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条城市》导演:喜剧的度是现实主义
本周将进入7月档华语电影市场第一个“厮杀期”,今天共有7部华语新片公映,包括众星云集的《寒战2》,吴亦凡搭档刘亦菲的《致青春·原来你还在这里》,两部风格不同的国产动画《大鱼海棠》和《摇滚藏獒》等,其中没有名导和大牌明星的喜剧电影《发条城市》因之前几场放映后,收获了不错的口碑,影片讲述了三个性格迥异却情同手足的兄弟老大宋戈(王自健)、老二小风(王宁)、老三阿正(修睿),在一家电影制作公司做道具师。三兄弟因财务纠纷与电影投资人的相好骄阳(王鸥)共同陷入了一起乌龙谋杀案,并发生了一连串歪打误撞、笑料百出的故事。新京报专访了该片导演江涛,对方表示对票房并没有多想,这个剧本酝酿了多年能够公映有观众看到就已经很满足了。
影片在宣传上一直打着废柴喜剧的口号,但其实片中在处理喜剧方式上还比较内敛,也有不少观众把该片和《疯狂的石头》作对比,导演江涛坦言自己不会把喜剧弄得太过夸张:“我跟宁浩也熟,我觉得跟宁浩那段时间的喜剧风格比较搭,比较像。我们这拨人对于影视喜剧的理解和敬畏之心有一条线,基本上不会在电影里用太多舞台化的表演,或者是港式无厘头的表演。我们受的传统教育对于喜剧表演的夸张度是有一个限度的,当你的情景没到那的时候你就不敢太夸张,一夸张你就会觉得好像有问题,心底里有一种界限在那卡着,基本上就是现实主义的这个度。我特别喜欢宁浩、徐峥、杨庆这拨人的喜剧,夸张到一个边界就不会再往上走了。”
谈到喜欢的导演,江涛表示自己受科恩兄弟的影响比较大,“科恩兄弟的喜剧并不是特别过分,但他的确会想方设法地给人物设置一个特别两难的情境,情境是第一位的。最早我看《冰血暴》的时候,喜欢片里那个女孩无厘头杀人了,她还得帮他料理后事,那个人还没死,没死还得把他砸死,我觉得特别搞笑,科恩兄弟那种幽默的感觉,他可能收得太紧了,他稍微再放出来一点点就是喜剧了,我受他的影响特别大。”
江涛:喜剧表演的度非常难把握,它不会靠理论学习就能形成,需要长期跟观众面对面锻炼才能形成一个表演模式,这种方式基本上只有在舞台才能形成,他可以随时调整自己的表演度,观众笑没笑、笑到什么程度、我哪天状态不好稍微有点变化、观众的笑有什么变化,他可以在这种常年的磨合中就能感觉出来,为什么中国的笑星永远是相声、小品、二人转?因为他都是在舞台化跟观众不断地交流。王宁、修睿出身于“欢乐喜剧人”,他们的经验基本上在看剧本的时候就知道:你这里有几个包袱,这些包袱哪个是大雷子,哪个是小龇牙,他全都明白,他们干这个太多了。
江涛:其实这些演员档期特别紧,我跟王鸥就在开机前见过一次面。在看她资料的时候也有顾虑,她基本上没怎么拍过大银幕,只是形象非常有特点,但是电视剧表演一旦形成了某种模式的话,在大银幕上就特别致命,这种事情我们经历过挺多的。我又不好直接说,就旁敲侧击地说,电影是体验派更吃香一点,在电视剧、在舞台上表现派就更吃香。电影其实是一个挺累的表现方式,你要是觉得不累、轻松应对那绝对完蛋。
我发现刚说几句她非常能理解,其实有一类演员当她对表演真正热爱的时候,她知道有个开关,可能根据长时间的电视剧表演经验,恰恰反过来让她明白了电影应该是怎么演的。
最早我这个故事签约过方励(劳雷影业)那边,但是后来一直没有进展下去,自动到期就解约了,他去忙《后会无期》,这个项目就一直搁在那儿。毕竟男主角爱上了女主角,但女主角是个杀人犯,这个爱到底是真是假,最终何去何从,这涉及一个审查的问题。
搁了一两年之后,我有感于社会上的一些现象,包括文艺电影圈的洗钱,因为我自己就有一些朋友说我们拍一些片子压根就没打算上映,这种事挺多的。
我特别喜欢三兄弟的伙伴式喜剧,人物设置都差不多:像《三傻大闹好莱坞》,一个很聪明,一个是痴情酒鬼,一个是傻小子;《宿醉》也是三个人,一个机灵点,一个痴情点,一个傻一点。这三个搭特别容易产生火花。最早的故事就是一个单线的爱情片,后来说干脆做一个三兄弟的故事吧,一下就都通了。
真假的东西如果排列到一定程度的话,也许能产生某种化学反应。我们将三个弄假成真的故事变成了一个故事:假结婚、假古董洗钱、假杀手,所以,面上看好像是一个很复杂的多线故事,但其实我捋了好几次,所以它是挺清晰的。
如果观众对一个故事接受起来有难度,那是因为叙事的效率不够。一个电影信息传递的途径很多,必须得充分利用所有的信息途径,把每条线的信息量全部分散在很多场戏里,观众以为这场戏你在叙述第一件事时,其实已经藏了第二件事的信息,等到第二件事有转折的时候,他自然会想起来前面埋藏的线索。
我一直在研究这个事情,包括我上一部电影《无底洞》,90分钟反转好多次,叙事效率只要够了,可以腾出时间来干别的,搞笑、悬疑、抒情都可以。所谓叙事,怎么叫把叙事完成,就是你得让观众理解,观众轻松明白的话那就是完成,你自己觉得完成了那不叫完成。(口述:江涛)

