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新闻 >> 正文

马许《贵族之死》

更新时间: 2025-08-29 16:41:52

阅读人数: 876

本文主题: 主角是欧美贵族的小说

欧美和日本的推理小说读的比较多,但还很少读到新西兰的推理小说。但其实奈欧·马许在黄金时代,是跟阿婆一道被列入“四大谋杀天后”的行列的,但我觉得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她是个女的而已。不过因为新西兰长期属于英国的殖民地,文中大部分场景也是发生在英格兰,所以应该可以划入欧美文学的范畴。

这又是一个大家族内部的谋杀案。一家之主跟自己的哥哥借钱,遭到拒绝,然后这个哥哥就死在了电梯里,一大家子人都有了嫌疑。小说的结构也比较明晰,侦探依次对每个家族成员进行取证调查,物证心证全都一起上,跟阿婆的行文风格高度相似。侦探虽然不及波洛风趣,警方人数也有点多,但贵在坚持,马许32部小说都用阿莱恩这一个警探。

当然,结局总是出人意料的。你以为是家族内部纷争,但往往就会被别有用心的外人利用。但另一方面,不论是谜面还是诡计设置,它都过于平庸了,它煞有介事的画了个平面图,倒像日本推理的作风,但对整个小说的理解并没有多大的功用。★★★

马许《贵族之死》

《精英的傲慢》

这本书讨论的观点很有意思,尤其是在现在逆全球化和民粹主义盛行的时代背景下。之前总是以为全球化是理所应当,反对这种趋势无异于清末的闭关锁国,但是看完这本书之后,不仅陷入沉思:历史是一个循环,我们近代蒙受的耻辱,仿佛妨碍了我们对当前政治环境演进趋势的判断,这个无关正确与否,我们固有的刻板印象,是对的么?建国以来,尤其是改开以来,中国不可否认是全球化浪潮中的受益者,我们建立了完备的产业链,我们有大量低廉、优质的劳动力,文盲率比美国低、技术工人素质和精神比美国高。美国以及欧洲的产业转移当然其国内的政治经济环境是主因,无论是玩金融导致的产业空心化,还是全球化供应链分配的市场调节,从结果上看,确实导致了大量欧美国家下层工作人民的失业。或许欧美精英的培养、精英治国的理念非常先进,但现在看,这是个好事吗?过去有王权皇室,现在由精英教育导致的精英阶级,与所谓下层平民之间的差距,不亚于过去的贵族与奴隶。书中有个观点非常好,人的最根本的需求是被需要的需求,这个不管是小到个体社交,还是大到社会国家,都是正确无虞,因此我们工作并不只是为了赚钱,还有创造社会价值的需要。现在的幸存者偏差,导致我们以为这个社会就是这样运转的:我考上了985/211,是我通过我自己的努力所理所应当获得的,在职场上,周围都是清北毕业、海外名校留学生毕业的同事,让我一度以为这个世界大部分就是这种超优秀的人才,从事的都是这种“高级”的工作。然而,果真是这样的吗?这本书提出了强烈的反对,首先我们现在取得成果,很大程度上并不是我们努力的结果,这其中包含了父母给予的物质基础、国家给予的教育基础、社会给予的便利条件以及上天赐予的智力、机会和运气,与这些相比,个人的努力甚至不值一提。倒霉的人喝口水都会塞牙缝,幸运的人下个楼都能捡到钱。因此我们学会谦卑、学会感恩很重要。上周在西安出差,某天晚上一点多忙完,酒店外边居然灯火通明,各种各样的小摊贩在卖吃的,虽然顾客不多,他们一脸倦意,却也不敢早早收摊,甚至还有躺在摊位上睡觉的孩子。这,恐怕才是生活的常态、社会的常态吧?我们常用何不食肉糜来嘲笑某些人可笑的论点,如今我不禁一惊,自己何尝不是?虽然我不是那财富顶部1%的人才,但生活已经相对富足,这种错觉让我迷失,有的人还是为了几块钱而挣扎努力,难道我不应该感恩吗?书中所说的个人所提到的经济价值应得和道德应得无关的观点我深感赞同,难道日进斗金的网红、明显,其创造的社会价值、道德价值会比一个快递员高?恐怕完全不是,只是有些人巧妙地利用了社会发展中所偶尔出现的机会,只是运气好一些而已。但是不管怎么说,从社会学的角度讲,资源总是向一个方向优势集中的,富有的人、学历高的人,获得了这个阶层以及穷人所不具有的更多的信息,必然他们会不断强化这种优势,来进一步加固了阶级间的差距。社会大同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也是当前阶段无法实现的一个目标,调和公共利益和精英阶级之间的矛盾,缓和民粹主义盛行的第一步,恐怕是我们要理解这本书的题目,精英的傲慢,精英为什么会傲慢?

更应该叫《阿加莎本人的回忆随笔》,作为传记感觉少了不少内容

确实随记,想到哪写到哪。阿婆居然喜欢喝纯奶油。感觉好腻。这居然是我最印象最深的一点。擅自神化了阿婆,所以看阿婆一个劲的怀念维多利亚时代,甚至认可古早夫人太太那种婚姻关系,还觉得有点塌。现在想想,一个普通小老太太的牢骚,这样才更显得真实。欧美传记,所有感觉都是欧洲好方便。随随便便就出国了,在各国转来转去。虽然说是旅游时把家租出去,但为啥都有大别墅,而且那时候日常都是各种社交,好像不用工作一样。说日本人喜欢不伦,其实欧美关系才叫开放。之后去看看关于英国贵族的书。PS:英国人也好喜欢埃及,韦斯莱旅游也是开罗,因为岛国所以向往沙漠吗?不过家庭的感觉是共通的。父亲去世一段有点“爸爸的花开了”的感觉。而且不知道是不是由果溯因,知道了阿婆离过婚,所以感觉第1个老公写得一直不怎么讨喜。讨论保住老房子,前夫哥居然是让阿婆接着写书,给人感觉就不是欣赏,而是要压榨老婆(虽然当时他比较有钱,不过我对金融这一种我搞不懂但又很有钱的职业,一直怀有恶意)。儿时篇章写了那么多,每个阶段玩伴都有出场。波洛的诞生感觉反而一笔带过了。不过这样才是自传。 果然前夫是垃圾。选择离婚还是在母亲去世,阿婆出现精神问题的时候。本来除了打高尔夫,感觉一直都是靠阿婆在赚钱,最后还因为不想看见身边人不幸福而选择离开,垃圾中的垃圾。 阿婆哥哥也是牛人。不过我感觉我应该和这种类型的相处不来。有点像《寻妈记》的巴尼,但没有世俗上的成功。这种自得其乐的个性,有的时候也值得学习,普罗大众整体是被社会推着走。我就说马克斯出镜有点多,居然是新老公。凯瑟琳这种朋友太强势。甚至觉得有些小说的题谢有她,是没有她会被训斥。随笔就是随笔,由房子拐到职业再拐到小说,还以为不会讲马普尔了。 前夫和老公的区别,写和老公是双人旅行,而和前夫是1+1旅行。不知道是夫妻俩挣得多,还是欧洲房子真便宜。他们买了好多房子。还大,战时都被征用为军队驻扎地。前夫是真渣,女儿生子也没有出场。不过随笔太随了,女儿第二个老公默认出现了。之后想彻底了解阿婆,还是看别人的传记比较好。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