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消息 >> 正文

一些小国家阅兵后,新型武器怎样转移才不会被其他国家发现?

更新时间: 2025-08-29 16:43:51

阅读人数: 805

本文主题: 主角穿越被国家发现帮助国家发展

阅兵作为展示国家实力的重要舞台,其所出现的武器大多都是各国的主力主战装备,既可以展示军事实力,又可以对潜在的对手进行威慑。通常小国举行阅兵,展示出的武器装备大多都是自己压箱底的杀手锏武器。那么在阅兵结束后,从保密的角度考虑要如何转移这些武器呢?通常有以下几种方法。

首先,这些装备在阅兵结束后都会快速转移到战备仓库或基地内部,然后再秘密返回原部队。由于小国的先进武器非常宝贵,过多地暴露具体信息很容易泄密,而一旦对方不怀好意就很麻烦了。这时快速转移到己方的仓库或基地中就可以有效降低泄密的几率。如伊朗在举行阅兵后会将其大部分先进的导弹武器转移到地下掩体内,以避免遭到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侦查。实际上,很多小国都会修建地下掩体或仓库,以此来保存武器装备。

其次,就是将这些装备进行一定的伪装混编,进入其他部队中进行分散。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分散对方侦查的注意力,从而降低泄密的风险。毕竟,对方很难对每支分散的部队都进行跟踪侦查,因此这种方式有利于先进装备的分散和保密。

此外,很多展示的装备并不一定都是真的,很有可能只是模型而已。这样不仅在阅兵结束后可以直接拆除或封存,而且还可以达到保密和混淆视听的目的。

由此可见,对于小国来说,阅兵结束后既要保证武器装备的快速疏散,又要尽可能避免泄密。在展示国家实力的同时,也要隐藏好自己的杀手锏,还是存在一定的难度。

一些小国家阅兵后,新型武器怎样转移才不会被其他国家发现?

首次被发现,国家一级文物!

日前,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了1.5万余件(套)新增珍贵文物名录,其中包含两枚明末清初画家八大山人的印章实物——“雪衲”和“傳綮”。据悉,这两枚印章实物是目前被发现的仅有的八大山人印章实物。

朱耷,号八大山人,江西南昌人,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的九世孙。八大山人在艺术上有独特的建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中国古代十大文化名人”之一。他以水墨写意画著称,尤擅长花鸟画。

据奉新县文物管理部门负责人许彬彬介绍,两枚印章均为青田石材质,于2018年在奉新县耕香庵遗址中被发现。现经国家文物局委派专家组鉴定,“雪衲”“傳綮”印章为八大山人用印,被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其中,“雪衲”白文方印,高3.4厘米,印面边长1厘米;印面刻白文篆书“雪衲”二字,单刀浅刻行草边款“越馀郁守白为雪个禅兄”两行十字,镌刻流畅。“傳綮”白文长方印,高1.6厘米,略呈大小头状;印面刻白文篆书“傳綮”二字,笔画细劲犀利,无边款。

图为“傳綮”白文长方印(左)和“雪衲”白文方印。受访者供图

据同治版《奉新县志》记载:“八大山人,明宗室子,为诸生。国初弃家遁奉新山中,剃发为僧,居耕香庵,不数年竖拂称宗师。住山二十年,从学者常百余人。”

许彬彬说,山区的秀丽风光为八大山人提供了创作素材和灵感,这不问世事、寄情山水的二十年是他思想和艺术风格发生重大蜕变的时期。据文献记载,“雪衲”和“傳綮”都是八大山人使用过的法号。其中,“雪衲”印款曾在八大山人的传世作品中出现过,如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的《傳綮写生册》;而“傳綮”印款是首次发现,以往只出现过“释傳綮”印款。

图为“傳綮”白文长方印。受访者供图

图为“雪衲”白文方印。受访者供图

南昌八大山人纪念馆馆长周晓健说,1954年,奉新县曾发现八大山人的《个山小像》,是八大山人研究的重大突破。但八大山人在奉新生活、创作的十余年时间,仍然是研究的空白领域。这两枚印章实物的发现,既填补了这一空白,又为研究八大山人艺术、思想价值提供了有力的物证。

据考证,八大山人曾用印达100多枚,但在2018年以前未见有其印章实物面世,国内博物馆也未有收藏。

图为“雪衲”白文方印。受访者供图

原标题:《首次被发现,国家一级文物!》

首次被发现,国家一级文物!

日前,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了1.5万余件(套)新增珍贵文物名录,其中包含两枚明末清初画家八大山人的印章实物——“雪衲”和“傳綮”。据悉,这两枚印章实物是目前被发现的仅有的八大山人印章实物。

朱耷,号八大山人,江西南昌人,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的九世孙。八大山人在艺术上有独特的建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中国古代十大文化名人”之一。他以水墨写意画著称,尤擅长花鸟画。

据奉新县文物管理部门负责人许彬彬介绍,两枚印章均为青田石材质,于2018年在奉新县耕香庵遗址中被发现。现经国家文物局委派专家组鉴定,“雪衲”“傳綮”印章为八大山人用印,被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其中,“雪衲”白文方印,高3.4厘米,印面边长1厘米;印面刻白文篆书“雪衲”二字,单刀浅刻行草边款“越馀郁守白为雪个禅兄”两行十字,镌刻流畅。“傳綮”白文长方印,高1.6厘米,略呈大小头状;印面刻白文篆书“傳綮”二字,笔画细劲犀利,无边款。

图为“傳綮”白文长方印(左)和“雪衲”白文方印。受访者供图

据同治版《奉新县志》记载:“八大山人,明宗室子,为诸生。国初弃家遁奉新山中,剃发为僧,居耕香庵,不数年竖拂称宗师。住山二十年,从学者常百余人。”

许彬彬说,山区的秀丽风光为八大山人提供了创作素材和灵感,这不问世事、寄情山水的二十年是他思想和艺术风格发生重大蜕变的时期。据文献记载,“雪衲”和“傳綮”都是八大山人使用过的法号。其中,“雪衲”印款曾在八大山人的传世作品中出现过,如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的《傳綮写生册》;而“傳綮”印款是首次发现,以往只出现过“释傳綮”印款。

图为“傳綮”白文长方印。受访者供图

图为“雪衲”白文方印。受访者供图

南昌八大山人纪念馆馆长周晓健说,1954年,奉新县曾发现八大山人的《个山小像》,是八大山人研究的重大突破。但八大山人在奉新生活、创作的十余年时间,仍然是研究的空白领域。这两枚印章实物的发现,既填补了这一空白,又为研究八大山人艺术、思想价值提供了有力的物证。

据考证,八大山人曾用印达100多枚,但在2018年以前未见有其印章实物面世,国内博物馆也未有收藏。

图为“雪衲”白文方印。受访者供图

(来源:新华视点 责任编辑 晓文)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