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武状元朱国福的传奇人生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位于上海巨艾达路的国际竞武场座无虚席,人们翘首以盼一场特殊拳击比赛的开始。 随着身高1.72米的小个子中国人和身高1.9米的俄国大力士的先后登场,一场身高体重悬殊的六回合拳击赛正式开打。 前三个回合,比赛进行得很胶着。 第四回合,小个子的中国人突然一记重拳,将高大壮硕的俄国大力士击倒在地,口吐白沫,场上欢声雷动! 这不是影视剧的画面,而是发生在1923年8月12日晚上的真人真事。 那个俄国大力士就是俄国著名拳击手裴依·哈伯尔,此前他已连续十天击败挑战者。 而战胜哈伯尔的中国人则是来自直隶新城县北仁和庄村的著名武术家、拳手朱国福。
朱国福,字果夫,号炳公,祖籍定兴,父辈迁至新城县。1891年1月5日,朱国福出生在新城县北仁合庄村。他十来岁时跟随新城北关马玉堂及马元基学习形意拳,后又拜“铁罗汉”张长发为师练习八卦掌等拳术,还跟定兴县“李氏三杰”之一的李彩亭学习武艺。由于他聪明好学,肯于吃苦,技艺很快在同门中脱颖而出,二十岁时,就以形意拳、潭腿、刀术和六合枪等闻名乡里。
朱国福和弟弟朱国禄参加第一届国术国考时的照片

民国时期的武术运动竞赛与表演
辛亥革命之后,各界倡导“强国强种”,传统武术再次引起人们的关往,一些社会名流和教育家,延揽武术人才,出面组织成立了一批武术会社, 取代了旧式武棚、秘密结社等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组织形式,逐渐向近代体育组织转化。西方体育推动了传统武术的革新,武术进入体育课,使原来师徒相承练习法改变为课堂式团体教练法。武术进入了竞技运动场,成为表演比赛项目。武术竞技观、体育观得到确立,武术研究逐步开展。 武术的科学化、规范化,进入学校体育和竞技运动,亦即所谓的现代化转型,形成了民国时期的武术的主旋律。 总的来看,民国时期的武术有巨大的发展与演变。
民国时期,随着“国粹体育”和民族体育的弘扬,人们对体育、武术本质认识不断深化,武术的竞技价值也得到肯定,人们认为“欲振兴国术,非积极提倡比试不 可”。通过竞技可振作尚武精神。正是在这种强烈的民族观念的驱使下,武术竞技观兴起,同时,在西方竞技体育的影响下,武术逐渐走向现代体育运动会的竞赛场。
1923年4月,马良、唐豪等人联合发起在上海举办中华全国武术运动大会,这是中国体育史和武术史上的第一次武术单项运动大会, 参赛的有精武体育会、北京体育研究社、 天津进德武术研究会、上海武德会、山东武术传习所、中华武术会等20多个单位,共400余名选手。有团体、单练、对手三种形式,共有百余个项目。这次武术运动会采用了近代体育竞赛的形式,改变了庙会献技与擂台打擂的传统竞赛形式。 1924年举办的全运会,首次将武术套路列为表演项目,并制定了简单的评分规则。 此后,1929年在杭州举行了国术游艺大会, 规模很大,规则很宽泛,竞争异常激烈。 1930年在上海举行了国术比赛,都是按照现代体育竞赛形式进行的。 1934年举行的第十八届华北运动会,武术表演赛分为单练拳术、对练拳术、单练器械、对练器械四项,并进行分项比赛评奖。
民国年间武术的对抗赛,则始于1928年中央国术馆举办的第一次“国术国考”,分为徒手对抗的“拳脚门(散打)”和“摔跤门”,以及持械对抗的“刀剑门(短兵)”和“枪棍门(长兵)”。
民国期间,国术社团还组织赴海外宣传表演,但影响较大者,应属中央国术馆组织的“南洋旅行团”与中国体育协进会组织的中国武术代表队。“南洋旅行团”于1936年1月先后在新加坡、吉隆坡等地进行了65场武术表演,历时3个月,受到各地民众的普遍赞誉。1936年德国柏林承办的第十一届夏季奥运会,中国体育协进会负责筹建中国体育代表团,并派国术表演队随往德国表演,所到之处,反响热烈,首次向世界体坛展示了中国武术风采。
民国两次武术实战比赛,南拳败北,太极惨不忍睹
