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农民起义领袖吴广
吴广(?~前208年),字叔,秦末阳夏县(今太康县)人。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征发900平民赴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县)戍边,吴广和陈胜俱在其列,任屯长(小队长)。队伍走到大泽乡(安徽宿县东南刘村集)时,遇雨受阻,难以按期到达。按秦朝法律,误期要处死。陈胜和吴广共同谋划,认为逃跑也难免一死,不如举行起义,虽也可能会死,但可干一番事业。于是他们决定发动起义,也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他们先用丹砂在绸子上书写“陈胜王”三个字,放在鱼肚子里,让戍卒买鱼烹食看到,戍卒都很惊奇。然后,吴广又到驻地附近树木荫蔽的神庙中,点上火,装作狐狸的声音呼叫:“大楚兴,陈胜王。”
吴广平时爱护部下、很受部下的拥护,为激发起义,他用酒把押送戍卒的秦军官灌醉,并当面屡次说要逃走。军官不知是计,怒令责打吴广。军官的剑刚刚抽出,吴广挺身夺过剑把军官杀死。陈胜在旁相助,一举杀掉两个军官。于是陈胜、吴广召集全队人动员说:“各位被大雨所阻,已经误了期限,误期限是要处死的!即使侥幸免于被杀,但因戍边而死的本来就占十分之六七。大丈夫不死则已,死,就要干一番大事业!王侯将相难道是祖传的吗?”全队人一致表示拥护。于是他们就假借秦公子扶苏和楚将军项燕的名义,举行起义。起义军一律袒露右臂,号称大楚。他们筑高台,订盟约,用两个军官的头作为宣誓的祭品。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先占领大泽乡,又攻克蕲,铚(均属安徽),酂(河南永城西南)、苦(河南鹿邑县东)、柘(河南柘城县)、谯(安徽毫县)等地,沿路壮大队伍,起义军到陈(今河南淮阳)时,已有战车六七百辆,骑兵千余,部卒数万人。攻占陈地后,起义军建立张楚政权,推陈胜为王、吴广为假王(代行王的职权)。接着,吴广率部西击荥阳(今河南荥阳东北)。屡攻不克,后被秦将章邯战败。次年初,吴广被部将田臧谋杀。不久,陈胜也为叛徒庄贾杀害。

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推翻强秦,英勇无双,可惜后自刎而死
项羽是司马迁在《史记》一书中用浓墨重彩加以描述的一位悲剧英雄,《项羽本纪》是《史记》一书中最为精彩的篇章,其中项羽之死部分写得更是悲壮,短短几百字就为我们展现出了这位西楚霸王的英勇不屈来。读这段文字仿佛项羽就在我们眼前,甚至我们还能感受到他的神威。
楚汉之争已进入最后一个年头,此时原本占据绝对优势的项羽已经进入守势,刘邦已经在垓下布下一张天罗地网,胜利的天平已经在向刘邦倾斜。被围垓下后项羽意识到了自己已经大势已去,最宠爱的虞姬也已经自杀身亡。但是他不相信这是自己指挥失误所致,而是天要亡他(《史记》原话:天要亡我,非战之罪也)。
为了证明自己的话,他于是带头冲下山去,斩将、夺旗,手下人看到后都很信服,于是在他的带领下,这只江东子弟兵开始了最后的冲锋,他身边的战士越来越少,等到了乌江边,仅剩下他独自一人。
他拒绝了乌江亭长的好意,没有渡江而去,而是留了下来。刘邦的人马渐渐围了上来,其中有一个叫杨喜的,拿着兵刃要前来与项羽决斗,结果项羽瞋目而斥之,杨喜人马俱惊,逃到了几里以外。项羽的一吼之威,确实神勇。
可惜的是他再神勇也终究只是匹夫之勇,一个人的勇猛力量终究是有限的,神勇的项羽最终还是不免乌江自刎的下场,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对于项羽这个人的喜爱和仰慕,每个人心中都有这种英雄情结。那么自古以来的人是如何评价项羽这个人的呢?
