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韫长篇小说《海与土》:对历史和现实的一次深度思考
“在周韫的笔下,那些过往的历史,如浮光掠影一般,却又充满了一种令人不安的‘陌生感’。”
刊于2024年12月12日文学报
人的记忆往往是潜在的,对于有些人来说,时间久了,记忆便淡忘了,但对于有些人尤其是作家来说,无论时间如何流逝,只要自己有所准备,似乎随时可以激活并迎接记忆。记忆在时间的长河中,通过情感、经验的转场从一种潜在状态变为现实或者理想状态,直至转化为一种小说形态。它在作家的笔下变得愈来愈清晰,呈现出极为生动的生命色彩,以至于让我们模糊了知觉和认识。在我看来,小说最深的根仍然是和过去相连,而过去一定会和现实形成某种不可回避的映照,并共同形成一段崭新的记忆。小说就是对这一记忆的揭示,是记忆中生命经验的不断重建,而揭示和重建的过程,对于作家来说,就是一个做梦的过程,一个思考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看,《海与土》是周韫做的一个梦,也是她对历史和现实的一次深度思考。
《海与土》讲述的是东部沿海滩涂上发生的历史和现实故事,并夹杂着鲜明的传奇色彩。在周韫的笔下,那些过往的历史,如浮光掠影一般,却又充满了一种令人不安的“陌生感”。她试图通过记忆和经验为那些历史中的人治愈创伤、弥补缺憾,并恢复那已然破碎、沉沦的生命形式,以此来构建传统和现代之间的某种内在联系。在这片汪洋肆意的海洋里,在这块不停淤长的土地上,那些历史中的人和事,如潮水般涌动着灰色的浪花,他们是未被遗忘、未被轻视的过去,并在周韫所铺展的想象下,像孤岛一般显现出来。
周韫笔下的历史具有两面性,一面是静止的历史,它植根于时间和空间的深处,一切的书写都是为了致力于保存,保存文化、保存生活、保存记忆,一面是流动的历史,它植根于生活和生命的内里,围绕着这一切的是想象和创造,是再现和批判,这样的历史代表了和遗忘的对抗,它显现的既是历史自身的危机,也是历史中人的命运。和危机、命运一起呈现的,还有不可回避的现实。因此,小说中除了这条历史的线索,还有一条现实的脉络。海上风电、候鸟迁徙、渔民养殖,共同构成双面历史之外的宏阔现实图景。周韫写的是一个地方的现实,但这种未曾刻意强调的“地方性”不是供读者品用的文化手册,她是通过一个地方看人看世界。她所要展现的,也并不是一个地方的某个时期、某个人物,而是对生命之现实可塑的一种思想隐喻。
历史和现实之外,是让人惊心动魄、令人荡气回肠的传奇性。不管是历史叙事中新四军女兵的曲折经历,还是现实叙事中美丽渔家女的火并故事,既令人猝不及防,又让人大呼过瘾,以此来看,周韫是深谙小说的叙事和结构之道的。周韫把历史和现实都变成了“传奇”的一部分,以讲故事的方式将历史和现实戏剧化,由此便也充当了一个叙事的“观察者”和“承受者”。但周韫所关心的,一定不是那僵化而刻板的历史事实,而是这事实之下所隐匿的杂乱无章的“故事”,以及和这些故事息息相关的生活与生命。她更无意于像文献一样纠结于历史的“真实”,而是以自身的记忆和自己的生命经验去重建一种想象的生活。
在《海与土》中,周韫将历史的内涵、现实的变动、人物的命运表现得紧凑而准确,我们能感受到大海的深阔和土地的宽广所带给人的那种无尽的命运的可能,一切的悲伤流转,既有限又无限,我们也由此在小说的叙事罅隙中感受到一种更大的“空间感”,这是独属于周韫的另一阙烟火人间。也是在这巨大的空间和人间里,周韫为我们呈现了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坚韧命硬、性格磊落的六姑娘,命运多舛、不见所踪的新四军女侦察员刘兆颖,烈士遗孤、点子大王时金伴,不惧命运、生命惨淡的阿珍,有情有义、有勇有谋的顺然,等等,都在周韫的笔下站立了起来,他们的性格也不见得多么复杂深刻,但每每能见出作者在这些人物身上的情感投射和思想见识。
