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经济堪称历代王朝之最,为何军事却极为孱弱?
宋朝因为军事方面的原因一直都被史称为"弱宋",不仅军事实力弱,而且还总是被附近的国家欺负,北宋时期就算是西夏这样的地方王都打不过,每次打仗的时候不是议和就是送钱,实在是很没有志气,但是宋朝的军事实力真的有那么惨吗?是什么导致了宋朝的军事实力如此之弱呢?
其实宋朝的军队弱并不是因为军队本身的问题,而且宋朝当时的百姓也并不是很富裕,要说最富裕,过得最好的,应该是莫过于文人跟商人了吧。
北宋开国鼻祖赵匡胤继承的是后周留下来的军队,赵匡胤在成功的篡取了后周江山之后,受大臣的劝告,没多久就把大家的兵权都给下了,也就是著名的"杯酒释兵权"。赵匡胤当时还只是文武分治,还不是彻彻底底的重文轻武,所以其实赵匡胤时期的军事力量倒是还算可以,虽然没有把江山顺利的收复回来,但是当时好歹无论怎么说是不受人欺负的,可是赵匡胤之后的皇帝就开始一个比一个完蛋了。
那宋朝到底有多弱呢?宋朝让外敌长期的强杀,掠夺,奴役,甚至是一直占据着中原地区的核心土地,还曾让金人肆虐在整个宋朝的土地上搜刮,抢夺。但是宋朝的皇帝们却没一个是在军事方面有什么出色战绩的,后来的皇帝不是议和,就是给钱的,甚至是跟人家签订耻辱条约,要向人家俯首称臣才可以。
宋朝的百姓虽然不是很富裕,但是这并不代表国家也没有钱,那么国家的钱都用来干嘛了呢?宋朝的朝廷收入的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用来养兵了,但是因为宋朝严重的贪污腐败,所以真正能落实到军队上面的其实很少,而且宋朝的养兵方针也不对,在宋朝时期,《孙子兵法》等一类的兵书被视为禁书,高中科举的学士也可能是会因为其会武术,而不被录取,就这样的一个王朝,又怎么会有实力强劲的军队呢?
那么宋朝军队实力如此之弱到底是从哪位皇帝开始,又是因为了什么导致了宋朝的军事实力会变得如此之弱的呢?
这个就不得不提一提我们的赵老二,赵光义了。其实宋朝建立初期赵匡胤在外的时候,虽然军事实力不是特别的出色,但是好歹还是能够位置国家内部和平,以及对抗外敌的,但是后来赵匡胤去世了,轮到了赵光义上位,赵光义可不想哥哥是个武将,弟弟赵光义是一位彻头彻尾的文人,所以赵光义也更偏爱文人,而且非常的忌惮武将。
赵光义当时因为上位有点非议的问题,在加上当时朝中的武将大臣都是哥哥赵匡胤留下的,所以赵光义很怕手下会不服自己,要面子的赵光义为此搞了不少的事,打了不少仗。但是因为赵光义本身并不擅长武艺战事,而且最要命的是谋略方面也是差的很,所以就导致越打越败,越败赵光义就越是不服,害怕武将不服自己,就越是打。
到了后来因为赵光义毕竟已经登记做了一国之君,也不能每次上战场都是自己亲自去啊,但是如果放任这些武将自己打仗,这样的事情在赵光义眼里,跟放任这些武将为所欲为,肆无忌惮有什么区别,所以赵光义虽然自己不能去打仗,但是也要想办法参与到战事当中,后来干脆自己搞了个"阵图"。并严格要求前线将士,必须严格地按照这个"阵图"去打仗。