这些评价中最为有名的就是李清照对于他的评价:
这首诗里她高度赞扬了项羽的这种气节,宁死不屈,临危也不会退缩。在她看来,项羽这样的人物,虽败犹荣,虽死犹生。
唐代的大诗人杜牧也曾经作诗评价过项羽: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和李清照的观点刚好相反,杜牧完全是在批判项羽,认为他自刎乌江并非是明智之举,大丈夫应该能屈能伸,江东一代还有很多有才华的年轻人,若是返回江东重整旗鼓,或许还是可以东山再起的。
几百年后的北宋时期,名相王安石就杜牧的这首诗做出了回应,同时也可以看做是对项羽的评价: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改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这首诗道出了实情,确实当时天下已定,又有几人愿意陪项羽再去冒险呢。在他看来渡江是荒谬的,不如乌江自刎那种坦荡,那样一了百了,还能落得一个敢作敢当的美名。
总体来看后人对于项羽的评价还是积极的、惋惜的,吴仰湘对项羽作出了这样的评价:评价他宁死不渡,不图一己苟存,不想称王割据,以个人的牺牲结束了楚汉战争,成全了西汉的统一大业,避免了南北的分裂,其历史作用不容否定。
项羽从小就有雄心大志,起义以后,项羽英勇善战,身先士卒,对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更有破釜沉舟的勇气。项羽最主要的性格特点是坦然直率,这在政治斗争上项羽非常幼稚,特别在鸿门宴上更是如此,对于一个敌将的放肆行为视而不见,更呼其为“壮士”且“赐之卮酒,赐之彘肩”。
项羽是军事人才,善斗力,彭城大战,带三万人把刘邦打败。是的,霸王项羽确实让人怀念。他英雄一世,敢作敢为,这是真正的男子汉,铮铮铁骨,豪气冲天。“力拔山兮气盖世”,这是何等的豪迈!真乃盖世英雄,震古烁今,光照日月。
英雄末路,他没有选择逃生,而是从容自刎。他演绎的那首《霸王别姬》成了千古绝唱,使得多少后来者扼腕叹息,唏嘘不止。
高中会考历史复习资料:秦末农民起义
在中国历史上,存在着许多著名的农民起义运动。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会考历史《秦末农民起义》的复习资料以供大家学习。
高中会考历史复习资料:秦末农民起义
秦短命而亡的原因:1)繁重的兵役、徭役,沉重赋税,严酷刑律(根本原因);2)秦的暴政导致社会矛盾激化,造成民怨沸腾的局面; 3)秦二世夺位,统治者忙于宫廷斗争,大肆诛杀宗室朝臣,加速秦的灭亡。 第一次农民起义的时间: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原因:秦的暴政;结果:揭开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
刘邦项羽起义:项羽军大败秦军主力于巨鹿,刘邦则率军向西顺利进驻灞上。
秦的灭亡:公元前206年,秦王婴投降,秦朝灭亡。
楚汉战争:秦亡后,刘邦与项羽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最终刘邦打败了项羽。
西汉的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即皇帝位,建立汉朝,史称“西汉”。
高中会考历史复习资料:大一统帝国的重建
背景:汉朝建立之后,政局初定,百废待举
内容:1)虽继承秦朝的中央集权体制,但政令施行宽简疏缓,与秦朝的急切苛刻全然不同;2)继承郡县制的同时,又封同姓王为诸侯,形成郡县与封国并行的局面。
结果:汉初同姓诸侯的封地很大,随着封国实力的增强,封国与中央政府的矛盾也日益明朗,最终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
背景:秦朝末年,王侯将相不必贵胄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内容:汉朝的开国皇帝和群臣大都来自社会下层,或任地方县吏士卒,或是布衣平民。这些随刘邦打天下的功臣,到汉初都被封为将相重臣,形成汉初布衣将相的局面,布衣将相之局标志着世袭贵族主宰政治的时代基本结束。
黄老思想内容:以道家为主,又兼采儒、法,主张守道尊法,礼法并用,达到“清静无为”的境界。
汉初实施黄老思想的原因:1)符合汉初人民厌恶战争、渴望社会安定的意愿;2)与汉初统治者朴实谨厚的作风相一致。
文景之治的内容:采取“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政策,倡导以农为本,又废除了秦朝留存下来的族诛、连坐等严刑苛法。这一系列轻徭薄赋、省刑约法的 ,为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形成了“史安其官,民乐其业”的社会景象,史称“文景之治”。
高中会考历史复习资料:汉武帝时代
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复苏和财富日臻丰富,西汉统治者的主导思想发生了变化
、民族关系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新政策。
内容:1)皇帝与亲信近臣形成宫廷决策核心,称为“内朝”或“中朝”,以丞相为首执掌政务的政府机关,称为“外朝”;2)设刺史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控;3)颁布“推恩令”,大体消除了汉初郡国并行制带来的负面影响。4)三次对匈奴的战争,大体解除了匈奴对北边的威胁。
内容:1)采用董仲舒、公孙弘的建议,设五经博士,将儒学定为官学;2)在长安建立太学,教授五经,从中选拔官吏;
影响:儒学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和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
西汉盛世:铁农具,代田法,西汉农业精耕细作,西汉在河西走廊设置了河西四郡。社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疆域辽阔,影响远播。
高中会考历史复习资料:东汉的兴衰
新朝概括:公元9年,王莽篡汉,建立“新”朝。为缓解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王莽推行一系列“托古改制”的举措,但不合时宜的改革未奏效,反而引发更大的混乱。在相继起义的绿林军和赤眉军打击下,新朝政权迅速覆灭。
东汉的建立:公元25年,刘秀重建汉朝,称光武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治理天下,废除王莽时繁密苛重的法令,他本人勤于理政,整顿吏治,致力于文教治国的方略。建多所皇家图书馆,扩大中央官学---“太学”的规模,设立地方官学---“郡国学”
东汉豪强地主势力的膨胀:地方豪强势力不断膨胀,土地兼并现象愈演愈烈,拥有大庄园,驱使成千上万的依附农民从事农业、手工业生产,经济上自给自足,组建“家兵”、“部曲”之类的私人武装并把持地方舆论,有些名门望族凭借精通儒学的文化优势成为官宦世家,连续数代在朝中位居高官。
多股政治力量的角逐:外戚、宦官、士大夫等多支政治力量的相互角逐,中央更加衰微混乱,政治更腐朽黑暗。黄巾起义爆发后,各地豪强纷纷起兵,演变为一场军阀大混战。
相关资讯
下篇:钢铁骑士的冒险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