何识别面部的理解。”
在曹颖早期的研究中,她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研究了猕猴视觉处理系统。结果表明,猕猴的脑细胞在识别脸部特征时有明确“分工”。曹颖及其团队2017年发表的最新研究成果又进一步破译了大脑中的面部识别机制,即大脑仅需要约200个神经元就能实现面部识别。
曹颖出生于中国,幼年随父母赴美,她曾先后就读于加州理工学院、哈佛大学,目前在加州理工学院任教。曹颖表示,获得这个奖项是对她的团队辛勤工作和才华的认可。下一步团队将涉足新的研究领域,继续探索大脑其他部分的功能及其他物种的大脑。
麦克阿瑟基金会“天才奖”创设于1981年,旨在表彰在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创造性人才。每年评选20名至30名杰出人士,并在5年中给每人提供总额62.5万美元的奖金,让他们能更自由地继续探索。在曹颖之前,已有陶哲轩、庄小威、陈露、何琳、杨培东和张益唐等华人科学家获得过该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