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不列颠之影》
此段为求援,本胖也书荒了,现在淘书越来越难了,所以希望各位能 在评论区留下自己认为不错的好书 的,不想自己头铁试毒了。废话不多说,下面进入说书环节。
(精品,读者两极分化的类型,用的很少)、 (质量中规中矩的干粮,要么优缺点都不算突出,要么优缺点都很突出)、 (有看点,能戳中一些心头好,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书荒可读)、 (完本了,能看,无所谓,不强求)、最后还有自己拿不准的“
“接下来有请最高贵的嘉德勋章、圣米迦勒及圣乔治大十字骑士勋章、巴斯大十字骑士勋章、维多利亚十字勋章及下级勋位爵士勋章获得者,反殖民事业的领导者,东印度公司的敲钟人,克里米亚战争的英雄,皇家学会院士,狄更斯、大仲马等大文豪的终生挚友,法拉第、达尔文等科学明星的坚定支持者,历任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内务部、海军部等部门助理次官、次官次长及常任次长、王国首任内阁秘书长及文官长,本校的首批毕业生及历史上最杰出校友,尊敬的亚瑟·黑斯廷斯爵士在伦敦大学建校五十周年庆典上致辞。”亚瑟的视线扫过台下,望着一张张年轻的面庞,喃喃开口道:“阿加雷斯,你觉得我应该说点什么呢?”红魔鬼的虚影在他身后飘荡,口水几乎从他的嘴角流出:“看看这群无知的灵魂,他们还把你当成英雄崇拜呢,不如说点他们喜欢听的吧?”亚瑟深吸一口气,发出了振聋发聩的怒吼声:“牛津都是一群婊子养的!”“哦!!!!”台下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剑桥也一样!”他旋即又补充了一句。掌声更热烈了。
主角穿越近现代19世纪的英国,此时是刚与拿破仑大战后,英国即将登顶的时代,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人类群星璀璨,类人群星也璀璨。主角穿越后利用原主的身份与魔鬼签订了契约,成功坑了对方一把,也为自己赢取了金手指。他在演讲中获得赏识,成为了一名警察。之后他凭借魔鬼助力、个人谋划、对历史的先知先觉,不断的在体系中向上爬,各种手段频出,目前也成为了足以影响国际形势的大人物……
科普文字也太多了,主线也较为拖沓,再加上视角频繁切换,难免会有灌水的审美疲劳感,缺乏那种真正的爆点,而且后期主角人设有些反复,从利用魔鬼往上爬的利己者,慢慢变成了真有几分道德和悲天悯人的家伙。
文笔娴熟,架构正确,历史、资料等等描述的好,氛围也到位,有英伦风情,各种手段权谋之类的也不错,整体还是正剧风,金手指控制到位,各种人物描述鲜活。
口碑两极分化较为严重,可能更适合老书虫,不喜勿入,

布朗和他的长篇小说《天使与魔鬼》
丹·布朗(Dan Brown,1964——)美国作家。
是丹·布朗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2000年。
毕生致力于以科学的手段证明神的存在的“欧核中心”的杰出科学家列奥纳多·维特勒,和其养女、神秘妩媚的科学家维多利亚在实验室里进行了高度机密的试验,成功制造出一种极其强大的能量“反物质”。 “信仰是普遍的。我们理解信仰所采用的具体方法是随意的。归根结底我们都是在寻求真理,而真理比我们自身更加伟大。”
然而,在重大发现尚未对外公布时,列奥纳多就在实验室里惨遭杀害,他的一颗眼珠被挖走,胸口印着神秘的标记“光照派”。
更令人震惊的是,藏在地下的反物质不翼而飞,而这些反物质一旦与物质相遇,便会产生巨大能量,足以摧毁一座城市。
“不管你信不信上帝,你都要相信这样的事实。当我们人类不再相信存在比我们强大的力量时,我们就放弃了自己的责任感。所有的信仰都告诫我们有些事物是我们无法理解的,有些事情是我们要承担责任的。由于有了信仰,我们就会对彼此负责,对自己负责,对一种更高的真理负责。宗教的不完美只是因为人的瑕疵。”
哈佛大学的符号学专家罗伯特·兰登,应“欧核中心”负责人之邀前来调查神秘符号。就在当天,失踪的反物质被发现位于城市的地下某处。藏在地下的反物质如同一枚定时炸弹,若不能及时找到,整个城市将化为废墟。
