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百态
每一部堪称伟大的小说都需要作者将他自己的内心写进去,每个伟大的作家都凭空想象或依据现实创造了小说中数以百记的人物形象。一个普通写手和一个文学家的区别,我认为三体中有一段文字说的很好,完美的表现了这个问题。“文学形象的塑造过程有一个最高状态,在那种状态下,小说中的人物在文学家的思想中拥有了生命,文学家无法控制这些人物,甚至无法预测他们下一步行为,只是好奇地跟着他们,像偷窥狂一般观察他们生活中最细微的部分,记录下来,就成为了经典。” 沙丘这部小说就是这样,也许有人会说沙丘其实是一个披着科幻外衣的奇幻小说,但沙丘的伟大之处莫过于其中令人惊叹的世界设定,更可贵的是作者当时正处在20世纪60年代。人们对于宇宙的真相是知之甚少的,但却挡不住人们对宇宙的渴望。 现代的文学作品数量出现了井喷,但是其中却很少能出现经典。大部分文学人已经失去创造力,他们将思想中支离破碎的残片和怪胎,扫起来装到袋子里,贴上后现代啦解构主义啦象征主义啦非理性啦这类标签卖出去。 在我读过的科幻小说里面,堪称经典的是阿西莫夫的基地、刘慈欣的三体以及弗兰克的沙丘,他们都是将人性写进了小说中,小说中饱含着历史的沉重,人性的百态,乃至人性的丑恶。沙丘这本小说要阐明的,是人生存在的意义。《沙丘》提出了一系列的答案,来回答诸如下列的问题:人到底是什么?怎样才算是人类?人怎样才能真正配称为人?难道像哈肯尼这样邪恶的人物也可以称为真正的人类?这些是沙丘上的人性百态,为了香料的人性丑恶,有为了报仇的热血,有在重重危险中挣扎求生的刺激。这些都是需要读者们自己在沙丘上领略的风光。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沙丘》观后感
这应该是自己接触的第二套科幻小说,第一套的是刘慈欣的《三体》,说实话,当时的自己也只是看到《三体》的第二部,高中的时候看的,看到第二部的时候心理上已经有点无法去承受作者所著述的人性了。而眼前的这部《沙丘》,第一眼见到它的时候,首先是被它厚重的身躯吓到,虽然自己曾经看一本近一千多页的小说,但人家身材纤细,完全看起来不像一千多页的样子,而沙丘仅仅才五百多页,但这身躯已经让我明白到作者在其所赋予的“重量”。 读外国的小说,最烦的就是要去记人名,特别是《沙丘》中,不仅有许多人名,而且那些星球的名字也很难记忆。虽然这本书是以其他星球的人所发生的事展开叙述的,但其实是在讲我们人类自己。例如,因为政治原因,保罗一家被“分配”到厄拉科斯星球上,在那个星球上,水是最重要的资源。而对于我们的地球,水资源也是一个紧迫的生态问题。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书中所创造的每一个星球实际上都对应着我们地球上某一处的生态环境。在厄拉科斯,那里干旱少雨,人们长期躲在长袍里,浑身恶臭。而作者又给他们设计出了一套最节省水分的蒸馏服,每一滴水都被严格的利用起来,这也是在预示着如果我们人类自己不好好爱护我们的地球,我们也可能落得如此下场。 雷托公爵一家原本住在绿色的卡拉丹星球,那里有丰富的海洋资源,葱绿的森林,丰富的雨水,这是一种很美好的居住环境。但是当他们来到厄拉科斯后,不仅要面对政治上各种明争暗斗,还要与严峻的环境做斗争,由此,每一个人的思乡之情挥之不去。然而他们知道自己去再也无法回去了。这仿佛预示着人类未来的命运,也许若干年以后,我们也只能在回忆中去感受曾经的地球。 这本书不仅围绕生态环境来写,也通过了政治和宗教,忠诚背叛爱情亲情,这既是科幻,也是人的故事,一部庞杂的人性解构图,一些令人发省的警局不时出现,让人不由自主深思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繁琐枯燥却又宏大震撼人心
本著(正传六部曲)给人一种非二极管不可解读的感觉。《沙丘》是一部带有大量宗教隐喻的反英雄主义的文学性哲学性俱佳的科幻小说,但又不同于刘慈欣和阿西莫夫的硬科幻。《沙丘》从故事文本来解读则是一部中世纪骑士小说。甚至文中的许多设定都降低了天马行空的科幻效果。但当你读起它,震撼则是它带给你的科幻小说典型的触动。弗兰克·赫伯特全文行笔天马行空,用各种伏笔于书外书内的箴言穿起一个又一个传奇,却又在后文与续作中用其他传奇的故事来一步一步摧毁这些个“传奇”,但《沙丘》作为经典的反英作品的妙处就是,当你结合文中的时代,背景,观念,你就会发现这些戏谑的悲剧都是有理有据的,既推进了全文故事转折,又不故作姿态。而且,即使是抛下这些晦涩的文学手法,弗兰克基于冷战背景的60‘s。探讨了毒品/迷幻药(香料)环境保护(厄拉斯科星)宗教崇拜(姐妹会/保罗)还有人体克隆的两面性(特莱拉人)。
相关资讯
下篇:三国武将闯异世界刘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