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消息 >> 正文

新派武侠小说一代宗师走了,但武侠精神不灭!

更新时间: 2025-08-31 22:08:51

阅读人数: 259

本文主题: 传统武侠和新派武侠

2018年10月30日,新派武侠小说一代宗师金庸病逝于香港养和医院,享年94岁。 他虽然走了,但他的书在,他的武侠世界还在,他的武侠精神不灭!

1、金庸原名查良镛,1924年3月10日生于浙江省海宁市,1948年移居香港。

2、1944年考入重庆中央政治大学外交系,1948年毕业于上海东吴大学法学院。

3、1948年与杜治芬结婚,后离婚,1953年再娶第二任妻子朱玫,生二子二女。

4、1952年调入《新晚报》编辑副刊,并写出《绝代佳人》、《兰花花》等电影剧本。

5、1955年在《大公报》与梁羽生、陈凡(百剑堂主)开设《三剑楼随笔》,成为专栏作家,并在同年首次以“金庸”为笔名拟写首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

6、1956年在《香港商报》全年连载《碧血剑》。

7、1957年进入长城电影公司,专职为编剧,写过《绝代佳人》、《兰花花》等剧本。

8、1959年金庸等人于香港创办《明报》,同年在自办的《明报》上连载《神雕侠侣》。

9、1972年宣布封笔,退出侠坛,之后对其以往的武侠作品开始修订工作。

10、1976年金庸与朱玫感情破裂,主动提出离婚,并娶年轻二十九年的林乐怡为妻。

11、1995年担任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委会委员。

12、2000年获香港政府颁发大紫荆勋章。

13、2004年获法国文化部法国艺术及文学司令勋衔。

14、2009年9月,被聘为中国作协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名誉副主席,同年荣获2008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

15、2010年,英国剑桥大学授予金庸荣誉院士和哲学博士学位。

16、2016年,当选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届荣誉委员。

金庸先生生前所著小说一共十五部,被称为"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他们分别是《飞狐外传》《雪山飞狐》《连城诀》《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白马啸西风》《鹿鼎记》《笑傲江湖》《书剑恩仇录》《神雕侠侣》《侠客行》《倚天屠龙记》《碧血剑》《鸳鸯刀》《越女剑》。作为武侠小说泰斗,#金庸#的一生造就了无数人的江湖梦,那里有腥风血雨的江湖恩怨,也有凄美交织的儿女情长。从《射雕英雄传》到《神雕侠侣》,从《倚天屠龙记》到《天龙八部》,金庸留下了佳话无数,15部武侠作品堪称部部经典。说说你对它们的记忆吧

新派武侠小说一代宗师走了,但武侠精神不灭!

胡金铨:打造新派武侠片《龙门客栈》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程衍樑:胡金铨作为导演的起点非常高。他到32岁的时候才拍了自己人生的第一部电影《玉堂春》,但从第三部电影——1966年的《大醉侠》开始,就成为了中国电影史上一个非常独特的存在。

在《大醉侠》之后的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胡金铨创造了一个中国武侠电影史上很重要的IP——《龙门客栈》。电影中塑造了太监高手、东厂锦衣卫等形象,而且将这些明代的政治符号纳入到武侠电影体系来,可以说都是开创于胡金铨在60年代的这部电影。

1970年的《侠女》为他赢得了国际化的声誉,而且电影也创造出一系列影响后世中国电影的元素,比如竹林大战。

伯樵:李安和张艺谋不停地在重复竹林大战,特别是在《十面埋伏》上映的时候,我就更加意识到中国武侠片里拍竹林,多多少少都是在跟随着胡金铨。张艺谋也说过自己拍竹林大战是为了致敬胡导。后来也有很多影评人比较过这场竹林大战,包括著名的李欧梵,这位原先在哈佛后来去了香港中文大学的教授。于是我们会感觉到,胡金铨把武侠电影中竹林的场景发挥到了一个高度,以至于大家都要讨论这个问题。

程衍樑: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胡导已经算是功成名就了,他的一些创作,大众尤其是内地观众就不是特别熟悉。

请问在独孤岛主看来,胡金铨在香港电影历史上是一个什么样的位置?

