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新闻 >> 正文

​岭门旧事如风烟海南省人民政府网

更新时间: 2025-08-29 16:43:31

阅读人数: 856

本文主题: 主角穿越到清末海南岛的小说

20世纪初的岭门老街巷。清风 摄

岭门,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山岭的门户。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湾岭镇岭门村,当地人现今仍习惯称之为“岭门老市”。走在寂静的村巷里,村道两旁的房屋布局和留存下来的铺舍,以及村民口中的“十字街”景况,还是让人感觉到它与周边的村子大不一样。

从明末到民国期间的几百年间,岭门不仅是海南黎族与汉族进行通商贸易的重要墟市,也是黎族与汉族等不同文化交融的地方,更为重要的是,它是进入五指山地区的要隘,为兵家必争之地,被称为海南“中部要塞”。道光《琼州府志》载:“岭门汛,在岭门市南二十五里。自郡城东南九十里至山门铺,又八十里至山马市,又七十里即岭门汛,为入黎要隘。自汛南经熟黎境五六十里至生黎界,有小径可穿黎山而行。”

岭门之名始于何时,已无从考证,但从史志记载来看,岭门在宋代以前是光螺峒的一个山寨,扼守进入黎区要隘。

洪武元年(1368年)三月,明军挥师南征海南岛,六月,元朝的海北海南道和海南分府元帅及副帅悉归降于明。朱明王朝在本岛建立1府(琼州府)、3州(儋州、崖州、万州)、10县(琼山、澄迈、临高、定安、文昌、昌化、感恩、乐会、会同、陵水)的同时,也在黎族地区建立基层政权机构——“黎都”“黎图”。明代光螺都属于定安县南乡,分管光螺岭下、光螺岭上60多个村庄。这些村庄名字,如枫木、木息(木色)、禄马(罗马)、坡寨、斜寨(城寨)、今泡(金包)等,过了几百年,这些村名的海南闽语读音迄今基本不变。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琼州总兵都督吴启爵统兵进入定安,驻兵岭门新官坡,开通十字大路南通崖州,东通万州,西通儋州,于汉黎杂居处设置琼山水尾营汛、崖州乐安营汛、儋州薄沙营汛、陵水宝停营汛,重置定安太平营汛,建立岭门市。太平营汛设在岭门市南25里的猪母湾,驻兵111名,管辖塘7所,即枫木塘、南闾塘、岭寨塘、大路坡塘、木头河塘、南九塘和仙沟塘。吴启爵还在岭门碑记岭刻碑纪事。

有清一代,岭门市的地理位置及建市时间已较为明确。宣统《定安县志》载:“岭门市,一名太平市,在光螺图岭上。康熙年建。逢乙、丁、已、辛、癸日集。”

可以肯定的是,“岭门”一名,最晚在明末就出现。根据美国传教士孟言嘉在《椰岛海南》(辛世彪译注)一书中的记述,定安籍官员、南京礼部尚书王弘诲与利玛窦友善,其子王汝龙接受天主教,教名王保罗,并从澳门请来耶稣会士马多禄、丘良禀,在琼州府城建立教会,到明崇祯九年(1636年),天主教已在府城、定安、仙沟和岭门建立4个传教点。

冯子材设 “岭门抚黎分局”开“十字路”

清咸丰七年(1857年)五月,定安三点会会员2000余人攻打枫木、岭门等地,反清斗争遍及全县。岭门乡绅叶文锦召集乡民协助知县章增耀带领团勇镇压。清光绪五年(1879年),儋州、临高客家人聚众闹事,被官军击败,约有2000多人撤至岭门一带,屯集于猪母湾、石鼓岭等处,岭门一带进入动荡局面。

清光绪六年(1880年)七月,各路山匪聚集攻打岭门市,定安绅士张钟璘(探花张岳崧第三子,字金櫵)即召集团勇“一夕疾趋岭门市”与山匪进行激战,岭门把守朱仕盛在激战中被山匪杀死。清末海南诗人冯骥声当时正在岭门,目睹岭门官匪的激烈战况,写下《岭门闻警》《合口溪行》等诗篇,发出“翘首群峰插杳冥,岭门一镇界膻腥”的感叹。冯炳藻等琼山诸生读了张钟璘的岭门纪事诗,写下《读张金櫵岭门纪事诗》,赞誉张钟璘的义举。

