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三十出毫四十亡,五十出毫命方长”,“出毫”是啥意思?
有些老话,听起来怪里怪气,但背后却藏着门道。
比如那句:“三十出毫四十亡,五十出毫命方长。”乍一听,像是算命的瞎念咒,可细细一琢磨,不少老人却当成宝。
关键就在这“出毫”两个字上,到底是啥意思?站在现代科学角度看,这些说法又有多少可信度呢?
古人对人体观察极为细致,尤其关注面部特征与健康的关联。
"三十出毫四十亡,五十出毫命方长"这句流传千年的俗语,正是古人智慧的结晶。
"出毫"主要指两种眉毛异常:一种是个别眉毛突然变长,明显超出其他眉毛;另一种则是眉毛上方的汗毛变长。
古代医家认为,眉毛与内脏健康息息相关,特别是肝脏和肾脏功能。
眉毛突然变长被视为身体发出的警示信号。
古书《相学大全》中记载:"眉如刀锋,寿元必短;眉如扫帚,阳气已衰。"意思是说眉毛形状异常往往暗示身体机能衰退。
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也提到面部特征与五脏六腑的关系:"眉为肝之外候",眉毛的变化可反映肝脏状况。
古代名医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分析道: "人至中年,气血渐衰,若眉毛早长,乃肾精不足之象。"
这些古代医学观察虽然没有现代科学精确,但反映了古人通过外在表征推测内在健康的朴素认知。
古语认为三十岁和五十岁是人生两个重要关口。
三十岁,古人视为"而立"之年,人体发育完全成熟,阳气达到顶峰。
若此时眉毛已出现异常变长,意味着身体过早衰老,预示四十岁可能寿终。
古代有句话形象描述:"三十未老,眉长如霜,四十不过,命不方长。"
五十岁则被视为"知天命"之年,阴阳开始转换,体内阴气渐长。
此时若出现眉毛变长,反而被认为是身体调整后达到新平衡的表现,预示长寿可期。
古医书《寿世保元》记载:"五旬见毫,乃阴阳和谐之象,气血调和,故能长寿。"
古人还总结出更复杂的眉毛寿命说:"二十眉长三十死,四十眉长五十有难。"
认为如果二十岁出现长眉毛,三十岁就会去世;四十岁出现长眉毛,五十岁会遇到生命危险。
古代相术书《麻衣神相》中详细描绘了不同年龄段眉毛变化与健康的对应关系: "眉毛者,寿之标也。二八之年眉若老人,必折寿元;四旬之年眉若童子,乃添福禄。"
古人将这些观察总结为生命规律,代代相传。虽然现在看来不够科学,但体现了古人对生命周期的思考。
古代不乏眉毛变化与寿命应验的记载。
西汉名将霍去病便是一例。史料记载, 霍去病二十三岁时,宫廷医官发现他眉毛比同龄人长得多,便秘密向汉武帝进言,预测他活不过三十岁。
果然,霍去病二十四岁便英年早逝。
《汉书·霍去病传》中记载:"去病幼年从军,劳累过度,虽战功赫赫,却气血早衰。临终前,眉毫已长如老者。"
明朝皇帝朱瞻基(明宣宗)也是类似案例。
史书记载,朱瞻基十岁登基,十六岁亲政,三十六岁去世。
死前两年,太医就发现他眉毛比常人长,并上奏说:"陛下眉毫已长,恐寿不过四旬。"
"宣宗体弱多病,三十四岁时眉毫已如四十之人,太医屡进补药,终不能延。"
除此之外,古代还有许多类似记载。
唐朝名相狄仁杰三十岁时,道士曾看他眉毛说:"眉如飞鸟之尾,乃长寿之相。"狄仁杰果然活到八十四岁。
宋代文豪苏轼四十岁时眉毛变长, 友人忧虑其寿命,但他五十岁后眉毛恢复正常,最终活到六十五岁。
这些历史案例虽不能全盘证实眉毛与寿命的关联,但从侧面反映了古人对这一说法的重视程度。
