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高小琴”姐妹花:情妇+权力掮客,现实官场的案例都在这
剧中重要反派山水庄园老总“高小琴”的权力掮客面目开始显现出来。
最新的剧情显示: 高小琴的山水庄园除了是官员吃喝玩乐的高档会所,还是官员嫖娼和权利勾兑的“特殊区域”。
比如这位法院副院长陈清泉,“玩 ”得正高兴, 就被突击“扫黄 ”的公安干警当场抓获。
被抓现场还高喊着“我不走、我不走”。
资料显示, 山水集团的董事长高小琴是一位叱咤于政界和商场的风云人物,形象精明干练。
美貌加上 极高的情商, 高小琴身边的追求者自然不乏少数。
她的双胞胎妹妹高小凤也是如此。
高小琴和高小凤原是双胞胎姐妹花,来自偏远的渔家村,被官二代赵瑞龙的搭档杜伯仲发掘带出农村。
杜伯仲培养高小琴和高小凤,让她们在短时间内从渔家女变身白富美,气质优雅楚楚动人,目的就是为了让她们去引诱高官。
赵瑞龙需要高育良为自己办事,高小凤就被当做礼物送给了高育良。
赵瑞龙有求于祁同伟,于是高小琴被安排成为祁同伟的情妇。
赵瑞龙介绍祁同伟和高小琴认识的时候,两人一见钟情。
祁同伟告诉高小琴,当初为了改变命运,他不得不向权力低头,向一个大他十岁的老女人求婚。
高小琴也坦述自己的遭遇,从一个贫穷的渔家女到今天,往事不堪回首,她整天周旋在赵瑞龙、杜伯仲这种人之间,就变成了他们手中的一件玩物……
祁同伟一把搂住高小琴,动情地说:这些都过去了,让我们一起重新开始……
高小琴控制的山水庄园的背后则是赵家公子“赵瑞龙”。
山西前政法委书记金道铭被指坐拥姐妹花
姐妹花同时沦为高官情妇,在现实官场中还真不少见。
比如为官8年,官至山西省纪委书记、政法委书记、省委副书记的金道铭,落马后就被曝出坐拥“胡昕、胡磊”一对姐妹花。
巧合的是,金道铭也做过山西省政法委书记,和剧中的“高育良”还真是挺像的。
山西太谷县的老街坊曾回忆“胡氏姐妹花 ”,“胡昕漂亮, 妹妹也不丑,姐妹俩都聪明。”“做事滴水不漏。”
胡昕和胡磊都拥有本科学历,同为山西奥科新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股东。两人也都担任奥德 下属公司法定代表人。
在2008-2009年左右,因为一位丧偶厅官找对象,胡昕、胡磊被介绍进入太原厅官圈,与金道铭结识。与金道铭认识后不久,胡氏企业高调崛起。
在太原房地产界,看似名不见经传的女性胡昕,被指拥有强大的拿地能力。
当地一企业高层人士曾对人谈及,胡昕来头很大,作风强势,连身边人的口气都很大。 胡的司机即曾对他说,“这个项目不给我们,我们就找某某了。”
也有媒体报道称,坊间传闻,这姐妹二人均被传为晋官的“公共情妇”。其中,胡昕与落马官员金道铭、令政策、杜善学均有交集。
广州书记万庆良情妇许小婉和高小琴身世类似
当然,根据编剧周梅森的说法,剧中人物多是掺杂多个原型而成。
比如前广州市委书记万庆良的情妇许小婉,身世经历也和高小琴颇为类似。
许小婉生于1970年,仅有初中文化。曾在揭阳一家宾馆当服务员,由于收入微薄,她回到炮台镇,经营一家服装店,逐步开始结交官场要人。
身为美女老板,许小婉的情商也是极高。她实际控制着一家工程公司,专门承接市政工程。
众所周知,万庆良在任期间,最喜欢出入广州白云山风景区内一个名叫“品云观景”餐厅的高级会所,和剧中的山水庄园颇为相似。
许小婉在勾搭上万庆良并怀上孩子后,又继续与揭阳市市委书记陈弘平巫山云雨,当身怀六甲的消息被陈弘平获知时,陈弘平竟然傻傻地以为这是他们两人“爱情”的结晶。
直到东窗事发,陈弘平才恍然大悟。他们都没想到自己的“枕边人”竟然都是许小婉,都认为许小婉只是自己的“特供品”。
通过勾搭权力,胡氏姐妹花和许小婉们成功“上位 ”,而现实官场中也存在这种专门培养女子引诱高官的案例。
