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太极基本功解析
缠丝功是陈式太极拳动作的基本要素,与桩功并称为陈式太极拳的基础。它不仅是修炼陈式太极拳的入门功法,更能作为广大爱好者健身养生的日常训练方法。
缠丝功适合于健康、亚健康与长期伏案工作的办公室人群,及气弱体虚、重症术后康复期人群经常习练,日久天长必显养生功效。
缠丝功一般指缠丝劲,是太极拳的劲法术语之一,是一种支配肢体作螺旋式的缠绕进退的力亦名“螺旋劲" 。《陈鑫太极拳类分类语录》:"打太极拳须明缠丝劲" , "此劲皆由心中发,股肱表面似丝缠。"缠丝劲表现在下肢是旋踝转腿,表现在躯干是旋腰转脊,表现在上肢是旋腕转膀。
什么是缠丝功,太极拳的每一个单势练习都是缠丝功,练好缠丝功首先要明白以下几点:
人体的各部位三节关系、三节的运动特点、各个三节本质的属性。
要追求周身各部位的三节协调能力,但各部位的协调能力并不是单一的协调。首先,要做到身法中正,其次是要做到三尖合一,眼神不可乱看,更不可低头。
周身关节要松,肌肉要松,骨节要松,在缠丝劲运动中要找到它的运动轨迹线。拳法的运动讲究劲的切入点和发力点,它的运动出劲与收劲都与小指和大指有着紧密的关系。
要做好单势的缠丝功,不是局部的运动,而是周身的相互协调运动。在缠丝功的演练中,必须虚实分明、重心分明、裆劲的螺旋缠丝要点分明,更要明白手与足领劲的含义。
练缠丝功身心要松。身心松,周身便能松,松就是活,松是落点也是起点,松是劲路转换的重要环节点。要在身心放松的情况下去找太极拳要求的含义。
缠丝功有八法,即捧、捋、挤、按、採、挒、肘、靠。这八法是在太极拳单劲训练的缠丝功中处处都能表现出来的劲法特点。当然,这不是全部,仅仅是八个特点。在运动中去体会八个特点所构成的运动轨迹线,八个劲路的特点不是单一的,每个劲的组合最少有三个劲以上综合而成的。所以,要慢慢体会,慢慢研究。
单势的缠丝功中都有“吞吐”二法,吞吐即是收放。所以,缠而吞,缠而吐,放即是收,收即是放。从中要体会它的转关与转角。吞吐也不是单一的吞,也不单一的吐,里面有奥妙所在。
太极拳的缠丝功是周身上下协调的关系,不识裆劲则不识胯劲,不识胯劲则不识腰劲,一切密法在一个“松”字。而松字之中则另有学问,非明师心传口授而不能得。
太极拳法即是心意之法,心明则拳明,心滞则拳滞。所以,缠丝之法其中还与人体的运动学、人类的智慧学有极大的关系。在缠丝中,人体的前后便有阴阳,而前面人体的机体部位能运动到能展现出来的为阳,人体身后的运动而展现不出来的,则需心意的转换方能完成。人体的平圆运动也有八个字来说明,即起、顶、撑、开、松、空、蓄、合,所以,太极拳法非常微妙,处处有缠丝,处处有拳法,无微不至。
习练太极拳必须懂得拳法的用意,太极拳的每一微动都有它的精妙含义所在,须明师心传口授方能得其妙。依葫芦画瓢地去学习太极拳,终不能得其法。所以,在练习太极拳单势的缠丝功中,需明其理,知其意,方能达其道。
习练太极缠丝功,是为太极道法。缠丝功与心法的关系很大,所以,修炼太极拳有一定的难度,而大善就是一把金钥匙,要知道,“善”并非软弱,善字之间也有大文章,需明师给予解惑释疑。
习练太极拳需先有法而后无法,方是大道。虽无法实为有法,要知道自然而然并非随随便便。每见习练太极者多随心所欲,手舞足蹈,误把缠丝功法理解为随便划圈,还沾沾自喜,自觉已得太极精髓,孰不知与太极拳失之交臂、差之万里。
太极拳缠丝功的学习,将在缓慢的开、合、松、落的动作过程中,感受以丹田为核心、节节贯穿的缠丝运动,和以意行气、以气运身的身心内外合一。 通过缠丝功的习练,慢慢掌握太极拳的运动规律,培养太极拳的气感。
本文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处理或删除

洪均生先生论太极“神功”
