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说|老家的规矩南宁纪检监察网
去年夏天,一个来自香港的电话令良元村村民们奔走相告。
农永家是谁?他回村的消息,为什么让良元村的人如此兴奋?
那年农永家的父亲老农生了重病,可家里太穷了,根本没钱治病,老农在床上拖了大半年后撒手而去,留下10岁的永家和家徒四壁。村主任召集大家一起办了老农的后事,又忙着安排永家:“我知道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但我们村自解放后就定下了规矩,谁家有难事一起想办法。如今老农走了,孩子还小,咱不能不管。以后他每天轮流在我们每户人家吃饭,我们吃什么,这孩子也吃什么。”
大家齐声同意,没有异议。自此,永家便成了良元村的“公共儿子”。
村里的木棉花开了又谢,谢了又开,转眼永家16岁了。一天,他跟村主任提出,要出去闯闯,他说良元村太穷了,要挣钱得去外面。
村主任不同意:“永家,你还小,要是在外面有个三长两短,我怎么对得起你爸!”
“伯伯,您放心,我一定会照顾好自己的。您保重身体,等我挣到了钱,一定回来孝敬您。”村主任看永家去意已决,也不再说什么,叫自家孩子把村里几个有威望的人喊到家里。
“永家长大了,他想出去闯一闯,我尊重他的意见。这样,我们按照村里定的老规矩,每户给永家一元钱,当给他出行的路费。”
说完,率先从口袋里掏出了皱巴巴的1元钱。大家看了看永家,又看了看村主任,没有说什么。有人掏遍了身上也只有七八毛,赶忙回家找自己的婆娘要。就这样,村民们一共给永家凑了30多元。在当时,已然是一笔“巨款”。
永家没有说话,哭着给村主任和众位长辈磕了个头,一步三回头地离开了家。
谁也没想到,永家这一走,就是30年。
这30年,谁也没有永家的消息,都以为永家要不就是忘恩负义不回来了,要不就是遭遇不测回不来了。
谁知,就在村主任的孙子结婚前夕,永家从香港打来了电话,得知村里有大喜事,永家说马上启程回来。
当年的村主任早已卸任,已是耄耋之年的他一听永家要回来,拄着拐杖走到村口去迎接。当永家的身影出现在老村主任面前时,老人家都认不出他了。永家跪在老村主任面前,一声“伯伯”喊出口,已泣不成声。
“永家,好孩子,回来就好,回来就好,走,我们回家!”
老村主任拉着永家往村里走,簇拥着的村民们不停地跟永家问这问那。原来,永家这么多年在外,因为学历低,吃了不少苦,但一直没挣到钱,觉得自己没脸回良元村。后来机缘巧合下,他随一个老板去了香港,经过多年打拼终于积累了一些财富,这才有勇气通过各种方法联系良元村。
“永家啊,这些年你不在家,但你爸留给你的房子还在。国家的危房改造政策下来时,我做主帮你重建了这个房子。他们都说你不会回来了,但我知道良元村是你的家,你一定会回来。”老村主任带永家来到一座房屋前说道。
转眼,到了老村主任孙子大喜的日子。那天永家掏出一个大红包递给老村主任的孙子,可他却微笑着摇摇手,走开了。
永家以为他不好意思收,又双手递给老村主任。
老村主任慢悠悠地说:“孩子,你离家多年,是不是忘了村里的规矩了?”
永家一愣,随后诚恳地说:“伯伯,我没忘,只是现在是新时代了,老规矩也可以变一变,这是我的一点心意。”
“新时代也不能忘本,新时代也不能破了村里的老规矩!”老村主任把拐杖往地上一跺,厉声喊道。
永家脸上挂不住,求救的眼光看向四周。有人呵呵一笑:“永家啊,你也看到了,现在大家的生活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但老村主任说,无论有钱没钱规矩不能变。这么多年了,村里不论是谁家红白公事,随礼一元钱这点从没变过!”
“对啊,永家,我们随礼都是按规矩来的。”
永家没办法,想着回头再以其他形式把钱送出去。
老村主任又说,“永家,你离家多年,如今回来了,有什么打算?”
永家忙说:“伯伯,我这次回来就想好好报答你们的恩情,您有什么要求尽管提。”
老村主任摇摇头,又笑了笑。永家不懂老人家葫芦里卖什么药,有点紧张。
“永家,我们村前年脱贫了,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在驻村干部的帮扶下,我们做起了农产品的电商。但阿勇说,哦,就是现任村主任,他说想要做大做强,还缺个有生意头脑、有远见的人来带领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说到这句时髦词时,老村主任自己先忍不住笑了。
“永家啊,良元村是你的家,你的根永远都在这里!别一直待在外面,把老家的情和老家的根都忘了啊!”
感受到周围“恩人”们满怀期盼的眼神,永家知道自己不能拒绝。
“好,我就不走了,我们一起努力加油干,让‘钱袋子’再鼓起来!”