比如官场上出名的重庆“雷政富案”,女主角赵红霞就是经朋友介绍认识已婚商人肖烨,成为肖烨的情人,此后又加入肖烨的永煌公司,成为肖烨等人拍摄官员性爱视频最成功的诱饵。
网事28号(xhszgws001)原创撰文
资料来源:中国经营报、财新网、中纪委官网、澎湃新闻网

《金瓶梅》里清官的样子,才是古代官场的现实
府尹相当于现在的市长。最著名开封府尹一定是下面这位。
中国老百姓自古有“青天情结”。
电视剧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节:蒙冤百姓高举状纸,拦轿告状,“青天大老爷为草民做主啊!”然后大老爷出现,三下五除二惩恶扬善。坏人得到了应有的处罚,好人终于迎来了光明。包拯就是集“青天”诉求之大成者,斩驸马,斗太师……
古代官场到底如何?来看《金瓶梅》:
花子虚因家产被族里兄弟几个告了。西门庆收下李瓶儿财物。
连夜打点驮装停当,求了他亲家陈宅一封书,差家人上东京。一路朝登紫陌,暮践红尘。有日到了东京城内,交割杨提督书里,转求内阁蔡太师柬帖,下与开封府杨府尹。这府尹名唤杨时,别号龟山,乃陕西弘农县人氏,由癸未进士升大理寺卿,今推开封府里,极是个清廉的官;况蔡太师是他旧时座主,杨戬又是当道时臣,如何不做分上。
西门庆又跟狱中的花子虚串供,说人情都到了,等当官问你家财下落,只说都花费无存,止是房产庄田见在。
杨府尹判案时,一听花子虚说家里真的没钱啊,即刻就坡下驴,没钱就把房子卖了分。其他人还欲相争,杨府尹大怒,不服就打,你想怎么样吧!这个官司就糊里糊涂判决了。
武松案也是如此。陈文昭正想为民做主一回,把西门庆提来审问,接到蔡太师文书后马上认怂。
这陈文昭原系大理寺寺正,升东平府府尹,又系蔡太师门生,又见杨提督乃是朝廷面前说得话的官,以此人情两尽了。只把武松免死,问了个脊杖四十,刺配二千里充军。
这两位“清官”确实没有收到西门庆的贿赂,是不值得送还是不收不得而知,办案依据就是坚决按照上级指示。
中国古代社会属于“权力—依附”型结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级分明,形成上对下的支配、下对上的依附。
到了明朝,专制主义更是空前强化,政治体系中没有任何力量可以和皇权抗衡,官僚体系只需对上负责,整体堕落是必然的。
《金瓶梅》中有两段判词分别形容:
户口增,钱粮办,黎明称颂满街衢;词讼减,盗贼休,父老赞歌喧市井。争田夺地,辨曲直而后施行;斗殴相争,审轻重方使决断。闲则抚琴会客,也应分理民情。
在不妨碍自身利益的前提下,清官还是愿意做个清官的,这是没有制度约束下官员的最好状态。
“最近看了阎真的《沧浪之水》,现实的官场有书上说的那么恐怖吗,还是更恐怖?”
最近看了阎真的《沧浪之水》,现实的官场有书上说的那么恐怖吗,还是更恐怖?
我们先不谈官场小说,说说另一个圈子——科研圈。
同样是讲科研圈的事情,你认为是一个原始、诺贝尔奖得主讲的更真实呢,还是一个普通的博士生、大学教授讲的更真实呢?
从概率上讲,大多数人应当都认为前者讲的更真实,因为前者在行业内所处的地位更高,所经历的、见到的事情也更复杂。
那么,回到官场小说上,那些写官场小说的都是些什么人呢?
从“官场小说”这个类型诞生以来,官场小说就一直存在着一个天然的矛盾,即官场小说的作者都试图用揭秘官场运行规则之类的内容来吸引读者,但现实中大多数的官场小说作者要么本身就是官场之外的人,要么虽然是官场之内的人,但级别也并不算高——毕竟,级别真高到一定程度,谁还有时间、有必要写这种官场小说来挣钱。
于是,下一个问题也就出现了——一个科长、县长所讲的官场,一个普通博士、教授所讲的科研圈,到底会如何书写那些自己所经历不到的东西?
