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主义是军事文学的风骨
在这个深秋迎来的最有血性的一员,非 莫属。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最有影响力的小说之一,由谢晋导演,吕晓禾、唐国强主演的同名电影包揽金鸡奖、百花奖。不论是小说还是电影,都可谓家喻户晓,轰动一时。
这也是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诞生的一部小说,通过描写云南边防部队某部三营九连指导员在战前、战中、战后的生活,塑造了梁三喜、赵蒙生、靳开来等一批个性鲜明的当代军人英雄群像。
作者李存葆说,英雄主义历来是人类文明和人的精神的主旋律之一,军事文学的魅力仍在于它英雄主义的底色。
人生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自《花环》《高山下的花环》作者简称为《花环》,后同。——编者注在《十月》刊出至今,转眼已二十二年了。翻阅当年的照片,不能不令我产生白发之叹。
《花环》在《十月》发表时,同期配发了我的近六千言的《篇外缀语》,对这部稿子,我早已无话可说了。据当时的报纸披露,全国有七十四家报纸全文连载了这部小说,五十余家剧团改编成剧目上演,有话剧、评剧、歌剧、舞剧等等。我依稀还记得,《上海青年报》在一九八三年暑假期间,用了十几个版的宝贵版面,一次将《花环》全文刊出,印了七十多万份。这之后,曾有八家出版社(其中有三家为部队出版部门)出版了《花环》单行本,累计印数逾千万册……今天看来,这都是匪夷所思之事。
如今,当功利之心和尘俗之念急剧膨胀,当超然物外的文化想象力日渐萎缩,当英雄的灵光已被某些人视作骗子的烟雾,当悲壮的故事已变为明日黄花,我再重谈《花环》,实是惹人见笑了。的确,由于受时代的局限,也由于我艺术功力的不足,《花环》在人性开掘,在文化底蕴等诸多方面,都不难看出它的缺憾。但是,我们发现,近些年来,军事文学又日渐繁荣,一大批反映各军兵种、军队各个历史时期生活的电视连续剧赢得了众多的观众,有十余部称得上优秀军事文学的长篇小说,不仅吸引了评论家的目光,也颇受广大读者欢迎。 由此,我想到:军事文学的魅力仍在于它英雄主义的底色。
自人类伊始,英雄主义就存在并被人类所崇尚。最初,仅是缘于生存的艰难和生存的渴望,因为命运总是格外眷顾那些勇敢和充满生命张力的个体和群体。英雄主义成为一种价值判断和道德规范,是在人类建立了有序且动荡的社会体系,尤其是国家和领土的概念出现之后。莎士比亚说:“勇敢是世人公认的最大美德,有勇的人是最值得崇敬的。”他还说:“感发人心的忠勇,可以使一根纺线竿变成一柄长枪。” 英雄主义历来是人类文明和人的精神的主旋律之一。当人类以审美的眼光看待英雄主义的时候,它已经以集体记忆中的一份组成,而被编码融进人类生命的基因中了。
国家不同,民族不同,英雄主义的内涵当然不会完全一样。但没有一个国家,没有一个民族不倡导他们的军队和人民,去为自己的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献身的。就拿以现代科技虎视并称霸世界的美国军队来说,在当今战争中追求的是零伤亡,但他们在酷似实战的日常训练中,每年都有数千名士兵献出生命。
英雄主义始终是我国军事文学创作最绚丽夺目的一个主题。 这是由军事文学特别是战争文学的特性所决定的。血与火的战争中,常常能把人生最严肃的命题,诸如国与家、群与己、誉与毁、理与欲、浮与沉、生与死……统统集中摆放在你的面前,让你做出抉择;血与火的战场上,常把人生的经历最大限度地浓缩在一起,爱与恨、喜与悲、无畏与恐惧、高尚与卑劣等人类的一切情感也无不在战争这一特定环境下被大大强化。上述的一切,有的人在十年、五十年甚至在一生中都不见得能全部经历,而在战场上,人们只需要几天,甚至几小时几分钟内就把这些全部体味了。正义的战争也常使人的情感在瞬间发生“核裂变”,而这些情感的“爆片”上无不闪耀着英雄主义的色泽。
意志和毅力是衡量人的灵魂轻重的天平,自制力是人的美德的保障与支柱。一个没有自制力的人,很难实现有价值的人生。作为一支人民的军队,作为一个武装集团,它必然要求所有的成员具有超出常人的意志、毅力和自制力。即使在和平环境中,军队也须以它铁的纪律和艰苦的磨炼,去不断向人的意志、毅力和自制力的极限挑战,在这种挑战中,尽显英雄本色。 英雄主义是军事文学的风骨,失却风骨也便失却了军事文学的魅力。
一个没有哲学巨子的民族,是个精神瘫痪的民族;同样,一个没有伟大英雄的民族,也只是患有“软骨症”、毫无出息的生物之群。当今,我们这个英雄辈出的民族正处在历史大转折的时期,当物质的大厦遍地而矗时,我们民族精神的华殿也应巍峨齐高,这两者愈是出现反差,我们愈应呼唤英雄主义。
《高山下的花环》(中篇小说经典系列)
“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最有影响力小说”
同名电影由吕晓禾、唐国强主演,
《高山下的花环》是李存葆创作的中篇小说。该小说通过描写云南边防部队某部三营九连指导员在战前、战中、战后的生活,塑造了梁三喜、赵蒙生、靳开来等一批个性鲜明的当代军人英雄群像,反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战士们在血与火的洗礼中经受的考验,以及他们一心为国,以保卫国家和人民的安全为己任的高尚品质。
