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卦中心 >> 正文

思维的基本形式

更新时间: 2025-09-03 18:17:46

阅读人数: 831

本文主题: 内涵和外延的关系

1.概念的定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的认识,是具有共同属性的一类事物的总称。

概念是用词来表达、巩固和记载的,但是词不等同于概念,同一概念可以用不通的词来表达,同一词可以表达不同概念。

例如:鸟:是有羽毛,无齿有喙的特征的一类动物,或者体表被覆羽毛的卵生脊椎动物。

概念的内涵: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特征;

外延:指属于这个概念的个体,即概念所包括的范围;

内涵与外延的之间的关系是相反的;

例如:人:能够使用语言、具有复杂的社会组织与科技发展的生物。

中国人:一切拥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和国籍的人。

对比,其中人的范围更大包括地球上的人,而中国人只能是具有本国国籍的人,足以可见内涵越丰富限制性越强,概念所包含的范围越小,即数量越小,所以二者成反比关系。

(1)根据事物所包含的属性的抽象与概括程度:具体概念与抽象概念

(2)根据概念形成过程性质划分:自然概念与人工概念

(3)合取概念、析取概念、关系概念

(4)根据概念划分途径: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

概念同化:利用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以定义的方式直接给学习者提示概念的关键特征,从而使学习者获得概念的方式。

概念形成:同类事物的关键特征可以由学习者从大量的同类事物的不同例证中独立发现。

【单选题】儿童对亲身经历的直接的具体的经验进行抽象所获得的概念称为( )。

A.科学概念 B.日常概念 C.一级概念 D.二级概念

【答案】解析:C。解析:本题考察的是概念的分类。奥苏贝尔根据概念的抽象程度提出的分类,将概念分为一级概念和二级概念。概念中的关键特征,可以通过直接观察概念的许多正反例证,从中分析、揭示出来的概念,称为初级概念,也叫一级概念。年幼儿童只能在亲身接触的具体经验中进行抽象,从而获得同类事物的共同属性,这种抽象被称为一级抽象,所获得的概念叫一级概念。因此本题考查的是一级概念的定义,属识记类考查。故本题选C。

选项A,科学概念与“日常概念”相对,也是概念的一种,指个体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揭示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或联系而形成的概念。

选项B,日常概念指个体在日常生活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概念。受限于个人的知识经验,因此通常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属性,而包含一些非本质的东西。

选项D,二级概念是通过掌握概念的定义而获得的,如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能掌握抽象概念间的关系,这种抽象叫二级抽象。通过二级抽象所获得的概念叫二级概念,在发展上,二级概念的抽象水平高于一级概念。

综上所述,A、B、D三项均不符合题干,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思维的基本形式

正高级教师解读:统编教材《逻辑与思维》关键细节

本文已刊载于《教学考试》杂志(高考政治)2023年第6期。 (扫描上方二维码购买本期杂志)

王宗宝,正高级教师,市优秀教师、教学能手、教科研工作先进个人,县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人才培养突出贡献奖,主持市教科研课题,出版论著《思想政治细说教材》,论文发表在《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中国教师》《中学课程资源》等刊物

事物的发展是“道”与“术”的统一,“道”是事物发展的规律,“术”是规律指导下的方法。学科教学的“道”揭示学科自身的规律,主要体现在学科发展、学科思想与现实生活的内在联系,以及学科的体系与框架;学科教学的“术”是学科教学规律指导下的教学模式及具体的教学方法。学科教学目标的实现,离不开“道”的引领,同时,掌握教材关键细节的“术”同样是不可或缺的。

思想政治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3《逻辑与思维》对一些关键细节未做详细解读,教学参考书也缺乏针对性的阐释,而这些关键细节对学生深透理解把握知识至关重要。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总结归纳了以下八个关键细节,并做了相应的解读,以期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于“矛盾律”与“排中律”的异同精髓

“矛盾律”与“排中律”都在揭示: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之间的逻辑关系。该问题的关键细节是:总结“矛盾律”与“排中律”的异同精髓,准确判定什么样的行为违反了“矛盾律”,什么样的行为违反了“排中律”。从教材“矛盾律”的内涵“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由此可以推导出:二者可以同假。

例证:“最坚固的盾”和“最锋利的矛”不能同真,可以同假;从“排中律”的内涵“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可以推导出:二者可以同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归纳总结:如果在同一条件下,同时肯定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就违反了“矛盾律”;如果在同一条件下,同时否定论断“A”和“非A”或“两不可、骑墙居中”就违反了“排中律”。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推导、引申和总结,帮助学生深刻、全面理解“矛盾律”与“排中律”的异同精髓。

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关系

概念是逻辑思维的细胞,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基本特征,帮助学生厘清其内在关系,有助于准确把握概念。对于本部分内容,教材阐述了概念的内涵、外延的含义及从概念外延关系角度的分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例证进一步明确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通过解读,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内涵与外延的关系,而且有利于提升学生运用概念内涵与外延的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准确区分概念划分规则中“多出子项”与“越级划分”