站在现代医学角度,眉毛变化确实可能反映某些健康问题。
医学研究表明,内分泌失调、肝肾功能异常都可能导致眉毛异常生长。
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患者,常出现眉毛稀疏或过长现象。肝功能衰退者,眉毛可能变得枯黄稀疏。
现代医学也发现,人到中年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导致眉毛、耳毛等部位毛发变长。
这些变化虽不直接关联寿命,但可能是身体健康状况的外在表现。
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研究显示,眉毛形态变化可能是多种疾病的早期信号,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内分泌紊乱等。
现代社会中,单纯依靠眉毛判断寿命显然不够科学。
人的寿命受基因、生活方式、医疗条件等多重因素影响 。现代人普遍修剪眉毛,也使得自然生长状态难以判断。
更重要的是,现代医疗技术发达,许多疾病可及早发现并治疗,打破了古人所认为的"命定"寿限。
古人对"三十出毫四十亡"的总结,或许反映了当时人群中青壮年过劳导致的早衰现象。
现代生活节奏同样快速,职场压力、生活不规律同样可能导致身体提前老化,眉毛变化或许仍能作为健康警示。
,既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也反映了传统医学对人体细微变化的关注。
这些古老说法虽然不能完全替代现代医学诊断,但提醒我们关注身体发出的微妙信号。
如今眉毛突然变长,不必过度恐慌,但适当体检总无妨。 古人的智慧与现代科学并不矛盾,反而相互补充,共同守护我们的健康。
《黄帝内经·素问》 - 中国古代医学典籍
《本草纲目》 - 明代李时珍编著医学著作
《寿世保元》 - 明代龚廷贤医学著作
《相学大全》 - 古代相术汇编
《汉书·霍去病传》 - 汉代历史文献
《明史·宣宗本纪》 - 明朝历史文献

霍去病、刘病已,为什么古人的名字里面要带一个“病”字
古代人名确实有带"病"字,比如说霍去病,刘病已,辛弃疾这些人。他们名字都带有疾病的字眼儿。
诚然,带"病"字是不吉利,但是你得看全名啊,家前面或者后面还带了字的,有病就要去,有疾就要去,显然是消灾消难,身体健康的意思嘛,很有道理啊。所以得把名字看完,一般有什么'病''疾'都会配上去除、战胜、抛弃等字眼,以表示屏蔽掉疾病什么的,是一种寄托。
古人的第一大威胁,绝非战乱。战乱在古代并不多,大部分还在边疆地区出现,不是中原腹地。所以,打仗并不是古人最害怕的东西。而且就算打仗,古人也可以逃走。古人最怕的,其实就是病。
古代的社会,医学科技条件十分落后,普通成年人的寿命都不过30左右,而抵抗力不强的小孩更是容易得病,健康生活到成年阶段的真是少之又少,于是在古代,给孩子取一个避祸去凶的名字,非常流行。
霍去病的母亲卫少儿是平阳公主的女奴,父亲是平阳县小吏霍仲孺。二人私通后生下霍去病,但霍仲孺却因为害怕被平阳公主责罚而不敢承认。所以霍去病是以"私生子"的身份降世的。在古代社会私生子是最受人鄙视的,不仅缺衣少食,而且还得受人欺凌。
霍去病的母亲担心他养不活,所以便给他起名"去病",寓意就是驱逐疾病,希望他健康成长。好在后来霍去病的姨妈卫子夫成了皇后,舅舅卫青也成了大将军,所以他才能有机会从军,一展宏图。
当然,关于霍去病名字的来历,历史上还有两种说法。
