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军要求加沙民众从拉法撤离,联合国:加沙没有安全区
近期以色列持续对拉法发动军事行动,加沙许多民众被迫从这座被他们视为避难所的小城再次逃离。
据央视新闻报道,以色列军方消息人士当地时间5月20日称,随着军队在拉法地区持续的军事行动,已经有大约95万巴勒斯坦人从拉法撤离。目前拉法仍有大约30万至40万民众,主要集中在拉法市中心和拉法以西的沿海地区。
逃离拉法是大量巴勒斯坦人不得不按照以军要求疏散至所谓安全区的无奈之举。自去年10月新一轮 爆发以来,以色列军队多次发布疏散指示,称这是为了保护平民,引导他们前往更安全的地区。联合国官员对此表示,加沙地带没有任何安全区,现阶段只有在加沙地带实现人道主义停火,以及以色列停止对拉法的地面进攻,才能充分保护平民。
大量巴勒斯坦民众从拉法再次逃离
自以色列军队5月6日在拉法开始军事行动以来,拉法市内被迫再次逃离的人数不断增加。
当地时间5月20日,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厅官员埃德姆·沃索尔努在联合国安理会举行的会议上表示,过去两周,超过80万人从拉法再次逃离,前往加沙其他地方寻求安全。
当地时间202年5月9日,加沙地带拉法,巴以冲突持续,以军继续在拉法开展军事行动,巴勒斯坦民众逃离拉法。图/IC photo
“目前,拉法曾经拥挤不堪的营地和紧急避难所,大部分已空无一人。”沃索尔努说,大多数流离失所的人前往加沙南部城市汗尤尼斯等地寻求庇护,但他们到达后发现,那里的情况也十分糟糕。人们缺乏足够的厕所、供水点、排水系统和栖身之地。
联合国近东巴勒斯坦难民救济和工程处主任专员菲利普·拉扎里尼曾提出同样的担忧。据联合国官方网站5月18日消息,逃离拉法的巴勒斯坦人发现,他们逃入的地区生活条件恶劣,以加沙地带西南部的马瓦西为例,那里是“一块14平方公里的沙质农田,人们只能露天居住,几乎没有建筑物或道路”。
去年10月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与以色列爆发新一轮大规模冲突后,以方从北向南攻打加沙地带,要求当地民众向该地带南部迁徙。于是上百万人涌入位于加沙地带南部的拉法,这座小城的人口猛增至加沙地带总人口的半数以上,一度被视为“最后的避难所”。
国际社会担忧,以军对拉法的进一步行动将造成更多平民伤亡,让加沙地带人道主义灾难雪上加霜。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厅5月20日发出警告,随着以色列在拉法军事行动的持续推进,加沙地带的关键物资将在“未来几天内”耗尽,人道主义危机将加剧。
然而,以色列不顾国际社会反对,坚持进攻拉法。根据以色列国防部长加兰特办公室20日发表的声明,加兰特告诉来访的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杰克·沙利文,以方“决心扩大在拉法的地面行动,消灭哈马斯并解救被扣押人员”。
在此情况下,大量巴勒斯坦民众被迫再次逃亡。关于从拉法逃离的人数,以色列军队提供的数据比联合国要高,大约有95万。
以军多次发布疏散令,联合国呼吁停火
新一轮巴以冲突已经持续数月。根据巴勒斯坦加沙地带卫生部门20日发布的数据,以色列在加沙地带的军事行动已造成超过3.5万巴勒斯坦人死亡、超过7.9万人受伤。
联合国数据显示,自2023年10月以来,加沙75%的人口(170万人)被迫在加沙境内流离失所,其中许多人流离失所的次数多达4至5次,而如此多次流离失所的原因包括以色列军队多次发布撤离指示。
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称,自从去年10月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到今年5月中旬,以色列军队已发布数十次疏散警告,加沙地带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地方没有被指定为疏散区。具体而言,指定为疏散区的累计面积达281平方公里,相当于加沙地带面积的77%。加沙地带是一个人口稠密的飞地,长约41公里,宽约10公里。
追溯到去年10月7日,即冲突爆发的第一天,以色列军队在发动第一次空袭之前,指示加沙不同地区的平民寻求庇护。10月晚些时候,以色列军队告诉加沙北部和中部地区的平民转移到加沙瓦迪以南。11月,以色列军队宣布了新的撤离区,其中包括加沙中部大部分地区和南部部分地区。12月初,迫于国际压力,以色列国防军开始发布疏散地图,将加沙划分为多个区块,以提供更精确的指示。
在2023年12月和2024年1月,以色列军队的疏散警告进一步扩大到南部,包括汗尤尼斯市及周边地区。今年4月初,以色列军队再次警告不要返回加沙北部地区。5月,随着以色列地面部队从东部挺进加沙南部,拉法市近一半被纳入疏散区,同时敦促平民转移到一个“扩大的人道主义区域”,从拉法北部的马瓦西延伸到附近的汗尤尼斯和代尔巴拉赫地区。以色列军队最近还呼吁加沙北部贾巴利亚和拜特拉希亚及其周边地区的人们撤离到加沙城西部的避难所,因为以色列军队在这两个地区开始了针对哈马斯的新行动。
