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苏德战争:中央集团军群势如破竹,为何南方集团军群进展缓慢?
1941年7月16日,苏德战争刚刚爆发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就势如破竹,拿下了通往莫斯科的西大门-斯摩棱斯克,把战线推进到离莫斯科不过200英里的地方,当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群和霍特的第3装甲集群都得到了物资补充准备扑向苏联的首都莫斯科时,希特勒却下定决心,命令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群放弃进攻莫斯科,转而向南,协助南方集团军群拿下乌克兰首都基辅。
众所周知,德军进攻苏联的三大集团军群,中央集团军群在苏德战争爆发后一直担任主攻的任务,也最有可能进攻莫斯科,此时,中央集团军群已经完成了第一阶段的任务,而此时的南方集团军群进展又如何呢?希特勒为何要让担负着进攻莫斯科重任的中央集团军群舍近求远,去进攻乌克兰呢?南方集团军群有没有能力单独拿下基辅呢?
首先先来比较中央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下辖部队的区别,最显而易见的是中央集团军群有第2和第3两个装甲集群,而南方集团军群只有克莱斯特的第1装甲集群,中央集团军群还有第4和第9两个集团军,南方集团军群则有第6、第11和第17三个集团军,从兵力上来说,两大集团军群差距并不大,但对于闪电战术铁钳攻势来说,中央集团军群更有优势,例如明斯克战役正是两大装甲集群南北穿插突进才将西方面军大部包围,进而击溃,而南方集团军群只有一个装甲集群,根本不可能像中央集团军群那样发动铁钳攻势。
再来比较南方集团军群与苏军西南方面军,在坦克数量上,南方集团军群根本没有任何优势,据战前统计,当时的南方集团军群第1装甲集群仅有600辆坦克,而且这些坦克都是三号、四号中型坦克,而苏军西南方面军下辖至少有2400辆坦克,其中不乏KV系列重坦,而且方面军下辖装备有T-34坦克的坦克旅,这两款坦克是当时德军装甲的克星,早期苏德战场上T-34和KV坦克都是以一当十的存在,相比之下,克莱斯特那600辆坦克有点捉襟见肘。
所以,直到中央集团军群攻克斯摩棱斯克,打开莫斯科西大门时,南方集团军群还在与苏军西南方面军进行着小规模的战役,离基辅的距离还相当远,更别说包围苏军西南方面军了,对于这样的局面,希特勒极为不满,按他的设想,中央集团军群在中路实现突破后,位于南北两线的苏军必然会采取后撤措施参与到保卫莫斯科的行动当中,这样会给两线的集团军群减轻很大压力,像南方集团军群就应该快速进攻把南方战线与中央集团军群的前线拉平。
对于这样的构想,伦德施泰德有苦难言,西南方面军并没有因为斯摩棱斯克战役的失败而后撤,克莱斯特的装甲集群依然是独木难支,虽然第11集团军成为铁钳攻势的另一边,但是作为步兵集团军,进展速度相当缓慢,根本不可能以最快的速度穿插,铁钳攻势没有起到效果,幸亏第2装甲集群及时南下,克莱斯特才大胆的向着基辅南部穿插绕过基辅,一路向北与古德里安会师,才将基辅和苏军西南方面军团团包围,进而成就了举世震惊的基辅战役。
早在苏德战争爆发时,三大集团军群因为其作战目标不同,部队规模和装备也就有所差别,从德军进攻苏联的第一阶段来看,中央集团军群的确是进攻主力,本来中央集团军群完成进攻第一阶段帮助另外两线目的是稳扎稳打,但这毫无疑问给了苏军以充足的时间来守卫莫斯科,另外德军一向以闪电战术进攻而闻名,显然此时放弃莫斯科而协助南方集团军群不符合闪电战理论,只能说此时的希特勒考虑太多,导致丧失了进攻莫斯科最好的机会。

中国五大战区分布图
军区司令部所在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办公场所在北京西郊石景山区高井,简称西山军区大院。
北京军区现下辖3个集团军(第27集团军、第38集团军和第65集团军) ,3个卫戍师(卫戍第1师、卫戍第2师、卫戍第3师)和3个武警机动师(武警81师、武警114师、武警187师)。总兵力约40万人。