“‘反物质的特性的确惊人,兰登先生,所以它不是没有危险的。仅仅十毫克的反物质样品——跟沙粒般大——就具有相当于两百吨常规火箭燃料的能量。’ 兰登感到一阵眩晕。‘这能量比核能强上千倍,是百分之百的高效能源,完全有实力成为明日的能源之星而且没有副产品,没有辐射,也不会带来污染,只需少许几克就能提供一个大城市一周所需的动能。’ ”
时间紧迫,只剩下六个钟头,兰登与列奥纳多之女维多利亚一同踏上了前往拯救城市的冒险之旅。在查找反物质的过程中,他们竟发现传说中几十年前就已消亡的光照派仍活跃于世,并且历史上许多科学家皆是其成员。寻找光照派的线索竟隐藏在伽利略和弥尔顿的作品中。
“《讨论》并不是伽利略在软禁期间所写的惟一著作。历史学家相信他还写了一本并不引人注目的小册子,叫做《真理图解》。”“《图解》对一些科学现象的论述是正确的,但却被禁止公开。就像伽利略以前写的一些手稿一样,《图解》也被他的一个朋友偷偷带出罗马在荷兰悄悄出版。这本小册子在欧洲的地下科学组织中间广为流传。后来,罗马教廷听到风声,便展开了一场焚书运动。”
兰登和维多利亚与神秘的幕后操纵者斗智斗勇,足迹遍布古老废弃的教堂、巷道、地下室以及阴森可怖的墓穴,一个个惊世之谜也随着情节的深入而被一一揭开。 “光照派的会员们,还有那些科学工作者,请听我说,你们赢了这场战争。历史的车轮已经转了那么久,你们胜了也是在所难免,但是这个胜利时刻比以前的任何时候都更昭彰。”
最终他们发现,真正的幕后黑手是pope内侍。他雇佣“杀手”杀死pope,盗走反物质,其目的就是为了警醒世人:科学会让人误入歧途,宗教才是归途。 “科学赢得了战争的胜利。我们认输了……但是,科学的胜利,让我们每个人都付出了代价。那可是惨重的代价…… 让我们的世界不再有奇迹。”
《天使与魔鬼》以科学和宗教的关系为主题,探讨了两者之间的冲突与统一,以及对信仰丧失和科学万能论的担忧等问题。
《天使与魔鬼》是一部典型的知识型悬疑小说,被《纽约时报》盛誉为 “魅力无穷,悬念迭起,想象丰富。”
“人类道德的进步根本就没能跟上科学前进的步伐,人类以现有的觉悟境界也根本驾驭不了他所拥有的武力。”
《大师与玛格丽特》:魔鬼在人间,不要作声
怯懦是人类缺陷中最最可怕的缺陷。
人们相信自己说出口的就是真相,有助于自己利益的就是真实,能够被自己驱使的规则就是真理。荒唐就是严肃。
米哈伊尔·阿法纳西耶维奇·布尔加科夫 ,前苏联作家,毕业于基辅国立大学。 其著作有剧本《莫里哀》(1936)、传记体小说《莫里哀》(1962)等。 布尔加科夫是“白银时代”的重要作家,被世界公认为20世纪俄罗斯文学的经典作家。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被认为是魔幻现实主义的鼻祖。
20世纪20年代,苏联文坛正值“拉普”当道,实行翦除异己的宗派主义极左路线,以致一批作家被打入另册,受到排斥和批判,他们的作品禁刊禁演,甚至连手稿也被当局抄没。写作为生的布尔加科夫一度几至衣食无着,最后被迫投诉斯大林本人,才在某剧院里找到个糊口差事。据他自己统计,他曾受到过近三百篇报刊文章的攻讦和漫骂。他也曾将费时两年写到第十五章的《大师和玛格丽特》的手稿付之一炬。这些不幸遭遇在作者笔下得到艺术的再现。作者的自况还可从小说的一些细节得到暗示。玛格丽特为大师缝制的黑色小帽上有黄色丝线所绣字母M,意为“大师”(Macrep)一词的缩略,这也是作者名字米哈伊尔的第一个字母。据称,玛格丽特这个人物就是以作家的妻子为原型的。
《大师和玛格丽特》的写作,从1929年,一直持续到1940年布尔加科夫去世前才告完成。不过,直到1966年,《莫斯科》杂志才开始连载它的删节本。
魔幻现实主义是一种用魔幻的内容表现现实生活的写作手法。虽然情节怪诞,却突显真实,最初是用来评价一类绘画作品,而到了 20世纪50年代,一批崛起于现代拉丁美洲文坛、富有撼动世界的轰动效应的现代流派作品也当之无愧的冠以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称号。就在世界惊讶于一直被忽略的大陆作家的惊人想象力时,在同一时代,在苏联,一位大师却忍痛毁掉了这部足以与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分庭抗礼的伟大小说——《大师与玛格丽特》。