洪钧生 (1907~1996),祖籍宁波,生于河南禹县(现在禹州市),禹县在金元明时期称为钧州,他的名字"钧生"即生于禹县之意。陈式太极拳大家陈发科先生的入门弟子,跟随陈发科先生练拳15年。他的太极拳技艺精湛,风格独特,尤其在推手技艺上独有心得。洪老师1996年去世于山东省省会济南市,按中国传统计算法,他终年90岁。 陈式太极拳中兴人物陈发科之得意弟子,现代太极拳大家,被誉为"太极巨星"。
洪均生经过几十年的研究、练习,对陈式太极拳的拳理、拳法有着独到的认识,丰富了太极拳理论和技术。他最大的特点是求学认真,治学的思想非常严谨。比如对陈式太极拳练习中手的公转、自转的解释就很有见地。他认为,手臂绕大圈是公转,同时手还有自转。太极拳只要把基本规律和动作掌握好,掌握好动作的角度、方向和加速度,再加上缠丝劲,就能打出爆发力。还有对下肢和上肢的配合问题,洪老师提出了三节劲,在三节劲的运用中,哪些部位如何旋转如何配合,他讲得非常清楚、细致。他还首次提出太极拳要随遇平衡,也就是练习太极拳不管重心、力点如何变化,都必须保持或及时恢复平衡。”
他特别强调,“太极是绷(此字为一个提手一个朋友的朋字)劲,动作走螺旋”,对绷劲作出了更具体的说明,对螺 旋缠丝进行了详尽的探讨,这些理论都是创造性的见解,对后学研练太极指明了方向。 洪均生一生著作颇丰,著有《陈式太极实用拳法》、《陈式太极拳》、《十三势心解》、 《太极拳式名考释》及诸多论文,并编有三路剑法,一路游龙,二路翔风,三路飞虎。
洪均生先生是太极界的一位实事求是的大师,生前对太极拳界的乱象多次撰文批判,这篇文章写于1983年,批评了当时太极拳的乱象,把科学变成玄学。现在这种大张旗鼓地宣扬“神功”的现象少了,但仍有不少教练拳者以此为所谓的“秘传”。本文摘自《洪式太极拳(下卷)》,以飨太极拳爱好者。
我们常常看到不少有关太极拳的书籍,讲太极拳总是强调“用意不用力”。原则虽是对的,但应向学者讲明:意是理想,不是空洞的意。学太极拳应有合乎太极拳理法的意念,以指挥肢体按太极拳套路的法来进行学习锻炼、掌握运用,而不用拙力。并且通过持久锻炼会产生合理合法的巧与力来,这就是缠丝劲,一般称为掤劲或内劲,练得纯熟,功夫上身,即全身都有了缠丝劲,推手时自然同机械似的,一开动便能因敌变化,这是由于双方动作变化可以快到一秒的百分之几,是来不及用意的。有人说:利用皮肤感觉的灵敏,探知对方来力的动向,而制定出应对的方法,理解不错,可惜时间不会允许“探知”“制定”。
也有某些著者,由于误解古人讲的“用意不用力”“显非力胜”“快何能为”,便说为:太极拳能够“以慢胜快”等语,以显示太极拳的玄妙,又误解“意气君来骨肉臣”之句,甚至说:“彼力才挨我皮肤, 我意已人彼骨里”“彼力才挨我皮肤,我气已人彼皮里膜外之间”。又有四字诀:“敷、盖、对、吞”,解以纯以气言,非功夫深者不能知。我不懂气功,也承认它是一一种难练的而有益于人的一一种功夫,但太极拳毕竟和气功不同,气功要意守丹田,太极拳则意在拳中动作的缠法,把意气讲得神乎其神,几乎将太极拳的科学理法变成唯心的玄学。
我也听到有人说自己的拳式为重意不重形,以自炫奇特。其实在生活上,虽然饮食行动都受意识支配,但如果没有形体上的配合,意中虽渴而思饮,水总不会随意而来。尽管有些人迷信“意、气”,在表演推手中双方不接触,距离数尺,一捋便使人向前跑十余步而后倾倒,一按则使人向后退若干步而后仰跌,或者用手合在对方肩上距离尺许,下按则对方随之一蹲, 抬手则对方随之一跃。我虽亲眼看到某些表演却莫名其妙,群众可能同样怀疑,而来信质问。主持人来信问我怎样解答,我答:我没有练出这样功夫,应当请表演者作解答,最好的办法是,做试验。
洪均生弟子杨喜寿先生80岁了,仍与弟子反复试手
当前一切大事都提倡实事求是,而进行合理的改革,这是前进的必由之路。我认为:我们研究太极拳的理法,也应遵循这一道路前进。特别是陈式太极拳这个传统套路已为国内外爱好者所重视,应当以科学的方法传播推广,首先在人类的健康事业方面,作出较大的贡献。讲到技击则应从太极拳特别是陈式理法上细心研究,以求巧于用力,而避免唯心之论,以免贻误后学,贻笑国际友人。(洪均生于一九八六年三月)
