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消息 >> 正文

余华在韩国有多受欢迎?韩国法官送流浪汉一本《活着》

更新时间: 2025-08-30 20:50:39

阅读人数: 732

本文主题: 人生 余华

近日,一条社会新闻在韩国成为话题。釜山一位法官在判处一位涉嫌“特殊威胁罪”的流浪汉后,给了流浪汉10万韩元和一本中国作家余华的小说《活着》(韩语译本《人生》)。

这位法官名叫朴柱荣(音译)。流浪汉为50多岁男性A某,没有家属,从30岁出头开始露宿街头,靠收集废纸或废铁独自生活,但A某有一个兴趣是读书。

“我26日早上看到这个新闻,特别感动。”韩国西江大学中国文化系教授李旭渊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在韩国,余华是最受欢迎的中国当代作家。韩国读者尤其喜欢《许三观卖血记》和《活着》,它们在韩国很有启发性。”

事件的起因是在今年的9月28日凌晨1点左右,A某被指控在釜山一家便利店前与另一名流浪汉B某饮酒后发生言语冲突,随后A某掏出凶器威胁B某。根据案情,釜山地方法院东部分院刑事一庭审判长朴柱荣对因涉嫌特殊威胁罪被移交审判的A某判处6个月的有期徒刑和2年的监禁,缓刑两年。他给予A某缓刑的理由是:A某在现场亲自踩坏了凶器、受害人B某不想惩罚A某、A某是初犯、A某有明显的悔过态度。

不过在宣判后,朴柱荣表达了担忧,问A某:“未来你将如何谋生?”并建议:“确保你有固定住所,并且能够享受社会保障,重要的是照顾好自己的健康。”

与此同时,他在发现A某喜欢读书后,先是给了他10万韩元现金,又给了他一本余华的《活着》。后来,朴柱荣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他很担心当时因异常寒潮而露宿街头的A某,并给了他钱让他可以去睡桑拿房。

朴柱荣还说,希望这件事不是以个人美谈结束,而是能成为一个关照社会弱者的小契机。

韩语版《活着》(韩语译本《人生》)

“在韩国,很多法官喜欢余华的小说。”

李旭渊曾任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东亚学系访问教授,现为韩国中国现代文学学会会长,并译介过鲁迅、余华、莫言等中国作家的作品。

他向澎湃新闻记者透露:“我几个月前认识了一个法院长,他请我去他们那讲余华的小说。他们大约有十个法官,在法院里组织了读余华小说的活动。他们已经读好了韩文版《活着》,现在每个星期早上聚在一起读中文原版。我们那时一边吃饭,还一边聊起余华的小说。”

李旭渊分析,余华小说之所以很受韩国法官的喜欢,也许因为法官们面对的多是犯罪的人、生活困难的人。“余华的小说,尤其是这本《活着》,讲述的是如何在苦难中活下去。小说里福贵失去了一个个家人,他不是为了权力、金钱或者其他存在而活着,他就是为活着而活着。它告诉那些无家可归的人,那些生活困苦的人,人生中最宝贵的是活着。”

余华小说在韩国的出版史要追溯到1997年,当年6月,韩国著名出版机构青林出版社翻译出版了《活着》,这是余华在韩国出版的第一部作品。此后余华的其他作品在韩国接连翻译出版:《许三观卖血记》(1999)、《世事如烟》 (2000)、《我没有自己的名字》(2000)、《在细雨中呼喊》(2004)、《兄弟》(2007)、《灵魂饭》(2008)、《炎热的夏天》(2009)……

在这些作品中,最受韩国读者欢迎的当属《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截至目前,《活着》在韩国的总销量已超过10万册,《许三观卖血记》在韩国的总销量更是超过了25万册。

“韩国读者对这两本的评价也非常高,我印象里网络书店的评分都在8.5分以上,这是非常难得的。”

李旭渊表示,对韩国读者而言,余华小说里有两样非常宝贵的东西,一是许三观、福贵他们都具有承受困难的生命力量,二是苦难中的幽默和乐观,“小说描绘的是中国人的生活,但韩国读者也对此很有共鸣。余华小说里有非常普遍的人性。当他写到社会底层人民,他的视角是非常温暖的,对人生苦难他的态度是非常宽容的。”

“在余华小说里,我们重新发现了如今韩国人已经失去的,往往忽视的人生态度。”

余华在韩国有多受欢迎?韩国法官送流浪汉一本《活着》

活着的意义:余华笔下的生命启示与人生哲理

余华的小说《活着》不仅是一部动人的文学作品,更是一场关于生命意义的深刻探讨。故事围绕着主角福贵的跌宕起伏的生活展开,时间背景设定在中国社会的变迁中。福贵的经历让我们看到,生活不仅是物质的追求,更是对生命本质的深刻理解。

福贵曾是一个富有的地主,因嗜赌成性而失去了家庭和财富,沦为贫民。他的故事充满了悲剧色彩,却也在每一次打击中展现出令人敬佩的坚韧与勇气。通过福贵的眼睛,我们体会到,生活的真谛在于面对困境时的坚持与希望。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福贵的故事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力量,鼓励我们在逆境中勇敢前行。

在福贵的生活中,失去是常态。他失去了妻子、父亲和孩子,但这些悲剧并没有击垮他。相反,每一次的失去都让他更加珍惜生活。余华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生活中的温情,福贵与妻子家珍之间的相互扶持,以及他与牛之间的深厚情感,展示了人性中最真实、最深邃的情感。

