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的好书《活着》
在我的书柜里,最喜欢的就是这本余华的《活着》。
《活着》可以说是写实主义的大悲剧,作家余华写作朴实而简洁,人物形象塑造非常细腻,全篇布局别具匠心。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成为了朋友,他们互相激励,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离开对方,也无法抱怨对方。
非常好的作品,值得去品读去感悟。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他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余华
此书讲述了纨绔子弟的主人公,好色好赌,游手好闲,输光了家产,气死了老爹,富贵人生从高谷走向了低谷。但是他的亲人并没有抛弃他,这令他悔悟,这时他明白一个道理,只要活着贫穷未必不好,只要活着就是最大的幸运。
然而,妻子得了重病,儿子献血而死,面对医生的麻木冷漠无情,虽只有简短几句,但刻画的淋漓尽致。读到这时我几度抽泣,个人认为此段是悲剧的高峰。
接下来,主人公女儿难产致死,女婿遭遇事故而死,孙子因自己的一时疏忽害死,一切一切悲剧的接连发生,好像这世间只剩下自己活着。
剩下的日子,他与牛为伴,经历了种种的他有了超然的心境,面对过去的悲剧他可以冷静的回忆与论述。他开始怀念自己曾经有那么好的妻子,懂事的孩子,同时也开始感激自己还活着。
他埋葬了仇恨,即使在绝境面前,他依然劝解朋友要努力的活着,只为能够活着。
也许,作家想表达的,生活中的确有主人公这类的人,但没有比他更惨的人吧。虽然这样悲惨,可还是淡然坦然的活着。
正如,鲁迅先生说的:世间本没有路,走的人多啦,就变有了路。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血淋淋的鲜血。
们现在的生活中无疑也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和挫折,正如当前疫情飞速蔓延,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服从安排,不给社会添乱,做好疫情防控措施,保护好自己,也要感谢那些辛苦为防疫工作付出的医生、护士,社区工作人员以及志愿者。更要感激我们还健康的活着。
读完《活着》,虽不明白活着的真正意义,但你会有一种坚定活下去的信念。

余华的书哪本最好看?
如果文学界也有顶流说法,那么余华应当是当之无愧的顶流。他的《活着》长期稳居各大图书网站的畅销排行榜,让无数人读完欲罢不能,为之落泪。余华的作品有很多,大伙觉得哪本最好看?今天藏书馆APP跟大家分享几本书又觉得指的是余华作品中推荐的。
余华写到《活着》是关于人性,眼泪的广度和丰富性,人与命运的调和,以及人活着是为了生活本身,而不是为了生活以外的任何东西。但他仍然认为“活着”远不止这些。
在读者看来,傅贵一生所经历的苦难是难以忍受的。他可能在很多时候放弃了自己的生命,但他给自己注入了力量。他相信他的妻子是最好的妻子,他的孩子是最好的孩子,他所有的亲戚和朋友都是好人,在他的生活中留下了美好的一点。
刚开始的时候,很轻松。余华用幽默的语言描述了一个时代小人物的生存。平凡,普通,世俗,却又充满人性。好像许三观等书中的人物都是我们身边的他和她,熟悉又亲切,生动又真实。平凡的生活和琐事,在余华幽默的语言中,变得充满轻松写意。在作者的叙述中,那个时代的生活沉重感被减轻了许多,让读者找到一条长长的时间线,一口气读完。
最让我感动的是孙广林和苏玉之间的友谊。孙广林十二岁返回南门后,这个原本是他最近亲的家庭,选择了拒绝和孤立他,使他在长期的孤独后陷入了一个梦幻般的回忆。当孙广林与家人之间的对立日益明显时,由于父亲的行为(与寡妇通奸) ,苏豫开始对家人感到恐慌。
两个被孤独浸润的敏感灵魂,相互安慰,相互温暖,演绎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友谊。这份友情,因为孤独而更加深厚,更加纯粹,更加珍惜。
《现实一种》是一部短篇小说集。她刚刚读完第一部电影《现实一种》事实上,这个故事她已经听过一次了。她觉得它充满了人性的冷漠和孤独,这当然也是叙述者的理解,也是文学上的成功,让读者被带进来,感染,用自己的感情讲述同一个故事。