赵光义异想天开,大开脑洞搞了这个阵图之后,这个军队士兵们的日子就更加难过了,这个胜利的希望就更加渺小了。原本这个宋朝还是有一些军事实力的,也有一些比较厉害的武将,但是由于赵光义的手实在是伸的太长了,管的实在是太宽了,战场上又是瞬息万变,一不留神就会丢命,丧命的地方,所以导致后来的军官将士们要么是不在愿意为朝廷卖命,要么就已经战死沙场无法卖命了。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赵光义的"阵图"打法真的很是离谱,很是可笑。可是这其实还不是最可笑的地方,最有意思的是,这个阵法到了宋仁宗的时候简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啊,到了宋仁宗的时候,打仗不仅仅是按照阵法来打,宋仁宗的阵法还千奇百怪,多种多样,什么像鱼的,像鸟的,圆的,方的,长的,扁的。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宋仁宗画不出来的。
虽然宋朝的重文轻武十分严重,但是其实宋朝的兵马还是很多的,不仅仅是士兵,还有文官,尤其是赵光义在位时期的文官数量,简直是呈直线上升,文官越养越多,士兵也越养越多,宋朝最初的正规禁军其实只有二十万不到,等到了1049年的时候,禁军人数竟然已经打到了140万人。虽然人数很多,但是战斗力实在是不怎么样。
北宋时期的宋真宗在跟辽国议和之后,宋朝就开始面对战事越发的懈怠,岁币虽然能够换来短暂的和平,但是宋真宗并没有好好的利用这段时间来加强国家的军事以及边防,而是沉迷在"和平"的假象之中,对军事方面是越发的懈怠。导致当时的士兵们都很少训练,还经常的更换将领,将领们还不能看兵书,因为兵书是禁书,导致兵不识将,将不识战。边境的骑兵们都不曾披甲上阵,就连禁军们在领取粮饷的时候,都要雇人来挑运,就这个身体素质,哪里还有什么士兵该有的样子。
而南方的禁军们则更是可笑,他们声称自己根本都不会打仗,面对敌人就犹如人类面对凶猛的老虎,而河边边境的禁军则是懒惰骄傲,粮食缺乏,硬件设施也是十分的老旧,而且河北边境的禁军将领们,基本要么就是年轻毫无经验的毛头小子,要么就是已经年纪很大的老头子。
宋朝的冗兵,冗官的现象其实从宋太宗其实就已经开始了,只是当时还不够明显,随着日积月累的沉淀,越到后来就开始越发的明显,越发的严重。在加上中央的大肆挥霍,所以当时的宋朝每年收入倒是不少,但是国家的财政国库仍然是年年亏空的状态。兵,财乃国之大政,可惜宋朝是哪个都不咋地。
受重文轻武的影响,宋朝时期的武人,士兵是比较羞辱,惭愧的事情。宋朝当时是实行的是募兵制,招募的士兵多半都是灾荒的饥民,或者是充军的罪犯等等。所以当时北宋为了防止这些人逃跑,就会给士兵们的脸上或者手臂上都纹上刺青,还能表明军号。这明显就是歧视行为,所以当时北宋的军人的地位都是十分的低下,甚至在宋朝还流传着一句话,大致的意思是,只有不肖的人才会从军,这些人的父老乡亲们都为此感到不耻。大致有一种,一人当兵全家都耻辱的意思。
这样的制度彻底的摧毁了军人们的荣誉感和血性,甚至宋朝的朝廷还有意的培养民间百姓对军人士兵们的鄙视,军人彻底的和罪犯以及耻辱画上了等号,成为了同等的代名词,就在这样的条件之下,哪里还有有志之士愿意去参军,报效祖国呢?