在孤独和绝望中,福贵寻找到了希望与温暖。即使身处逆境,他依然能够感受到生活中的点滴美好。这样的情感共鸣让读者意识到,爱与陪伴的力量足以支撑我们,帮助我们克服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活着》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故事,它更是一种生存的哲学。福贵的经历教会我们,活着本身就是一种意义。在生死离别中,他始终能够从生活中找到乐趣和价值。这样的哲学不仅适用于福贵,也适用于我们每一个人。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忽视生命的本质,而《活着》提醒我们,珍惜当下、感受生命,才是生活的真正意义。

小说中反复出现的死亡,让我们深刻意识到生命的无常与珍贵。福贵的孤独让我们思考,生命的短暂与脆弱促使我们更加珍惜身边的人与事。这种对生命的感悟,让我们在繁忙的生活中停下脚步,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提醒我们更好地把握每一个瞬间。

读完《活着》,我不仅感受到了一种深深的悲凉,更体验到了一种生活的启迪。生命虽苦,但活着就是一种胜利。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向福贵那样,不论命运多么无常,始终保持坚韧与勇气,用心去生活,去爱。这样的思考让我在未来的日子里,更加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份美好,努力追寻属于自己的真谛。

所有的生命只有一次,所有的花开终会花落,人生的归途是接受生命的无常,以及忍受生命赐予我们的责任。

在当今文学史上,余华《活着》是广大读者最喜爱的文学作品,也是很多读者从阅读《活着》认识与了解余华的其它文学创作作品。

余华,1960年出生,1983年开始写作,至今出版的主要影响力作品还有《兄弟》《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等等。《活着》更是获得了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翻译成20多种语言让全世界人民所熟知。

《活着》讲述了一个叫富贵的老人悲惨的人生,在书中余华以简单而强烈的笔触写出了一个很普通的叫“富贵”的老人这一生的遭遇。

富贵经历了从富家少爷到变成了穷小子,还经历了人生更多打击。他的父母,妻子、儿子还有女儿一家三口先后离他而去,而他依然以一种对生活坚强不屈的精神努力活着,最后与一头叫“富贵”的老牛相伴……

《活着》这本书今年有幸读到,第一次粗略读过,总认为这是描写“富贵”非常悲惨的人生,后来很多次的翻阅,让自己从里面悟出很多对生命的启示。

下面我就从三个方面浅谈对《活着》的理解

富贵在年轻时家境还没有败落,有一百多亩地,是远近闻名的“富二代”。他的妻子也是有钱人家的女儿。按道理说,应该钱生钱,而变得更有钱。

然而富贵却没有这样想,他挥霍他的钱财填补内心的空虚与无聊。每天沉浸在妓院与赌博中,不久就把家产全部输光。

财富拥有并没有给他带来真正精神上的快乐,他生活毫无目标与追求,更不会想明天会怎样?

其实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很多富二代与星二代财富与先决条件优秀,生活却极尽萎靡不振,炫富,吸毒,打架斗殴,给社会造成不好的影响,更是亲手葬送了自己的美好前程。

人类的心灵需要理想甚于需要物质。

没有目标与理想的人生是不会给人带来真正意义的快乐,反而会让人的思想变得越来越空虚无聊。

富贵从富二代变成穷苦老百姓更是说明了这一点, 财富的拥有并不代表真正内心的快乐。 我们活着,唯有精神的富足才能够让我们更加体会活着的快乐。

在史铁生著名短篇小说《命若琴弦》中也有很经典的一句话:“ 无所谓从哪儿来,也无所谓到哪儿去.”

人活着只是为了活着,它没有太多让人思考与研究的其它价值。

这世界上人类至今为止无法攻破的三大哲学问题之一:

纵观富贵这一生,是极其悲剧的,财富上的大起大落,人生的漂泊流浪,尤其还要面对亲人接二连三的死亡,只剩下他孤独一人去承受所有的一切。

《活着》最深层的意义是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任何事物而活着。

人生在世,所有的坎坷困难不能够击败人活下去的勇气与希望。我们不去探究人活着的真正意义,唯独好好活着才是对生命最好的诠释与尊重。

余华《活着》一书没有太多煽情的语言,至真至诚的笔墨,把富贵塑造成了活着的英雄。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活着》最后的结尾没有给出富贵真正的归宿。 他在经历人世间所有悲欢离合后,依然以一颗平凡而挚爱的心努力活着属于他的每一天。

每个人赤条条的来到人世间,赤条条的离开人世间,带不走这人世间任何东西。

活着只是生命的旅程,在人有限的生命里,接受着所有的宿命,同命运作斗争,同自己作斗争。

保尔柯察金说: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

富贵的一生,无论经历了怎样的变故,他始终没有放弃对生命的渴望。《活着》让我们明白,我们在面对现实所遭受的苦痛挣扎或者无法预知的未来时,都应有一颗挚爱的心好好活着。

余华《活着》给每个人都带来生命的启示与意义,更多的人把书中的人物联想到自己遇到的一切。

人活着快乐与痛苦永存。生命的长河生生不息,我们每个人跌宕起伏的人生看似有常,实则无常。在无常的人生里,感受生命给我们带来的永恒。

好好活下去才是对生命最深沉的敬重。

余华《活着》这篇小说之所以受很多读者喜爱。正如作者所说:“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现实给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不一样的,有人常感叹命运的不公平,生活的多灾多难,对人生没有希望,看不透的人生,读不懂的人心,惶惶不安的内心。

而好的文学作品无疑是给人精神上的力量,它潜移默化的影响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以及行为方式。

这也正如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学巨匠莎士比亚的一句至理名言——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标签: 启示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