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杨炯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
从军行杨炯古诗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
边塞诗是唐代汉族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的一部分,那么关于杨炯的从军行如何鉴赏呢?以下是小编准备的一些从军行杨炯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仅供参考。
烽火照耀京都长安,不平之气油然而生。
辞别皇宫,将军手执兵符而去;围敌攻城,精锐骑兵勇猛异常。
大雪纷飞,军旗黯然失色;狂风怒吼,夹杂咚咚战鼓。
我宁愿做个低级军官为国冲锋陷阵,也胜过当个白面书生只会雕句寻章。
从军行:为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多写军旅生活。
烽火:古代边防告急的烟火。西京:长安。
牙璋: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凤阙:阙名。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
龙城:又称龙庭,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的东岸。汉时匈奴的要地。汉武帝派卫青出击匈奴,曾在此获胜。这里指塞外敌方据点。
凋:原意指草木枯败凋零,此指失去了鲜艳的色彩。
百夫长:一百个士兵的头目,泛指下级军官。
唐高宗调露、永隆年间(679—681),吐蕃、突厥曾多次侵扰甘肃一带,唐礼部尚书裴行俭奉命出师征讨。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认为是作者看到朝廷重武轻文,只有武官得宠,心中有所不平,故作诗以发泄牢骚。
诗人不直述战事的进展,而将读者置身于险象环生的局势,感受紧迫的态势。
此诗以短短四句,刻画了一位无比英勇的将军形象。首句写将军过去的戎马生涯。伴随他出征的铁甲都已碎了,留下了累累的刀瘢箭痕,以见他征战时间之长和所经历的战斗之严酷。这句虽是从铁衣着笔,却等于从总的方面对诗中的主人公作了最简要的交待。有了这一句作垫,紧接着写他面临一场新的严酷考验──“城南已合数重围”。战争在塞外进行,城南是退路。但连城南也被敌人设下了重围,全军已陷入可能彻底覆没的绝境。写被围虽只此一句,但却如千钧一发,使人为之悬心吊胆。“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呼延,是匈奴四姓贵族之一,这里指敌军的一员悍将。我方这位身经百战的英雄,正是选中他作为目标,在突营闯阵的时候,首先将他射杀,使敌军陷于慌乱,乘机杀开重围,独领残兵,夺路而出。
诗中表现的是一位勇武过人的英雄,而所写的战争从全局上看,是一场败仗。但虽败却并不令人丧气,而是败中见出了豪气。“独领残兵千骑归”,“独”字几乎有千斤之力,压倒了敌方的千军万马,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诗没有对这位将军进行肖像描写,但通过紧张的战斗场景,把英雄的精神与气概表现得异常鲜明而突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将这场惊心动魄的突围战和首句“百战沙场碎铁衣”相对照,让人想到这不过是他“百战沙场”中的一仗。这样,就把刚才这一场突围战,以及英雄的整个战斗历程,渲染得格外威武壮烈,完全传奇化了。诗让人不觉得出现在眼前的是一批残兵败将,而让人感到这些血泊中拚杀出来的英雄凛然可敬。象这样在一首小诗里敢于去写严酷的斗争,甚至敢于去写败仗,而又从败仗中显出豪气,给人以鼓舞,如果不具备象盛唐诗人那种精神气概是写不出的。

杨炯《从军行》的教书笔记
编者按:杨炯,初唐四杰之一。对于杨炯的《从军行》,你有什么想法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篇文章吧。
杨炯,位居“初唐四杰”的第二位,然而他的存在感不仅远远低于王勃,也低于骆宾王。在童年时期,孩子们就早已熟读王、骆的诗,熟知这两位天才儿童。其实,与他们一样,杨炯也是一位天才儿童,他10岁应童子举及第,11岁就待制弘文馆;然而成年后仕途并不顺利,遭遇贬谪,最在死在盈川县令任上。闻一多先生在《唐诗杂论•四杰》中说“他们都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行为都相当浪漫,遭遇尤其悲惨”,这句话非常准确地概括了四杰的生平遭遇,读之令人唏嘘不已。
杨炯文学才华出众,善写散文,尤擅诗,现存诗30余首,以五言见长,多边塞征战诗篇,气势轩昂,风格豪放,表现了为国立功的志向。在诗歌创作上,他反对宫体诗风,主张“骨气”、“刚健”的文风。代表作主要有《从军行》、《出塞》、《战城南》、《紫骝马》等。他对自己的才华亦相当自信,听闻初唐四杰的名号,曾说:“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但从其现存作品观之,其成就似不及卢,更不及王。
1.从军行,是乐府旧题,其内容多反映军旅战争生活。杨炯以旧瓶装新酒,创作了一首严谨规整的律诗。一般律诗只要求中间两联对仗,本诗除第一联外,三联皆对,且同一句中也对,整齐的对仗,使得全诗更有节奏和气势。
2.“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边境战报传来,激起了有志之士的报国热情。“烽火”二字充满画面感,表现出了军情之紧急;“照”字则渲染了紧张的气氛。一个“自”字,充分表现了主人公得知国家有急之时油然而生的激情与使命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个人与国家命运休戚相关的责任感、使命感彰显无遗。
3.“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牙璋”本指兵符,此处代指出征的将帅;“凤阙”本是汉武帝建造的宫殿,是当初长安城的标志,此处代指长安。“牙璋”“凤阙”典雅庄重,表现了朝廷为出征将帅壮行的庄严场面,这种壮怀激烈的感觉不仅能使现场的每一个人心有所感,亦能使千百年后的读者心有所用。第二句“铁骑绕龙城”,笔触一下子跳到了边关,上一句还在京城辞行,这一句就已经包围了敌人,跳跃的节奏充分体现了大军长途奔袭的迅猛之势。此外,一个“绕”字将王师的赫赫声势淋漓尽致地写了出来,无须所谓策略与谋划,堂堂王师,就凭着强大的实力盖过对方的势头。正如兵法所言“十则围之”,唐王朝兵多将广的气势一下子就凸显出来了。
