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蓝”的强军梦
题:“孔雀蓝”的强军梦——记军事科学院“四有”优秀文职人员白晓颖
人生轨迹的改变,往往始于偶然。
2019年,得知军事科学院正面向社会广泛招揽人才,清华大学副教授白晓颖深埋心底的“科技强军”情怀被唤醒。
是时,她已是软件工程、服务计算、数据工程、知识工程等领域的知名专家,主持过20余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际合作项目。
当年底,她作为高层次人才被军事科学院引进。就这样,她如愿穿上了“孔雀蓝”,从地方院校科研人员华丽转身为军队文职人员,投身军事科研战场。
军事科学院军事科学信息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白晓颖(左二)带队到陆军某部调研(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我的工作,就是要用数据赋能部队战斗力生成。简单说,就是让机器和数据来替我们又快又好地干活。”白晓颖说,加入军队文职人员队伍,既圆了自己“军工子弟”的从军梦,也让她踏上了一个新的更高更大的科研平台。
为了将数十年所学尽快对接到军事科研领域,白晓颖一入职就把自己定位为“科技专家+战斗员”,迅速开启“充电”模式,大量军事领域书籍、学习资料、摘录笔记等铺满了她的书架书桌。
凭着这股子劲头,她快速更新知识体系,转变思维方式,迅速了解军队信息化建设与作战应用方面的需求,梳理出军事信息领域亟待攻克的关键技术问题,凝练出独具特色的研究方向。
“军队文职人员,无论博士硕士,都要自觉成为新时代强军事业的勇士。”如今,白晓颖已是军事科学院军事科学信息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并被评为军事科学院首届“四有”优秀文职人员。
对军事科研,白晓颖有自己的独到解释——顶天,瞄准未来,研究最尖端的军事科技;立地,面向基层,把“实用性”“可靠性”等官兵需求永远放在首位。
“在这‘顶天’与‘立地’间,有无限的空间可以让我们发挥聪明才智。”白晓颖说。
在担任某项目总工程师时,她带领团队深入基层,从源头着手,逐个核对、修改了数万条数据,攻克一个又一个“不可能完成”的难题,最终成功实现数据和应用迁移、升级适配的同时,保证业务系统正常运行。
为了验证某信息系统的落地适应性,去年春夏之交,她带队来到地处戈壁大漠的边防某部,扎根指挥所、测试站、控制室深入调研,现场解决一个个技术难题。
“基层自身科研条件匮乏、对科研成果需求迫切,两者的差距让我们倍感压力与挑战。”白晓颖说,离一线太远是科研工作不得不经常面对的问题,因此她最怕研究方向脱离实际。
军事科学院军事科学信息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白晓颖应邀到武警某部为官兵授课(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为基层部队网信建设出谋划策、开展“菜单式”服务、打通基层数据升级共享链路……近年来,白晓颖带领团队一次次深入调研部队需求、摸准系统使用情况、开展精准对接服务,在了解部队、融入基层的过程中闯出一条科研成果落地的新路子,让一项项“数智”成果在部队落地开花。
“科研成果要有生命力,就得把不同用户的需求一步步落实到科研过程中,研究成果才有落地生根的土壤。”白晓颖说,军事科研要以备战打仗为牵引,瞄准部队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急需,持续加强科技赋能战斗力建设。
“对我而言,这不仅是一种紧迫感,还是一种危机感和责任感。”在白晓颖看来,比起在地方做科研工作,在军队搞科研更有“使命必达”的责任感。“现代战争,打的是信息、数据和智能。我们所担纲的项目往往是国家、军队重大的科研需求,那种服务国家、军队的使命感和荣誉感是高薪买不来的。”
作为多个项目的主要负责人,白晓颖总能从一堆杂乱无章的信息中梳理出解决问题的脉络。而在一个个项目碰头会上,白晓颖连珠炮似的提问习惯,也常常让同事们感到紧张。随着一个又一个急难险重任务的攻克,同事们也逐渐适应了白晓颖的工作节奏,紧张感也逐渐变成了稳稳的踏实感。
“军事科研容不得半点马虎,我们做事不能凭‘想当然’,也不能说‘差不多’。”白晓颖说,在“数字战场”,任何一个代码出现错误、数据发生偏差,都会造成整个系统的崩溃。“要做到大脑有数,电脑也有数,心中有数,程序更要有数。”
在白晓颖所在的军事科学院军事科学信息研究中心队伍中,硕士、博士研究生比例占到了九成。面对越来越充实的科研团队,白晓颖对军事科研的未来充满希望。
“我们在不断探索新的可能,为年轻人尽快实现‘理技融合’‘研用结合’创造机会。现在我们的选题多是‘主动出击’。”白晓颖说。