现在所谓源远流长的传统武术,有可靠证据的源流都不早于明代,大部分只有一二百年历史。徒手技击的比重在古代武术中的比重并没有那么大,而且更占据主导位置的兵器格斗还极大程度的干扰了徒手搏斗的技击风格。自元朝规定:十户用一把菜刀,凡是铁制的工具全部集中管理。在这之后拳脚才开始大行其道,武术套路才开始出现。
传统武术展现在众人眼前的,真正意义上的实战比赛,只有民国两次国术国考。
民国时期,由于内战和外敌入侵加剧了社会的动荡,社会各界逐渐认识到“文化”之外“武化”的重要性,掀起一阵“新武化运动”。武术也因此被尊奉为“国术”。不少人认为“中国民族到了现在,在体格方面,萎缩病弱几乎是世界第一”,所以凡是“鼓舞勇敢尚武的精神,提倡保健强身的方法”,都应“热烈赞成”,国术作为“尚武强身的一端”,应积极提倡。
1927年底,张之江任西北军驻南京首席联络官,他素重武术,到南京后亦大力宣传武术。张之江认为“我国技击之术,发达本早,代有传人”,而近年来却“稍稍凌替”,其欲发起国术馆,是为“应时事之要求”:其一,我国民气不振,民贫国弱,若欲求强国,当从强健身体入手;其二,国术可以振奋革命军;其三,在战争之中,国术之于白刃战有重要作用;其四,传统武术门户之见颇深,不利于公开研究,集思广益,建国术馆可以博研通家。
1928年3月,由张之江、钮永建、蔡元培、孔祥熙、何应钦、于右任等26人发起成立“国术研究馆”,后改为中央国术馆,直接隶属于国民政府,经费由国民政府拨助。
为了选拔各地名手,提倡和促进武术普及,中央国术馆决定开展国术考试。1928年10月6日至18日,第一次国术国考在南京公共体育举行,冯玉祥等国民政府要员出席了开幕式,场内悬由张之江亲题的“强国雪耻基于此举”的横幅,“考试开始,与试者凡二百零一人,男女老幼,兼而有之,所演均颇可观”。为了吸引各界观众入场观看,国术考试现场不收门票,可随意进入,但设有看台座,按等级收费。考试分为徒手和持械两种,为首的前三名原拟授予国士称号,以下授武士、壮士等称号,后由于宗派门户之见严重,比试规则和安全措施不健全,不少人被打得血流满面、断筋折骨,为避免负面影响太大,中央国术馆只得电告各省政府,称由于此次国考“系属初创、重在提倡考试,结果仅能综合众长,分别等第,如欲照给原定名称,非严格决赛不可”,决定改为“按照最优等、优等、中筹三项给予证书”,最终选拔出最优15名、优等30名,由冯玉祥将军和国术馆长张之江亲赠单刀、银盾。
第二届国术考试本定于1931年10月举行,嗣因“九·一八事变”推后至1933年10月。此次国术考试,国民政府拨款三万八千八百四十一元。10月28日八时举行开幕典礼,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中央代表褚民谊、蒋代表曹浩森、中委张继等到场,全国裁判员、选手约二千余人。中央国术馆馆长张之江致开幕词,勉励选手在此“强敌压境、国难严重时期,发扬国术精神,以救危亡”。国术馆还借海军部乐队“到场奏乐”。本届考试计分标准“均以六十分为及格,八十分为标准,一百分为满点”,基本上按《国术考试条例》和1931年11月修正的《国术考试细则》执行。选手按体重分为五组,拳术、长兵、短兵、摔跤四个项目,凡一项胜6次者为甲等。胜5次者为乙等,胜4次者为丙等。但搏击不同,重量级因人数少,以胜两次为甲等,胜一次为乙等。其余各级别,胜4次为甲等,3次为乙等,2次为丙等。这次会上,比较突出的一点.就是每项单独评定,逐项择优录取,各选前6名。
这两次国术国考中,成绩优异者皆为北派拳法习练者 如形意、查拳、少林、劈挂、通背、螳螂等。南拳无一人进入优等(包括现在大行其道的咏春),另外一个现在最火的拳种,战绩也惨不忍睹——太极。
这条估计会让南派拳法的习练者愤怒,但事实如此,当年国考第一轮南拳全部被淘汰,逼不得已主办方临时改了比赛规则,南方拳法和北方拳法分成两个科目进行比赛。这个原因并非是南拳不强,而是南拳比赛传统为先搭手,所谓“搭手才叫功夫”,对于拉开距离对冲的比赛方式极端不适应,南拳的习练者在搭手之后很强,但是他们没有能够逼对方和自己手搭在一起的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