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卦中心 >> 正文

罗田镇:文化赋能让乡村有里有面三峡传媒网

更新时间: 2025-08-30 11:23:27

阅读人数: 109

本文主题: 乡村旮旯

文化活动接地气、聚人气。(资料图)

几棵虬枝盘曲的枫香树,三两幢白墙黛瓦的小洋房,整齐的竹篱笆,生机勃勃的小菜园……1月8日,顶着轻轻柔柔的山风,行走在罗田镇马头社区燕湾院子,烟光日影浮动于疏枝繁叶之间,几位老人站在一棵枫香树下,一边拉着家常,一边你一句我一嘴地讨论着院子四周展现乡风民俗、感恩奋进、法治文化等内容的墙体画,不时传来阵阵爽朗的笑声,一幅和谐幸福的美丽乡村画卷跃然眼前。

这,仅仅是罗田镇充分利用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资源,用文化赋能,让乡村振兴既有“面子”又有“里子”的一个缩影。

以文塑形 让山旮旯里的院子“内外兼修”

“以前,村庄内的基础设施落后,道路泥泞,生活配套功能不全。”年逾七旬的杨秀福提起用坪传统村落的“变脸”,感慨良多:近几年,通过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金黄甲大院为原点的用坪传统村落逐渐恢复生机。

不仅仅是金黄甲大院,目前,罗田镇已打造了较场坝院子、燕湾院子、跳磴桥院子、卡门院子等多个“开窗看绿、推门闻香、移步见景”的美丽农家院落,让村民感受“摆放有序整齐美、卫生整洁环境美、养花种树生态美、文明风尚和谐美”的乡村生活,让每个山旮旯里的院子都“内外兼修”。

同时,为全面提升村民的文明素质和文明形象,以文化墙、《村民公约》等为切入点,激发群众自我管理的主体意识,以庭院“小美”助力小山村“大美”。

“环境要整洁,码放要有形……助人为乐好,宽厚感情增……”杨秀福指着挂在墙上的《村民公约》“顺口溜”对记者说,现在,邻里之间吵架斗嘴的少了,婆媳之间不和谐的声音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互帮互助、相亲相爱、向上向善的文明新风尚。

以文兴业 发挥资源优势提升产业“含金量”

为提升农产品文化附加值,罗田镇立足山地资源禀赋,厚植生态优势,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

通过大力发展果树、药材、烤烟等绿色产业,将荒山坡地“盘活”:发展高山大米2万亩、高山蔬菜2000亩、高山水果2200亩、中药材1350亩、仿野生石斛特色产业近100万丛、提前建成“万担烤烟镇”。并通过深度挖掘“贡米文化”“石斛文化”等特色农业产业文化,以文兴业,积极开发罗田石斛、罗田大米、金丝皇菊等旅游商品,农文旅融合发展,提升产业发展“含金量”,助力乡村振兴。上千户村民依靠家门口的绿水青山吃上了“生态饭”,探索出了一条产业兴、生态美、农民富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以文铸魂 乡村既有“面子”又有“里子”

罗田镇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推进乡村振兴和文化传承同频共振,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该镇依托全区唯一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挖掘展示特有文化内涵,加强文物保护,定期对金黄甲大院、普济桥、石钟坝院子等文物古迹开展排危修缮,守好文化根脉;建成罗田镇乡情陈列长廊、天生社区乡村文化振兴示范点和罗田历史文化浮雕墙。

同时,为彰显发展“特质”,举办“天赐罗盘 云水田园”耕读文化节及“清凉一夏 畅享时光”等接地气、冒热气、有生气的文化活动,滋养文明幸福花;通过拍摄《天赐罗盘 云水田园》MV,推介罗田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好山好水;邀请区内知名书法家书写“普济入画 桃源似梦”在天然岩石上进行文化植入;将儒家文化、教学文化、历史文化、公益文化等植入长堰村郎家河院子,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组织编纂《中国传统村落——罗田镇用坪村志》,梳理文化遗存,构建文化图谱,传承乡土历史文化血脉。通过文化赋能,助力乡村振兴既有“面子”,又有“里子”。

记者 黄玉保 通讯员 刘冬生 文/图

罗田镇:文化赋能让乡村有里有面三峡传媒网

贵州乡村小学校长吴雄坚持“体育兴校”,创造出“石旮旯里的奇迹”

前不久,第五届蔡崇信以体树人校长年度盛典在浙江湖州举办。共10名校长入选本届以体树人校长计划,40岁的吴雄是其中最年轻的一位。

2004年3月,当时年仅19岁的吴雄调任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仁市巴铃镇塘房小学校长。彼时,学校只有3名老师和75名学生,一栋新建的两层教学楼是校园的全部。学校不通水电,教学楼周边坑坑洼洼,连一块超过20平方米的平地都找不到。

如今,这所乡村小学教师人数增长至42人,学生数量近500人,校园面积增加10余倍,学生平均成绩从不足30分提高到80多分。

这背后有怎样的秘诀?吴雄的答案是:办学生喜欢的学校。

初到学校不久,吴雄就发现,有的学生早上出家门却没进校门,走到半路就跑到山上去玩了,等下午放学后再回家。通过把这些学生叫到一起聊天,吴雄和同事找到了原因,“主要是学生基础太差,听不懂课,完不成作业,害怕被责骂”。

从那时起,吴雄便开始思考,怎样才能让学生愿意到学校读书?