4.“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战场上大雪弥漫,遮天蔽日,军旗上的彩画都黯然失色,这一句从视觉的角度写出了战场环境之恶劣;狂风呼啸,其中夹杂着大军进攻的鼓声,这一句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唐军将士冒着严寒风雪与敌军顽强搏斗的大无畏精神。上下两句,视听结合,从大处着笔,并不拘泥于战斗的细节,“虚而不浮”,风雪中搏斗的模糊画面更有感染力,给读者留下了充足的想象空间。
5.“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诗的结尾,直抒胸臆,直接喊出了从戎书生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喊出这样的口号是容易的;主人公亲历了战场艰苦激烈的战斗,却更加增添了对这种战斗生活的热爱,宁可驰骋疆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意做置身书斋的书生。这种为国家而战斗的豪情,展现了唐王朝读书人的英武之气,也是中华民族刚健、奋进之民族精神的写照。
1.抓住整个过程中最富代表性的片段,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写。
2.采取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跃到另一个典型场景。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杨炯《从军行》的教书笔记
编者按:杨炯,初唐四杰之一。对于杨炯的《从军行》,你有什么想法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篇文章吧。
杨炯,位居“初唐四杰”的第二位,然而他的存在感不仅远远低于王勃,也低于骆宾王。在童年时期,孩子们就早已熟读王、骆的诗,熟知这两位天才儿童。其实,与他们一样,杨炯也是一位天才儿童,他10岁应童子举及第,11岁就待制弘文馆;然而成年后仕途并不顺利,遭遇贬谪,最在死在盈川县令任上。闻一多先生在《唐诗杂论•四杰》中说“他们都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行为都相当浪漫,遭遇尤其悲惨”,这句话非常准确地概括了四杰的生平遭遇,读之令人唏嘘不已。
杨炯文学才华出众,善写散文,尤擅诗,现存诗30余首,以五言见长,多边塞征战诗篇,气势轩昂,风格豪放,表现了为国立功的志向。在诗歌创作上,他反对宫体诗风,主张“骨气”、“刚健”的文风。代表作主要有《从军行》、《出塞》、《战城南》、《紫骝马》等。他对自己的才华亦相当自信,听闻初唐四杰的名号,曾说:“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但从其现存作品观之,其成就似不及卢,更不及王。
1.从军行,是乐府旧题,其内容多反映军旅战争生活。杨炯以旧瓶装新酒,创作了一首严谨规整的律诗。一般律诗只要求中间两联对仗,本诗除第一联外,三联皆对,且同一句中也对,整齐的对仗,使得全诗更有节奏和气势。
2.“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边境战报传来,激起了有志之士的报国热情。“烽火”二字充满画面感,表现出了军情之紧急;“照”字则渲染了紧张的气氛。一个“自”字,充分表现了主人公得知国家有急之时油然而生的激情与使命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个人与国家命运休戚相关的责任感、使命感彰显无遗。
3.“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牙璋”本指兵符,此处代指出征的将帅;“凤阙”本是汉武帝建造的宫殿,是当初长安城的标志,此处代指长安。“牙璋”“凤阙”典雅庄重,表现了朝廷为出征将帅壮行的庄严场面,这种壮怀激烈的感觉不仅能使现场的每一个人心有所感,亦能使千百年后的读者心有所用。第二句“铁骑绕龙城”,笔触一下子跳到了边关,上一句还在京城辞行,这一句就已经包围了敌人,跳跃的节奏充分体现了大军长途奔袭的迅猛之势。此外,一个“绕”字将王师的赫赫声势淋漓尽致地写了出来,无须所谓策略与谋划,堂堂王师,就凭着强大的实力盖过对方的势头。正如兵法所言“十则围之”,唐王朝兵多将广的气势一下子就凸显出来了。
4.“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战场上大雪弥漫,遮天蔽日,军旗上的彩画都黯然失色,这一句从视觉的角度写出了战场环境之恶劣;狂风呼啸,其中夹杂着大军进攻的鼓声,这一句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唐军将士冒着严寒风雪与敌军顽强搏斗的大无畏精神。上下两句,视听结合,从大处着笔,并不拘泥于战斗的细节,“虚而不浮”,风雪中搏斗的模糊画面更有感染力,给读者留下了充足的想象空间。
5.“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诗的结尾,直抒胸臆,直接喊出了从戎书生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喊出这样的口号是容易的;主人公亲历了战场艰苦激烈的战斗,却更加增添了对这种战斗生活的热爱,宁可驰骋疆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意做置身书斋的书生。这种为国家而战斗的豪情,展现了唐王朝读书人的英武之气,也是中华民族刚健、奋进之民族精神的写照。
1.抓住整个过程中最富代表性的片段,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写。
2.采取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跃到另一个典型场景。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相关资讯
上篇:第1章截杀(1/2)
下篇:全齐百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