士兵是一个国家生死存亡的根本条件之一,是非常需要国家重视的事情,但是宋朝的统治者却是如此拼命的打压士兵和军事方面的有才之士,这样的国家是注定不会在军事方面有什么作为的,虽然文官系统的繁盛能够保持宋朝的经济比较富裕,但是也是因为这些文官集团们的贪婪,导致了国库财政的亏空,致使最后宋朝只能落得个任人宰割的地步。

北宋、南宋的军事制度介绍
北宋于中央设“三衙”分掌中央禁军,又设枢密院作为最高军事机构,使二者在军事上互相牵制,“三衙”有领兵权而无调兵权,枢密院有调兵权而无领兵权。 三衙: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之后,宋廷废除了过去统领禁军大权的殿前都点检,设立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分掌禁军,合称“三衙”。三衙地位平行,互不统属,形成鼎立。三衙长官分别为殿前都指挥使、马军都指挥使、步军都指挥使,也叫“三帅”,分别统领禁军。 枢密院:为限制三帅势力过大,宋又沿袭五代以来的枢密院制度,于中央设枢密院,长官为枢密使(知枢密院事),副长官称枢密副使(同知枢密院事),主管全部兵籍及全国军队的调动和招募、训练、供给等事宜。 更戍法:为防止禁军中危害皇权的因素,北宋在军队中实行“更戍法”。将驻防在京师的军队轮番调到地方戍守,或将驻守在各地的军队定期调动到他地移屯就粮。军队驻地时常更换,而统兵将领由中央任命,也不固定。 作战指挥:禁军用以“守京师,备整戍”,在外出征或沿边边戍守时,又临时设立部署(后改为总管)、钤(qián)辖、都监之任的统兵官,也是由皇帝临时委派,并按皇帝颁发的阵图作战,不能随意改变,战事结束,兵归宿卫,将还本职。 枢密院管军政、三衙分掌禁军,二者互相牵制,“枢密掌兵籍、虎符,三衙管诸军,率(帅)臣主兵柄”,这就是北宋的军事统辖体系。 北宋的军队可分为禁军、厢军、乡兵、蕃兵四类。 北宋军队中的主力,由朝廷直接统领的正规军。北宋本着强干弱枝的国策,将全国精锐壮丁都集中在禁军之中。太祖开宝时,仅有禁军马步兵19.3万;仁宗庆历时,禁军已增至马步军82.6万之多。 禁军分别隶属三衙,有上、中、下三等之分,其中捧日、天武、龙卫、神卫被称为上四军。禁军采用厢、军、指挥(营)、都四级建制单位。
四级编制中,最普遍、最重要的是指挥一级。 禁军在调动、屯戍和作战时,往往打乱厢和军的编制,而以指挥作为基本单位。 是地方诸州的镇兵,五代使驻守城厢,又称“厢兵。 兵源:各藩镇被禁军挑剩下的老弱残兵、一些流放犯、从禁军中下放的武技不合格者以及招募而来的(优者充禁军)”。 军队情况:因兵源问题,厢军素质极低,且实际上往往不参加训练,只服杂役,诸如修建、运输、邮传等,劳役极为沉重,军俸又很微薄。实际上已成为不能作战的劳卒。 宋朝沿袭五代后周旧制,在各地设置各种番号的乡兵 兵源:大都是按户籍编组的各地壮丁,多数是征兵,也有少数乡兵来自招募。 军队情况:与禁、厢不同,乡兵不算正式军队编制,平时从事生产,农闲时教阅训练,仅在参加战斗行动时发放一些钱粮。少数乡兵又相当战斗力,以陕西的保毅军最为著名,另有河东的弓箭手、广东的枪手等。 北宋为了对付西夏,给接受宋朝统治的内附羌人(熟户)部族首领封授官职,所组成的蕃兵。 士兵来源:由内附的羌人部族大小首领,分别率领的本部族壮丁组成 军队情况:以大大小小部族为单位,采用禁军都和指挥编制,统帅由都军主、军主、副军主与指挥使、都虞侯等。蕃兵是北宋西北地方军,具有较强的战斗力,在作战中往往一蕃兵作为先锋。 兵源:宋朝实行募兵制度,宋朝经常在灾年招募流民和饥民当兵,用以防范人民的起义和反抗,这也成为宋朝的一项传统国策;在兵源缺乏时,也往往强行抓夫充军,或将健壮的罪犯刺配当兵(主要为厢军);招募营伍子弟为兵也是重要兵源。 检校:应募的壮丁必须经过检验,以“兵样”或”等长杖”为标准,先检阅身材,再检查跑跳技术和视力,合格者入籍为兵,分配于各禁军,不够禁军标准者充厢军。禁、厢军都须在脸上刺字,以防逃亡。兵士的家属一般住于军营。宋朝还制定了详细的军法,其中最重要的是“阶级法”。 拣选:每年或不定期对军士拣选,分升选和拣汰。