独孤岛主:他应该算是在香港现代电影起来之前,冷战时期比较重要的一个导演,他主要在武侠类型片里面发挥作用。

我觉得他之所以能够创造出武侠片这样一个类型,跟他自己的个人背景是有关系的。他是个北平人,他熟悉北平的那套东西,他又在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的香港电影制片体系里摸爬滚打,他经历过那个时代。同时他也研究老舍,对中国古典文学也很熟悉。

我觉得他的电影里边有一个特色就是节奏,他的电影是跟所谓京剧武打的节奏结合的,但还是有点不一样。去京剧现场,观众主要是看武行身体的技巧,但是在胡金铨的电影里,我们看到的节奏是他通过剪辑或氛围表现出来的,而实际演员交手的时候可能是很拙朴、很傻的。

他的武打不像后来成龙那样花样百出,而是,比如啪一把刀扔出去,下个镜头一把刀就到了那边,通过剪辑体现了刀的速度感。或者是有几个人把演员围在中间,拍摄这样的场面强调一种蓄势待发的感觉。真打起来其实也没什么,但是这样介于打跟不打之间的留白或是空间,形成了胡金铨最大的风格。

伯樵:我觉得在胡金铨之前的武打电影更像是京剧,有很多套招。然后胡金铨给京剧的套招动作增加了一些舞蹈的色彩。

另外我觉得同期导演与胡金铨的区别还有一点是,他们拍打戏,是两个人没说两句话就开打,打完分出个胜负;而胡金铨在打戏之前有很长的一段叙事,通过叙事把张力提升到一个境界之后,两个人突然开始打起来。

程衍樑:如果对比上世纪70年代初和70年代末,可以发现胡金铨本人在电影的追求上发生了一个非常明显的变化,似乎这个人变得很怪异,可能他是在追求电影史上只有他一个人在追求的事情,这个过程两位觉得是怎么发生的?

独孤岛主:首先上世纪70年代初的《空山灵雨》跟《山中传奇》应该是套拍的,演员阵容、取景地都是一样的。但他有意区分了两部电影内的角色塑造,比如陈慧楼在两部戏内的性格很不一样,而且这两部电影用类型来区分的话也不太一样。《空山灵雨》有一点结合《007》和中国古典武侠的意思,《山中传奇》就变成了一个纯正的“野狐禅”,石隽演的这个角色不断被裹挟到人与鬼的相斗之间。

我觉得胡金铨是不满足于已经存在的类型,他想要做一个突破。就是说自己在讲鬼故事的时候,要怎么样能够抛开蒲松龄,或者说抛开过去的这些,比如因果报应之类的元素,而要开创一个自己的境界。

《山中传奇》在气氛营造上相比于过去的武侠片还是要宏阔一些,但是人物比较集中,不像之前会有好多角色,而且每一个人物所担当的具体功能是非常固定的。在这其中他表现出无所适从的状态,我觉得可能跟他当时的心态是有关系。

因为到了1978年左右,真正的所谓香港电影发展起来了,香港电影工业完全变成了一个颠覆性的状态。《醉拳》来了,新浪潮要来了,胡金铨自己应该也有一些焦虑感。

伯樵:我觉得胡金铨在拍《空山灵雨》的时候还是有一点紧张的。因为我听说他干过跟费里尼一样的事情,就是有时候他台词没有想好,就让演员在那边喊“1234,1234”,事后他再找一些台词配上去。胡金铨在拍《空山灵雨》和《山中传奇》的时候他可能其实没有想好自己要拍什么,虽然我们最后看的成片很美很漂亮,但说好听点叫写意,说难听点就是散漫。

程衍樑:像《画皮》那部电影,其实我感觉跟当时的时代有一点脱节,他表达的东西其实是比较深层次的文化上的理念。但是作为一部商业电影,这是不是有点超过观众认知?