譬如,某地准备引进一个新项目,但不同的上级部门为该项目争论了很长时间,甚至于省部级的领导也参与其中。而很显然,这些圈子里的中层人员并没有参与讨论的可能,因而当他们知道了最终的结果的时候,对于这个事情的理解也就只能靠猜。
张三走了李四的后门,才让这个项目通过的;李四跟王五的小舅子有矛盾,所以王五拦着不让项目落地;赵六的爸爸跟李四是同学,找了在中央的大领导马七走关系,帮了李四一把……
结果就是,这么一通关系扯下来,把你看的云里雾里的时候,你也只能感叹:卧槽,官场真是恐怖。
然而,在真正的决策层眼里,这个决策的做出却是另一种机制。只不过,这就不是那些中层干部所知道的了。
这就如同当年曹雪芹的家世本也算显赫,《红楼梦》对于贵族生活的描写至少比绝大多数的世俗小说更贴近真实,但在当年的满清亲王眼里,《红楼梦》写的还是太小家子气了——毕竟,曹雪芹的家世就算在显赫,也只是满清的包衣出身,跟亲王贵胄还是不一样的。
再比如《水浒传》,读过原著的人无不会惊异于施耐庵对于人情世故细致入微的洞察,但后来的历史学者在研究《水浒传》的时候发现,如果以宋元两代的历史记载做参照,那么施耐庵在描写基层官场(比如审案、管理钱粮、公文写作等)时,往往有着惊人的准确度,甚至于可以直接拿来当文献看,但是在描写高层官场(州府以上)时,却又存在着极其巨大的缺陷,其对于高层官场的描绘与当时主流的一些戏剧、话本并无太大区别。
所以,现在研究者一个普遍的结论是,施耐庵应该担任过州府以下的官吏。对照于今天的职务来讲,也就是县长、县委书记及以下。而施耐庵如此笔力的作家,对于官场的描写,准确度尚且止步于基层,那些本身也不是什么高管却在这里动不动给你就要揭秘什么官场规则之类的官场小说,跟《水浒传》比又如何?
从另一方面来讲,官场小说也往往是作者自身的投射。
无论是在现实中,还是在官场小说中,你会看到大量类似于“怀才不遇”的感慨,反正就是有才能的人上不去,上去的全都是有背景的。
之所以这么描写,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官场小说本身就带有猎奇的性质,所要讲的内容自然是普通人所无法经历的“黑幕”;另一方面,在现实中,绝大多数人都不愿意承认自己是普通人或者是自己干脆就是个废物,你要让他们说“张三就是比我能力强才升上去的”这等于是直接自己骂自己,这样一来张三这个废物之所以能升官,原因自然也只有人家有关系、会钻营而已。
老师在他的答案里所说的,是对于权力的猎奇,而这种猎奇不一定符合真是的官场,却一定最符合大众的想象。因为只有最符合读者对于官场想象的官场小说,才有可能流行起来。
至于说官场是不是恐怖,这也可以分两点来讲:
首先,官场这个东西,从来都是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活法。放到古代,绝大多数公务员都只不过是“小吏”而已,说自己混官场纯属自己给自己贴金。古代的“小吏”没有“编制”,很多时候只能依附于地方主官,但今天的公务员都是有编制的,这意味着大多数人只要不想折腾,其实也可以活的相对自由,也并非所有人都有必要、有心思去“恐怖的官场”里你争我夺。何况,现实里绝大多数的公务员,都是一开始就知道自己的天花板在哪儿,只要摆正了心态,反正知道你们也开除不了我,官场再恐怖与我何干?
其次,官场无论如何恐怖,对于参与其中的人来说,大多数人最后都还有个保底。而在官场之外,企业里就没有勾心斗角了?一个几万人的大企业,部门之间为争项目、争预算明争暗斗的是还少?斗争失败,整个项目组都被裁了,四五十岁的中高管被辞退,找不到新工作在家抑郁、自杀的没听过?在企业里,男上司对女下属动手动脚,女下属被迫委身,那个大公司没有过?这就不黑暗不恐怖了?
在体制内,一个女的真要遇到这种事,完全可以强硬回击,反正对方就算看自己不爽也无所谓。放到官场之外,有几个人敢这么干的?
所以,你就看知乎上的人,态度其实一直是很迷惑的。一方面,他们把公务员这份工作吹的天上有地上无,只要你去提之外就是各种被毒打,只有到了体制内才算是上岸;另一方面,就在这个回答下面,又有那么多人用自己听到的种种故事来说明官场有多么黑暗和恐怖——官场真要那么黑暗和恐怖,你们干脆辞职不就行了?何至于在这个圈子里混。
说到底,官场如同任何一个圈子一样,既不要把它想的多么温情脉脉,但也没必要直接用“恐怖”来形容它。与此同时,官场的确有属于自己的规则,但是这个规则既不可能由同样混的不怎么样的人告诉你,你知道了这些规则之后也不见得就一定能混好。而至于希望通过各种官场小说来洞悉官场的规则,从某种意义上跟通过武侠小说学武功、通过军事小说学排兵布阵一样,不能说没用,但也不能说有用。
最后,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讲,真想要看“官场”,我倒觉得直接看史书要比看各种小说更靠谱。至少,撰写史书所依托的各种一手材料,是绝大多数写官场小说的人这辈子都见不到的,这里面能挖掘出的东西,也远比考“猜”而写出来的各种秘闻逸事要靠谱的多。而如果非要说“史料不全”、“史料有可能被篡改”等等——可至少史料还有一部分是真实的,而官场小说可是“纯属虚构”。
当然,如果你看小说的目的,就是为了找点乐子消遣一下,打发点无聊的时间,那么爱看什么其实都无所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