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野制”的内涵
知名度最高的是分封制和宗法制。 但这两种制度并非周朝独创,而是汲取前人智慧的成果。 ,是根据周的实际情况,开创的具有深远意义的统治政策。
“以藩屏周”,广建诸侯,大行分封之道。同时,周朝对不同身份的人采取不同的统治政策," 国野制"就是这种统治方法的具体体现。
《周礼·地官司徒第二》明确地表述了国野制的内涵:
王都地区包括国都都城与周围的郊地,统称为国,国人居住地分为六乡,六乡以外的田野称为遂,遂以外是卿大夫的采邑区,称作都鄙,遂与都鄙合称为野。国中六乡的居民多为贵族阶层,负担兵役、力役;遂中的居民大体为平民阶层,负担农业劳役和其他徭役。
国是奴隶主贵族的政治中心和军事据点,是周代贵族通过分封或打败异族获得土地后建立的。 国一般处于一个地区的核心区域,并很有可能因为人口聚居而形成城邑。国中居住着贵族和为贵族服务的手工业者,商人等, 居住在国中的人被称为“国人”。野,也称遂,是国以外的广大地区,其地域比国大。居住在野的人叫做"野人", 他们一般都是进行农业生产的普通农民。
国人与野人的地位可谓大不相同,前者是统治者,后者是被统治者。 国人与野人的政治待遇也有着天壤之别,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需要承担军役,而后者则只需要承担贡赋。野人不用参军貌似是一个好事,似乎还可专心从事生产活动,但其实不然。因为有权力从军者才有参与政治的资格,军役是参与政治的“敲门砖”。这也就意味着社会阶层严重缺乏流动性,国人能一直掌握政治权和对野人的控制权,而野人只能被迫屈服于国人的统治。
总体上是国人对野人实行统治者的特权,但国人中的个体本身并没有权力对野人施加统治者特权。 而其统治方式是以集体的形式,也就是国家对于野人这个被征服者群体行使统治。虽然野人群体要接受国家的统治与剥削,但野人群体也保留了相当的自由---在其内部,则仍是“村社自治”或者“部落自治”,具有一定的民主性。国人群体以及国家的压迫,造成了国人与野人之间的矛盾尖锐化和集体化。
在“国野制”这一制度下,国人群体对野人群体处于领导地位。但国人群体也并不是真正的“老大”,因为各诸侯国都是周王室实行分封而形成的,周天子对于国人群体拥有“家天下”的绝对支配权 。这就形成了周天子-国人群体-野人群体的逐层控制的等级关系。 而周朝分封的各诸侯国,就成为了王朝统治的“前哨”。
一些诸侯国的命运不尽相同——其中既有齐这样扩张成功的诸侯国,也有诸多扩张失败,最终消亡的诸多姬姓诸侯国。其根本原因在于各诸侯国中的国人本身也是周天子的工具,而不像周天子和周王室一样是纯享受的统治阶级。但国人还得为周天子干活,为其征战,收取赋税。如果周天子不开心了,那惩罚一个小小的诸侯国,也不是什么难事(西周前中期),故国人一定程度上相当于看主人脸色的猎犬。
同样,各诸侯国之间也存在竞争,如果诸侯国的国人群体不能发挥能力,而使得该国的国人和野人被周边更先进的诸侯国吸引过去,那该国也就成了失败者,逐渐走上被吞并被消灭的道路。
两大诸侯国如齐和鲁,自建立之后就走了两条不同的统治路线。
鲁公伯禽之初受封之鲁,三年而後报政周公。周公曰:“何迟也?”伯禽曰:“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然後除之,故迟。”太公亦封於齐,五月而报政周公。周公曰:“何疾也?”曰:“吾简其君臣礼,从其俗为也。”及後闻伯禽报政迟,乃叹曰:“呜呼,鲁後世其北面事齐矣!夫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
齐国与被征服群体---野人群体和解的合作姿态,充分尊重野人的习俗,达到了平易近民的效果,走向了强大。 而鲁国却坚守周礼,保持着国、野之间的界限,使得国人野人两大群体之间长期存在界限和隔膜,甚至一直到春秋晚期在许多方面还没发生大的改变。因此鲁国虽然坐拥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发展经济的条件,但因为措置失当,最终免不了被大国消灭的命运。
中记载管仲与齐桓公谈古代制度时曾说道:
“昔者,圣王之治天下也,叁其国而伍其鄙。”
将国君直辖的地区分为国、鄙两部分。国指国都与其近郊之地,分为二十一乡,“工商之乡六,士乡十五”。十五个士乡都集中分布于国都都城之内,由公、国子、高子各统帅五乡。士的主要职责是服兵役,其中多数人平时务农、战时为兵。鄙指近郊周围田野之地,分为五部分,鄙中居民为农民,纳田税而不服役。