北京军区的前身是华北军区,1955年2月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决定对全国范围内的军区进行重新划分,根据这一决定。华北军区于是年4月15日正式更名为北京军区,兼京津卫戍区。
1959年,北京军区京津卫戍区被免兼,改设北京卫戍区、天津警备区,均归北京军区管辖。1962年,原石家庄步兵学校划归北京军区,更名为北京军区步兵学校。1966年“”时,北京军区组建华北农垦兵团。同年,内蒙古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乌兰夫被批斗,软禁于北京,因此内蒙古军区于1967年5月被取消,改为省级的内蒙古军区,其防务任务合并至北京军区。
1969年,该军区组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1975年撤销,并将华北农垦兵团分别移交给相关部队和山西省管理。1974年组建北京军区军政干部学校和北京军区步兵学校(石家庄陆军学院前身)。1977年调归总参谋部。1976年,北京军区所属部队参加唐山大地震的抢险救灾工作。1979年后,北京军区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的统一部署进行精简整编。
1983年,军区将炮兵、装甲兵、工程兵机关缩编为北京军区司令部炮兵部、北京军区司令部装甲兵部和北京军区司令部工程兵部。1985年,军区内的所有陆军军被改编为陆军集团军。
2016年2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正式撤销。
3个集团军,2个A类部队(38军、27军),1个重装集团军。虽然98年以来的两次裁军,北京军区先后撤并了28军、63军及24军三支部队,实力大大受损,但由全军第一王牌主力第38重装集团军、骁勇善战的第27军和拥有“红1师”的65军组成的北京军区地面作战集群,实力仍然傲视群雄,再加上北京卫戍区的御林军,排在首位毋庸置疑。
沈阳军区:3个集团军,1个A类部队(39军),1个重装集团军。由于中苏关系的长期紧张,沈阳军区所属部队普遍装备较好,作战威猛。虽然中苏关系早已冰释,98年以来也先后撤掉了64、23两个集团军,但雄风犹在。有“常胜军”之称的第39重装集团军与38军实力在伯仲之间。只是有“旋风纵队”美誉的第40军与第27军相比实力稍逊,第16集团军与第65集团军相比也不占上风,因此,总体实力排在北京军区之后,名列第2位。
3个集团军,1个A类部队(54军),1个重装集团军。虽然辖区面积最小,但由于长期担任军委战略总预备队及日韩方向的防御任务,实力不容小觑。第54重装集团军虽名气不如38、39军,但作战实力不在它们之下。20军作为新四军的传人,实力不俗。再加上拥有三野、四野、华北野战军血脉的第26军,排在第3位顺理成章。
3个集团军,1个A类部队(1军)。麾下的第1军、12军、31军的实力比较平均,由于地处南方,多为轻型部队。近年由于台海局势紧张,部队装备更新加快,组建了3支两栖机械化师(旅),训练强度及水平突飞猛进,整体实力比十几年前有了大幅提高,排在第4位。
2个集团军,1个A类部队(21军),1个副大军区级的新疆军区。21军及47军都是作风相当硬朗的部队,再加上新疆军区的3个独立师,实力与南京军区不相上下,只是不如南京军区更受瞩目,只能屈居第5。
成都军区:2个集团军,1个A类部队(13军)。13军、14军都是二野的主力,都在战争中经受了历练,一个擅长山地作战,一个擅长丛林作战,实力强悍。只是成都军区的部队数量较少,综合实力处于兰州军区之后,名列第6。
2个集团军。虽然第41军在塔山阻击战中打出了赫赫威名,42军也在朝鲜战争中走向成熟,但由于地处改革开放的前沿,受经济大潮冲击较大,部队战斗力受到影响。同时,广州军区的作战部队数量较少,综合实力在七大军区中只能垫底了。
军区,还有种称呼是大军区,指的是中央军委派出的战区联合作战指挥机构,是根据国家行政区划、地理位置和战略战役方向、作战任务等设置的军事组织。
中国的七大军区有北京军区、济南军区、广州军区 、兰州军区 、成都军区 、沈阳军区、南京军区。
战区是进行战争的区域,也指为实现战略计划、执行战略任务而划分的作战区域。战区目前由于军事技术、海空军的发展已经扩大到了海空域。
由此可见,军区和战区又有联系,又有区别。
看了中国五大战区分布图的人还看:
南方集团军群进攻罗斯托夫,为何成为德军在苏德战场的首次失败?