李存葆,中国内地作家、编剧,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1982年,发表中篇小说《高山下的花环》,该小说获得全国第2届优秀中篇小说奖。1984年,同名电影《高山下的花环》上映,他凭借该片获得第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奖。代表作有《高山下的花环》《沂蒙九章》《大河遗梦》等。

中国“网络文学+“大会
在2018年由国家新闻出版署、北京市人民政府指导,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和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北京市版权局)等主办的第二届中国“网络文学+”大会发布会的现场,我们采访到了有着“顶尖军事大神”之称的网络文学作家骠骑。
骠骑,本名董俊杰,70后,网文之王全国百强大神,作协会员,中国作协职业道德委员会委员,军事题材作家、编剧,擅长革命历史、军旅特战题材创作。曾获第二届“中华文学基金会茅盾文学新人奖网络文学新人奖”。代表作品有《龙渊》 《零点》 《奇点》《原点》等。
骠骑喜欢霍去病,《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中记载,元狩二年春,以冠军侯霍去病为骠骑将军。他的笔名便是由此而来。 在他眼里,骠骑二字代表着一种锐意进取和进攻精神。骠骑拥有丰富的基层部队生活经历,更加理解懂得军人的酸甜苦辣,在他笔下,我们看到了英雄气概和民族气节。骠骑结合网络文学小说流行的创作手法,在新军事题材开辟了独特的风格。
骠骑既是网络文学作家,又是编剧,在他看来小说创作与编剧创作是两种不同的思维,小说创作在做加法,编剧创作在做减法,编剧创作的经验使得他的网络文学作品故事更加清晰明了。作为一名网络作家,骠骑深知自己肩负很多责任和使命。骠骑说道:“网络作家要在作品里弘扬正能量,坚持主旋律,把坚持主旋律和弘扬正能量,带动社会新风气作为己任。”
在骠骑眼中,中国网络文学是中国文学的组成部分,相对中国文学来说,中国网络文学还非常年轻,非常有朝气,非常有活力。骠骑希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入到网络文学的创作中,让中国网络文学的巨轮可以远洋出海。就网络文学作者未来发展方向这一问题,骠骑认为网络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我们的阅读方式,让更多的人能加入到全民写作这个行列当中。骠骑说道:“我相信中国网络文学的未来是属于星辰大海。”
作家八路进校园分享创作背后的故事
4月28日—30日,著名少儿军事文学作家八路先后走进雄安新区,保定涿州、高碑店的多所小学以及河北省第十一届惠民阅读周暨2025惠民书市主会场开展多场主题讲座,以文学之光点燃少年阅读热情。
4月28日,八路老师走进容西云溪小学开展“阅读成就阳刚少年”读者见面会。
活动现场,八路老师为大家详细解读了《特种兵学校》《少年特战队》《超级战舰》等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写作技巧。同时,他将军营的拼搏精神传递给每一位少年,并鼓励大家通过阅读少儿军事文学作品,培养阳刚之气。
在容和金源小学,八路老师以亲身经历为引,向同学们讲述了阅读的重要性以及自己的写作初衷。分享过程中,他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将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情节娓娓道来。同学们听得全神贯注,眼神中满是对军事知识的好奇与向往,现场不时爆发出阵阵惊叹声和热烈的掌声。
4月29日,八路老师走进物探中心学校第二分校、第六分校,开展了“墨香染迷彩,书香助成长”主题分享会。
活动中,八路老师以自己的军旅生涯为切入点,生动讲述了他在部队中如何挑战一个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告诉同学们,正是在一次次突破极限的过程中,他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军人的责任与担当。在讲座中,八路老师通过边讲边提问的方式,不断点燃学生们的求知热情。孩子们踊跃举手,积极与八路老师展开讨论。
4月30日,八路老师走进高碑店世纪小学,开展“作家进校园”主题分享活动,以书香浸润校园,助力全民阅读推广。
八路老师以“阅读与成长”为主题,结合自身军旅生涯与创作经历,讲述了军事小说背后的家国情怀与勇敢精神,鼓励学生“用阅读武装头脑,用知识锤炼品格”。
在河北省第十一届惠民阅读周暨2025惠民书市主会场,八路老师为保定市冀英第三小学的70余名师生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阅读成就阳刚少年”主题读书分享会。
活动中,八路老师以生动有趣的语言,为孩子们分享了一个个精彩的军事故事和创作背后的感人瞬间。在沉浸式互动环节,八路老师挑选“闪电虎”“雨燕”两名小队员,模拟执行战斗任务,并科普战斗机知识。通过交流互动,孩子们深刻体会了阅读对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塑造品格的重要意义,同时也感受到了军人身上坚韧不拔的阳刚之气。
文/河北青年报记者贾立芳 通讯员王萌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