独孤岛主:在上世纪90年代尤其在1993、1994年的时候,香港电影的产量到了一个峰值,后面急速在往下跌。那时候刘德华一年演13部,郑裕玲一年演14部,大家疯狂地演戏。那是一个比批量生产还要可怕的超级批量生产时代,但是拍出来的片子观众都能看进去。

胡金铨置身这样一个环境,哪怕他想拍一点有深度的东西,观众都未必能接受,而且郑少秋跟洪金宝在上世纪90年代初的号召力跟梁家辉、刘德华比还是有一点点差距的。这个中间有一个非常大的落差,但是他已经非常努力地要去赶上这个潮流了。

伯樵:今天我们看胡金铨的很多分析,是站在电影史、技术、产业这样文化层面的角度去讨论他的。但胡金铨的《龙门客栈》《侠女》,大家还是把它们当武侠爽片去看。如果是以武侠爽片而论的话,那肯定是更快节奏的新一代武侠更能获得观众的喜爱,而胡金铨的文艺气息可能一直都没有很大的观众群。另外技术发展了以后,胡金铨运用的一些剪辑手法也不再需要了。

胡金铨是香港著名导演,导演徐克的人生偶像。胡金铨祖籍河北永年,1932年6月3日出生,据说他曾在井陉煤矿读过幼稚园。今天是胡金铨的生日纪念日,我们一起来聊聊这个“河北老乡”。

1958年,胡金铨进邵氏公司当演员、编剧和助理导演。1962年,与李翰祥合导《梁山伯与祝英台》。1964年,独立执导《大地儿女》,此后执导了《大醉侠》、《龙门客栈》等新派武侠片。1975年,执导的武侠电影《侠女》获得了第28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高技术奖。

本文是播客《忽左忽右》的文字版节选。本期节目主持人是程衍樑,嘉宾是影迷独孤岛主和作家伯樵。

金庸百年,武侠作古了吗?

“这老者已年近六十,须眉皆白,可是神光内蕴,精神充沛,骑在马上一点不见龙钟老态。”武当掌门陆菲青,绰号“绵里针”,这是金庸武侠世界出场的第一位大侠。当时报纸付印在即,版面将“开天窗”,查良镛正愁不知道如何起笔,一位报社老工友上门催促,查良镛一见,灵感迸发,遂有陆菲青。

这段往事的缘起如今广为人知。1954年,香港的太极派和内地来的白鹤派存在门户之见,两派掌门签下生死状,约定在澳门比武。结果,白鹤派掌门一拳将太极派掌门鼻子打出血。报道此事的《新晚报》想到以刊登武侠小说增加销量,查良镛的同事陈文统(笔名“梁羽生”)开始连载《龙虎斗京华》,开新派武侠之先河。

隔年2月,为顶空缺的版面,查良镛答应写一部《书剑恩仇录》。从此,大侠金庸诞生。金庸从未以写武侠小说为职业,办报是他一生挚爱事业,小说则是吸引报纸读者之用。1972年,金庸封笔,共创作了十五部武侠小说。它们自1980年代初进入内地,风行不衰。金庸生前曾说:“我希望我死后一百年、二百年后,仍然有人看我的小说。我就很满意。”

电影《笑傲江湖》(1990)剧照。资料图

“新武侠的发展是一个革命的链条,当年是还珠楼主革了三侠五义的命,才开创了新派武侠的先河。然后金庸又革了还珠的命。”2006年,获得武侠文学奖项的步非烟二十五岁,是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学生,她的即兴感言炸开了锅,“如今,金古温梁黄都成了正统与经典,到了我们来说革命的时候了。”