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朝廷日益腐败无能,各地百姓难忍苛捐杂税,太平峒什密(今琼中和平镇长沙村一带)黎族首领陈忠明、陈忠清率众起义,攻入定安南闾、仙沟、雷鸣及澄迈新吴等地。两广总督张之洞派遣钦廉提督冯子材率兵来琼。9月初,冯子材率兵从定安县城出发,设行辕于岭门,派其儿子冯相华带领萃字中路军由岭门进驻十万峒牛栏坪(今琼中长征镇牛栏平村)。平乱后,冯子材提出“据其心腹,通其险阻,令其响化”的“治黎”方针,制定了《抚黎章程十二条》,在岭门市设置“抚黎分局”,并依照前明以来海瑞等人在黎区开通“十字路”的设想,带领官兵、民夫,开通了北起岭门,经蚺蛇峒、十万峒、牛栏坪、喃唠峒,越过五指山南,至水满峒(今五指山市水满乡)的大道。1887年夏,原规划的12条井字型大道全部开通,各州县也陆续开通22条通往黎区的小路。这些道路基本奠定了海南近代交通的基础格局。值得一提的是,冯子才在黎族地区开辟多处集市,其中从岭门过猪母湾,到十万峒牛栏坪的途中,设立“荔枝塘新市”,之后,当地人习惯上把岭门市称为老市,荔枝塘称为新市。

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琼州总兵都督吴启爵在岭门重建太平镇,设立货物交易墟市,一直到清末,岭门逐渐成为海南中部山区黎汉贸易通商的重要墟市,是定安县四大墟市之一。民国《海南岛志》载:“岭门距县治西南180里,扼黎境交通要冲,铺户约70间。主要买卖煤油、布匹、土产等商品,而尤以黎峒山货为多。农产品则有米、槟榔、蛋、丝、山瑞、竹笋、牛、羊、猪、马、鸡、鸭、木材等类。从前黎境山货输出,多由县南船阜市转运博鳌港,今则闻车路已通,形势顿变,本市地位益见重要,不啻为黎境货物输出之总汇。”

“岭门和南丰是进入黎区的门户和黎货的集散地。南丰规模不大,只有一条街,每天的交易量装不满一辆牛车。岭门的规模则大得多,附近有驻军,集市是一条长街,两旁有一些不错的店铺,街中间是木制的遮阳篷,到了开市的日子,小商贩们就在下面支起货摊,供应各式小商品。在集市上交易的有草药、香木、藤、鹿角、鹿筋、干香菇,还有大量肥田用的骨头。”这是清光绪八年(1882年)十一月,美国传教士香便文在丹麦传教士冶基善陪同下考察黎区,从南丰进入,红毛返回,途经岭门,在《海南纪行》一书中记录下的岭门货物贸易盛况。

然而,岭门的货物贸易,到了民国时期,货物贸易盛况已不如清末。主要原因是货物输出一路上受到各种苛捐杂税盘剥,贸易逐渐冷落。

1939年2月10日,日军占领海口后,14日又占领了琼山县城和三亚。2月19日,在完成攻占海南岛的首轮作战之后,向五指山腹地进攻。5月8日早上,日军攻占南闾,于当天下午5时占领岭门,十几辆战车冒着浓烟,开到岭门墟街上,第二天撤离。据《琼中乡镇行政村志》载,1942年农历二月十二日,岭门墟当天闹军坡,被12架日军飞机轮番轰炸,当场炸死居民8人,伤50多人;炸毁李广安、广益新商铺和民团局等10多间楼房,焚毁房屋400多间。岭门岭(田东岭)山脚下的天主教教堂也被日机炸毁……

1939年5月8日下午,日军占领岭门。 清风 翻拍自日本《跃进画报》(1939年7月号)

岭门的商铺被日军炸毁之后,民货贸易几乎停顿,墟市上的商户大都跑到别处,岭门繁华不再。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海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岭门旧事如风烟海南省人民政府网

清代琼州舆图:清新奇特的全岛舆图海南省人民政府网

晚清《海南岛图说》。何以端 提供

同治五年(1866年)的《广东图》电子拼贴版,经反相棕色美化处理。何以端 制图

尽管康熙晚年出现了高水平的鸿篇巨制《皇舆全览图》,但直到洋务运动前,清代海南地方志的舆图却普遍乏善可陈。因为《皇舆全览图》在国内并未推广。作为国之重器,除了相当高级的官员能接触观赏外,平常应该是束之高阁,海南仅府县级别,无缘得识。