以色列军队告诉BBC阿拉伯语频道,其疏散指示是为了保护平民,引导他们前往更安全的地区。
但以色列军队的说法遭到了质疑。据央视新闻报道,以军的空袭和地面军事行动使当地民众的生命安全时刻面临威胁。他们表示,拉法到处都遭到以军的空袭,所谓的“安全区域”都是谎言。
当地时间2024年5月19日,加沙地带拉法,以军在拉法的军事行动不断升级,巴勒斯坦民众在当地唯一运转的食物分发中心领取慈善机构给予的食品。图/IC photo
“关于加沙民众可以迁移到‘安全’或‘人道主义’地区的说法是错误的。每次都将平民的生命置于严重危险之中。”拉扎里尼直言,“人们只要开始撤离,行踪都会暴露在外,却没有安全通道可以保护他们,加沙地带没有任何安全区,没有人是安全的。”
BBC报道指出,自去年10月以来,以色列军队的所有疏散指示都没有提到疏散区何时会再次安全,或者居民何时能够返回家园。
沃索尔努在20日联合国安理会举行的会议上强调,现阶段只有在加沙地带实现人道主义停火,以及以色列停止对拉法的地面进攻,才能充分保护平民。“我们已经无法用语言来描述加沙地带正在发生的事情,我们把它描述为一场灾难,一场地狱般的噩梦,甚至更糟。”她说。

以色列关闭所有驻外大使馆,要求民众进入地下避难所
当防空警报撕裂特拉维夫的夜空,海滩游客的欢笑声瞬间转为惊恐的奔逃。以色列国防军监测到30枚伊朗导弹正呼啸而来,全国民众仅有90秒时间寻找掩体——这并非好莱坞灾难片,而是2025年6月20日真实发生的生死时速。
全国警报拉响:以色列防御体系的"黄金90秒"
以色列本土守备司令部的响应机制堪称全球防空教科书。从卫星捕捉导弹发射尾焰到全民手机接收警报,三级预警系统仅用90秒完成全链条响应:军用卫星锁定伊朗境内发射轨迹,箭式雷达持续修正弹道参数,最后通过民用通信网络触发全国警报。相较普通国家平均15分钟的预警延迟,这种"预警即生存"的高效机制,使得贝尔谢巴居民在首轮爆炸前已全员进入地下车库。
铁穹系统在此次拦截中展现出两副面孔:对传统火箭弹保持90%拦截成功率,却在应对伊朗宣称的15马赫"法塔赫"导弹时暴露出技术瓶颈。耶路撒冷上空的连续爆炸声证明,即便最先进的防空网也难以实现绝对防护。
爆炸声中的技术较量:铁穹拦截网VS伊朗导弹精度
海法地区的伤亡报告揭开攻防双方的技术底牌。伊朗虽炫耀其高超音速导弹技术,但实际落点分散在农田与非军事区,暴露制导系统存在重大缺陷。而以色列未公布的拦截数据背后藏着更严峻现实:铁穹系统理论每分钟可拦截50发导弹,但当30枚导弹同时袭向贝尔谢巴时,连续的地面爆炸声暗示着饱和攻击下的系统过载。
这场拦截战更凸显出不对等经济账。每发铁穹拦截弹造价5万美元,而伊朗使用的简易导弹成本不足5000美元。当以色列为拦截30枚导弹耗费1500万美元时,德黑兰仅需投入15万美元就能消耗对手百倍资源。这种"导弹经济学"正在改写现代防空战的游戏规则。
避难所常态化的战争启示:民用设施如何成为军事节点
内塔尼亚胡"长期栖身避难所"的宣言,暴露出以色列将民用基建深度军事化的战略。全国2000处防空洞全部接入军用光纤网络,商场地下车库预设电磁屏蔽功能,甚至居民楼的承重结构都按防爆标准建造。这种"平战结合"理念在特拉维夫地铁站得到完美诠释:平日是交通枢纽,空袭时秒变可容纳万人的地下堡垒。
"全民防御"APP的升级版已覆盖80%国民,将民用手机变成国防传感器。当俄乌战场的地铁避难所还在依赖人工调度时,以色列已实现空袭动态的AI预测推送。这种军民融合模式虽提升生存率,却也预示着现代战争对日常生活的持续侵蚀。
攻防背后的战略迷雾:下一次警报何时响起?
伊朗未公布的导弹型号可能隐藏着未被拦截的新武器,以色列关闭全球使馆的罕见举措更暗示报复行动升级。美国战机的频繁出动与多国领空关闭,让区域冲突外溢风险持续加剧。在特拉维夫防空洞的吉他声中,人们终于意识到:当导弹与拦截弹的呼啸成为日常,所谓的技术优势不过是生死之间的脆弱缓冲。
以色列民众示威:要求政府停火解救被扣押人员家属呼吁“带他们回家”
5月18日,众多以色列民众聚集在特拉维夫,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示威活动,参与者主要是被扣押人员的家属。他们呼吁以色列政府终止当前的军事行动,尽快促成加沙地带被扣押以色列人获释。示威现场,人们手持“带他们回家”的标语牌和被扣押亲人的照片,直接表达了对政府持续军事干预加沙的不满情绪,强烈要求以政府与哈马斯立即达成和平协议,以结束冲突并实现被扣押人员的早日归来。
期间,部分示威者与警方发生了冲突,警方采取措施,动用高压水枪来驱散人群。阿舍·弗里德作为示威者之一,强调他们长期坚持(已达七个月)的行动目的:向政府施压,确保所有被扣押同胞能够安全返回,并促请政府无条件与哈马斯协商释放事宜。
约塔姆·科恩,一位焦急等待亲人归来的家属,希望通过增强的公众压力促使政府展现停战意愿。他痛心地指出,随着冲突延续,越来越多的被扣押人员和士兵遗体被送回,流血必须停止。
扎西罗·沙哈尔·莫尔,同样身为被扣押人员家属,自冲突爆发首日起就明确反对战争,认为这仅是报复而非正义之举。她忧虑地表示,这场战争不仅给加沙居民带来灾难,也让被扣押的亲人和无数家庭陷入了极度危险之中,整个局势已演变成一场无法承受的人道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