升选,厢军中优秀者可升如禁军,禁军中优秀者可升入禁军中的上军,最优秀者升为皇帝的护卫军。拣汰,不合格者降低军种和军级,老弱残疾和不堪杂役者,可充“剩员”领取一般军俸,或削除军籍给粮遣返乡里。但宋以养兵为国策,汰免容易增加失业流民,影响社会安定,因此拣汰制很少执行,只有旧兵既衰,再募新兵,于是冗兵为之日多。 廪禄:宋朝对禁军和厢军都发放俸禄,对禁军俸禄最为优厚,厢军俸禄待遇微薄。兵士的正俸包括:料钱、月粮、春冬衣服等。出正俸外还有:郊祀赏赐,逢朝典的大小恩赐,加给戍边士兵的银鞋钱、薪水钱,出征兵士的给装钱,边兵立有战功的赏赐等。由于军政腐败,官员刻剥和私役军士的情况很普遍,很多士兵兼营他业以维持生计。 南宋初,禁军大部分溃散,军队重新整编为正规军,分别由各地将帅统领,屯驻在战区,称屯驻大军。 绍兴五年(1135),宋廷颁布行营护军的番号,分前、后、左、右、中,形成五支屯驻大军。 右护军:以川陕吴玠军驻兴州(陕西略阳)仙人关 后护军:以长江中游的岳飞军驻鄂州 前护军:以长江下游的韩世忠军驻楚州(江苏淮安) 左护军:以刘光世军驻庐州(安徽合肥) 绍兴十一年(1141),宋廷解除岳飞、韩世忠、张俊三大将兵权后,取消各行营护军番号,削减兵力,陆续在沿江和川陕交界处设置十支屯驻大军,连同三衙(即殿前司、侍卫马军司、步军司),共计13支屯驻大军,各有1万至几万兵力。 南宋时,由于与金划淮为界,因防江和防海的需要,大规模扩建水军,使水军突起,大大超过北宋。宋廷在沿江和沿海陆续设置了20多支规模不等的水军,在对抗金、元的战争中起着重大作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
征战燕云十六州:北宋王朝何以屡战屡败,是敌人强大还是内忧外患
燕云十六州,这个名字是否曾引起您的好奇心?这片地方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它位于现今的北京、天津、山西和河北北部,是幽州、顺州、儒州等十六个州的集合。它的地势北高南低,夹在太行山和燕山之间,同时拥有桑干河和拒马河这两大水脉流经其中。这些自然条件使得燕云十六州易守难攻,成为北方少数民族和南方中原王朝之间的缓冲带。
对于南方中原王朝来说,燕云十六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一道天然屏障,将北方少数民族的游牧骑兵与中原大平原隔开,起到了绝佳的防御作用。如果失去了燕云十六州的保护,北方少数民族的骑兵将可以轻易地侵入华北大平原,对于一些无法自卫的中原王朝来说,这将是一场灾难。
然而,历代中原王朝都试图收复燕云十六州,却屡屡以失败而告终。这到底是因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揭开这些失败背后的原因。
公元936年,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这一举动为后来中原王朝的被动局面埋下了伏笔。后晋覆灭后,历代中原王朝纷纷试图收复燕云十六州,然而都以失败告终。唯有后周世宗柴荣在公元959年北伐时取得初步成功,但柴荣身染重疾,未能完成收复。此后,北宋建立后,面对北方辽国的威胁,曾两次北伐燕云十六州,但也都以失败收场。北宋对辽国产生恐惧心理,再也不敢主动对辽开战,燕云十六州的收复也就遥遥无期。
那么,为何历代中原王朝没有收复燕云十六州呢?北宋时期多次试图收复燕云十六州,但最终未能成功,它的原因有哪些呢?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对于北宋无法收回失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在北宋时期,面临辽国的威胁和南方割据政权的挑战,北宋的军力和资源分散,因此难以全力以赴地收复燕云十六州。北宋初期在边境地区需要维护安全,同时还要应对南方割据政权如南唐、后蜀等的威胁,这使得北宋初期的战略选择变得十分困难。