不但如此,明代海南地方志即使尚未亡佚净尽也已残破漫漶不堪,并且舆图不符新朝设置,无法照搬。所以,清代前两百年的海南各级方志,除了个别版本如嘉庆《澄迈县志》,对平缓地带的村落有差强人意的较详表述外,所有舆图都缺乏深度,尤其是山区。它们顶多是明代舆图格式的拙劣临摹版,更多的是以风景画片代替,否则就干脆缺失。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刊行一本《广东舆图》,每县一图。海南各县全是风景画模式,概略示意城垣及主要山河。这些风景图代表了此后海南舆图长期的“大方向”,康熙《琼州府志》及各县志或者照搬,或者加一两个新设军营重绘。乾隆《琼州府志》再绘一套,水平照旧。到了编纂水平最高、也是皇朝时代最后一版的道光《琼州府志》,也许主纂张岳崧不肯复制落后,除了简单的全岛图外,各县舆图干脆阙如……

种种无奈,足以说明本土缺乏测绘力量,皇朝也没有再为此立项。

值得注意的是,晚清出现了一份清新奇特的立轴式全岛彩色舆图。无图名,无款识,上南下北,显示从府城方向眺望全岛,描绘了海南的主要山水、城邑、港口、营寨、炮台及船舶。其中,镶嵌了大量美丽风光、以黎族人为主的二三十帧风俗情景,以及对其习俗的多个小方文字说明。

据报道,《美国国会图书馆馆藏中文古地图叙录》中载有此图,冠名为《琼郡地舆全图》,又称《海南岛图说》,具体介绍是:长184厘米,宽93厘米,绘制时间大约在1820年至1875年之间。笔者推断,该图的绘制年代应该更晚,在张之洞的两广总督任期内,即光绪十年至十五年(1884年至1889年)之间。根据是:

首先,图中在海口与岛南各炮台突出表现的炮弹,都是新式后膛巨炮炮弹。其时中法战事吃紧,张之洞刚一督粤便着力加强琼州和廉州海防,成批订购“克虏伯炮”,后又追加重金改订更先进的巨炮,哪怕由于不符常规被政敌攻击,而受到“传旨申斥”。最终在海口秀英山、西场等炮台,配置了“二十四生(英寸)三十五倍口径长炮”十二尊,至今尚存一尊复制品。

24英寸折合60.96厘米,这种口径,炮弹比成人身体还粗,是当时最强火力,堪称神器。张督粤后期,又为榆林港配“十五生新式长炮六尊”,估计此图绘制时未定位置,琼南炮弹只能按传统描绘于保平及大疍港炮台。

张督粤前,琼州海防非常落后,只有前膛“珠仔炮”,炮弹是小型圆铁球。张离粤后,榆林巨炮很快就被继任者(北洋系李瀚章)“谓之无用,移之北洋,论者惜之”。可见,巨炮显示的时间窗短暂而准确。

其次,图中的黎族人,全部都已薙发。这是冯子材登岛“平乱”期间在山区推行的,此前“生黎”从未薙发,“不沾王化”。为此事张之洞从广州急调5000把剃头刀,“良黎”一概薙发,薙发一概保护。黎族憨厚,一经接受便不改变,直到50年后美国记者克拉克等穿越五指山区,仍拍摄到薙发的黎族少年。

该图很多场景与此前的册页式《琼黎风俗图》近似,但也有些新意。例如黎族人与山货收购商之间贸易的场景,以及全副卤簿的官员深入村寨的场景。这些新场景,恰恰反映了张之洞设立“抚黎局”(那官员便是抚黎官),开五指山“十字路”,大力招商,伐木割藤出售,设“公馆”商行公平贸易,以改善黎族人的生计等措施。

《海南岛图说》构思巧妙,笔墨精美,人物生动,色彩缤纷,装饰性极强。对黎峒风俗描写平实中肯有特色,基本摘录古志,绝无轻蔑词句,体现了洋务名臣张之洞的社会认知,或许就是他“强固海防,融和民黎”治琼理念的图解。

这个立轴,既是一轴百衲风景图,更是典型的人文地理图。对宣传推广海南的历史文化,这类文献应该是最好的现成材料。

在严谨地理图方面,道光初(1822年)修成的《广东通志》,出现了带经纬线的海南舆图,每县一幅。相比此前历代州县图,该图进步明显,开始追求基本比例尺,追求幅员形状与实地的大致接近。只可惜,测绘仍嫌粗疏陋略。

