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消息 >> 正文

增强服务消费对扩大消费的带动作用

更新时间: 2025-09-01 16:39:33

阅读人数: 128

本文主题: 体育娱乐功能的作用

从商品消费为主向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并重转变是我国居民消费升级的主要内容之一。全国居民家庭抽样调查数据显示,2022年服务性消费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已经达到43.2%。国家统计局日前首次发布服务零售额数据显示,1—7月份,我国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20.3%,明显快于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3%的增速。

在此背景下,如何增强服务消费对扩大消费的带动作用,充分利用消费升级带来的机遇?为此,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王蕴。

从1—7月份的服务零售额及其他消费数据来看,下半年消费趋势如何?

1—7月份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速明显快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一方面反映出服务消费比较强劲的恢复增长势头,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居民消费升级带来的服务消费增长潜力大。考虑到服务消费在居民消费中占比较高,并且随着服务消费场景的完善、消费模式的创新和服务供给质量提升和规模扩大,将有效带动整体消费保持较快增长。据此判断,下半年我国消费仍将保持稳中向好的恢复增长态势,受去年基数影响,月度增速虽会有波动,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将继续增强。

目前哪些领域消费升级态势明显?如何充分利用消费升级带来的机遇?

在服务消费方面,文化旅游、休闲娱乐、养老服务等领域消费升级态势明显,消费者对服务供给的质量、多样性和体验度等有更高的要求。如文化旅游消费活动在深度和广度上拓展的趋势更加明显,适应不同年龄、收入水平消费者需要的个性化、定制化服务的需求更加突出。

消费持续升级的趋势为相关服务市场快速增长提供了机遇。一方面,服务供给主体应准确把握消费者需求升级的方向,真正以消费者为中心创新服务产品,提高服务质量,积极探索新模式、创新新场景。另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要积极为消费升级创造良好的环境。鼓励业态和模式创新,引导和支持健全相关基础设施,加强安全监管和治理保障等。

在消费形态逐渐由商品消费为主向商品和服务消费并重转变的背景下,如何增强服务消费对扩大消费的带动作用,可从哪些方面着手?

增强服务消费对扩大消费的带动作用,需要客观认识服务消费具有的可拓展空间更大、消费体验敏感度更高和消费关联度更强等特点,应在坚持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根本目标下,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力。

一是以深化改革促进服务供给更丰富、消费潜力释放更便利。 以更好适应多层次、多样化需求为重点加快服务消费发展,研究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支持完善服务消费环境。对可以依靠市场充分竞争提升供给质量的服务消费领域取消准入限制,推进文教科卫体等领域事业单位改革,激发服务供给活力。完善消费金融对服务消费支持方式。优化节假日制度设计,更好满足假日休闲消费需求。

二是支持延长服务消费链条,促进服务消费与商品消费联动发展。 服务消费活动的实现离不开相关商品消费的支撑,特别是在文化体育、休闲娱乐、养老等服务消费领域,消费空间拓展相当程度上依赖于相关产品的创新设计。应从联动发展的角度鼓励和支持服务消费向上延长链条,促进产品研发和服务内容创新协同发展。

三是完善服务消费市场环境建设。 引导优化服务价格形成机制,依法打击哄抬价格、价格炒作等行为。完善重点服务消费领域服务标准。引导相关主体优化调整演艺等票务销售模式,更好满足消费需求。健全服务消费投诉机制,突出明码标价、服务质量监管和服务评价等作用,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

专访对象: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王蕴,本文发表于《中国经济时报》2023年8月24日

增强服务消费对扩大消费的带动作用

体育公园让城市更美好

“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新建、改扩建1000个左右体育公园。国家发展改革委、体育总局等7部门印发《关于推进体育公园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是贯彻落实“十四五”规划《纲要》的具体举措。《意见》紧紧围绕功能空间、人口规模、服务半径、设施标准、用地形态等,推动体育公园建设布局,落实目标任务,对于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改善城镇居民生活品质具有积极作用。