“学生都不来学校,教学质量就无从谈起。”吴雄说。他和同事商量后决定,开展体育活动,把孩子们吸引到学校。“农村娃娃经常干活,体力好、力气大,适合开展体育活动。孩子逃学在外面玩,不如来学校玩。”

2004年,途经塘房小学的兴仁市西北环线开建,吴雄和同事利用课余时间给施工方干活,换取工地上的土石块,用来填平校园里的坑洼。全校师生一起努力,用时两年完成了这项工作,学校有了简易的运动场地。

2006年11月,在还未硬化的泥地上,塘房小学举办了第一届运动会,比赛项目有踢沙包、乒乓球等。2007年举办的第二届运动会增加了羽毛球项目,没有正规场地,他们就用白石灰在泥地上划出边线,然后在场地中间拉上一根白绳当球网。

2024年11月6日,塘房小学第19届运动会如期开幕,设有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象棋、拔河、跑步、接力赛、跳绳、跳远、趣味运动等项目。

吴雄说,举办运动会之前,他和同事会在学生中调研,看看大家喜欢玩、想玩哪些项目。“运动会的项目都是学生平时喜欢玩的,这样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如今,崇尚运动在塘房小学成为一种风气。加上体育课,该校学生每天的运动时间至少有两个半小时。每个班都组建了男、女篮和男、女足队伍,全校共有篮球队和足球队48支,课余时间会开展班级篮球联赛和足球联赛。

但起初,有的老师对“体育兴校”持怀疑态度,担心开展体育活动会影响学习。吴雄说,这种质疑很有代表性,学校必须平衡好体育活动和学习的关系,“我们崇尚越自律、越自由,学生必须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后才能去玩”。

兴仁市2020年学生运动会小学组团体总分第一名、兴仁市2021年青少年篮球赛U12女子组冠军、2022年贵州省小篮球比赛黔西南赛区U12女子组冠军……在塘房小学足球场旁的一面墙上,贴着学校过去20年间收获的荣誉。

目前,塘房小学拥有U8、U10、U12三块篮球场,羽毛球场、排球场、足球场、乒乓球场、田径场、棋吧、弹珠场等运动场所一应俱全。在兴仁市100多所小学的教学考核中,该校排名前列。

回首来时路,吴雄忍不住感慨,过去20年取得的成绩证明学校选择的体教融合之路是对的。“让孩子有自己喜欢的运动,不会影响考试成绩,更不会影响学校发展。”

他同时坦言,学校能发展到现在这一步,离不开各级政府部门、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公益组织的帮助与支持,以及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

在颁奖典礼上,前篮球国手孙悦这样评价吴雄:“他以‘让学生喜欢就是学校最大的追求’为理念,硬生生用行动与师生创造出了‘石旮旯里的奇迹’,让大山里的学校远近闻名。”

在吴雄看来,让孩子们幸福比让他们优秀更重要,而运动是能让他们更幸福的一种方式;以体树人是一个过程,教育不能急功近利。“从以体育人到以体树人,从以体立校到以体兴校,我只想让山村的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我会继续留在乡村,以体育为基,进一步做好乡村教育。”他说。

郴州雷刚进:传播本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郴州文明网

连绵群山青翠滴翠,蜿蜒山径盘旋逶迤,鸟语花香沁人心脾。初夏时节,汝城县马桥镇大油头村雷家组,油墨馨香氤氲,书画气息盎然,焕发着乡村振兴秀美风姿和崭新气韵。

“深山老林里,构建绘画天地,让文化释放乡村振兴蓬勃力量。”在此干劲似火奔忙劳碌的军旅画家雷刚进,被当地广大干群视为“奇人异士”,也誉为乡土文化振兴“拓荒牛”。

雷刚进出生于1973年,兄弟姐妹多,家庭负担大,彼时生活极其困难。他打小就得跟着大人上山砍柴、田间劳作和满山放牛,尝遍生活酸甜苦辣,但他对母亲绣制的背带、书包等物品中的精美图样情有独钟、饶有兴致。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文化食粮同样匮乏,小人书、连环画、图书、杂志等一旦被他拿到手,就如饥似渴爱不释手,哪怕磨损翻烂也不舍放下。他被杂志封面、图书插画深深吸引、着迷不已。

从村里读小学,到县城读高中,起早摸黑爬坡过坎、跋山涉水,求学之路何其艰辛,却丝毫影响不了他对美术绘画的执着热爱。在汝城一中,他抓住学校新分来专业老师的契机,孜孜不怠拜师学艺,全副身心沉浸其中。