弟:兄弟同心,其利断金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每临中秋佳节,我们都会吟起苏轼的这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字一句中,苏轼仿佛在与明月对话,既有情趣,又有理趣,而这首词的创作灵感,则来自他对弟弟子由的思念。 “弟”是一个会意字,甲骨文、金文、小篆字形一脉相承,像绳索围绕于“弋”(小木桩)。《说文解字》中说:“弟,韦束之次弟也。”韦是熟的皮子,用熟皮绳将“弋”捆束起来,就产生了一圈一圈的“次第”,故“弟”的本义就是绳索绑束物件的顺序。因兄弟依次出生,“弟”引申为平辈中年龄比自己小的男子,由此再引申为敬爱、尊重兄长的弟,即今天的“悌”字。《弟子规》中“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告诉我们:兄长关心爱护弟弟,弟弟尊重礼敬兄长,这不仅只是兄弟二人之间的事,更是对父母的一片孝心。 中国老话说“兄弟同心,其利断金”,也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即只要兄弟同心同德,便能发挥出如利刃一般斩金、截铁的力量,无往而不胜。曾国藩在家书中说:“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若做不到“兄友弟恭”,则必定家庭不睦,甚至家无宁日。不过,人非草木,皆有参差,兄弟之间虽为骨肉手足,却也免不了偶尔的争争吵吵。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写道:“兄弟者,分形连气之人也。方其幼也……不能不相爱也。及其壮也,各妻其妻,各子其子,虽有笃厚之人,不能不少衰也。”意思是说在同床睡觉、同锅吃饭的小时候,兄弟往往彼此亲密团结;长大以后各自忙碌于小家庭与大事业时,感情就难免随着时间疏淡,甚至产生矛盾。我们在审视历史、观照现实的时候,不得不承认,兄弟之间除了信任、互助、亲密,也会出现伤害、误解、隔阂。 对于兄弟间的矛盾,《诗经》给出了解决方法:“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也就是说,家庭内部,在秉不同意见、持不同立场、有纷争未明、有疑虑未消的时候,自家兄弟也可能出现小矛盾、小磨擦;但是家门之外,一旦面临外敌,那么宗族之内血浓于水、民族之内国大于家、义理之前大节重于小情、外侮之前团结重于嫌隙,众兄弟必须要团结起来、同仇敌忾、一致对外,如此才能真正“其利断金”。这种情感不仅激励着兄弟之间和谐共处、亲人之间同心协力,也激励着古今中外无数仁人志士们为了民族和国家而求同存异、团结奋斗。抗日战争时期,中华儿女正是凭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和“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精神,空前地团结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一致对外,共赴国难,奋勇抵抗,才最终打败了侵略者。 鲁迅先生在《题三义塔》一诗中写道:“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的确,“兄弟虽有小忿,不废懿亲”,当劫波度尽,所有的不快都将过去,兄弟之间即便曾经阋于墙,也必将重新走上“兄弟同心”的道路。当然,分歧或许还将存在,但是纷争可以理性对待;伤害也许已经造成,但是善意可以化解伤痕;相逢一笑,便是人间最美的真情。还记得曾经的大陆与台湾,被一湾海水相隔,彼此也曾有过纷争,但六十多年来,我们看到,风雨的打击、时间的隔绝都没有把我们分开,两岸的坚冰逐渐融化,横卧的海峡终将被跨越——因为我们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同胞兄弟、血浓于水的一家人,这就是血脉亲情的力量。 “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当外部“北风其凉,雨雪其雱”的冲击来临,兄弟永远能够与你并肩经历一路风雨,守望相助、携手同行。(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郝思斯)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每临中秋佳节,我们都会吟起苏轼的这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字一句中,苏轼仿佛在与明月对话,既有情趣,又有理趣,而这首词的创作灵感,则来自他对弟弟子由的思念。
“弟”是一个会意字,甲骨文、金文、小篆字形一脉相承,像绳索围绕于“弋”(小木桩)。《说文解字》中说:“弟,韦束之次弟也。”韦是熟的皮子,用熟皮绳将“弋”捆束起来,就产生了一圈一圈的“次第”,故“弟”的本义就是绳索绑束物件的顺序。因兄弟依次出生,“弟”引申为平辈中年龄比自己小的男子,由此再引申为敬爱、尊重兄长的弟,即今天的“悌”字。《弟子规》中“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告诉我们:兄长关心爱护弟弟,弟弟尊重礼敬兄长,这不仅只是兄弟二人之间的事,更是对父母的一片孝心。