第一是汉武帝刘彻赐名,相传在霍去病年龄还非常小的时候,他的母亲会时不时的抱着他进宫玩耍,在一次进宫之时,身为君主的刘彻染上一场大病而卧床不起,这时的霍家母子一起来到龙床前进行探望。
这时的刘彻由于病了有一段时间,精神状态并不是特别好,众多的官员也不敢出口大气。可是霍家小孩却忍受不了突然哭了出来,这把在场的人都吓了一跳,刘彻也因小儿的哭声立马惊醒,浑身感觉到了舒畅,病症有了明显的好转。这时的刘彻看着眼前的孩子,决定赐给他"去病"的名字,毕竟他让自己的病症减轻了。
第二个说法是算命说,据说在霍去病还非常小的时候,他的父母就带着她去算了一卦,算命的看到这名小孩儿后非常吃惊,称他将来定会成为一名大将,不过他二十四岁的时候可能会会生一场大病,将名字改为"去病"后可以避灾。
这算命的确实没算错,霍去病年纪轻轻就跟随舅舅卫青征伐大漠,并很快成长为汉武帝手下的一员大将,获封"冠军侯"。
漠北之战中,霍去病率军孤军北进两千多里,深入匈奴腹地,最终击败匈奴左贤王部,灭敌七万余。之后霍去病又乘胜追杀至狼居胥山,在狼居胥山举行了祭天封礼。所谓"封狼居胥",便是由此而始。
霍去病军功鼎盛,最终官至大司马骠骑将军。
不过,命运弄人,就算是霍去病的名字中有了这"去病"二字,他还是没有活过二十四岁。
辛弃疾出生时,靖康之变已经发生,北方已落入金人之手。辛弃疾的祖父辛赞虽然在金朝为官,但不过是虚与委蛇,忍辱负重。辛赞一方面希望自己孙子能在乱世中安稳长大,另一方面又特别崇拜汉朝大将霍去病,所以便给他起了"弃疾"这个名字。弃疾和去病其实是同一种含义,只不过说法不同罢了。
事实上,历史上同样叫做"去疾"或"弃疾"还有很多,比如春秋战国时期,被伍子胥鞭尸的那位楚平王,称王之前名字叫做熊弃疾;秦始皇嬴政的右丞相叫做冯去疾;秦惠文王时期的宗室智囊名字叫做樗里疾,或者叫严君疾。
刘病已是汉武帝刘彻的曾孙,戾太子刘据之孙,史皇孙刘进之子。受"巫蛊之祸"的牵连,刘病已刚出生就在大牢中度过,后来又被接到祖母史家抚养。史家只是普通的百姓,抚养刘病已的还是祖母史良娣的母亲贞君。老人家年事已高,能不能养活刘病已还是两回事。为了让这个可怜的孩子长大,便给他取了个贱名"病已",寓意病已经好了,或病已经去除 了。
刘病已这个名字重点在于"已"这个字上,已在字典中的解释是停止以及消除的意思,和病连到一块就是指一生无病,本质还是一种美好的祝愿。
综上所述,虽然古代的很多名字中都有不吉利的字眼出现,但是和这些字眼搭配的也都是一些去、已、弃、这类的字眼,这些字眼刚好可以将不吉利转化成吉利,本质上还是能给被取名之人带来庇佑的。
而凡是名字中带有这种字眼的孩子,往往在童年时期体弱多病,或者得过一场大病。典型的就是刘病已和霍去病。刘病已,出身掖廷,由罪人收养,童年生活条件十分有限,身体弱那是必须的,得过病也是正常的;霍去病是私生子,同样有着悲惨的童年,而且应该给他留下了某方面的隐疾,不然也不会24岁忽然去世。
当然,民间还流传着"贱名好养活"的说法。这种说法的可行性也被许多民间的父母们所秉承,这种说法或许也和传统道教观念有关,人们认为,只要孩子的名字里出现什么,孩子的命数里就会缺少什么。所以如果在名字里带有"病"等"卑贱"的字眼,孩子今生今世就会飞黄腾达,前途无量。
不过随着朝代的更迭和文化的改变,现今人们对于取名的忌讳也越来越不同。有的人相信"贱名好养活"的说法,而更多人则信奉名字能够寓示孩子的成长,从而把一些好的字眼取到孩子的名字里。
原创“疾”字、“病”字,代表不吉利,为何古人还要用这俩字取名字?
