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无一用是书生”,上半句才经典,揭露了人情冷暖,很真实
相信大家都有类似的经历,你一回到老家,和别人聊天时,他们会发出你在外面工作怎么样,工资有多少呀?有没有女朋友等问题的灵魂拷问。
然后你的回答却能从他们嘴里得到诸如此类的话:你看隔壁那个谁谁,从小就调皮捣蛋,也不好好读书,早早辍学出去了,到现在人家在外面混得多好,有房有车,有老婆孩子,一个月工资多少,你还是大学生……
当人们对读书不屑的时候,很多人会说一句
总而言之一句话:在这个世界上,读这么多书有什么用呢?
读书有没有用不知道,但读过书的人就不会把文人一句自谦的诗句断章取义来嘲笑读书人。
“百无一用是书生”出自哪首诗,上一句是什么?全诗它又表达什么意思的人都没搞清楚,又有什么资格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呢。
那我们今天就讲讲这句诗的出处以及它背后的故事。
这句诗是出自清代乾隆时期小有名气的诗人黄景仁笔下,全诗如下。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结合作者生平以及写作背景,这样更有利于我们对诗词的理解,方便做出正确解读。
作者黄景仁,字仲则,常州府武进县人,祖上可以追溯到宋代文学家黄庭坚,但到了他这一代,家里已经很穷,再加上他祖父母、父亲和哥哥早早去世了,一家生计全靠母亲一人担着,家里就差揭不开锅了。
穷什么不能穷教育,虽然家贫,黄景仁的学业却没有耽误。他自己也聪明伶俐,9岁的时候,被誉为神童;14岁开始写诗,渐渐有了名气;16岁时参加童子试,斩获第一,受到当时的知府以及座师重视。
照这样的情况下去,黄景仁只要在接下来的科举上榜,飞黄腾达、光宗耀祖指日可待,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才华横溢的他在后来的乡试中屡屡落榜。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黄景仁不愿被固定的八股文所僵化自己的文章,又不屑向当时的官场低头,拒绝阿谀谄媚,这才导致黄景仁获得一个八次乡试落选的结果。
家中本就贫困,没有固定经济来源的他,只能在颠沛流离中掏取生计。诗负盛名却屡试不第的他在到处谋生的过程中也体会到了人际交往过程中的世态炎凉,这样的不甘与愤恨让黄景仁身体也在也慢慢透支,最后年仅三十五岁就客死异乡。
他这首诗就是黄景仁在二十岁的时候所写,当时的他胸怀大才,连包世臣都赞他,说他是“乾隆六十年间,论诗者当推第一人”,然而却在科举上遭到打击,这巨大的心理落差让他愤愤不平,于是写下了这首《杂感》,来抒发心中不平之鸣。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柳絮本来是随意飞舞,但是沾了泥水的柳絮,则飞不动了。就好像自己拥有满腹才华,如今却像坠落在泥淖里的柳絮般,难以伸展,而自己的行为举止,被一些权贵们认为高傲的不识抬举和不近人情的“薄幸”之人。
黄景仁修仙修佛不成,是比喻自己一事无成落,到现在还漂泊不定落魄的活着,内心十分悲苦,所以只能在深夜之中写诗来抒发心中的不平,于是就写下了这下面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西晋竹林七贤之一阮籍,对于瞧不上的人就用白眼看人,对于自己欣赏的人,他就青眼有加。
这其实并不是作者看不起人,更不是看不起读书人,这就是他在发牢骚时说的自嘲自讽的气话。
他说自己在这个世上,相互欣赏的知音不多,90%的人都不会真心对你好,你对这样的人不友好哪怕送白眼也没关系的,也许最没用最没存在感的就是我们这些读书人了。
这么来看“十有九人堪白眼”,有点孤芳自赏之意。“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实际上只是一个恃才傲物的少年用来自嘲的气话,咱可别当真。
所以等他气消了之后,他又开始自我勉励了。不要担心总说愁以后就会成真,即便是春天的鸟儿,秋天的虫子,也能发出自己的声音,也会有人倾听他们的声音。
鸟可以鸣春,虫可以鸣秋,我应该学习春鸟秋虫,发出自己的声音,即使没人听我唱歌,我也可以自己做自己的观众。
这句貌似颓唐其实非常洒脱,全诗看下来表面是自嘲,但实际上是在鼓励自己。
古代诗人抱怨读书无用的牢骚语其实也不止这句“百无一用是书生”,大文豪苏轼曾经就说过“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陆游也有感慨“此身合是诗人未”,看上去都是说读书没什么用,实际上说的都是反话。
不得不说,黄大诗人的这句“十有九人堪百眼!”真的是人间现实,因为这个世上除了你的父母和爱人,还真没几个人真正关心你所以我们要做的是做好自己,自己爱自己。

“百无一用是书生”,上半句才是经典,揭露人情冷暖,字字锥心
在人生的漫漫长路上,我们常常会被自己内心的矛盾所困扰。对于同一个事物,我们时而赞许,时而否定,仿佛心中有两个自己在激烈争论。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在古人对"读书"这件事的评价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古人常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将读书视为最崇高最有价值的事情。然而,在另一种情况下,他们却又会贬低读书人,斥之为"百无一用是书生"。从赞颂到贬低,从推崇到质疑,读书就这样在褒贬之间游走,让人不禁产生疑惑:读书到底是高尚的事业,还是徒劳无功?
