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与《孙子兵法》丨附:中华书局兵学古籍整理书目
著名学者李零先生的《孙子兵法(讲解译注典藏本)》正在热销中,点燃了很多读者对我国传统兵学文化的热情。本书由李先生的《孙子译注》、《兵以诈立——我读〈孙子〉》两部著作组合而成(附收明刻本《武经七书》第一种《魏武帝注孙子》的影印本)。李先生指出,《孙子兵法》的传世文本是通过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整理、注释它而确定下来的。我们从《兵以诈立》中把李先生讲解曹操与《孙子兵法》关系的文字节选出来,还把我局在售的兵学古籍整理图书做了一个书目,一并刊发在这里,分享给大家。
曹操脸谱,白色代表奸诈、狠毒、阴险
曹操整理过的兵书,我叫“曹公五书”。它们是:
。即上所说《孙子》十三篇的注本,今存,注文很简短。
。可能是注《太公》三书中的《谋》,已佚。
。是《司马法》的注本,有佚文。
。可能是《孙子》十三篇以外,其他《孙子》书的选编,既包括《吴孙子兵法》的佚篇,也包括《齐孙子兵法》。杜牧说,《孙子兵法》原来有“数十万言”,曹操“削其繁剩,笔其精切,凡十三篇,成为一编” ,剩下的《孙子》书怎么办?看来不是扔掉,而是另编一书。《续孙子兵法》,就是这样的书。
《兵书接要》(有一卷、二卷、三卷、五卷、七卷、九卷、十卷等不同的本子) 。此书有许多不同叫法,如《兵法接要》、《兵书捷要》、《兵书略要》(或《兵书要略》)、《兵书论要》(或《兵书要论》)。孙盛《异同杂语》说,“(太祖)博览群书,特好兵法,抄集诸家兵法,名曰《接要》,又注孙武十三篇,皆传于世”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注引) 。此书是古代兵书的选本。我们从佚文看,它也包括《孙子兵法》的佚文。
除整理古代兵书,曹操还有自己的兵法,叫《魏武帝兵法》或《魏武帝兵书》,俗称《曹公新书》(有一卷和十三卷两种)。 上面说,《孙子略解》太简略,杜牧说,他是十句话注不了一句,因为他根本就不想全面注《孙子》,“惜其所得,自为《新书》”,好东西是放在自己的书里 。这本书,就是曹操自己的著作。《孙子·作战》张预注引过它。
把汉以来很庞大的《孙子》书做了区分, 只为十三篇作注,不为其他《孙子》书作注,但也不把它们废掉,而是另编一书,可能既包括《吴孙子兵法》的佚篇,也包括《齐孙子兵法》,他的独尊《孙子》,其实是独尊《孙子》十三篇,无形中,已经降低了其他的《孙子》书。
除三大经典,其他兵书,他做了删选。
[明] 王守仁 编撰 苏成爱 校注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研究部《孙子》注释小组 注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专家组张晓鹏:科研尖兵冲向抗疫前沿
张晓鹏,男,汉族,1997年8月入伍,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某研究所副研究员,长期致力于新型药物研究工作。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他作为军事医学专家组成员出征武汉,先后担任病毒核酸检测组副组长、抗体筛查组组长,参与研发核酸检测、抗体筛查和多重病原检测三位一体的“新冠病毒精准诊断”检测平台,多项研究成果为精准诊断和有效治疗新冠肺炎提供了科学手段。
“武汉人民,才是真正的英雄!再见,武汉!”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专家组成员、某研究所副研究员张晓鹏,用这条朋友圈留言告别武汉,告别这片与战友们并肩奋战了81天的“阵地”。
从沉默寂寥的寒冬,到万物勃发的暖春,这81天让张晓鹏刻骨铭心。
1月26日,农历大年初二,凌晨一点半。正在河南老家休假的张晓鹏接到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的电话:“我们要去武汉支援,能不能赶回来?”
