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海听涛丨历史烟云中的贝子奕谟府
贝子奕谟,是嘉庆皇帝第五子惠瑞亲王绵愉的第六子。据《京师坊巷志稿》载:“采访册:谟贝子府在东四牌楼北九条胡同。案:贝子以惠亲王之子推封”。光绪十年(1884)晋封贝子,二十九年(1903)过继奉国将军载光第二子溥均为嗣孙,改名溥佶,袭镇国公,民国十六年(1927),镇国公长子毓崧袭辅国公,故此府又称佶公府或崧公府。
谟贝子府,由东西两院组成,占地八亩有余。广亮大门,房屋93间。东院有一座精雕细作的垂花门,宽敞明亮。院内有遮阳避雨的抄手游廊,连接着殿堂和厢房。西院单檐四角攒尖凉亭与游廊相接。院内花坛中央有一座太湖石堆砌的假山,周围遍植各种花草,每当春、夏、秋三季来临,丁香花浓郁,海棠花娇艳,石榴花迷人。花坛里百花争艳,置身于幽静雅致的环境,让人流连忘返。
1928年以后,中国银行总裁冯耿光,曾入住贝子府,多次邀请著名京剧大师梅兰芳来宅邸游园赏景,并在花园游廊前着装拍摄电影《黛玉葬花》片段。1940年,日本华北方面军多田部队,强行占据贝子府,作为军人与家属宿舍。日伪统治末期,肃亲王善耆第十四女金壁辉曾住于此,1945年以汉奸罪被处死。
1952年至1967年,东四区人民政府、东城区教育局、东城区副食管理处及北京市第73中学,曾先后在贝子奕谟府办公、办学。1968年,北京市东城区十一条小学迁址于此,更名为九条小学。1990年,崧公府东院殿堂被拆除,改建为教学楼。2002年11月,为修建地铁五号线东四十条出入站C口,将西院花园拆除。如今只有单檐攒尖四角凉亭一座,成为昔日谟贝子府仅有的建筑遗存。(文/郑毅)

历史漫画书作家“二混子”听他讲讲历史段子,很有趣
2018-10-15 06:35:41
浙江在线10月15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裘晟佳) 坐拥500多万粉丝,两年出版包括《半小时漫画中国史》、《半小时漫画世界史》在内的4部历史漫画书——人气作家陈磊的名字,被越来越多人牢牢记住。
当然,更多的时候,大家习惯称呼他的笔名——二混子。
从2014年微博上的漫画成名作《如果东周列国是一个班级,这事儿就好理解了》开始,陈磊和他的作品,开启了“娱乐化阅读”历史的全新模式——手绘漫画×段子。
陈磊用贱萌的人物形象、信手拈来的幽默段子,以大家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切入点描绘历史。
他说,他是“学渣”,不是“学霸”。他还说,他不是历史的“生产者”,而是历史的“搬运工”。
10月26日(周五)晚七点,杭州黄龙万科中心星商汇客厅,陈磊将携新书《半小时漫画中国史3》做客“钱报读书会·IP风云录”现场。
“您明明长这么帅,为什么取一个笔名叫二混子呢?”前不久,在上海书展上,见到陈磊本尊的读者,忍不住问道。
“那是因为我只有叫二混子,你们今天才会觉得我帅,如果叫吴彦祖,你们今天可能就要吐口水了(笑)。”
的确,在没见过二混子真人之前,大家对于他的印象,多半都是漫画中那个鸡窝头,黑皮肤,脸细长,眼睛长成一条缝的卡通小人。
而现实生活中的陈磊,身材高大,样貌阳光帅气,总能让第一次见到他的读者“大吃一惊”。而“二混子”这个笔名,源自小时候看《我爱我家》时,葛优饰演的那个让他印象深刻的二混子。
再后来,陈磊把“二混子”理解为心胸宽广、豁达的代名词,“我希望自己能够闲云野鹤地生活在当今钢筋水泥的城市里。”
这种“豁达”,还真不是说说的。就拿陈磊的创作初衷来说,可以说是纯属偶然。
陈磊,80后,工科研究生出身,2015年辞职前,是一名汽车设计师。
在此之前,陈磊对于历史的了解,也仅限于上学时并没有引起他多少兴趣的历史课。
直到2014年的一天夜里,他偶然读到了柏杨老先生《中国人史纲》。
“我看完之后突然明白,历史可以这么写。读完后我非常激动,尤其是看完东周列国那段。看的时候,我脑子里就有很多画面浮现。”
以此为灵感,第二天陈磊把这个故事反复看了很多遍,便有后来红遍网络的四集连载《如果东周列国是一个班级,这事儿就好理解了》。
就这样,原本看历史“看出了一种修仙的感觉”的陈磊,像串珍珠项链一样,把历史典故串联起来,将他所理解的“历史”表达出来。
他的系列作品《半小时漫画中国史》仅仅通过手绘和段子,就捋出清晰的历史大脉络:春秋战国像个班级;大秦过把瘾就死;三国就三大战役;魏晋乱世多奇葩;南北朝里多败家;大唐盛世开门红……
而在最新的第3部作品中,“历史的车轮”从南北朝时期一路“滚”到了唐朝。
“幽默风趣+条理清晰+划重点”的“经典画风”得以延续——他“一本正经”地计算出号称有“四象不过之力”的李元霸,保守估计可以举起七只亚洲象。
唐太宗呢,发现隋炀帝“就是一本人肉错题本,上面记载着几乎所有败家的招式”,于是就跟他反着来。“比如隋炀帝刚愎自用,唐太宗就不,他每天鼓励大臣们给自己提意见,就喜欢被‘啪啪啪’打脸。”
