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消息 >> 正文

深度:廓尔喀弯刀为何败于三棱刺遇上巅峰的解放军

更新时间: 2025-09-05 14:09:46

阅读人数: 345

本文主题: 十大巅峰解放战争小说

为了更好的为读者呈现多样军事内容,满足读者不同阅读需求,共同探讨国内国际战略动态,新浪军事独家推出《深度军情》版块,深度解读军事新闻背后的隐藏态势,立体呈现中国面临的复杂军事战略环境,欢迎关注。

在英国武装部队里,有一群特殊的亚裔面孔组成的悍勇之师,他们的帽徽上有两把交叉的狗腿弯刀组成,而且这些士兵看起来非常像中国人,想必大家已经猜到了,这就是闻名世界的廓尔喀部队。他们是由来自尼泊尔山区的廓尔喀人和古隆人,锡克人选拔组成。多为蒙古人种。少数是高加索雅力安人种!先在的廓尔喀看上去与国人没有太大区别,一百多年来,廓尔喀人一直是英国驻印度军队的一部分。在经历残酷二战和后来的多次局部战斗,使得他们的战斗技能得到极致的发挥,那把反曲的弯刀也随廓尔喀佣兵走向世界各地。

廓尔喀军刀(俗称狗腿刀)不仅是尼泊尔的国刀,也是世界上公认的最符合力学原理的反曲刀!在有记载的战争历史当中,廓尔喀弯刀第一次被世人熟知是在1814年驻守印度的英军士兵在尼泊尔西部与廓尔喀士兵的战斗,灵活但劈砍威力极大的廓尔喀弯刀让英军士兵死伤惨重。在廓尔喀人的手中,这个看上去造型怪异的弯刀变成了一把把令人闻风丧胆的收割利器,在数次的战斗中让敌人吃尽苦头,廓尔喀人正是用它树立了英勇顽强的威名。然而这个传奇故事却差点在1962年让处于战斗力巅峰状态的解放军给打断。

当1947年英军从印度撤出之后,独立的印度在当时堪称南亚最强,甚至当时说他是亚洲最强,也不过分,正在进行解放战争的中国在印度人眼里估计还不如身边的巴基斯坦更有威胁,于是印度做起了称霸南亚的美梦,被英国欺负了三百年,翻身做主人第一件事就是欺负身边的邻国,但是中国是好惹的吗?现实状况显然没有印度人估计的那么乐观。印度从英国军队手中接收了一支廓尔喀步兵联队并将其作为占领藏南地区的急先锋派出去,然而这支廓尔喀步兵联队一进入就被我军边防部队团团围住,运输给养的马匹鬼使神差的全部跑到了中国一侧被我军缴获,每日只能靠少的可怜的空投维持热量。这还不算,在我军强大的政策攻势和心理战影响下,已经厌倦了战争的廓尔喀士兵开始动摇,由于廓尔喀人高度的纪律性,虽然没有开小差和主动投降的事情发生,但是开始放松懈怠,不再敌视中国士兵,主动打招呼,交谈,互换礼物甚至赠送自己的私人相片给解放军。这让印度军官暴跳如雷,最后只好以撤出藏南为幌子,将廓尔喀联队替换掉放到二线,换上了印度本土精锐并严令印度士兵不准和解放军说话,不准私自接触解放军人员,不准向解放军讨要食物。

世纪六十年代,印军班组火力配置最典型的就是上面这幅图,二战名枪,李恩菲尔德步枪加7.62毫米的布伦轻机枪。这两款武器都很适合在高原山地使用,其结构成熟稳定,动作可靠,平直延伸的弹道可以准确击中400到600米的目标,而且英国走的时候留下了大批二战轻武器,所以后勤补给也不是问题。这在当时也是全世界军队的主流配置。

上面这张照片是当时参战的我军边防部队的真实影像,可以很好的展示解放军当时完成轻武器制式化改革之后的步兵班火力配系情况,56式冲锋枪加56式半自动再搭配56式轻机枪,这就是所谓的56式枪族。均使用7.62X39毫米中间威力弹药,也就是AK-47使用的M1943弹,这种三枪用一弹的结果就是大大的降低了后勤压力并成倍的提高我军步兵班的火力密度。以1970年的一个甲种师步兵连为例,全连138人,其中9个步兵班除正、副班长两人使用56式冲锋枪外,其余7人全部配备56式半自动步枪,另外,连部2名通信员、炊事班班长各配1支56半,全连共配56半66支。

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是56式半自动步枪首次投入战斗,当时相比起印军用手中的恩菲尔德步枪,56式半自动步枪在火力上相当有优势,远可从容点射,遭遇近战直接伸出无敌三棱刺与对手刺刀见红,经历过抗战,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一系列大型的,残酷的战争锤炼出来的解放军部队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达到了战斗力的巅峰状态,法国人曾发出这样的感叹,想在陆地上战胜中国人,是绝无可能的。所以,在中国的攻心战术影响下,在勇猛的解放军刺刀近战威力面前,昔日在欧洲和马来半岛横着走的廓尔喀士兵纵使有弯刀在手,也只有被挑翻的份儿。

本栏目所有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凡本网注明版权所有的作品,版权均属于新浪网,凡署名作者的,版权则属原作者或出版人所有,未经本网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新浪军事:最多军迷首选的军事门户!