白晓颖所在单位的这个院子,曾是钱学森归国后在军队办公的地方。“从白晓颖同志的身上,我们看到‘ 两弹一星 ’精神在新时代科研人员身上熠熠生辉。”军事科学院军事科学信息研究中心领导说。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联系电话:021-22899781
善啃“硬骨头”的科研先锋
题:善啃“硬骨头”的科研先锋——记“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军事科学院某部研究员陈振华
每一枚奖章,都饱含潜心研究、追求真理的艰苦奋斗;
每一项荣誉,都代表集智攻关、勇攀高峰的卓越追求。
敢担当、敢亮剑、敢突破,深耕科研沃土30余载,军事科学院某部研究员陈振华始终用拼搏奉献的血性担当诠释科技报国初心。他先后参与、领衔10余项科研设施设计建设,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1次。
上世纪九十年代,研究生毕业后,陈振华走进大山深处的某科研单位,开启铸造科研设施的无悔人生。
“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军事科学院某部研究员陈振华在试验现场(资料照片)。新华社发(彭建辉 摄)
初到单位,陈振华所加入的研究室活跃着一批大师名家,作为团队新人,他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陈振华每年都要学习许多专业书籍,大部分节假日都在读书中度过,写下厚厚的专业笔记,他也因此被同事们称为专业技术的“活字典”。
凭借扎实的技术积累,陈振华迎来了崭露头角的第一仗。
某科研设施项目启动后,研究设计其中一重要组件的重任,落在陈振华的肩头。工程核心部件都在这个组件,挑战性不言而喻。
初出茅庐的陈振华潜心钻研,经过反复试验、比较、优化,最终方案便捷性、高效性出人意料,陈振华和团队完成的设计成果成为工程一大亮点,他因此荣立二等功。
第一仗打出满堂彩后,陈振华开始进一步系统掌握科研设施设计技术,相继参与、领衔多项设施设备的设计建设。他始终保持关键技术“我先研”、险难工序“我先上”的先锋状态。
——“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某研究型科研设施设计建设,涉及很多前沿性技术,众多难题亟待破解。陈振华带领团队开展科研攻关,历经多次尝试,成功突破多项关键技术。
——“组织给我们一个机遇,我们要还组织一个奇迹!”
某科研设施正式立项后,由陈振华担纲领衔。这一项目面临的技术难点前所未有,陈振华与团队立下军令状。经过7年艰苦攻关,最终,这一科研设施摘得多项业内桂冠,展现了“中国制造”的非凡风采。
——“时间不等人,国防工业不等人!我们必须依靠自己,吃透所有技术难点。”
科技强军征途中,陈振华始终坚持与时代需求同频共振,为研战谋胜贡献智慧。国内没有的,他带领团队率先突破;国外领先的,他与团队一道竞逐前沿。
谋胜必求极致,一流工程必须坚持一流标准。
为确保细节万无一失,陈振华消瘦的身影常常穿梭在科研试验一线。严冬,厂房里冷如冰窖,为方便穿越狭窄地带,他身着单衣检查设备;盛夏,封闭区域如同蒸笼,他汗湿衣衫排查隐患。
大家都说,平时和颜悦色的陈振华,到了评审、验收现场,就变成了“黑脸包公”。一项重要部件验收时,虽然总体性能已经满足基本使用需求,但有个别指标未达到设计精度。“达不到原定的设计标准,我决不签字!”陈振华说。承建单位奋战20天,通过重新加工调整,最终达到设计精度,才在他那里过了关。他常说,“情况再紧、技术再复杂,也不能留有任何瑕疵!”
研龄越长越上进,关隘越险越冲锋。这种信念已深深镌刻在陈振华的血脉里。
“没有人才托底,就没有攻坚破隘的实力。”陈振华高度关注青年科研人员的成长进步,启动一项科研攻关,就燃旺一座熔炼人才的高炉,他甘当一名“司炉工”。
近年来,他为年轻科研人员制订“个性化”发展方案,致力于构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人才共育的科研团队。某科研设施设计建设团队,35岁以下年轻人占比60%,陈振华经常手把手帮带,鼓励他们在科研道路上披荆斩棘。如今,陈振华的身后,是一支梯次完备、业务全面的精英团队。
申报奖项时,他把机会让给年轻人;被上级推荐选升待遇级别时,他请求组织考虑其他同志。“科研立项,胜战在先;项目报奖,青年在先;评选先进,同事在先。”这是陈振华给自己的“约法三章”。他说,科研人员既要握紧高新科技的“金刚钻”,更要筑牢道德品行的“压舱石”。
这些年,陈振华牵头组织的每一项科研设施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与时间赛跑,与对手争锋,是他科研工作的常态。“面向未来做足准备,关键时刻才能顶得上。”征程漫漫的科研路上,陈振华阔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