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选译(珍藏版)/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手机当当网
杜甫诗选译(珍藏版)/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图书-手机当当网
杜甫是我国诗歌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关心民生疾苦,被誉为诗圣。杜甫工于近体诗,诗风沉郁顿挫之外,又有清新婉丽者。本书作者倪其心、吴鸥,是相关领域的 学者,本次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主编,倪其心、吴鸥译注的《杜甫诗选译(珍藏版)/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选杜甫诗,以题解、注释、全译的形式出版,以方便读者阅读。
Copyright 2014 m.dangdang.com
[2025-08-09 06:02:42]

古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史记》:文史必读书文言文宝典
【汉】司马迁 著;杨燕起 译注
978-7-5538-2211-2
字子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约死于汉武帝征和三年(前90)或稍后,一生大致与汉武帝相始终。其父司马谈亦为史学家,生活在汉之文帝、景帝、武帝时期,卒于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司马迁自小就博览群书,后又跟随父亲在长安聆听过孔安国讲《古文尚书》、董仲舒讲《公羊春秋》。二十岁以后,周游全国。曾担任过郎中,出使西南。父亲过世后,他承续父业,担任太史令,多次跟随汉武帝出巡,遍览各地风土人情。天汉三年(前98),他因为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又因家境贫寒拿不出钱赎罪,而被判处宫刑。他忍受着巨大的耻辱,秉承先父的遗志,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雄心壮志,撰成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他因此而成为后世史家的楷模,其书则成为后世史书的典范。
1933年生,湖南攸县人。1956年由湖南湘潭师范学校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学习,1960年毕业后留校任教至退休,工作期间获聘为教授。先后搜集整理、编辑出版有《历代名家评史记》《史记研究资料索引和论文专著提要》《史记精华导读》《白话史记》《史记全译》《史记的学术成就》《史记与中国史学》。其学术专长为《史记》研究,在此一领域以其独创性而自成一家。担任中国《史记》研究会常务理事。2011年5月,他与韩兆琦、张大可(会长)、可永雪、宋嗣廉等10人获得《史记》研究学会颁发的“中国史记研究会学术成就奖”(精制奖牌)。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它是西汉太史司马谈和司马迁父子二人共同完成的。该书记载了上古五帝,夏、商、西周三代,春秋、战国、秦,直至汉武帝时期长达三千年的史事,内容涉及上述各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学术、天文、地理乃至医术、占卜等,所记地域范围除了汉朝,还有汉朝周边少数民族,比如西南夷、东夷、南夷、匈奴以及汉朝周边的国家,比如大宛、乌孙、大夏、月氏等。
它不仅仅是一部杰出的史书,更是一部文笔精炼、文辞优美、极富感情、思想深刻的文学作品。所以鲁迅先生称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中国历代史书中,它是空前绝后之作,既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又是二十四史之首,开启了后世两千多年的正史书写,更是历代史家学习的范本,可谓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同时,它也成为历代文学家推崇的经典著作,对唐宋散文、明清小说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这样的一部不朽经典,适合每个炎黄子孙仔细品读,也非常适合青少年阅读。阅读《史记》,可以增加对中国历史的了解,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我们一般说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而《史记》就记载了三千年。这部书里记载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我们祖先的人生轨迹和非凡经历,是了解古代中国社会面貌的百科全书,更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获得文化自信的源泉;阅读《史记》,还可以从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身上获得启发,汲取精神力量和人生智慧。