深度:廓尔喀弯刀为何败于三棱刺遇上巅峰的解放军

美国将其列入教科书,我国的三三制战术,为何被誉为轻步兵巅峰?

1953年,中美朝三方在板门店签订了三方停战协议,至此长达3年的抗美援朝战争终于算是结束了,也正是因为这一战让世界震撼了,西方列强可能怎么都想不明白,明明五十年前那个被西方列强一直按在地上摩擦的中国怎么仅仅过了50年居然变得这么能打。

面对志愿军,就连西方的许多军事学家都发出了感慨,德国军事专家感慨志愿军为何不早个十几年出现,美国第八集团军司令官李奇微也在感慨:“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好的轻步兵。”

而1962年中印战争爆发之后,前联合国军司令官麦克阿瑟说了这样一句话:“谁想和中国军队交手简直就是有病。”

志愿军的胜利可以说是志愿军战士意志上的胜利,因为在零下几十度的朝鲜是一口炒面一口雪的和敌人进行鏖战,就连彭总都感慨道:“抗美援朝的艰难已经远远超过了红军长征时期。”

志愿军的胜利也同样可以说是智慧上的胜利,的确,抗美援朝战争我们不像联合国军那么阔,可是我们却并未像老蒋的国府士兵一样以阵地战的方式和联合国军硬抗,而是采用运动战和敌人鏖战,一向习惯了火力压制的西方人面对这种战斗方式被打懵了。

更主要的是我军的“三三制”战术更是让美国人叹为观止,明明漫山遍野全是志愿军,可是美国的轻重机枪就是无法压制志愿军,也因为此战之后美国将“三三制”战术纳入了西点军校的教材之中用来学习观摩。

那么三三制战术究竟有何神奇之处就连傲慢的美国人都放下身段学习呢?

如果熟悉近代史的伙伴应该知道新中国的建设有多么的不容于,当年的红军和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战场有多么的艰难,要枪没枪,要炮没炮,要子弹没子弹,甚至就算是有枪的战士也只能几个人共用一把枪,别人看不起的老套筒汉阳造在我们眼里已经算是好枪了。

而之后抗日战争,面对重火力的鬼子,八路军的火力弱更是暴露无遗,关家垴之战就因为我军缺少重武器。

所以面对装备精良的鬼子和后期美械装备的国府士兵,我们只能发挥自己战术上的优势来弥补这个短板,三三制就是因此而诞生的。

具体来说三三制就是三个人呈战斗小组,每名士兵有各自的分工,两名士兵在前,组长在后呈战斗队形组成一个战斗班,另一个战斗小组也以此为基础相隔25到30米,就这样一个27个人的战斗小组就能够完全覆盖800米宽的战线。

在热兵器时代,马克沁机枪的出现让“人海战术”已经没有了彻底的优势,可是“三三制”却一度让马克沁机枪“失灵”。

就拿战斗队形来说吧,在防守的时候,三个战士呈三角形排开,三个人分工明确,三人小队一人手持步枪,负责狙击解决敌人的指挥官,第二个人手持轻机枪负责火力压制,第三个人手拿手榴弹呈抛物线形状扔出去。

这样的小队一共有三个,他们兼有轻机枪的火力压制,有步枪单点突破还有手榴弹的集体杀伤,整个阵地看起来漏洞百出,实则是无懈可击。

而在进攻时候,则更加的可以看重他的优势了。

在冷兵器时代,密集冲锋还是有用的,但是随着马克沁重机枪的出世,密集冲锋的战术已经不适用于战场上了,虽然二战时期也有密集冲锋,可是在三位一体打击面前显得如此无力。

而三三制则不同,在发动冲锋之前,每个战士都会明确好自己的职责各司其职,彼此算计好冲锋距离,然后计算无误之后才华发起冲锋。

冲到一处掩体之后暂停休整,然后狙击手负责干掉敌人,机枪手火力压制,而手榴弹手则拉出引线干掉敌人再准备下一次的冲锋。

三三制阵型之中每个战士都是有序的朝敌人发起进攻,蛇形走位步步为营。

看上去全都是靶子,可是一个都打不到,等到你反应过来的时候,三三制战士已经冲到你面前了。

而这就是志愿军战术的厉害之处,战后美国一直在研究三三制战术,当年朝鲜战场志愿军的战术对他们有很深的影响,而我们的另一个岛国邻居也一直在研究这战术,但是却始终悟不出其中精髓,直到现在为止还在世界各国运用。

所以抗美援朝不单单是志愿军战士意志和钢铁的胜利,同时也是我军战士战术上的胜利,也正是因为这三三制战术和钢铁般的志愿军战士,志愿军才有全球最强轻步兵的称号。

美国将其列入教科书,我国的三三制战术,为何被誉为轻步兵巅峰?