此制度与《周礼》所言“国野制”相近, 但其中居民身份已有所不同。《齐语》所载服兵役的士已有十五乡之多,身份不会再如西周时期那样以贵族武士为主,且有些贫困的士也要自己耕种土地,已基本等同于农民。
由此可见,国人群体和野人群体之间的矛盾弱化。此时,国人与野人之间的身份流动性也有提升,彼此间身份转换更为容易。凡此种种,一方面体现了国野制在一定程度上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尚可适应时代的变化;另一方面意味着国野制适合生存的社会条件已经改变,“国野制”不免也有“变异”,开始走向退出历史舞台的道路。
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国野制”瓦解,广泛推行的郡县制取而代之,成为中央集权国家地方行政的主要制度。
依照《周礼》描述, 西周时代, 普遍存在着国、野两大政治区域。,国是奴隶主贵族的政治中心和军事据点,野是国之外的广大地区。以国治野, 是周代“国野制”的主要内容。
国人以群体形式对野人群体处于领导地位,也为周天子服务,各诸侯国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它们也因为不同的发展政策而走上不同道路,并产生了不同的命运。
在春秋前中期,“国野制”继续发展,齐国对国野制进行了改进,促进其霸业的建立。在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国野制”逐渐被推行的郡县制取代。
参考文献:《国语·齐语》《周礼》

军事理论的论文怎么写格式范文
问:大一的军事理论论文3000字,怎么写啊?有具体格式和范文吗?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铅森拦。 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春链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槐胡包括以下内容: 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答:大学军事理论论文怎么写贺拆: 目前,我禅如枣国学者一致认为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概念由美国最早提出,但对概念提出的具体时间认识不一。 张炜在《美军非战争军事行动理论的兴起和“中止”》一文中提出非战争军事行动概念最早见于1991年11月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制定和颁发的第一号联合出版物《美国武装部队的联合作战》,该出版物指出:“非战争行动,包括除战争以外所有运用军事力量的军事行动。” “在所有非战争行动中,我们的目标同样是促进国家安全,扞卫国家利益。”朱之江认为,非战争军事行动是美军全维作战中的一部分,与战争行动构成一对基本军事行动范畴,是美军1993年版《作战纲要》(FM100—5号野战条令)中首次提出的。 该纲要专辟“非战争行动”一章,较全面、系统地论述了非战争行动的理论意义、原则、行动类型等。 在郭炎、杨军主编的《美军非战争军事行动研究》一书中,对于非战争军事行动概念提出的时间有两种说法橡帆,一是美国国防部在1993年公布的《防务全面审查报告》中提出美军不仅要善于实施战争行动,还要善于实施非战争军事行动; 二是出自于1993年9月美军颁布的《联合作战纲要》(JP3—0):“非战争军事行动包括的范围很广,这种军事行动要使用国家力量中的军事手段,但又不是去实施通常与战争相关的大规模作战行动”。
大学生军事理论论文参考
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是开展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课程建设,逐步把军事理论课程建设成为国防教育优质课程、精品国防教育课程是很有必要的。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大学生军事理论论文参考,希望大家喜欢!