立国之初,北宋面临来自辽国的持续威胁。辽国是北宋的北方邻国,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广阔的领土。北宋需要将军力和资源用于边境地区的防御,以确保国家的安全和稳定。辽国的军事实力使得北宋难以直接对抗其强大的铁骑,因此北宋在边境地区需要采取防御策略,将大量军力分散用于巩固边界防线,以遏制辽国的入侵。
其次,北宋还面临南方割据政权的挑战。南唐、后蜀等南方政权在北宋出面尚余实力,对北宋构成了威胁。北宋需要分散军力和资源来维护南方的统一,以确保国家的整体稳定。这使得北宋无法集中足够的兵力和资源来进行有效的北方进攻,包括收复燕云十六州。
因此,北宋在战略上选择了相对保守的防御策略,将主要精力放在边境地区的防御和南方统一上,而没有全面展开大规模的北方进攻。这导致北宋未能集中足够的兵力和资源来有效地收复燕云十六州,使得燕云十六州的收复成为一个遥远的目标。
再次,北宋无法收回失地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之一是资源限制。北方战争需要大量的人力、物资和财力支持,但北宋初期的国力有限。相对于北方少数民族,中原王朝面临着物资短缺和战略困境,难以与北方民族抗衡。这种资源上的不足成为北宋无法有效进行北方进攻的重要制约因素。
北宋初期的国力相对薄弱。由于历经战乱和政治变革,北宋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方面都面临着诸多挑战。国家的税收和财政收入有限,难以支撑大规模军事行动所需的巨额开支。同时,北宋还需要投入大量资源来维护边境安全和内部稳定,导致可用于北方进攻的资源更加有限。
另外,北方民族与中原王朝在资源获取和战争方式上存在差异。北方民族以游牧生活为基础,他们熟悉草原地形,能够快速机动并依靠丰富的草原资源维持军队的供给。相比之下,中原王朝面临着土地有限和农业集约化的局限,无法轻易获得足够的粮食和物资。北方民族凭借其游牧优势,在战争中具有更高的机动性和持久力,使得中原王朝在资源上处于劣势。
由于资源限制,北宋难以支撑大规模的北方进攻。即使有意图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决心,北宋也无法集中足够的人力和物资来进行有效的军事行动。因此,北宋在战略上更倾向于保守防御,将有限的资源用于维护边境安全和南方统一,而无法全力以赴地收复失地。
另外,军事战略问题也是北宋未能收复燕云十六州的重要因素之一。北宋对辽国的战略主要以防守为主,希望通过修筑边墙、增强边防来遏制辽国的进攻。这种保守的军事战略并不重视主动出击和远征收复燕云十六州,而是以防守为主导,限制了北宋对北方失地的行动力。这种保守的战略观念使得北宋错失了许多收复失地的良机。
以第二次北伐为例,北宋统帅曹彬等将领因为粮草不济而最终失败。在这次战役中,北宋军队在进军过程中缺乏足够的补给和支援,这导致了军队的疲惫和士气的低落。与此同时,辽国利用地理优势和战略谋略,对北宋北伐军队进行了多次伏击和战术包围,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军事失败。最终,北宋军队被迫撤退,无法收复燕云十六州。
后来的第三次北伐,北宋军队在攻打辽国时遭遇了严重的粮草短缺。由于军队的后勤补给无法跟上作战的需要,士兵们在战斗中饥饿和疲劳加剧,影响了他们的战斗力和士气。在这种情况下,北宋军队无法有效地发起持久战,最终再次未能收复失地。
这些突显了北宋无法收复燕云十六州的重要原因。无论是内外交困、资源限制还是军事战略问题,都对北宋的收复行动产生了负面影响。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导致了北宋无法充分调动和利用资源,无法采取积极主动的战略来收复失地。最终,北宋在多次尝试中都未能实现收复燕云十六州的目标,这成为了北宋时期一个无法收回的遗憾。
相关资讯
上篇:老北京胡同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