具备近代地图学水平的第一份海南舆图,出现在同治五年(1866)的《广东图》中。只有这份地图,才能让海南舆图走出数百年谷底,从整体上超越明代州县图。

晚清洋务运动中,我国近代测绘事业启动。同治元年(1862年),两广总督毛鸿宾奉旨编绘《广东图》。由包括广东科学奇才邹伯奇在内的数十名专业人士,历五年而成。

这个图尽可能按经纬尺度,标注了密密麻麻的地名,都是蝇头小楷,比例尺为十八万分之一,仅海南岛图宽就达到1.6米,蔚为大观,是皇朝时代最详尽的海南整体舆图。可惜刊版受条件限制,只能切成诸多图块,顺序编号装订成线装书,阅览甚为不便,效果大打折扣。可能因此弊端,该图模式成为绝响。

此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及宣统年间,先后发行过两版舆图,每县一幅,亦不过依据同治图稍作增补重绘。而且山区多半概略,黎峒村落极少,质量难望《广东图》项背。

晚清舆图都有硬伤,那就是甚少重新踏勘测绘,往往根据前志文字描述作图。所以居民点与河流错乱非止一处,最“奇葩”的是榆亚地区:“多银水”与“三亚水”汇合后居然流入了榆林港,线路龙飞凤舞;同时,流入三亚港的两段短河(无疑是三亚河和临川河)仅仅是勉强安插的无源之水。清末各版都是这样。

究其原因,是《琼台志·卷六》关于崖州的一条河:“下水,在州东一百五十里。出回风岭和尚沟,流通田尾港,经榆林村入港。”原文应是“下水”之后,接着叙述其东面的“榆林水”。“流通田尾港”之前的一两行字,不是唐胄就是更早的人漏抄了,加上舆图对榆亚地区又概略,于是陈陈相因,到清代方志再次发酵放大,遂成此错。

《琼台志》对崖州大小河流的多条记载都相当准确,与该志州县舆图一样,应该都源自那次神秘的高级别海南地理大考察。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海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清代琼州舆图:清新奇特的全岛舆图海南省人民政府网

晚清《海南岛图说》。何以端 提供

同治五年(1866年)的《广东图》电子拼贴版,经反相棕色美化处理。何以端 制图

尽管康熙晚年出现了高水平的鸿篇巨制《皇舆全览图》,但直到洋务运动前,清代海南地方志的舆图却普遍乏善可陈。因为《皇舆全览图》在国内并未推广。作为国之重器,除了相当高级的官员能接触观赏外,平常应该是束之高阁,海南仅府县级别,无缘得识。

不但如此,明代海南地方志即使尚未亡佚净尽也已残破漫漶不堪,并且舆图不符新朝设置,无法照搬。所以,清代前两百年的海南各级方志,除了个别版本如嘉庆《澄迈县志》,对平缓地带的村落有差强人意的较详表述外,所有舆图都缺乏深度,尤其是山区。它们顶多是明代舆图格式的拙劣临摹版,更多的是以风景画片代替,否则就干脆缺失。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刊行一本《广东舆图》,每县一图。海南各县全是风景画模式,概略示意城垣及主要山河。这些风景图代表了此后海南舆图长期的“大方向”,康熙《琼州府志》及各县志或者照搬,或者加一两个新设军营重绘。乾隆《琼州府志》再绘一套,水平照旧。到了编纂水平最高、也是皇朝时代最后一版的道光《琼州府志》,也许主纂张岳崧不肯复制落后,除了简单的全岛图外,各县舆图干脆阙如……

种种无奈,足以说明本土缺乏测绘力量,皇朝也没有再为此立项。

值得注意的是,晚清出现了一份清新奇特的立轴式全岛彩色舆图。无图名,无款识,上南下北,显示从府城方向眺望全岛,描绘了海南的主要山水、城邑、港口、营寨、炮台及船舶。其中,镶嵌了大量美丽风光、以黎族人为主的二三十帧风俗情景,以及对其习俗的多个小方文字说明。

据报道,《美国国会图书馆馆藏中文古地图叙录》中载有此图,冠名为《琼郡地舆全图》,又称《海南岛图说》,具体介绍是:长184厘米,宽93厘米,绘制时间大约在1820年至1875年之间。笔者推断,该图的绘制年代应该更晚,在张之洞的两广总督任期内,即光绪十年至十五年(1884年至1889年)之间。根据是:

