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书《从军行》,好漂亮的字!这么优美、耐看的书法,难得一见!
今天分享一幅在半生半熟宣纸上写的行书《从军行》。《从军行》是唐代著名诗人“七绝圣手”王昌龄写的组诗,共有7首。今天写的是其中最著名的第4首,“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很熟悉,对不对?
一、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欣赏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幅字的尺寸是四尺四开,即69*35厘米左右,这样的尺寸是非常适合来写七言绝句的。另外,这幅字用的半生半熟宣纸。写这样大小的作品,用半生半熟宣纸刚刚好,既不洇墨,也不会令墨浮于纸的表面。
文章来源于头条号:长短故事如有侵权,造谣,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谢谢

从军行七首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 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⑴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⑵羌笛:羌族竹制乐器。关山月:乐府曲名,属横吹曲。多为伤 ⑷无那:无奈,指无法消除思亲之愁。一作“谁解”。 ⑹关山:边塞。旧别:一作“离别”。 ⑺撩乱:心里烦乱。边愁:久住边疆的愁苦。听不尽:一作“弹不尽”。 ⑽表:上表,上书。掩尘骨:指尸骨安葬。掩,埋。 ⑿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唐朝大将哥舒翰筑城于此,置神威军戍守。长云:层层浓云。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 ⒀孤城:即玉门关。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一作“雁门关”。 ⒁破:一作“斩”。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即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西汉时楼兰国王与匈奴勾通,屡次杀害汉朝通西域的使臣。此处泛指唐西北地区常常侵扰边境的少数民族政权。终不还:一作“竟不还”。 ⒂前军:指唐军的先头部队。洮河:河名,源出甘肃临洮西北的西倾山,最后流入 ⒃吐谷浑: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名称,晋时鲜卑慕容氏的后裔。据《新唐书·西域传》记载:“吐谷浑居甘松山之阳,洮水之西,南抵白兰,地数千里。”唐高宗时吐谷浑曾经被唐朝与吐蕃的联军所击败。 西域地区制作的一种工艺品,可用来储水。 ⒅敕:专指皇帝的诏书。星驰:像流星一样迅疾奔驰,也可解释为星夜奔驰。 ⒆嶂:指直立像屏障一样的山峰。
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 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这第四首诗就有这种情形。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门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门关在后,则 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一、二两句,不妨设想成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之所以特别提及青海与玉关,这跟当时民族之间 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西拒吐蕃,北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 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 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 ,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此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 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此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首诗小学就会背,但是从来没仔...
来源:雪球App,作者: 春江入海秋日风,(https://xueqiu.com/9269598883/299041447)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首诗小学就会背,但是从来没仔细想过,楼兰到底是何方神圣,居然让大家都它如此之爱!
爱楼兰的诗实在是太多了。居然诗仙诗圣同时出手爱楼兰
唐·岑参《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
楼兰到底做什么了?让中原王朝的历代诗人这么爱!简直是超越时空的爱
楼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76年,当时称为 管辖,是西域著名的“城廓之国”,丝绸之路的南北两道从楼兰开始分道而行。楼兰在汉代主要屯田之一,因其地理位置重要,成为汉朝和 争夺的焦点。楼兰曾多次被汉朝和匈奴控制,最终在公元630年神秘消失,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迹和考古价值。
楼兰的消失原因有多种说法,包括环境变迁、丝绸之路的变迁、战争因素、洪水或干旱摧毁等。其中,环境变迁是一个主要因素,罗布泊的干涸导致楼兰古城断水,居民被迫弃城出走,最终导致楼兰古城的破落。此外,丝绸之路的变迁也是一个重要原因,随着丝绸之路改道,楼兰逐渐失去了其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最终导致经济衰落和废弃。
·匈奴列传》,汉文帝前元四年(前176年), 在给汉文帝的信中提及楼兰:“定楼兰、 ,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这时的楼兰已被匈奴人征服。《 ·西域传上》:“鄯善国,本名楼兰,王治扜泥城,去阳关千六百里,去长安六千一百里。户千五百七十,口万四千一百,胜兵二千九百十二人”。
古代西域有36国,楼兰只是其中一个小国,人口1万多人,士兵两千多人。而 时期的中国全国人口数量大约在3600万到5900万之间。
所以,感谢历代诗人,楼兰国虽然名气大,对汉王朝来说,其实也就是一个楼兰村,顶多楼兰乡
楼兰是又菜又爱玩,主要原因也是离匈奴近离汉王朝太远,所以在汉朝与匈奴之间反复横跳,尤其是斩杀汉朝商队和使者,欠招的操作彻底惹怒了汉朝。
前77年,冠军侯霍去病的弟弟汉大将军霍光派人刺杀了楼兰王,然后在其国内挑了一名大臣称王,并更其国名为鄯善。
之后,王都南迁,楼兰便成为两汉政权戍守屯垦的重地。汉朝军队屯军伊循,稳定楼兰,汉在 管辖西域,楼兰道与都护治所乌垒之间的交通,成为汉朝在西域设立的最高军政机构西域都护是否安全存在的生命线。
东汉(25—220年)时,中央政府开辟了由 的“伊吾道”,东西交通线上的军旅、客商等中的相当一部分分至“伊吾道”,楼兰道虽未有西汉时的繁荣,但依旧是一条重要通道。为了保证楼兰道的畅通,东汉政府不断采取措施,比如东汉派 兵士在楼兰大规模屯田,这都表明东汉时楼兰的地位依旧十分重要。
曹魏时(220—265年),中原政权非常重视与楼兰的关系,在楼兰城设置西域长史,进行屯田,统辖西域;楼兰道自东汉衰落后一度
晋(265—316年)和前凉(317—376年),继曹魏之后又于楼兰城设西域长史机构,派驻大量军队,进行大规模屯田,牢牢地控制了整个楼兰地区。魏晋时期,来往于 的客商等,大多都要经过楼兰,东西方文化交流在这一时期,达到一个新的高峰。
十二年(376年),前秦灭前凉后,西域长史机构撤离了楼兰城,在这里的屯田士卒相继撤离。4世纪末前后,楼兰城最终废弃。
楼兰的故事并不复杂,名气大主要是历代诗人,不管哪个朝代,只要和异族作战就会就楼兰来替代,所以楼兰背后就多出了很多文化意味,而不是单纯是一个历史地名。
与楼兰相关的影视剧和歌曲也不少,初中时我就看过刘蓓演的《梦断楼兰》,最后听听云朵的《我的楼兰》。
相关资讯
下篇:从军行七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