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新闻 >> 正文

马刚:大国兴衰与军事变革

更新时间: 2025-09-03 18:49:24

阅读人数: 862

本文主题: 军事的作者是谁

现如今,世界主要国家针对新形态战争正紧锣密鼓潜心推进军事转型。2001年美国国防部顶着军方的阻力强力推进军队转型计划。当时美军认为,“美军已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没必要转型,更何况美军一直在打仗,也没有时间转型”。为此,美国国防部提出要在“转型中作战,作战中转型”的明确要求,指出美军的转型是一场深刻的军事变革,一个大规模创新再造过程,是在不另起炉灶的情况下,通过对军事机器的“解体大修”,达成整体军事能力的跃升。转型不是渐变,而是突变,甚至可能具有破坏性;转型不是小打小闹,而是全要素的跨越式发展。说白了,美军的转型就是在着力打造一支跟对手打赢一场美国式战争的新型军队。2009年美国推出“空海一体”理论。如今,美军已经把能力建设目标瞄准网络空间领域,已经把扩大网络空间优势作为巩固“全球领导地位”的重要支柱,声称要像当年拥有核优势那样拥有对网络空间的控制,并已经建成世界上成军最早、规模最大、能力最强的网络战部队。因为“当今时代是电脑骑士纵横驰骋的时代,夺取作战空间控制权的不是炮弹和子弹,而是比特和字节”。美国预言家托夫勒预言说,谁控制了网络空间,谁就能获得战争的胜利,谁就将控制整个世界。

近年来,俄罗斯的军事转型已经进入柳暗花明状态。在苏联解体后的20多年里,俄罗斯的军事改革一直在屡试屡挫、屡挫屡试中艰难摸索。2008年,时任国防部长谢尔久科夫开启了俄罗斯“武装力量新面貌”改革计划,仅用4年便取得初步成效。谢尔久科夫对俄军的军队领导指挥体制和军队组织结构进行了“不争论”、“革命性”的变革,走出了过去拿“发展”当“改革”的误区。其改革的成效突出体现在俄罗斯出兵克里米亚与此前俄格冲突效果的鲜明反差上。俄罗斯外交与国防政策委员会高度评价这次改革,认为“谢尔久科夫的改革把处于毁灭边缘的俄罗斯军队拉了回来,并使其重新焕发生机。就改革的意义而言,谢尔久科夫的改革可与历史上彼得一世的军事改革、米留金的军事改革和伏龙芝的军事改革相提并论”。在谈及此次军事改革成功的原因时,谢尔久科夫说:“大规模动员型军队就像无底洞,投入再多也不会产生出适应信息时代战争要求的战斗力,以传统的模式准备未来战争,努力越大、危险性就越大。”

除美俄不断在深化研究战争和建设新型军队准备战争外,值得关注的是,我国周边有些国家也都在不同程度地尝试军事变革。这些都表明,在冷战已经走进历史20多年后的今天,严峻的现实并没有像冷战刚刚结束时人们所想象和所期许的那样,军事手段在解决国家安全中的地位作用相对下降,相反,却在不断上升。主要表现在,冷战后,世界大国使用军事手段解决安全问题的门槛在降低,使用军事手段应对危机的频率在提高,军事威慑已经成为国际斗争和国际热点的新常态。冷战结束后,美国已经打了四场大规模局部战争,俄罗斯四次对外用兵,双方使用军事手段的频率已经远远超出了冷战时期。而且几乎没有哪场国际热点的背后没有军事威慑的影子。

历史是昨天的现实,今天将成为明天的历史。昔日大国崛起的历程渐渐远去,今朝大国竞争博弈正迎面而来。过去的历史已经成为现实的思考,今天我国改革强军虽然路途迢迢,但是我们的执着与创新,将把明天的历史写得更好……(作者:国防大学军事思想与军事历史教研室主任、大校 马刚)

马刚:大国兴衰与军事变革

《孙子兵法》作者到底是谁?

大家都知道《孙子兵法》被誉为第一“兵家圣典”,像“谋定而后动”、“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等等军事思想,至今仍然被奉为至理名言。《孙子兵法》的作者,如今公认为孙武,也被誉为中国十大军事家之首,历代军事家都对他推崇备至。

孙武(约前545年-约前470年),字长卿,齐国乐安人,中国春秋时期军事家。可是,早从南宋开始学术界就掀起了否认《孙子兵法》为孙武所著的观点。

南宋大学者叶适认为《孙子兵法》是一个不知名的人士写的。叶适的理由是先前的历史资料上没有记载孙武的事迹,而且孙武既然这么厉害,为什么没有被吴国封为卿?要知道,“善用兵者为卿”,这是春秋时各国的普遍作法。

事实上,《史记》上有关于孙武的记载非常简略,《史记》之后的相关书籍对孙武的记载才开始逐渐丰富起来,但也出现了不少矛盾之处,也有不少人对《孙子兵法》中一些叙述产生质疑。比如:春秋时的战争烈度较小,多是几百乘战车,而《孙子兵法》经常提到“车千乘、甲十万”,这明显不符合春秋时期各国的实力状况。甚至连近代学者梁启超也认为《孙子兵法》是战国时某人托名孙武所作。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说《孙子兵法》确实是“孙子”所作,但这个“孙子”不是春秋时的吴国孙武,而是战国时的齐国孙膑。