1953年,中美朝三方在板门店签订了三方停战协议,至此长达3年的抗美援朝战争终于算是结束了,也正是因为这一战让世界震撼了,西方列强可能怎么都想不明白,明明五十年前那个被西方列强一直按在地上摩擦的中国怎么仅仅过了50年居然变得这么能打。

面对志愿军,就连西方的许多军事学家都发出了感慨,德国军事专家感慨志愿军为何不早个十几年出现,美国第八集团军司令官李奇微也在感慨:“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好的轻步兵。”

而1962年中印战争爆发之后,前联合国军司令官麦克阿瑟说了这样一句话:“谁想和中国军队交手简直就是有病。”

志愿军的胜利可以说是志愿军战士意志上的胜利,因为在零下几十度的朝鲜是一口炒面一口雪的和敌人进行鏖战,就连彭总都感慨道:“抗美援朝的艰难已经远远超过了红军长征时期。”

志愿军的胜利也同样可以说是智慧上的胜利,的确,抗美援朝战争我们不像联合国军那么阔,可是我们却并未像老蒋的国府士兵一样以阵地战的方式和联合国军硬抗,而是采用运动战和敌人鏖战,一向习惯了火力压制的西方人面对这种战斗方式被打懵了。

更主要的是我军的“三三制”战术更是让美国人叹为观止,明明漫山遍野全是志愿军,可是美国的轻重机枪就是无法压制志愿军,也因为此战之后美国将“三三制”战术纳入了西点军校的教材之中用来学习观摩。

那么三三制战术究竟有何神奇之处就连傲慢的美国人都放下身段学习呢?

如果熟悉近代史的伙伴应该知道新中国的建设有多么的不容于,当年的红军和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战场有多么的艰难,要枪没枪,要炮没炮,要子弹没子弹,甚至就算是有枪的战士也只能几个人共用一把枪,别人看不起的老套筒汉阳造在我们眼里已经算是好枪了。

而之后抗日战争,面对重火力的鬼子,八路军的火力弱更是暴露无遗,关家垴之战就因为我军缺少重武器。

所以面对装备精良的鬼子和后期美械装备的国府士兵,我们只能发挥自己战术上的优势来弥补这个短板,三三制就是因此而诞生的。

具体来说三三制就是三个人呈战斗小组,每名士兵有各自的分工,两名士兵在前,组长在后呈战斗队形组成一个战斗班,另一个战斗小组也以此为基础相隔25到30米,就这样一个27个人的战斗小组就能够完全覆盖800米宽的战线。

在热兵器时代,马克沁机枪的出现让“人海战术”已经没有了彻底的优势,可是“三三制”却一度让马克沁机枪“失灵”。

就拿战斗队形来说吧,在防守的时候,三个战士呈三角形排开,三个人分工明确,三人小队一人手持步枪,负责狙击解决敌人的指挥官,第二个人手持轻机枪负责火力压制,第三个人手拿手榴弹呈抛物线形状扔出去。

这样的小队一共有三个,他们兼有轻机枪的火力压制,有步枪单点突破还有手榴弹的集体杀伤,整个阵地看起来漏洞百出,实则是无懈可击。

而在进攻时候,则更加的可以看重他的优势了。

在冷兵器时代,密集冲锋还是有用的,但是随着马克沁重机枪的出世,密集冲锋的战术已经不适用于战场上了,虽然二战时期也有密集冲锋,可是在三位一体打击面前显得如此无力。

而三三制则不同,在发动冲锋之前,每个战士都会明确好自己的职责各司其职,彼此算计好冲锋距离,然后计算无误之后才华发起冲锋。

冲到一处掩体之后暂停休整,然后狙击手负责干掉敌人,机枪手火力压制,而手榴弹手则拉出引线干掉敌人再准备下一次的冲锋。

三三制阵型之中每个战士都是有序的朝敌人发起进攻,蛇形走位步步为营。

看上去全都是靶子,可是一个都打不到,等到你反应过来的时候,三三制战士已经冲到你面前了。

而这就是志愿军战术的厉害之处,战后美国一直在研究三三制战术,当年朝鲜战场志愿军的战术对他们有很深的影响,而我们的另一个岛国邻居也一直在研究这战术,但是却始终悟不出其中精髓,直到现在为止还在世界各国运用。

所以抗美援朝不单单是志愿军战士意志和钢铁的胜利,同时也是我军战士战术上的胜利,也正是因为这三三制战术和钢铁般的志愿军战士,志愿军才有全球最强轻步兵的称号。

标签: sina.cn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