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获奖作品全收录
优秀的书籍是给孩子成长最好的礼物。脚步不能丈量的地方,文字可以;眼睛到不了的地方,文字可以。历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获奖作品最全书单,为孩子挑选一本好书,让阅读成为受益一生的习惯!
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是中国为鼓励优秀儿童文学创作而设立的奖项,是中国具 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大奖之一。 主办,每三年评选一次,分小说、幼儿文学、诗歌、散文、纪实文学五类。从1980年开始了第一届的评选活动。

获奖作品: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小猫要小狗跟她去河边玩,还想带着小狗的小房子和小椅子。小狗不想让小猫失望,于是把小椅子放进小房子里,全部背在自己背上。小狗背着重重的房子,但为了小猫高兴,却一直说背着房子轻巧。
到了河边,小猫又让小狗用尾巴帮她钓鱼,还让小狗爬上树去帮她捉蚂蚱。小狗不小心从树上掉了下来,他又累又疼,走不了路了。小猫想把小狗带回家,她让小狗进到房子里,想背着房子回去。
这时她才知道小房子有多沉,她虽然没有小狗的力气,但是她想了一个好办法,给小房子安上了轮子,然后咕噜噜地推着小房子和小狗回家了。
孙幼军(1933~2015),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被誉为“一代童话大师”,是中国首位安徒生奖提名者。曾获得“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全国少儿读物评奖”“中国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等奖项。
本书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萧萍的诗歌集,她以孩童的天真目光看待世界,以诗人独有的细腻而超凡的想象放飞艺术的诗集。
作者深谙儿童的心思,善于运用感性的叙事,用温柔的絮语融合着瑰丽狂野的想象,语言极具律动性,描摹出各种奇特的意象。
你参加过狂欢节吗?要是蚂蚁女王邀请你参加它的生日派对,你会看到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去在诗歌里,去参加这个梦幻般的生日派对吧。
萧萍,博士,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戏剧家协会会员。曾获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冰心儿童文学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等奖项。
丫丫、纳米虫、王天白,三个小学六年级的学生,误入纳米博士的实验室,进入正处于实验阶段的“大米粒号”飞行舱,经过基因变异,他们被缩小到十万分之一,来到了昆虫世界。丫丫的爷爷———一位昆虫学家为营救误入昆虫世界的孩子们,也随之到来,并带领孩子们开始了一次非凡的昆虫世界历险。
本书在整个文学叙述和描写中,没有人为地塞进或夹带某种“知识硬块”、生硬直白地宣讲某些科普道理,而是将一些新奇的科学知识完全自然地融合在故事情节之中,完全经得起文学和艺术的衡量。特别是其文字语言,相当精炼和纯美,值得向广大大小读者推荐。
胡冬林(1955~2017),笔名胡敦敦,满族扈什哈里氏, 吉林省专业作家。曾获吉林文学奖、长白山奖、“在场主义”散文新锐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等奖项。
在宁静而美丽的深山村落里,家家户户流传着“鱼王”的传说,人们说他是鱼鹰之子,捕鱼的旷世高手,却从没有人见过他的真面目。一个八岁的孩子在父亲的陪伴下出门远游、苦苦寻找“鱼王”学艺,找到了传说中的老鱼王,也从老人的口中得知了鱼王家族一段精彩离奇、不为人知的民间传奇历史。
在这段故事中,男孩经历了爱与人生的洗礼,最终成长为新的鱼王传人。唯美寂静的深山,大雪皑皑的山间小屋里,善良纯净的孩子和饱经沧桑的老人共同谱写了宁静壮美的生命画卷。
张炜,中国当代作家,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庄重文文学奖、茅盾文学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等奖项。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少年的自我教育是从读一本好书开始的,并且表现为他能用最高的尺度,那些英勇的,忠于崇高思想的人们的生活来衡量自己。”
用阅读照亮孩子的成长之路,让他们学会阅读、热爱阅读,在阅读中获得知识、开阔视野、丰富心灵,孩子们一定会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请关注三河市图书馆公众号、抖音号、视频号
对话优秀网文《京脊人家》作者:北漂十多年,对中轴线有了感情
3月24日,第六届中国“网络文学+”大会开幕式暨高峰论坛在北京亦创国际会展中心举行。会上发布了第六届中国“网络文学+”大会优秀网络文学作品,以北京中轴线为主题的《京脊人家》入选,作品讲述了生活在北京的赵、潘、谢三家为中轴线保护作出的点滴贡献。
《京脊人家》来自一位网名叫“花清袂”的男性作者。为什么选择这个网名?他说,“清是清流,袂是古人的衣袖,有种仙气飘飘的感觉。”
“花清袂”本名高喜顺,是一个在北京停留十多年的“北漂”。他表示,在北京生活的过程中,对中轴线产生了感情,于是创作了这个作品。
过去十年,是北京中轴线保护加速冲刺的十年,“古都之脊”重振。高喜顺希望通过这个故事展现平凡人为中轴线遗产保护做出的努力,希望通过作品体现时代的变迁、城市的改变,让大家看到,北京不再是“老”北京,而是向着创新发展。
本次入选“网络文学+”大会优秀作品,是什么样的心情?