李光头和宋钢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其实从我们传统印象中的人的好品质来看,宋钢是一个在性格上远远优于李光头的人。他正直、正直、诚实、敬业。相比之下,李光头放荡不羁,不尊重女性,很多地方自私自利。他年轻的时候在厕所偷看女人的屁股。长大后,为了得到林红,他还在明知宋刚和林红两情相悦的情况下,以兄弟情威胁宋刚放弃林红。
余华早期的小说正是对于现代的发展做出一种现代主义的体验。但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另一个时代,之前的体验失效了。现在我们需要另一种体验。这不仅仅是当代的作家,也是当代的每个人的课题。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在儿子十岁的时候,余华给他制定了读书计划。
“根据我的观察,他特别喜欢阅读文学作品,最开始阅读的两部长篇小说就是我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看得出他很喜欢。”余华说,这两部作品语言简单,当时上小学三年级的他,能读懂。
后来,由于儿子和同学们在一起的时间多了,阅读也变得很时髦起来,和大多数“哈迷”一样,追着罗琳的《哈利·波特》从头看到尾。
在儿子要上初中时,余华跟他说:“你读孩子书的时期要过去了,你要开始阅读经典文学作品了。”
钱江晚报:据说,您儿子小时候写的作文中,有很多特别有意思的想法和比喻。
他的语言方式很怪,比如有一次,我去哈佛大学做演讲,请该校的一个学生带他去玩。那个学生后来跟我说:“你儿子说话很有意思,我捏着他的手吧,他说我捏到他的血管了。”生活中,他的许多话就是这么有意思。
钱江晚报:那等您儿子上初中时,您又是怎么给他制定读书计划的?
我推荐他阅读大仲马的《三剑客》,他读完后跟我说,这个书比《哈利·波特》还要好。
于是我就让他去读《基督山伯爵》。读到1/4时,他问我《基督山伯爵》是不是比《三剑客》更有名,我说在文学界,《基督山伯爵》的地位,的确比《三剑客》更高。他说他已经感觉到了,尤其是书中那段写人在监狱里的仇恨时写得特别好。
此后,我又推荐他读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小说讲述了和他那样大小的一个小孩,在19世纪的英国,一个人是怎么闯荡过来的。等他再看两三部狄更斯的作品后,让他开始读莎士比亚的作品。
读经典文学作品一定要从最好看的开始。我觉得,给孩子们读的书,障碍越少越好。所以,鲁迅的作品不适合小孩子看,从高中开始阅读比较合适。我那时小学和中学学的都是鲁迅,那个时候未必能完全明白。
钱江晚报:那您给现在的孩子推荐些适合阅读的图书?
19世纪的文学作品的话,比如,大仲马的书,小学就可以读。《红与黑》、《包法利夫人》等初中可以读。托尔斯泰就适合高中读。果戈理就最好高中毕业以后再读,因为比较枯燥。
20世纪的文学作品,中学后可以尝试看《百年孤独》,高中生可以看卡夫卡。而《洛丽塔》这样的作品,在文学界地位非常高,但不适合青少年读,我觉得最好结婚后,哦不,最好离婚以后再读。
并且,阅读不是孤立的,尤其是中小学生,他们也需要伙伴。这伙伴,不能只是父母,他们在读完一本书后,更愿意和同龄人分享交流。
我儿子在中学后就有读书伙伴。虽然他们各自读的书不一样,但三五个人定期分享感受也是蛮好的。他们几个朋友都是喜欢读书看电影的,当然不一定是电影院的电影,而是网上找的好的电影、艺术电影。高中后,孩子毕竟有自己的思想了,有那么几个人经常互相交流非常好。
钱江晚报:对现在的应试写作,您怎么看?
我觉得真正才华横溢的人,在什么条件下,都能写出好东西。没才华才去抱怨,抱怨的人都是自己没做好。
钱江晚报:您青少年时期印象最深的一本书?
就是大概二十来岁的时候,看了《三个火枪手》。也就是我给儿子推荐的。
我那时候眼睛特别好,阅读特别快。三十多个小时不吃不喝,一口气读完了《三个火枪手》。
后来看金庸的《射雕英雄传》,太好看了,太吸引人了,比《三个火枪手》更看得如痴如醉、废寝忘食。当然,只要描写谈恋爱的部分我就跳过了,我看金庸就是看打架的啊。
本报首席记者 王湛 通讯员 吴荃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