首先,图中在海口与岛南各炮台突出表现的炮弹,都是新式后膛巨炮炮弹。其时中法战事吃紧,张之洞刚一督粤便着力加强琼州和廉州海防,成批订购“克虏伯炮”,后又追加重金改订更先进的巨炮,哪怕由于不符常规被政敌攻击,而受到“传旨申斥”。最终在海口秀英山、西场等炮台,配置了“二十四生(英寸)三十五倍口径长炮”十二尊,至今尚存一尊复制品。

24英寸折合60.96厘米,这种口径,炮弹比成人身体还粗,是当时最强火力,堪称神器。张督粤后期,又为榆林港配“十五生新式长炮六尊”,估计此图绘制时未定位置,琼南炮弹只能按传统描绘于保平及大疍港炮台。

张督粤前,琼州海防非常落后,只有前膛“珠仔炮”,炮弹是小型圆铁球。张离粤后,榆林巨炮很快就被继任者(北洋系李瀚章)“谓之无用,移之北洋,论者惜之”。可见,巨炮显示的时间窗短暂而准确。

其次,图中的黎族人,全部都已薙发。这是冯子材登岛“平乱”期间在山区推行的,此前“生黎”从未薙发,“不沾王化”。为此事张之洞从广州急调5000把剃头刀,“良黎”一概薙发,薙发一概保护。黎族憨厚,一经接受便不改变,直到50年后美国记者克拉克等穿越五指山区,仍拍摄到薙发的黎族少年。

该图很多场景与此前的册页式《琼黎风俗图》近似,但也有些新意。例如黎族人与山货收购商之间贸易的场景,以及全副卤簿的官员深入村寨的场景。这些新场景,恰恰反映了张之洞设立“抚黎局”(那官员便是抚黎官),开五指山“十字路”,大力招商,伐木割藤出售,设“公馆”商行公平贸易,以改善黎族人的生计等措施。

《海南岛图说》构思巧妙,笔墨精美,人物生动,色彩缤纷,装饰性极强。对黎峒风俗描写平实中肯有特色,基本摘录古志,绝无轻蔑词句,体现了洋务名臣张之洞的社会认知,或许就是他“强固海防,融和民黎”治琼理念的图解。

这个立轴,既是一轴百衲风景图,更是典型的人文地理图。对宣传推广海南的历史文化,这类文献应该是最好的现成材料。

在严谨地理图方面,道光初(1822年)修成的《广东通志》,出现了带经纬线的海南舆图,每县一幅。相比此前历代州县图,该图进步明显,开始追求基本比例尺,追求幅员形状与实地的大致接近。只可惜,测绘仍嫌粗疏陋略。

具备近代地图学水平的第一份海南舆图,出现在同治五年(1866)的《广东图》中。只有这份地图,才能让海南舆图走出数百年谷底,从整体上超越明代州县图。

晚清洋务运动中,我国近代测绘事业启动。同治元年(1862年),两广总督毛鸿宾奉旨编绘《广东图》。由包括广东科学奇才邹伯奇在内的数十名专业人士,历五年而成。

这个图尽可能按经纬尺度,标注了密密麻麻的地名,都是蝇头小楷,比例尺为十八万分之一,仅海南岛图宽就达到1.6米,蔚为大观,是皇朝时代最详尽的海南整体舆图。可惜刊版受条件限制,只能切成诸多图块,顺序编号装订成线装书,阅览甚为不便,效果大打折扣。可能因此弊端,该图模式成为绝响。

此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及宣统年间,先后发行过两版舆图,每县一幅,亦不过依据同治图稍作增补重绘。而且山区多半概略,黎峒村落极少,质量难望《广东图》项背。

晚清舆图都有硬伤,那就是甚少重新踏勘测绘,往往根据前志文字描述作图。所以居民点与河流错乱非止一处,最“奇葩”的是榆亚地区:“多银水”与“三亚水”汇合后居然流入了榆林港,线路龙飞凤舞;同时,流入三亚港的两段短河(无疑是三亚河和临川河)仅仅是勉强安插的无源之水。清末各版都是这样。

究其原因,是《琼台志·卷六》关于崖州的一条河:“下水,在州东一百五十里。出回风岭和尚沟,流通田尾港,经榆林村入港。”原文应是“下水”之后,接着叙述其东面的“榆林水”。“流通田尾港”之前的一两行字,不是唐胄就是更早的人漏抄了,加上舆图对榆亚地区又概略,于是陈陈相因,到清代方志再次发酵放大,遂成此错。

《琼台志》对崖州大小河流的多条记载都相当准确,与该志州县舆图一样,应该都源自那次神秘的高级别海南地理大考察。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海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