挺激动的。没想到自己能在这样的一个盛典上得到推优。2012年,我开始从事网络文学的写作,感觉十年的文学路走下来,看到了一些微光。
你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吗?当初为什么想到要创作这样一部作品?
我是一个“北漂”,2011年来到北京打拼,开始从事文学影视方面的工作,慢慢对这座城市有了感情。在我的心里,北京是一座有温度、包容性强的城市,给每个人的机会都是平等的。
平时我喜欢逛一些景点,特别是中轴线上的景点,比如故宫,也十分关注中轴线遗产的保护工作,就想着写一个充满京味文化的故事,希望成为所有在北京奋斗的人生活和工作的缩影。
作为一个“北漂”,在创作本土故事的过程中,会不会遇到一些困难?
困难是有的。创作过程中,我查阅了很多资料,包括北京这十年在中轴线保护方面做的工作,还进行了实地考察,希望对北京文化进行深层次发掘。有些遗憾的是,北京的文化底蕴太丰厚,这部作品表现得也不算太深,最深层次、最核心的东西仍有待今后发掘。
在前期调研过程中,你有没有对北京文化有一些新体会?
除了一些老北京文化,给我灵感最多的还是创新感、科技感,这些在作品里也有体现。红色文化方面,有实景红色演出《香山之夜》、红色剧本杀。京剧的呈现方式,不仅是台上的演出,还有短视频、AR等。
融入新形式,对作品来说是一种帮助。如果只写北京的传统文化,包括家长里短的一些事,与现在的一些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相比,可能就太同类化了。现在大众对VR等新科技有很大兴趣,这是一个调动观众或读者的情绪点。
红色文化也是创作过程中让我感到心里最热的东西。书里有一个情节,主人公重访香山,参与了当时的实景演出,观众看了也会有“戏中戏”的感觉,对红色文化的传承会有很大帮助。
举个例子,比如老赵一家,里面提到赵家主人退休了,他以前在故宫修文物,之前修复文物的时候,发现这个文物上有一枚手印,顿时热泪盈眶。因为常年修复文物,他的手还有腱鞘炎。
从修复前线退下来之后,老赵开了一家报刊亭,不像我们在大街上见到的那种,他想做出自己的特色。于是他就开始搜集小人书、北京的一些老地图,书中穿插着对老北京文化的回顾,之后这家报刊亭成为一个极具特色的报刊亭。
其实这里面我融入了“北京阅读季”,包括VR等创新形式的展现、特色书屋等,最终老赵的报刊亭也成功升级为书店。
创作过程中,有去和老北京人聊天吗?
有,我住的地方是类似城乡接合部的小区,也有不少北京人。以前有一个房东老太太,是地道的北京人,她跟我谈了很多对于北京中轴线的看法,说这是一个很大的事情,一再强调要接地气、体现京味文化,对我帮助很大。
你在创作时的状态是怎样的?写这部小说总共用了多长时间?
前面写得比较困难,后半部分就比较顺了,状态最好的时候能日更9000-10000字。整部小说有32万字,总共花了一年的时间。前期主要是查阅资料、打卡景点,磨大纲的部分非常熬人,整整花了两个多月。
创作过程中有没有什么有趣的故事?
最后日更10000字的阶段,每天晚上就睡几个小时,但那几个小时休息得非常舒服,有时北京的老胡同也会在梦里出现。感觉自己进入“里面”了,会得到一些灵感,就突然从床上爬起来,赶紧记录下来,怕忘了,第二天写在小说里头。
我计划创作“京味三部曲”,第一部是《京脊人家》,第二部还在跟平台洽谈,想要创作一部关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绢人的作品。通过古今穿越的方式,赞誉北京老手艺人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