“历史上没有超人,所有人都是那么普通那么正常。其实历史很好理解,非常有逻辑,它是触手可及的。”二混子陈磊说,希望大家10月26日来钱报读书会,大家一起侃历史。
红星书评|听百家讲坛主讲人聊中华英雄那些事
从2004年开始,作家梅毅以“赫连勃勃大王”为笔名,在网上开始了“中国历史大散文”系列的写作。他曾在《百家讲坛》主讲过《梅毅话英雄》,用接地气的讲述串起一个个动人的英雄故事,颇受网友喜爱;他还曾历时10年,完成了一套500多万字的通俗历史读物《梅毅说中华英雄史》,从秦汉魏晋南北朝,经隋唐五代、宋辽金夏、元明,下迄太平天国,直至辛亥革命,通过英雄人物的角度来解读中国历史。
为了让更多孩子了解英雄、读懂历史,及早学好中国通史这门必修课,梅毅又于近期推出了他潜心创作的童书代表作——写给孩子的历史英雄故事集《梅毅叔叔讲中华英雄故事》。
周末将至,想读什么好书?今日红星新闻推荐梅毅的这套《梅毅叔叔讲中华英雄故事》。
常有人说,你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历史之于我们,不仅是自省自知自得的警示者,更是助力于成长的良师益友。可以说,每个人,尤其是孩子,都不可能避开历史这门人生必修课,并且及早入门为好。可是,历史固然重要,史书却多冗杂晦涩,想让孩子读得懂、还喜欢读,很不容易,得给孩子找一个优质的范本。梅毅最新创作的这套《梅毅叔叔讲中华英雄故事》,便是想要了解中国历史的少年儿童的首选之一。
这是一部通过讲英雄故事,来给孩子普及中国历史的图书,虽然载体是故事,但依我看来,称它为青少版二十五史(二十四史及清史)也不为过,人物列传、断代史、纪事本末融于其中,可以说,一套书足让中国孩子读懂中国的历史。
梅毅写的这套书,以人串史,以人说史,其中既能看到他做历史研究的影子,又有他独有的价值观作为支撑,还有人性的关照、个性的表达,把历史传递得有厚度、有温度。
给孩子看的历史书,好看尤其重要。在这套为孩子打造的英雄故事中,梅毅很贴心地把中国通史这个大部头掰开揉碎,去套路化地再创作——他完全抛开了经济、政治、文化角度研究历史的教科书范式,别具特色地选择有趣的人有趣的事,融入自己的见解,讲给孩子听。让孩子在听懂历史的同时,还能触发不同程度的思考,继而提升思辨力。
而且,虽说是成人作家的童书转型之作,但整套书在语言上却丝毫没有短板,梅毅没有被历史学术研究的条条框框所束缚,他的写作风格很亲近读者,他似乎自带某种天赋,历史虽然严谨严肃,但他讲起来,细品之下却很有幽默效果,很接地气。天子朝臣、大将小卒,以人串史、以人讲史,每个人物都做到了生平全覆盖、巅峰事件全呈现,以这种方式写出来的故事,读起来又很有小说的快感,孩子自然能读得津津有味。
全套书覆盖五千年历史,囊括104位历史英雄,大大小小的历史背景、历史事件非常多,不过这些内容几乎没有戏说的成分,都源于信史,可以说每个人每件事都有据可查,梅毅完全秉着凭几分证据说几分话创作原则。
譬如,在读《群英荟萃:三国英雄传》这册时我就发现,他将正史人物与《三国演义》中的人物进行了巧妙对比,告诉读者,大家熟知的关羽“温酒斩华雄”以及刘关张“三英战吕布”等情节,其实只是文学创作;在真实历史中,当时洛阳附近的各路诸侯都忙着抢地盘,没什么人和董卓手下死战;真正阵斩华雄、打败吕布的,反倒是从长沙大老远而来的孙坚。
可以说,这些史料的融入,让孩子在读得有趣的同时,还真正地长了知识。
作为治史者,对英雄人物的解读评价必然是创作的一大特点。人性是复杂的,英雄也有缺陷和不足,结局自然各有不同。有善终到老彪炳千古的,如韩世忠;有功高盖主被害致死的,如韩信;有性情刚烈死于非命的,如周亚夫;有才华横溢英年早逝的,如霍去病;有居功自傲被同僚算计的,如邓艾;有不体恤士卒被部将陷害的,如张飞……
在这套书中,梅毅没有用现代价值观去硬性解读历史英雄,而是坚持从客观理性的角度出发,不回避英雄的短处,不闪躲英雄不好的结局,着力通过分析事件的前因后果,为读者总结历史经验、总结人生经验,让孩子在读完故事后明白,处理好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和自己关系的重要性,懂得立德修身、知人善任、“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谨慎”等道理。
可以说,《梅毅叔叔讲中华英雄故事》就是一部中国全史。作者把大时代、大历史的小故事、小情节抒写出来,通俗有趣地帮助少年儿童启蒙中国历史。同时它又不只是一部历史启蒙读物,作者把英雄人物的精神价值挖掘了出来,让少年儿童明白,历史从来都不是史书上冰冷的文字,它由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组成,交织着大抉择、大是非,汇聚着生死节义,闪烁着文臣的风范、武将的豪情。我们中国的孩子在见识过这些之后,自然能拥有更高的眼界、更大的格局、更美好的未来。(作者为 儿童文学作家、诗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