小小说|按“规矩”办事的李局长
冬日的夜幕早早降临,尽管寒风刺骨,下班后的李局长依旧照常独自走在回家的路上。
“有小车你不开,大冷天的还逞强走路上下班,我真的是佩服您咧!‘规’大局长!还傻愣着干嘛,赶紧洗洗过来吃饭,菜都快凉透了。”妻子阿梅看着头发凌乱、眉头紧锁的老李既心疼又有些生气地埋怨道。
老李是A县某局局长,他有个习惯无论刮风下雨都要走路往返单位和家之间,在他眼里,一切都必须得按照规矩来办事,熟悉的人都叫他“规局”。
第二天一早,每个工作日必提前10分钟抵达单位办公室的李局长电话铃声忽然响起,只见他拿起手机低头一看,突然一个机灵,连忙咳嗽几声清清嗓子按下了通话键:“收部长好,小李早就想打这个电话跟您汇报工作了,是我做得不到位,实在对不住……请部长放心,小李明白,必须按照老‘规矩’办好,还得靠您多多支持帮助才是啊……”
话音落下,李局长舒了一口气,接着赶紧让单位财务室工作人员小黄从今年局里春节活动经费中预支1万元现金给自己,这几乎成为了这两年来局里雷打不动的“规矩”,虽然小黄也为此感到惶恐不安,但也不敢再多问,只能足额将现金交到了李局长手中。
“李局长,您的电话一直正在通话中,县纪委监委督查组同志近期到各单位开展春节前资金使用情况专项检查,现已经在楼下会议室查看台账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单位办公室汪主任急忙跑到局长办公室汇报道。
听完,只见连忙起身的李局长忽然又瘫坐回椅子上,目光呆滞的望着天花板,感觉“天”就快要塌下来……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检查结束后,县纪委监委督查组的纪组长临走前对李局长说道:“老李,你可一直都是个守规矩办事的同志,但有些‘规矩’可不能守,那可是带电的‘高压线’!”
目送督查组人员离开后,李局长长叹了一口气,但却是那么的如释重负……
第二天,李局长就主动到县纪委监委交代了问题并退回了违纪款项。原来,前些年因上级某部门领导卡着资金不放,导致本单位年度某项工作任务完成率不到80%,绩效奖励被扣了很多,系统内同志们意见很大,后来,李局长找到了其中的‘规矩’,每年年底从单位的春节活动经费中套取1万元现金送给收部长,虽是无奈之举,但效果却是“立竿见影”。于是,今年李局长就仍按照“老规矩”来办事,没想到被县纪委监委督查组的同志“逮了个正着”。
鉴于李局长认错态度诚恳,事出有因,并主动提供重要线索,获得了较轻的处理,而那位收部长被查实还存在其他严重违纪违法行为,最终受到了纪法的严惩!(田林县纪委纪委 张英瑞 姚富钟)
微小说:《守规矩》
曾晓伟从供应点拿菜回来,见老爸曾秀明正在大面缸里和面,惊叫道:“爸,就咱俩吃饭,你和这么多面干啥?”
曾秀明笑着说:“那个卢老板你记得吧,刚才过来要一千个馒头,定金都给了。”
曾晓伟黑了脸:“咱们还在隔离期,不能跟人接触,谁让你接生意的?”
“专家说病毒怕高温。咱们蒸馒头温度多高啊,真有病毒也蒸死了。蒸完馒头装袋里放到门外,他们来取走,不用碰面很安全的。”
“咱要真带着病毒,你能保证塑料袋和门帘不被沾上?政府让咱隔离十四天,咱就隔离十四天。你总教导我做人的第一宗旨是遵守法纪,是吧?”
曾秀明被问得干瞪眼,摊手道:“那这些面咋办,二百斤,不少钱呢。”
“先蒸出来,冻冰箱里,实在不行就晒成馒头干,咱慢慢吃。”
曾晓伟给卢老板打电话。卢老板手下有百十号人,在附近一个工地包工程。工程刚开工时,曾晓伟去揽生意,带了几个馒头样品。
卢老板接过样品放秤上,见差了半两,就略带讥讽地说:“样品都差半两,外卖的还不知差多少呢。”曾晓伟红着脸走了。回去一问,是老爸悄悄做小的,想多赚点钱。他说了老爸一通,从此再没让老爸切过馒头。
电话接通,曾晓伟抱歉地说:“卢老板,我们刚回到城里七天,还在家里隔离呢,不能给你做馒头。”
卢老板很生气:“不能做你爸还答应,现在说不能做,我上哪找馒头去,我的工人还等着吃饭呢。”
“卢老板,我爸不懂事,我已经批评他了,但这馒头我们真不能做。”
“小曾啊,你别那么死心眼儿。你做了,我拿走,民不举,官不究嘛。”
“卢老板,这馒头真是不能卖的。我双倍赔你订金,你赶紧再寻别家吧,对不起了。”
挂上电话,曾晓伟给卢老板发了个红包,是双倍定金。卢老板接了,没再说啥。
一千个馒头蒸出来,冰箱里放不下,曾秀明爬上房顶,打扫干净,铺上塑料布,然后摆满了馒头。
卢老板经过,问道:“你这干啥呢?”
“行啊老曾,从你们出了隔离期开始,每周一三五给我做一千个馒头,我这就把订金打给你。”
“你之前还骂我们违约,怎么又要买?”
“你儿子守规矩,我安心。要是你呀,我才不敢。”
余生,愿我们都能努力去做一个温暖的人,用真心对世界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