对青少年读者而言,阅读《史记》,可以极大地提高他们的文言文水平,使他们掌握大量写作素材、经典例子。《史记》 的成语比比皆是,比如完璧归赵、卧薪尝胆、负荆请罪、毛遂自荐、鸿鹄之志、霸王别姬、破釜沉舟、约法三章等等,不胜枚举。这样,他们就能灵活应对中考、高考中的文言文和作文。每年的高考语文卷中的文言文时常出自《史记》。《史记》里的名篇《陈涉世家》《屈原贾生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更是选入教科书,需要熟读记诵。其他名篇,比如《孔子世家》《刺客列传》《伍子胥列传》《淮阴侯列传》也会时不时的出现在考卷中。而读懂《史记》,文言文水平会有质的飞跃,写作水平也会有很大的提升,完全可以应付各种文言文试题。
为了让古文阅读能力不高的大众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能读懂这部传世经典,岳麓书社精心为读者打造了这套“古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史记》(全九册)。它一共有九册,本纪一册,表一册,书一册,世家两册,列传四册。书里除了太史公写的文言文,还有杨老师精心做的注释和翻译,注释里还对疑难字词做了注音,以扫除读者的阅读障碍。这套书里文言文的字体比较大,读起来不费眼;纸张是有些发黄的护眼纸,闻起来有股淡淡的木香,读起来也会很舒适。整套书版式独特,平背胶装,包装结实,价格实惠。
读书就要读经典,一部经典顶得上几十部乃至几百部普通著作。读了这套《史记》,必将使普通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受益终身。
简体横排,原文+注释+译文,生僻字注音。
原文底本精良,吸纳了最新的整理点校成果;译文力求精准,读来通顺流畅;注释广采众长,力求准确详细,还特意将读者容易误读的字词的读音和意思注解出来。
版式设计独特,原文和译文左右对照,注释紧随其后,无需频繁翻页即可一览原文、译文与注释。
注译者杨燕起教授,数十年专攻《史记》,相关著作和论文颇多,是著名的《史记》研究专家。
平背胶装,九个封面上使用了瓦当中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三鸟绕日来区分全书的五种体例。
全书内文选用纯质纸,纸质精良,印制清晰,轻便易携,适于随时随地翻阅。
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从侍女到知己,苏东坡为她写下最多诗词!
新书出版 |《权力尚简》:从权力政治学视角全新解读《老子》
“弹幕版”三言二拍:古代市井社会“百科全书”
如雷贯耳!老史学家有讲究的必读之书
图书馆借来的《中国史学名著》。钱穆宾四先生的大作,如雷贯耳,今天终于读完了。也属于这个主题必读书目了。我看有些人评论,要是早点看了这本书就好了。很多经典入门著作确实应该早看。他这本也是讲中国从古至今的史学名著,从《尚书》说到清代章学诚《文史通义》。同说这类书,初看会感觉一样,似乎读了前面几本就不必读这本,读起来却发现大不相同。不才略微总结了几点:陈书情从目录就可以看出他讲述的全面性,但有侧重点。虽然都讲述了第一部史学著作《尚书》、第一部编年体《春秋》、第一部国别史《国语》、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第一部断代史《汉书》、第一部系统的史学评论《史通》、第一部典制体通史《通典》、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等等,在《史记》、《通典》、《通志》几部着墨最多。他推通史而非断代史。《国史大纲》即是他身体力行之杰作。评史书不同的是,他扬杜低刘、褒郑贬袁,也特别赞扬了《隋书》里的《高僧传》、及《贞观政要》。他说相比于写《史通》的刘知幾(他书也有直书“几”的)之“浅薄”,杜佑则满腹通史之才志,以制度之名新创史书写法,值得大加赞扬,身于朝而著典,这非外国史家所能比。同理,郑樵的《通志》则更不限于制度,范围更广。袁枢则空创纪事本末体,书本身却写得不怎么样,选材思路错误且遗漏。谈学术钱穆一贯有说史不限于史学的看法。史学史,应该放在整个中国学术史来看。讲课时他常旁征博引,书中处处有此意。说掌故他讲课中多有议论同时代学者,如梁启超、章太炎、钱基博,尤其前者。他问章,中国人有了历史文化两千年才有了周公《西周书》,再进五百年有孔子《春秋》,再进五百年有司马迁《史记》,那么再过两千年的今天、廿五史的下边该怎样?章无置可否。表思想钱穆活了95岁,《国史大纲》在他42岁出版,《中国史学名著》讲完已是76岁,思想之深厚,读史、论史书眼界更高,往往从开创性的意义来表述,放眼新旧、古今和中外,没有对文化、国家、社会的责任感与志向是很难做出史学价值来的,年轻人绝不能只是上一门课拿个文凭而已。道期望生在那个特殊的时代,处于孤岛,自然会有对天下和苍生更殷切的期望。最后一句让人泪目:虽是粗枝大叶,但我自信,将来中国史学重光,与我此一年所讲,决不致大相河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