以美术专长生参军到部队、考进军校研学美术、分配至基层连队教绘画、担任武警贵州总队政治工作部军事文化创作室主任......三十年来,一路艰辛、一路奋进,雷刚进从不曾离开念兹在兹的绘画艺术。其间,他还带薪到中央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解放军艺术学院脱产进修,刻苦求学不止,精进技艺不息。

挂在雷刚进老家客厅《山的那边》油画,正是他人生经历一个映照。画中,山的这边,父子二人扛着沉重木材艰难前行,而山的那边阳光灿烂,舒展美好生活画卷。“创作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每当夜深人静之际,儿时点点滴滴历历在目,成为了自己用之不尽的创作源泉。”雷刚进说,小时候全家人无畏生活艰辛,埋头苦干朝前奔,才有了现在的幸福生活。

多年来,雷刚进作品被中国美术馆、美术研究院、贵州美术馆收藏,他也曾在北京798艺术区举办个人绘画展,同时在五年一届的全军美术展览中,也成为常客、屡屡获奖。从山旮旯走出的文艺青年,成为了圈内颇有知名度的军旅画家。

雷刚进居住贵州省贵阳市,一家四口生活优渥自在,但在他内心深处,千里之外的乡情乡韵仍是永远的缱绻眷恋和深切牵挂。

2017年春节,返乡探亲行程中,他到处观赏汝城本土众多古祠堂,里面如意斗拱、马头山墙、飞檐翘角等,犹如一扇历史之窗,展露着精雕细琢的惊世之美,令他流连忘返、啧啧惊叹。而当地乡亲欢聚一堂,携手扎制香火龙、举办扛故事等活动,除了被热闹欢腾气氛感染熏陶外,他更为本土悠远厚重的古文化和国家级非遗文化感到沉醉震撼:“简直美到无以复加!”

在了解当地特色文化传播情况后,他不免平添了些许遗憾怅惘,“汝城有如此璀璨夺目的文化艺术和绘画主题,却缺乏全面系统性的展示传播,可谓养在深闺人未识。”

为此,雷刚进在汝城驻留了几个月,走遍优秀传统文化村落,访遍当地文人墨客,深挖风俗历史,拿起画笔、扑下身心,聚焦汝城古文化主题,潜心创作了《婚礼》《葬礼》等四个系列的油画作品集,到处展播宣扬。其中《葬礼》主题油画入选在黑龙江举办的全国美术展,让南岭文化到北国异乡焕发璀璨光芒,惊艳世人。

在雷刚进看来,油画创作要诠释文化底蕴,反映生活本质,激发精神力量,同时还要展露朴素之美、苦涩之美。

雷刚进极富特色的创作理念,很快得到了家乡高校湘南学院美术系的认同和赞许,聘请他担任美术创作班指导老师,直带十多名学生搞绘画创作。受汝城县文联之邀,他也经常利用休假返乡之际,到汝城二中、职中等地,为学生及汝城绘画爱好者免费上课20多场次,受众逾千人,不仅毫无保留传授经验技艺,更以切身经历激励启迪学生及爱好者们奋力逐梦。

围墙用本地石头镶砌,嵌入仿步枪、五角星、红旗等红色元素;黄墙灰瓦原生态中融进现代元素,挂上风车、斗笠和蓑衣等农耕传统物件......大山深处,20多户100多人雷家组,雷刚进所倾力打造的现代庄园,令人耳目一新,又撼及心魂。

庄园占地600多平方米,主体两栋楼为土木结构楼房。进入室内,涂层土墙、竹木摆设、石磨马灯、双层窗户等传统元素,与电子射灯、壁柜壁炉、玻璃采光等流行设施浑然一体,相映成趣。在创作楼二楼,还铺设了几十张木质床具,有序摆放了写生桌椅,引人心生创作欲望。展览油画的几间房子里,墙上错落有致挂满了精美油画,连空气弥漫着翰墨香韵,令人驻足观赏、遐思翩翩。

在带班创作写生时,雷刚进不仅为当代青年传授精湛绘画技术,也致力于筑牢创作理念根基。他不断告诫大家,“如果脱离了生活,就没有血肉和灵魂,如果不能诠释传统美德、起到美术育人作用,就没有了现实意义。”

2019年,正是在这样的理念支撑下,雷刚进在父母留给他们兄弟两栋陈旧土坯房基础上,投入100多万,按照保护传承结合原则,不舍昼夜、亲力亲为,耗时三年多建起了这座山间油画基地。他还马不停蹄启动了美术展览馆建设,届时400平方米的展览馆,将以他人生经历为主轴布展作品,引领当地青少年以此遵循借鉴,走好美术创作之路。同时,将面向广大群众免费开放,用艺术感染带动群众向善向上,携手走向文化振兴。

尽管在深山老林建造美术创作基地任重道远、困难重重,但雷刚进始终咬定目标不放松,信心满怀踌壮志,“我要做一名勇毅前行的吃螃蟹者,为家乡文化振兴而不断努力!”(来源:汝城县文明办)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