“我现在就往回赶!”张晓鹏丝毫没有犹豫,带着妻儿连夜赶回北京。
刚抵达武汉时,当地的病毒核酸检测需求非常大。专家组要做的,是快速检测、快速反馈,为开展救治提供依据。
24小时内,一座负压帐篷式移动实验室搭建起来。专家组10名成员分成两个小组,开启了不间断的检测工作。
核酸检测,是科研攻关中最基础、最简单的一项操作。在很多人看来,让张晓鹏做这个有些大材小用。他却说:“无论博士、硕士,首先是一名战士。”
张晓鹏和战友们搭建全自动核酸提取平台,利用军事医学研究院自主研制的试剂盒,将近百份样本从提取到检测完成的时间压缩到4个小时,单日标本检测量最高达1000人份。
军事医学专家组在进行核酸检测的过程中发现,采集样本的手法、试剂盒的操作使用等,都有可能影响检测结果。如何才能提高检测精准度?专家组组长陈薇院士把解决这一难题的任务交给了张晓鹏。
那是张晓鹏最紧张忙碌的时刻——
每天凌晨,完成例行的核酸检测任务后,他脱下防护服,穿上白大褂,从一个帐篷实验室钻进另一间“实验室”——一个用来存放物资的仓库的角落。没有专业实验场地,普通桌子承受不了实验仪器重量,张晓鹏把仪器放在地上,跪在泡沫板上,趴着开展实验。
最终,张晓鹏和战友们搭建出了基于化学发光法的全自动抗体检测平台。这一平台,可以同时检测新冠病毒N和S蛋白的IgM和IgG共4种抗体,先后帮助多家医院进行血液样本筛查。
新冠肺炎和其他呼吸道疾病的混合感染,是临床诊断和治疗面临的一大挑战。在陈薇院士指导下,张晓鹏和战友们仅用20天时间便建立了多重病原检测平台,可以同时检测流感病毒、肺炎支原体等16至22种呼吸道病原体。利用这一平台,他们对一名危重患者的血液、咽拭子、尿液等进行综合检测。结果显示,这名患者是新冠肺炎合并乙型流感。这为临床救治提供了更可靠的依据。
前往金银潭医院进行气溶胶采样时,张晓鹏看到ICU病房里医护人员为一名危重患者实施气管插管手术——那是他第一次近距离感受生命与病毒的殊死抗争。
“我们最迫切的任务就是要把科研力转化为战斗力。”那一刻,他对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病毒感染宿主的途径到底是什么?面对疫情,有没有更高效的技术手段?回到北京,张晓鹏和战友们投入了新一轮“战斗”……
军事科学院国防工程研究院某科研团队投身强军兴军实践
——军事科学院国防工程研究院某科研团队投身强军兴军实践记事
“轰、轰、轰……”一阵剧烈的爆炸声,响彻山间。
试验场不远的角落里,军事科学院国防工程研究院某科研团队带头人、研究员刘瑞朝,正带领团队成员进行紧张的试验任务。
作为我军最早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科研力量,这个团队积极投身强军兴军实践,为加快发展现代军事科学研究不断作出自己的贡献。
14年前,刘瑞朝奉命组建团队。那时不但人手少,连办公场所都没有。
“老刘,开始‘创业’了,咱总得找个‘窝’吧?”同事问他。
“试验场就是咱们的‘窝’。”刘瑞朝说。
为此,他们立下了扎根山沟、把试验场当战场的志向。然而,追逐梦想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
2009年,某武器试验进入最后实弹测试阶段,如何在野外条件下准确测量实验数据,成了主要难题。经过近百次实弹实爆试验,多方请教权威专家,也没有找到解决办法。
为缓解压力,单位领导把刘瑞朝拉去听豫剧。听到一半,乐师重锤击鼓的震动效应,让刘瑞朝茅塞顿开。他立即赶回实验室。
为了尽快突破难关,团队成员把床铺搬到试验场,在全封闭状态下连续奋战200多个日夜,巧妙解决了数据采集的难题。
近年来,这支团队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10余项,走出了一条“巩固阵地、突出特色、拓展领域、抢占前沿”的科研创新之路。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国防工程研究院研究员任辉启看来,这个科研团队能取得诸多科研成果,靠的就是他们扎根试验场的精神。
刘瑞朝与团队成员在突破技术瓶颈的同时,也在不断突破自我。
当这个团队最初提出某重大军事科研课题时,身边有人劝他们,“这个领域国内无人涉及,课题难度大、周期长、风险高,弄不好耽误自己前程。”
“我们身处试验场,从未远离战场。在职责使命面前,个人前程算不了什么!”团队成员这样回答。
军事科研没有捷径。成果,源自他们不怕苦不怕累,实打实的科研精神。
高级工程师黄家蓉至今记得她第一次去野外试验的场景——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上渺无人烟、黄沙漫天,从试验场到半地下室的临时住地,沿途是高低不平的砂石地。由于弹片落点范围大,她每天要在戈壁滩上来回走10多公里。
工程师金栋梁在妻子生完孩子一周后便带领试验队驱车3000公里远赴大漠;试验场夏天地面温度高达40摄氏度,副研究员李林的脸、脖子等部位脱皮,依然坚守岗位……
“今天我们吃的苦,将来都会成为国家的财富、胜战的砝码。”博士吕林梅说。
凭着团结互助、不畏艰苦的战斗作风,他们不仅出色地完成了历次试验任务,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也进一步提升。
加紧集聚大批高端人才,是推动我军改革创新的当务之急。由于单位驻地相对偏僻,信息闭塞,如何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是团队面临的一大难题。
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的副研究员张磊,是团队引进的首个在地方高校获得博士学位的科研人才。他说,自己的心,就是被老一辈科研工作者细致扎实的工作作风所打动。
读博期间,张磊一直沿用传统方法进行实验。几次实验后,研究员张守保指出应该用数据作支撑,用结果来说话,随后指导张磊开展设计验证实验。
拿到实验结果的张磊,对团队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毕业后,他义无反顾地怀揣梦想走进军营。
在这个团队中,大家经历不同、专业各异,但每个成员都坦言,吸引他们的是一个无形的磁场。尽管科研实验条件艰苦、环境复杂,但这个团队很“简单”:大家每天都心无旁骛、矢志科研。
“看到他们成长进步,我们打心底里为他们高兴。”培养出多名年轻骨干的研究员何翔说,老科研人员崇尚荣誉,但把荣誉和机会尽量让给有想法、有干劲的年轻人。鼓励年轻人,带动年轻人,是团队长远发展所需要的。
相关资讯
博士当军官,先过“新兵关”
爱写诗,爱运动,热爱生活的他开启军绿色的追梦之旅。 博士首先是一名战士! 在军事科学院2021年度直招、特招人才培训班为期两个月的“新训”中,新训骨干按标尺抓养成,为博士们从思想、......
下篇:新时代军事题材美术作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