一、体育公园是城市绿色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联动、特色化发展,迫切需要完善城镇公共空间功能,提升城镇公共空间品质,推进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意见》指出,体育公园是具备改善生态、美化环境、体育健身、运动休闲、娱乐休憩、防灾避险等多种功能的绿色公共空间,涵盖多类健身场地及配套设施,具有复合型的功能特点,是城城市绿色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公园建设恰逢其时拓展了城镇公共空间有效利用和留白增绿的内涵,符合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导向和要求。《意见》要求按照区域中心城市、县城、中心镇(县域次区域)和一般镇四个等级,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编制体育公园建设方案,在新建城区优先布局,充分考虑了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人口集聚的层次特征。

二、建设体育公园需根据人口规模科学布局

截至目前,我国已经出台《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城市公共体育场馆用地控制指标》、《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标准》等,对公共体育设施服务内容、服务半径、服务人口规模、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等做出了规定,为体育公园等公共体育设施布局提供了直接依据。《意见》在此基础上,充分考虑国土空间规划、人口规模、服务半径、功能和面积比例等,按照常住人口城市规模等级(50万人以上、30-50万人、30万人以下)确立了新建或改扩建体育公园的建设参考标准,明确了健身设施占地比例、绿化用地率、健身步道长度、运动场地块数和体育项目数等,对各地体育公园建设和发展起到了更为精准的指导和规范作用。

三、建设体育公园需统筹用好低效用地和多种地貌形态

一般而言,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用地多为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而配建的、为居民服务和使用的各类设施的公建用地。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在公共文化体育等领域逐步将用地类型拓展到可腾退的旧厂房和旧宅等低效用地,实现了土地要素的有效配置和使用。《意见》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的前提下,将合理盘活利用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改造的土地改扩建体育公园作为一项内容,既能够解决体育公园建设用地指标不足等问题,也可有效盘活低效用地实现再利用。针对体育公园的绿色生态属性,《意见》还提出了拓展郊野公园、城市公园功能,支持利用山地森林、河流峡谷、草地荒漠等地貌建设特色体育公园等,是统筹做好体育公园建设布局工作的创新性抓手。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下一步建议各地按照“十四五”体育公园建设指导目标,充分评估现有要素条件,做好体育公园布局建设选址和建设方案,稳妥推进体育公园发展,并积极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做法。建议国家相关部门要对体育公园建设实施监测,完善配套政策,让体育公园为城市生活增添美好。(作者:刘敏 国家地理空间信息中心)

滑冰的特点及作用

滑冰可以在室内或室外进行,滑雪多为室外运动。

(1)需要有训练基础和技能才能进行运动,同时要配有专项器具冰鞋、滑雪板等。

(2)速度滑冰和健身滑冰对体能的消耗截然不同。速度滑冰需要加速度连续耗能,并且没有间歇,在一定距离内进行大强度运动。而健身滑冰运动中加速度小,也可以间歇,身体姿势可以适度变化,为中小强度的有氧运动。

(3)滑雪是中等强度运动,运动中可有间歇,娱乐性较强。

(4)主要锻炼大脑对身体平衡的支配能力及心肺功能。

(5)是寒冷环境中的主项运动,作为健身运动不宜长期连续进行此项运动,运动锻炼两三个月时间(最长不超过6个月)后应转为其他运动项目。

(1)强壮心肌,增强心肌收缩力•,使;心脏体积增大,减慢心率。经常运动可使心率达到40次/分左右,提高心脏应激能力;

在心率达到200—220次/分时,心脏仍可有效收缩,泵血能力保持正常。

(2)强壮呼吸肌,增加肺活量,促进肺泡血气交换,提高肺脏的抗病能力。

(3)提高身体运动平衡及各种感知能力,如身体感觉、平衡感觉、视觉等,提高神经系统的综合协调能力。这是此项运动的主要生理特点。

(4)发展下肢和腰腹肌力量,尤其是踝关节力量。

(5)能提高免疫力和促进内分泌活动,增强身体的御寒能力。

(1)必须有合格的冰场和雪场,还需配有冰鞋和滑雪板、手套、帽子、服装等专用工具,需要一定的消费。

(2)运动中有摔伤的危险。同时,因为这项运动是在寒冷环境中进行,要做好防寒措施,避免发生冻伤。

(3)整个健身活动中环节较多,较其他运动繁琐、消耗时间长,需要付出一定的精力和时间。

儿童、青少年、成年人适宜此项运动,老年人不宜。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