从当时的创作场景来说,开创新的武侠盛世是一种顺理成章的期盼。进入21世纪,以《今古传奇·武侠版》为代表的武侠杂志,出现了凤歌、小椴等一批优秀的武侠创作者,其武侠风格和内容继承自金庸,又区别于金庸,被业内称为“大陆新武侠”。

关于这场风波,金庸评价,步非烟的作品不算是武侠,而是“科幻”,并且认为“武侠小说同样需要社会阅历和生活经历,光凭想象,不相信能够写出合乎情理的武侠小说”。作为回应,步非烟写了一首《贺金老创作五十周年兼咏萧峰》,结尾一句是:“百年勋册知谁在,检点丹青太史篇。”

金庸31岁写武侠,48岁封笔。步非烟和同一批的80后作家,则大多是在校园开始创作,笔下也净是些无所畏惧的少年侠客。她和朋友们相信,他们将有足够长的时间追赶金庸。那时候他们正堪堪少年,如此创作十几年,至中年“武功大成”,武侠一脉自有后来人。

一晃十八年过去了,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玮观察,现在读金庸的学生越来越少了。有时候,她在课堂上问起学生,回答中取而代之的是网络文学作品。“金语”曾是70后和80后人际交往的“黑话”,谁是岳不群?谁是带头大哥?这种沟通方式在年轻人之间已经很少提及。

1950年代至今,金庸作品被拍成电影、电视连续剧、京剧、话剧、舞台剧,至今翻拍总数已逾百次,其中《倚天屠龙记》便多达十余次。近些年参与过多次金庸改编剧项目的亦知墨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有的金庸剧拍到了十几版,对于部分观众来说,剧情再好看也看腻了。现在的金庸翻拍剧,极少有大牌演员主演,费力不讨好,不像以前,演一部就翻身了。一旦行差踏错,难免承受舆论压力。”

2024年3月10日,金庸100周年诞辰。时过境迁,江湖路远。“毋庸讳言”喊出“革命”的步非烟,如今43岁,她向南方周末记者坦言,“我们目前的创作高度没有赶上前人”。她认为,大陆新武侠的内容至今停在少年期,珍贵但不成熟和完美,“(就像是)得到了一个机遇,学到绝世武功,但是也需要漫长的时光去沉淀与成长”。

胡金铨执导的电影《空山灵雨》(1979)剧照。资料图

2023年,《今古传奇·武侠版》正式停刊。庹政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已经数年不写武侠了。他是80后,从2002年开始写武侠小说,后来转向“新官场小说”。同批武侠作家有个聊天群,大家偶尔会缅怀这本杂志,但近些年他们很少再被杂志上的武侠内容吸引了。有时候在群里讨论起,现在还在写武侠的,只有寥寥数人。

《今古传奇·武侠版》红极一时,巅峰时期月销量逼近百万。2001年,小椴写《杯雪》,刊载在《今古传奇·武侠版》创刊号上。杂志前主编木剑客从2001年到2010年为这份武侠杂志工作。木剑客说,2003年-2010年是杂志的辉煌期,年轻的武侠作家一同打造了一个不同于“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江湖。

小椴曾自我介绍:“偶尔兴起,剑挑金庸。”庹政印象深刻,小椴用“文青”风的文字描写了很多边缘位置的侠客。比如《余果老》中,一身伤痛的古稀老人,为保护孤儿寡母,面对强敌亦敢出刀,“请从绝处读侠气”。庹政自己写过一个侠客,行走江湖的理由仅仅是为了维持自己的个性和内心的追求,多大的江湖风波都与自己无关。

金迷“蜀道难”仍然记得,自己读到一篇有趣的“反武侠”小说:一位武学资质极高的大侠在山中修炼绝世武功,练到天下第一,出山后头一遭就是遇到一个人,那人拿着火枪,一枪把他崩掉了。新武侠作家杨叛写的短篇小说《小兵物语》同样震撼,杨过

标签: 武侠小说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