中国老话说“兄弟同心,其利断金”,也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即只要兄弟同心同德,便能发挥出如利刃一般斩金、截铁的力量,无往而不胜。曾国藩在家书中说:“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若做不到“兄友弟恭”,则必定家庭不睦,甚至家无宁日。不过,人非草木,皆有参差,兄弟之间虽为骨肉手足,却也免不了偶尔的争争吵吵。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写道:“兄弟者,分形连气之人也。方其幼也……不能不相爱也。及其壮也,各妻其妻,各子其子,虽有笃厚之人,不能不少衰也。”意思是说在同床睡觉、同锅吃饭的小时候,兄弟往往彼此亲密团结;长大以后各自忙碌于小家庭与大事业时,感情就难免随着时间疏淡,甚至产生矛盾。我们在审视历史、观照现实的时候,不得不承认,兄弟之间除了信任、互助、亲密,也会出现伤害、误解、隔阂。
对于兄弟间的矛盾,《诗经》给出了解决方法:“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也就是说,家庭内部,在秉不同意见、持不同立场、有纷争未明、有疑虑未消的时候,自家兄弟也可能出现小矛盾、小磨擦;但是家门之外,一旦面临外敌,那么宗族之内血浓于水、民族之内国大于家、义理之前大节重于小情、外侮之前团结重于嫌隙,众兄弟必须要团结起来、同仇敌忾、一致对外,如此才能真正“其利断金”。这种情感不仅激励着兄弟之间和谐共处、亲人之间同心协力,也激励着古今中外无数仁人志士们为了民族和国家而求同存异、团结奋斗。抗日战争时期,中华儿女正是凭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和“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精神,空前地团结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一致对外,共赴国难,奋勇抵抗,才最终打败了侵略者。
鲁迅先生在《题三义塔》一诗中写道:“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的确,“兄弟虽有小忿,不废懿亲”,当劫波度尽,所有的不快都将过去,兄弟之间即便曾经阋于墙,也必将重新走上“兄弟同心”的道路。当然,分歧或许还将存在,但是纷争可以理性对待;伤害也许已经造成,但是善意可以化解伤痕;相逢一笑,便是人间最美的真情。还记得曾经的大陆与台湾,被一湾海水相隔,彼此也曾有过纷争,但六十多年来,我们看到,风雨的打击、时间的隔绝都没有把我们分开,两岸的坚冰逐渐融化,横卧的海峡终将被跨越——因为我们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同胞兄弟、血浓于水的一家人,这就是血脉亲情的力量。
“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当外部“北风其凉,雨雪其雱”的冲击来临,兄弟永远能够与你并肩经历一路风雨,守望相助、携手同行。(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郝思斯)
关于花蕾蕾这个人物的一些分析和看法
这两天刚刚看完这部电视剧,来到贴吧看到不少人在喷这个人物。其实我个人觉得理解一个人物应该站在特定的社会背景。
花蕾蕾这个人物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时代。计划经济时期,由于体制整个国家的氛围趋近于一种革命式的理想主义。而花蕾蕾在其爷爷的影响下,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尤其之深,所以她也立志要干一番大事成为一个外交官。这类人的性格特点是清高,注重精神上的富足和体验而不屑于向物质妥协。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花蕾蕾一开始不断拒绝马学军了。正是因为因为马学军相对来说是一个比较世俗的人,缺乏这样一种比较大的视野和格局,他所谓的幸福不过就是物质上的富足,对于花蕾蕾这种有着知识分子情怀的人,真正的爱情是一种灵魂上的交流,是彼此的相互了解和志趣相投,而马学军明显不懂这种情怀。
然后这样一种理想主义式的道德观念又使得花蕾蕾不会向生活妥协,所以不足以适应这个正在发生巨变的社会,而这也让她几番跟秦大姐闹矛盾还有看不起赵远志的为人。在她被骗婚几经波折之后由于自身能力所限她发现凭借自己根本无法改变这个利欲熏心的社会,后来她被迫离开了体制也开始被迫适应这个社会。为了生存她去开了美容院并且受到龙哥那些黑社会的骚扰,而这些事情也加深了他对这个社会的厌恶,正如她后她问马学军:每一个人对我好都是有条件的,你的条件是什么? 而在马路上相遇后马学军再次进入了她的生活,她虽然跟马学军并不属于一类人但是还是被马学军那种纯粹的没有附加任何条件的爱情所打动,她开始真正爱上马学军。但是编剧可能为了让这段爱情更加凄美动人直接让花蕾蕾得脑瘤离开了人世。
不过我觉得这个人物可以刻画得再好一些,让她身上那种理想主义者被现实毁灭的味道更浓,这样的格局也更高些。不过可能怕审核不通过,所以看到了一个这样比较僵硬的花蕾蕾。
看完这部电视剧印象最深刻的恐怕就是最初相见时马学军呆呆地看着下车的花蕾蕾时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