因为相较于孙武,与孙膑有关的故事确实更多,著名的“田忌赛马”、“围魏救赵”都是孙膑的得意之作,于是,只有“齐孙子”没有“吴孙子”之说便一时赢得很多人的认同。

不过,明朝大学者宋濂则认为,孙武与孙膑是两个人,他在《诸子辩》中说,《左传》上没记载的名人很多,又不只是孙武一个人。

那么,《孙子兵法》到底何人所著?孙武和孙膑到底是不是同一个人呢?学术界争论不休,一直到1972年才划上了句号。

1972年,文物考古部门在山东省临沂市银雀山发掘了两座汉代古墓,在墓中发现了很多竹简,让很多名著重见天日,比如《姜太公六韬》《尉缭子》《墨子》《管子》等等。

但最让考古人员惊喜的是墓中同时出土了《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在编号为0233号的竹简上,有“吴王问孙子曰”的字样,在第0108号竹简上,有“齐威王问用兵孙子曰”的字样。

这里吴王面对的孙子是孙武,而与齐威王谈论用兵之策的则是孙膑。至此,《孙子兵法》的作者是孙武无疑,迷雾掩盖下的兵圣孙武在世人眼中也越来越清晰。

孙子兵法是谁写的,《孙子兵法》的作者是谁?孙子兵法出自哪个时期

《孙子兵法》的作者是孙武吗?《孙子兵法》是现存我国最早、也是最杰出的兵法,历来被称作“兵经”,誉为“百代谈兵之祖”。它精邃的思想、奇妙的谋略、深刻的哲理、优美的语言,哺育了我国一代又一代军事家的成长。孙子兵法是谁写的,《孙子兵法》的作者是谁?孙子兵法出自哪个时期?

》的作者是谁,长期以来一直是个疑惑不解的问题。《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说,春秋战国时期有两个“孙子”——孙武和孙膑,孙武是春秋后期吴国的将军,孙膑是战国中期齐国的军师,他们各有兵法传世。 (见江侠庵编译《先秦经籍考》中册)现代学者钱穆也指出:孙子在吴、齐两国都呆过,太史公莫能辨,遂“误分以为二人”(《先秦诸子系年考辨》)。可见学术界在这个问题上说法之纷纭离奇。

孙武和孙膑是两个人,但都是我国古代有名的军事家。孙武和孙膑确实有血缘关系,孙膑是孙武的子孙。《孙子兵法》为孙武所著,但并非《孙膑兵法》,两部兵书有相通相似之处,但不一样. 《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中国古代汉族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汉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

按照史记的说法搜索,孙武乃春秋未期人,原为齐国田氏后裔,后来因为躲避战乱,流离漂泊到吴国,得到吴王的重用,帮助吴国改革图强。吴国在孙武的辅佐治理下西破强楚,南服越人,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国力达到全盛。而他的著作《孙子兵法》,更是我国现存最早、也是最杰出的兵法,历来被称作“兵经”。他本人也被后世尊为兵圣。

然而,《孙子兵法》阐述的多是战国时代的情况,书中有大量关于战国时期的内容。证据如下: 许多用语都是战国时代流行而春秋时所未见的。如“形名”、“霸王”等; 记载用兵数动辄十万,但是春秋时期即使是大国用兵也不过二、三万人,只有到了战国中后期,才有用兵十万至数十万的记载; 所谈的战术多为运动战,主张深入敌后,长距离的调遣。这些都是战国时代的打法;

《孙子兵法》言兵,由“将”独当一面,这一军事格局是战国时期的写照,春秋时的战争一般都由国君亲自统率军队出征; 有关于苏秦的记载:“燕之兴也,苏秦在齐”,而苏秦活动的时代当战国中后期,在孙武之后约200年。 从逻辑上讲,春秋时期的孙武是不能预测到他死后之事的。所以孙子兵法的作者另有所人。 甚至有不少人怀疑历史上孙武并无其人,最早提出这一观点的是南宋学者叶适。他认为,“其事其书皆为纵横家作伪”,如果孙武像世人传说的那样“南服越人、西灭强楚、北威齐晋”,为什么没有被升为卿大夫?在举世公认的权威史书《左传》中,为什么没有关于孙武一字一句的记载?

清朝中后期一直到民国时期,经过朴学大师、钱穆、齐思和等学者的考证和研究,基本上达成了社会共识,即孙子兵法成书与战国中晚期,但谁人所作却不得而知。清代学者姚鼎说:“是书所言,皆战国事耳。其用兵法,乃秦人以虏使民法也。”现代学者郝进军认为孙子兵法是吕不韦门客将其整理成书,并编造了“孙武”故事,这一说话虽然被不少人所认同,但却缺少强有力的证据。

本站文章除注明转载外,均为历史之家原创或编译,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本文标题:孙子兵法是谁写的,《孙子兵法》的作者是谁?孙子兵法出自哪个时期, 本文地址: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