《大师和玛格丽特》究竟是怎样一部让作者忍痛付之一炬又重拾残稿再次创作的带有明显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书呢?本书作者究竟是一位“暴露了本身的人道主义弱点”的平庸作家呢?还是一位思想深邃、“以大无畏精神向一切恶提出挑战”、“集讽刺作家、幻想题材作家、现实主义作家的天才于一身”的文学大师呢?这些暂且不谈,因为该书的隐喻已经够多的了,有些隐喻甚至明显到了只要是粗略了解苏联那段历史的人看一眼就知道作者究竟在影射谁。也正是因为隐喻太过明显,讽刺太过辛辣。直到70年代正式出版前,该书还是以手抄本的形式存在。然而这部书在还未出版时就已经炙手可热了,甚至有人不惜把整部书都抄写下来,等到70年代正式出版,第一天就被抢购一空,足见这部书魅力之大。
虽然这部小说被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公认为标准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但它又不似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小说那样,情节过于离奇曲折。它的情节非常简单明了并且给人一种看童话的感觉。第一部是魔鬼莫兰德听说莫斯哥是一座不相信神与魔鬼存在的城市,便以黑魔法师的身份携带着自己的仆从一起欣然前往了这座城市,在与当时的权贵进行周旋的同时,发生了一系列荒诞不堪的“趣事”。第二部是玛格丽特为了解救自愿关在疯人院的大师,自愿与魔鬼做交易,成为了魔女。在惩罚了一切迫害大师的人,并为魔鬼在莫斯哥放了最后一把大火,与大师一起前往了上帝与魔鬼许诺给他们的“应许之地”。第一部与第二部之间穿插着小说中大师写的关于彼拉多与耶舒阿(耶稣)的故事,最后故事的主角的命运也在大师他们前往“应许之地”之前有所交代。整部小说以戏谑的口吻描绘了种种荒诞的事实,却在最后结尾用游吟诗人那略带哀伤的笔调写下了大师与玛格丽特在前往最终归宿时的所见所想,读起来让人感动不已,甚至有想要祝福二人能获得最终安宁之感。
魔鬼,这部小说最重要的主角,作为上帝的对立面,世界黑暗的一面,在西方可谓是罪恶的象征,而与魔鬼做交易,最后被魔鬼欺骗付出惨重代价的带有告诫意味的童话故事甚至小说可谓是枚不胜举,更有意思的是,西方不少名言也与魔鬼有关,比如“魔鬼出现在午夜的十字路口”、“与魔鬼共餐,必有一长勺”等等,可是书中的魔鬼究竟是谁呢?这可不是个小问题,要知道当初被上帝贬为魔鬼的天使总共有七个。要找到答案就必须仔细读《浮士德》,魔鬼沃兰德的名字源于《浮士德》,此名也仅仅被提及过一次,即在瓦尔瓦普吉斯之夜,梅菲斯特要求让路时说:“让路,沃兰德公子来了!”但这个名字因《浮士德》流传之广,所以也成为了魔鬼的另一个代称。作者也特别喜爱《浮士德》,还于小说开篇引用《浮士德》诗句,但不同于传统描写魔鬼是如何用利益蛊惑众人,人们都是主动要求魔鬼实现自己的愿望的。魔鬼在整部小说中倒像是一个作为平衡光明与告诫人类不要过度贪婪,无度索取的存在, "记住,任何时候您也不要请求任何东西!任何时候,任何东西也不要请求!尤其不要向那些比您更强有力的人物请求。他们会向您提供的,他们自己会给予您一切的。"这种 像极了那些告诫不要把灵魂出卖给魔鬼的长者 口吻的话居然出自恶魔之口,让人不得不思考作者是否是借着恶魔的外衣来告诫人们提防人间真正的魔鬼。
然而作者真正想让人提防的是人类的怯懦,小说中本丢彼拉多说:"怯懦是人类最严重的缺陷。"整个故事里,战胜怯懦的人少之又少。战胜怯懦的人最后都进了疯人院,不与尘世接触,这也是作者在书中借用魔鬼抒发自己悲哀之情之处,同样在现实中同样找不到出路的作者为了自己的企盼在结尾安排了大师与玛格丽特的死亡, 正如大师在进入“应许之地”前赐予自己创作的主人公自由一样。 布尔加科夫为自己创作的主人公安排了“大赦和永远的避难所”,可以窥见写作之于布尔加科夫,是自我拯救之道,却难以成为“永远的避难所”。身处死寂般的孤独之中的布尔加科夫,也许并未籍着写作《大师与玛格丽特》,抚平灵魂深处的不安宁。
编辑|新媒体中心编辑部 武咏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