其实,要透彻地理解"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话,我们须先了解它的来源和缘起。这句话出自清代诗人黄景仁的诗作《杂感》。黄景仁生于书香门第,祖籍可溯源至宋代大文学家黄庭坚。从小便展现出过人的文学天赋,15岁时就在童子试中名列第一。当时朝野都对他寄予厚望,认为他必将在科场上施展才华,夺得功名。
可谁曾料到,这位少年黄景仁,在乾隆三十三年的科举考试中竟然遭到重创,失利离场。对于一直凭借文采傲视群伦的他来说,这无疑是沉重的打击。功名未遂,前程渺茫,内心的彷徨失望难以掩饰。正是在这种心境下,黄景仁写下了那首著名的《杂感》诗作。
在这首诗中,黄景仁借助夜幕酝酿出的惆怅心绪,倾吐了自己对命运的无奈感慨。他先是感叹追求"仙佛"的理想遥不可及,随即又说自己如同飘荡的蓬草,无家可归。尤为令人痛心的是,黄景仁甚至认为自己这种"书生"在世人眼中根本就是毫无用处的存在。
可是,细细体味这首诗的内涵,我们会发现黄景仁其实并非在贬低读书这件事本身。他所谴责的,是那些势力凌驾于文化之上,将读书人视为可有可无的封建陋习。在黄景仁笔下,与"百无一用是书生"相对应的,正是世人对才学的白眼和轻视。
这种社会现象并非个例,而是当时普遍存在的弊端。在那个重视门阀世袭的时代,即便是才高八斗的读书人,若出身寒微,就很难获得上层人士的真心重视。权势和金钱似乎才是决定一切的因素,读书的价值常常被等闲视之。
不过,就在黄景仁抨击世人目光的同时,他也对自己进行了反思。诗中说到"十有九人堪白眼",是在自嘲自己那股孤高的骄傲作风,使他失去与人亲和的本领。而面对这种窘境,黄景仁并未就此放弃,反而决心像"春鸟秋虫自作声"一样,用自己的声音去唤醒世人对文化的珍视。
经过一番思想挣扎,黄景仁最终昭示了读书的真正价值:它不是为了追名逐利,而是内在的精神力量,是人生的一种志向与追求。无论是否成功,读书都能让我们的心灵获得升华,不至于被世俗的是非曲解所牵制。
细读《杂感》的内容,我们会发现"百无一用是书生"并非在贬低读书,而是在讽刺、控诉那些重利轻文的陋习和歧视。对于读书人而言,这既是一记当头棒喝,也是一剂强心针。它告诉我们,功名利禄虽然重要,但远不及个人的独立人格和精神追求。
今天,当我们回顾往事,重新审视这句话时,它同样能够给我们带来启迪。在这个功利主义盛行的时代,我们是否也常常把眼光只放在利益和实用主义上?是否也在无意中贬低了一些看似"无用"却可以让生命充实的事物?读书固然不能当饭吃,但谁能否认,丰富精神生活的价值呢?
因此,让我们重新审视读书的意义。它或许无法给我们带来直接的金钱回报,但它能让我们的生命历程变得更加充实有趣。正如黄景仁所言,就让我们像"春鸟秋虫自作声"一样,为内心燃起那盏读书的明灯,用自己独有的方式照亮人生的道路。
强者的气场:一半匪气,一半书生气,这才是真正的成功法则!
最近,我在思考一个有趣的问题:一个人一旦将事情做到极致,是否就成为了一位强者?看似这个问题简单明了,但实际上答起来却颇为复杂。强者之所以强,不仅仅是因为成事的能力,更因为他们所具备的独特气场。
强者的气场,正如那句话所说,是一半匪气,一半书生气。那什么是匪气?顾名思义,匪气就是带有某种深藏的攻击性。强者通常遵循的是丛林法则,他们懂得适者生存、弱肉强食的道理。因此,拥有人们所羡慕的狼性匪气。这种气场可以让他们在竞争中显得无比尖锐,像一只等待出击的猛兽,随时准备把握属于自己的机会。
在这样的环境中,强者不仅具有出色的决策能力,更有快速执行的能力。他们总是在短时间内做出最优的选择,并迅速付诸实践。而这份决策的果断,让他们在无数次的选择中,都能看准方向,不至于迷失。
然而,强者绝不是盲目的冲动者。这里就需要提到另一种气场,书生气。书生气代表着守护,强大的知识和智慧,使得强者在行事的过程中不失冷静与理智。即使在高压环境中,他们也能够保持清晰的思考,理性分析各种复杂的局势。这种能力让他们在必要时也能做出长远的布局。
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许多成功的强者往往具有这种双重气场。他们不仅在外表上展现出力量的魅力,更在内心深处拥有着深厚的智慧和气度。例如《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他身怀绝技,既能够冲锋在前,又能深谙战略之道,堪称强者的典范。
如今的社会,强者的气场更显淡然从容。强者的匪气与书生气,或许就如同一面双刃剑。他们知道如何在面对风险时表现出果敢与坚定,而在面对选择时则能够冷静与理智。他们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理性与野性的统一,是感性与理智的相辅相成。这样的强者如同一头狮子,勇猛不可阻挡,却又在过程中不断吸纳新的知识,用智慧来完善自己的成长。
我们这些普通人又该如何向这样的强者学习呢?第一,培养强者的匪气与书生气。无论在职场之中,还是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建立自信与果断的决策能力,都是一种强者气场的体现。同时,以开放的心态来接纳新事物,提升自我修养与知识水平,将书生气结合进自己的生活。
尤其是在当前快节奏的环境中,强者的快人一步体现得尤为明显。那些能够立刻抓住机会,迅速做出反应的人,都会成为时代潮流中的弄潮儿。就如动画《中华小当家》中的小当家,在极端环境下不断突破自己的限制,运用他的匪气与书生气,最终取得了成功。
在此,对强者的思考不是为了仰望星空,而是希望普通人能够通过努力,实现自己成为强者的梦想。无论你现在身处何地,若能将匪气和书生气相结合,便能走出属于自己的成功路,迎来人生的转机。强者气场,或许就在你我之间,只待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