免责声明】本篇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号旨在公益传播。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陈氏太极基本功解析
缠丝功是陈式太极拳动作的基本要素,与桩功并称为陈式太极拳的基础。它不仅是修炼陈式太极拳的入门功法,更能作为广大爱好者健身养生的日常训练方法。
缠丝功适合于健康、亚健康与长期伏案工作的办公室人群,及气弱体虚、重症术后康复期人群经常习练,日久天长必显养生功效。
缠丝功一般指缠丝劲,是太极拳的劲法术语之一,是一种支配肢体作螺旋式的缠绕进退的力亦名“螺旋劲" 。《陈鑫太极拳类分类语录》:"打太极拳须明缠丝劲" , "此劲皆由心中发,股肱表面似丝缠。"缠丝劲表现在下肢是旋踝转腿,表现在躯干是旋腰转脊,表现在上肢是旋腕转膀。
什么是缠丝功,太极拳的每一个单势练习都是缠丝功,练好缠丝功首先要明白以下几点:
人体的各部位三节关系、三节的运动特点、各个三节本质的属性。
要追求周身各部位的三节协调能力,但各部位的协调能力并不是单一的协调。首先,要做到身法中正,其次是要做到三尖合一,眼神不可乱看,更不可低头。
周身关节要松,肌肉要松,骨节要松,在缠丝劲运动中要找到它的运动轨迹线。拳法的运动讲究劲的切入点和发力点,它的运动出劲与收劲都与小指和大指有着紧密的关系。
要做好单势的缠丝功,不是局部的运动,而是周身的相互协调运动。在缠丝功的演练中,必须虚实分明、重心分明、裆劲的螺旋缠丝要点分明,更要明白手与足领劲的含义。
练缠丝功身心要松。身心松,周身便能松,松就是活,松是落点也是起点,松是劲路转换的重要环节点。要在身心放松的情况下去找太极拳要求的含义。
缠丝功有八法,即捧、捋、挤、按、採、挒、肘、靠。这八法是在太极拳单劲训练的缠丝功中处处都能表现出来的劲法特点。当然,这不是全部,仅仅是八个特点。在运动中去体会八个特点所构成的运动轨迹线,八个劲路的特点不是单一的,每个劲的组合最少有三个劲以上综合而成的。所以,要慢慢体会,慢慢研究。
单势的缠丝功中都有“吞吐”二法,吞吐即是收放。所以,缠而吞,缠而吐,放即是收,收即是放。从中要体会它的转关与转角。吞吐也不是单一的吞,也不单一的吐,里面有奥妙所在。
太极拳的缠丝功是周身上下协调的关系,不识裆劲则不识胯劲,不识胯劲则不识腰劲,一切密法在一个“松”字。而松字之中则另有学问,非明师心传口授而不能得。
太极拳法即是心意之法,心明则拳明,心滞则拳滞。所以,缠丝之法其中还与人体的运动学、人类的智慧学有极大的关系。在缠丝中,人体的前后便有阴阳,而前面人体的机体部位能运动到能展现出来的为阳,人体身后的运动而展现不出来的,则需心意的转换方能完成。人体的平圆运动也有八个字来说明,即起、顶、撑、开、松、空、蓄、合,所以,太极拳法非常微妙,处处有缠丝,处处有拳法,无微不至。
习练太极拳必须懂得拳法的用意,太极拳的每一微动都有它的精妙含义所在,须明师心传口授方能得其妙。依葫芦画瓢地去学习太极拳,终不能得其法。所以,在练习太极拳单势的缠丝功中,需明其理,知其意,方能达其道。
习练太极缠丝功,是为太极道法。缠丝功与心法的关系很大,所以,修炼太极拳有一定的难度,而大善就是一把金钥匙,要知道,“善”并非软弱,善字之间也有大文章,需明师给予解惑释疑。
习练太极拳需先有法而后无法,方是大道。虽无法实为有法,要知道自然而然并非随随便便。每见习练太极者多随心所欲,手舞足蹈,误把缠丝功法理解为随便划圈,还沾沾自喜,自觉已得太极精髓,孰不知与太极拳失之交臂、差之万里。
太极拳缠丝功的学习,将在缓慢的开、合、松、落的动作过程中,感受以丹田为核心、节节贯穿的缠丝运动,和以意行气、以气运身的身心内外合一。 通过缠丝功的习练,慢慢掌握太极拳的运动规律,培养太极拳的气感。
本文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处理或删除
相关资讯
上篇:科幻的解释
下篇:都会的近义词都会的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