正当曼施坦因率领着第11集团军在克里木半岛上横冲直撞时,德军南方集团军群的克莱斯特第1装甲集团军(1941年10月由第1装甲集群改编而来)绕过诺盖草原,从北面直接扑向罗斯托夫,早在曼施坦因刚刚就任第11集团军司令时,没有参加基辅合围战的第11集团军就肩负着两个任务,其一进攻克里木半岛,其二穿越诺盖草原进攻罗斯托夫,为此第11集团军在诺盖草原以西差点被两个苏军集团军包围,幸好第1装甲集团军及时赶到,于是进攻罗斯托夫的任务便落在了克莱斯特身上。
此时南方集团军群第6、第17集团军和第1装甲集团军从北面的别尔哥罗德一直到亚速海沿岸的别尔江斯克一字排开攻击推进,如推土机一般横扫苏联南部地区,而苏联最重要的工业区就在德军的前方,1941年10月20日,一直追逐溃退的苏军部队(试图包围德军第11集团军的两个苏军集团军残部)的德军第1山地师从苏军第12集团军手中夺下了斯大林诺,顿涅茨地区最重要的武器装备生产中心被德军攻克。
但是和其他战线上的情况一样,负责进攻罗斯托夫的第1装甲集团军在亚速海沿岸也遭受了道路泥泞的困扰,不得已克莱斯特停止推进至少三周的时间,直到11月17日霜冻降临,第1装甲集团军才恢复了向罗斯托夫的推进,负责进攻罗斯托夫的是第1装甲集团军下辖的第3摩托化军,它以第13、14装甲师、第60摩歩师和“警卫旗队”(后来的LSSAH师)发起对高加索门户的进攻。
刚开始进攻罗斯托夫的战役比较顺利,得到第13装甲师第4装甲团补强的“警卫旗队”率先突破了罗斯托夫的外围防御,负责左翼安全的第14装甲师却遭到了苏军第56集团军的进攻,好在第60摩歩师及时向东发起侧翼攻击,将苏军的反攻击退,罗斯托夫就这样简简单单被攻克,这让第1装甲集团军倍感惊喜,不过接下来的战斗却让他们备受折磨。
作为一座能够接受英国从波斯湾运送补给物资的交通中心,又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石油之城,斯大林岂能将它拱手让给希特勒?苏联总参谋部当然要想方设法夺回这座城市,铁木辛哥早已在罗斯托夫地区布下了一张大网,首先铁木辛哥利用德军第17集团军和第1装甲集团军之间的空袭大做文章,苏军第9和37集团军直接杀入这个空袭,直逼第3摩托化军后方,第3摩托化军军长马肯森大惊失色,立马将位于前线的第13、14装甲师北调,堵住缺口。
铁木辛哥立刻改变方向,对已被调离两个装甲师的第3摩托化军展开疯狂的进攻,首当其冲的便是第60摩歩师和“警卫旗队”,苏军的进攻有多疯狂呢?来自步兵第31、343师和骑兵第70师的苏军战士们手挽着手,高喊着“乌拉”冲向德军的阵地,而此刻德军阵地上只有300名德军士兵,很显然此刻德军的兵力不足已经成为影响战斗力最关键的问题,这不仅仅是德军一处阵地的情况,而是大部分阵地都遭到了几倍于己的苏军部队进攻,人力不足,3个遭受重创的德军师防守战线长达70英里,苏军的反攻兵力为15个步兵师和骑兵师,4个坦克旅。
德军以这样的兵力要想长时间守住罗斯托夫,简直是痴人说梦,陆军元帅中央集团军群司令伦德施泰德意识到这个问题,致电希特勒和陆军总参谋长,要求放弃罗斯托夫,然而遭到了希特勒的拒绝,他要求伦德施泰德守住既有阵地,伦德施泰德也拒绝了希特勒的命令,结果希特勒解除了伦德施泰德南方集团军群的指挥权,并将指挥权交给了此前任第6集团军司令的赖歇瑙,但是无论是谁都无法对残酷的现实视而不见,接管集团军群指挥权仅仅24小时的赖歇瑙致电希特勒,苏军已突入德军稀疏的防线,部队必须撤退才能避免一场灾难。
此刻的希特勒没有更好的办法,他已经无法找到既不撤退又能解决罗斯托夫问题的人,于是他向赖歇瑙做出让步,撤退,交出征服不久的罗斯托夫,尽管这貌似是一次“弹性后撤”,德军依然掌握着顿涅茨工业区的大部分区域,而且由于及时的后撤并没有演变成一场德军的灾难,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不仅是德军南方集团军群第一次遭受严重的挫折,而且也是苏德战场上德军第一次失败的军事行动。
相关资讯
补充资料:德国国防军南方集团军群各时期兵力构成
喜欢二战德国部队资料的朋友可以点个关注,未来这个小小的头条号会成为二战德国军队各部队资料最详细的资料库。东线南段,正在渡河的德国军队一、相关资料索引Hee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