名字对一个人非常重要,父母也会把最好的字给孩子取名,比如秦始皇的长子扶苏,扶苏这两个字源自《诗经》:“山有扶苏,隰有荷华。”
“扶苏”是古人对树木枝叶茂盛的形容,秦始皇用这两个字命名,可以看出他希望扶苏子嗣延绵不断,只可惜扶苏在他死后就被赵高害死了。不是每个父母都会用好的字给孩子取名,有的父母还专门用“疾”和“病”等不吉利的字命名,他们为何要这么做?
古代医疗条件差,一点小病就能夺走人的性命,父母肯定不希望孩子永远跟疾病为伍,可是霍去病、辛弃疾的名字都有“疾”或“病”二字。霍去病是卫青的侄子,从小跟着卫青学习骑射和武术,17岁就跟着卫青出征匈奴,带领八百人以少胜多杀掉匈奴两千人。两年之后,霍去病被封为骠骑将军两次出征河西,杀俘匈奴四万多人,将河西的控制权归为大汉。
霍去病一生四次攻打匈奴,可以看出他并不羸弱,可名字里带有个“病”是怎么回事,原来这个病不是生病的意思,而是赶走病痛。
霍去病出生不久随母亲进宫看姨母卫子夫,在经过汉武帝寝宫的路上,原本不哭闹的他突然放声大哭起来,汉武帝生病在床,在睡梦中猛然听到婴儿的啼哭声吓出一身冷汗,这身冷汗起到大忙帮助汉武帝解除了疾病,汉武帝很高兴就给霍去病取了这个名字。
南宋辛弃疾的名字跟霍去病有关,1127年“靖康之难”发生,北宋灭亡,徽、钦二帝与北宋遗臣被金人带去金国,辛弃疾祖父辛赞迫于无奈做了金人的官,但是他身在曹营心在汉,心里还惦记着复国,可是他年纪太大,只能希望寄托在孙子辛弃疾上。
辛赞想孙儿跟霍去病一样,长大之后成为民族脊梁,就根据霍去病的名字取了一个对仗的名字“弃疾”。辛弃疾在辛赞的影响下从少年起就在为收复失地做准备工作,21岁时聚集两千人加入耿京领导的起义军反金,只可惜他有一腔热血朝廷却没有主战的斗志,皇帝只让他做些整顿治安的小事,害辛弃疾壮志难酬,没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到死嘴里都喊着“杀贼!杀贼!”
历史上还有一些人叫“去病”、“去疾”的人,秦朝的冯去疾从生下来就体弱多病,父母给他取这个名字就是希望他的病赶紧去掉,能够健康平安长大。
冯去疾最后这个名字起到一点作用,他不仅顺利长大了还当了右丞相,跟左丞相李斯的地位差不多,从名义上来看还稍高一点。
古代也有身上得了病,父母为加深印象用“病”给孩子取名的,樗里疾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樗里疾是秦惠文王嬴驷的同母异父弟弟,原名嬴疾,因为封地在樗里,脖子上又有一个肿瘤,人们又叫他樗里疾。
脖子上的肿瘤并没有影响樗里疾发展,《史记》记载他:“樗里子滑稽多智,秦人号曰智囊。”他的头脑非常聪慧,擅长军事和外交,韩、赵、魏三国公元前318年联合起来攻打秦国,他指挥大军战胜三国,并杀掉他们8万多人,秦始皇能统一六国,并不只是他一个人的功劳,樗里疾前期替他清除障碍奠基了一统天下的基础。
古人给孩子用“疾”、“病”或者其他不好的字给孩子取名还有一个原因是,贱名的孩子好养活,名字越贱命就越硬,不管怎么说父母给孩子取名字初衷都是好的,并不会为了害孩子而取一个凶名。
名字只是一个代号,并不会因为名字的好坏决定人的一生,人能取得什么成就主要看个人的所作所为,如果不努力,取什么名字都是徒劳的。
相关资讯
霍去病、刘病已,为什么古人的名字里面要带一个“病”字?
古代人名确实有带“病”霍去病、刘病已,为什么古人的名字里面要带一个“病”字?字,比如说霍去病,刘病已,辛弃疾这些人。他们名字都带有疾病的字眼儿。诚然,带“病”字是不吉利,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