《新形势下高校国防教育若干问题的探讨》
摘 要:国防建设是一个国家稳定与发展的重要工作,而大学生是社会中文化素质水平相对较高的一个群体,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接班人,对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能够让大学生既掌握文化水平又能掌握国防军事知识与技能,为我国国防建设做贡献,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国防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有效的进行高校国防教育是需要不断研究与实践的。
关键词:新形势;高校;国防教育
一、当前我国高校国防教育遇到的问题
目前我国在高校国防教育上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首先在教育组织方面,很多高校并没有设立军事研究室,对于军事理论知识方面没有专门的部门可以进行传授,军事理论的教育有些是学生干部自发组织,有的是高校的人文学院组织等,这方面的教育管理工作还是比较混乱的。还有一个原因是对于国防教育的专职教师缺少,由于大多数学校不会设置军事相关的专业课程,因此国防教育工作相对偏弱,对这方面的师资配备也比较少,人员、经费、设备等投入不足,比如基本上高校都没有自己的射击场。这些方面都是导致国防教育工作不能展开的原因。其次,就是在教育内容上面也存在问题,在《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中有要求军事理论教学时数为36学时。但是实际上很多高校并没有把36课时上足,大多数学校对于高校国防教育用军训替代了,军训内容也仅仅为整理内部、各种队形的训练,认为只要学生参加了军训就是接受了国防理论知识,但是实际上一些信息化战争技能、民防等知识并没有传授。第三就是在教育形式上存在一定问题,很多高校对国防理论知识教育就放在课堂上,采用这种封闭式的教育来进行授课,另外一些高校对于国防教育工作只是固定的某一个时间,比如就在大一一个学期,对于这方面的考核就这么一次,这种方式让学生对国防知识后续再学习的动力不足。还有一些高校有自己的学校论坛,但是对于国防知识方面的内容比较少,没有抓住互联网宣传渠道,而还有一部分甚至没有建立这种网络平台,更别提利用互联网进行传播了。高校国防教育的教育对象本身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为高校国防教育的教育对象为在校大学生,而这些大学生没有经历过战争年代的炮火洗礼,他们生活在和谐发展的年代,他们更加关心的是自己的学业问题、朋友关系等,这些教育对象本身对国防意识比较欠缺,并且对国防知识不关心也不关注,大多数的学生认为国防离自己很远,是国家的事情,认为与自己关系不大。
国防是一个国家生存的重要保证,只有稳固的国防,国家安全才能得到保障,而提升全民国防观念与国防意识是很有必要的。在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国防教育的开展就能够让年轻一代的学生开始有国防意识,同时也能为我国的国防事业培养接班人打好一定基础。
大学生作为未来国家接班人,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作出贡献,因此对于大学生国防教育能够让学生接受系统性的国防知识,帮助大学生增强国防意识和国防观念,从大学生群体出大,能够更好的带动全面国防教育。大学生接受国防教育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能够提升大学生的爱国情操,加强大学生对国家的深厚情感,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特别是对当代大学生来说,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会存在自我意识强、自私、身体素质差等弱点,而大学生国防教育能够提升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军事训练任务能够提升他们的身体素质,加强大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我国的国防建设除了要设立一支精干的常备军意外还要准备一批优秀的后备储蓄队伍,而大学生本身是一批文化知识水平相对较高的一批群体,给这批群体进行国防教育,这样他们既掌握了文化知识又能掌握军事理论与技能,能为我国未来国防建设提供优秀的储备人才。
新形势下高校国防教育首先应该重视军事训练,不是简单的进行队伍排练和内务整理的军训,而是要从根本上对军事训练做好教育工作,要真正贯彻国防教育,推进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工作。除了明确国防教育的目的以外,还应该做好国防宣传工作,全方面的加强宣传,比如可以利用学校各种宣传渠道让学生充分了解我国当前国防情况,特别是对于国防热点,要在第一时间传达到学生中,让他们有忧患意识,让他们知道国防的重要性。
新形势下高校国防教育还有一个方法可以组织一些国防军事相关的活动,比如举行国防征文比赛、观看国防军事相关的影片、组织以革命题材为主的演出等,通过这种形式的活动,来增强学生的爱国精神、增强学生的国防意识、加强学生的责任感、树立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高校国防教育还可以走出校园,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或校园中,可以去革命历史博物馆参观,可以去烈士陵园悼念等,让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战争年代的气氛,让他们知道和平生活的不易,提升他们的国防安全意识,提升爱国情怀。
历史在不断的发展,社会在不断的进步,而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来源于强大的国防力量,因此,对高校国防教育工作的开展是非常有必要的,高校是培养未来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摇篮,是建立一支优秀的国防军事储备队伍的基地,因此高校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为实现我国国防队伍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我国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1]姜春英、黄涛、周昌芹.论在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国防教育的必要性[J].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
[2]李杨.90后地方高校学生国防意识的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以A地区为例[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03).
[3]李科.我国高校国防教育:基本模式、问题及对策[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
[4]张相琼.关于新形势下高校国防教育若干问题的探讨[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9).
[5]李江波、魏蔷、罗雅璐.浅析高校国防教育的现状及发展[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12,(03).
[6]高飞.对新形势下高校国防教育的几点思考[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1,(05).
[7]罗新立、丁飞.大学生国防教育的意义、内容及其素质教育功能[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