划分是明确概念外延的主要方法,教材在阐述概念划分的规则部分,分析了划分应遵循的逻辑规则:子项的外延之和必须等于母项的外延,否则就会犯“划分不全”或“多出子项”的逻辑错误;划分应该逐级进行,不能越级,否则就会犯“越级划分”的逻辑错误。该问题的关键细节是:在对母项的划分中,相对于母项而言,可能存在着多出的“项”,该多出的“项”在什么情况下属于“多出子项”,什么情况下属于“越级划分”。

再进一步引申总结:如果多出的“项”与“其他子项”平级,就犯了“多出子项”的逻辑错误。如例1中,多出的子项“拟声词和介词”属于“虚词”,其他子项则属于“实词”,但所有子项在词汇体系中都属于同级,所以犯了“多出子项”的错误;如果多出的“项”与“其他子项”不同级,就犯了“越级划分”的逻辑错误。如例2中,多出子项“虚词”和母项“实词”同级,和其他子项不属于“同一级别”,所以犯了“越级划分”的错误。

教材对不相容选言判断的逻辑性质表述为:

例证:某公司副经理:我主张在大连和沈阳不可同时进行投资。经理:我不同意。以下选项能准确地表达经理意见的是:A.大连和沈阳都不可以进行投资B.大连和沈阳只能选择一处投资C.大连和沈阳都可以投资D.要么在大连投资,要么在沈阳投资。解析:本题题干中副经理的主张为不相容的选言判断,而经理的主张是其反对面,由上面的不相容的选言判断的反对面可以推导出,A和C项符合题意。

教材对性质判断的主项或谓项的周延与否情况规定:一个性质判断如果断定了其主项或谓项所反映的全部对象,这个主项或谓项就是周延的。没有断定其主项或谓项所反映的全部对象,这个主项或谓项就是不周延的。该问题的关键细节是:在现实问题和语言环境中如何判断概念是否周延,对此归结为:从两个概念的外延关系而言,某概念周延与否是相对于另一个概念而言的,一般说来,如果B包含A,则A是周延的,B是不周延的;从六种性质判断的逻辑结构形式而言,主项周延情况根据量项确定,全称、单称的主项周延,特称的主项不周延;肯定判断的谓项都不周延,否定判断的谓项都周延。把握了这些方法,学生在具体的问题和语言环境中就能比较准确地判断概念的周延情况。

教材在阐述假言推理的方法时,概述了充分条件的假言判断所断定的前件和后件的关系是:前件真,后件就一定真;后件假,前件就一定假。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所断定的前件和后件的关系是:前件假,后件就一定假;后件真,前件就一定真。

该问题的关键细节是:充分条件的假言判断和必要条件的假言判断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联,对此归结为:如果A是B的充分条件,则B为A的必要条件,把二者的关系打通,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假言推理方法。

教材对质量互变规律的内涵规定:客观事物的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以同一性的观念正确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的关系。量变与质变既相互区别又相互包含,飞跃性与间断性包含着渐进性与连续性。

该问题的关键细节:一是量变、渐进性、连续性有何区别,质变、飞跃性、间断性又有何区别;二是如何理解量变与质变既相互区别又相互包含、飞跃性与间断性包含着渐进性与连续性。 对此归结为:量变、渐进性、连续性其内涵是一致的,都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只是量的程度的变化,是从事物 发展的静态角度而言;质变、飞跃性、间断性其内涵也具有一致性,都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在质上发生了变化 ,是从事物发展的动态的角度而言的;量变与质变相互包含是指:二者相互依赖, 谁也离不开谁;飞跃性与间断性包含着渐进性与连续性是指:侧

教材对思维抽象与思维具体的含义表述为:

总之,实现教学目标是“道”与“术”的统一,对关键细节的解读,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术”,引导学生更深透地领会把握教材知识,学以致用,解释现实生活现象,解决现实生活问题。

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反变关系,排中律,二难推理,求因果的五法,名词解释,求逻辑大神回答求大神回答,迅速哦

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反变关系,排中律,二难推理,求因果的五法,名词解释,求逻辑大神回答

1、概念内涵与外延的反变关系是指:对于一个非空概念,即其外延不为空集的概念,其内涵越多,外延越小;内涵越少,外延越大. 2、排中律:对任一命题P,P与非P必有一真,我们不能同时否定它们. 3、二难推理:指的是由两个假言命题和一个二支的选言命题作前提构成的命题推理.其形式为:如果p,那么r;如果q,那么r;p或者r;所以,r. 4、求因果的五法:求同法,求异法,求同求异并用法,共变法,剩余法.

解析看不懂?免费查看同类题视频解析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