小说说到底还是语言的艺术,而好的语言无疑是小说的根本。周韫具有一种敏锐的语言才华,这种才华加之她长期从事新闻宣传之下那种文字的考究,水到渠成地产生了一种独特的审美风格。周韫善于用短句,而短句既干净凝练,又铿锵有力。试举一例:“汐的声音漫过滩涂上到处野长着的猩红海蓬子。夜色中雁鹅子藏在暗处凄厉地一声接一声地叫。冬季小汛,它不出乎堤囿,夏秋季就不一样,完全两样了,不时越过海堤。从堤坡下来的时候,汐的声音不再是小语,絮语,而是哗语,一下子嗓门大了,长了脚似的。”两字、三字、四字……句的变化带来语言的间奏,和情感的变奏。也因了这短句的形式,而将那悲伤的情绪做了有限的节制,而非无限地延长。
在《海与土》中,这种语言的才华还体现在比喻的运用上。比喻是灵感的瞬间迸发,是一个作家的心灵对复杂世界最敏锐的情感反馈。周韫擅于运用比喻。“它的八爪细硬,就像是八根针,在绗一床虚虚松松的大棉被。”“宝财一日三餐酒,酒上了脸,像个红头虫。”“簇在一块的星,像透明冰片。”如此种种,在小说中比比皆是,这些形象而多姿的比喻,一方面提升了小说语言的质地,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小说整体的“文学感”,使得小说叙事在历史和现实的穿梭中、在现实和传奇的交错中,呈现出一种具有“现代”品质的审美趣味。
苏珊·桑塔格说:“我发现写一部植根于以往的小说是令人愉快的。”我想,写作《海与土》的周韫也一定有着类似的或者共通的愉快,那些沿海滩涂上的故事,是她记忆的过往,是她魂牵梦绕的往事再现,这没有任何编年的叙事,在跳出了时间的重负之后,通过自身无限度的繁衍,完成了一次幸运而绝对的重构。
稿件编辑:何晶 新媒体编辑:张滢莹

原创历史和小说是有区别的,所以,我们不能把《三国演义》当历史读
历史是过去真实发生的事件,它的脉络和逻辑是有一定规律性的,因此历史具有一定的客观性。然而,每个人对历史的认知却是主观的,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经历和视角对历史做出不同的理解,就像“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历史的感知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会有所不同,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会将历史比作一位可以任人装扮的小姑娘,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
然而,历史本身并不会随便被改变。无论人们是否理解历史,历史的事实都存在那里,不可随意篡改。历史允许人们对它有不同的解读,但它本身却是不容篡改的真实存在。
在中国,有一部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极为著名。这部小说深入人心,许多人甚至将其作为三国历史的真实写照,这从侧面体现了这部小说的影响力和成功。但也反映了许多读者对历史的理解仅停留在娱乐层面,缺乏深度的思考和研究。正因如此,《三国演义》深刻影响了三国历史的解读,使得许多历史事件的理解变得复杂。作为一位历史创作者,尽可能客观地呈现历史的真相,成为一种责任。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如关羽的忠义、孔明的智慧、刘备的仁爱、曹操的奸诈、张飞的勇猛、黄忠的老当益壮、赵云的英勇等,都已经成为深入人心的文化符号。这些刻画深入人心,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对于忠诚、智慧、勇气等的向往。因此,要以真实、客观的方式去呈现三国的历史,不仅需要能力,更需要极大的勇气。因为在重新审视这些人物时,我们可能不得不推翻长期以来被接受的观念,即便这些观念是美好的。
尽管梳理三国的历史脉络很难,但我们依然应该坚持,砥砺前行。回顾三国历史,虽然是一个庞大复杂的体系,但通过坚实的步伐,我们一定能够逐步理清。通过脚踏实地的创作,我们能更接近历史的真相。
若论中国的历史小说的巅峰之作,《三国演义》无疑是当之无愧的王者。它在人物塑造和故事情节的编织方面,确实独树一帜。对于每个中华儿女来说,如果对书中的人物和经典桥段一无所知,那是多么不合时宜。如今,《三国演义》不仅是小说,更是中华文化中的一部分。诸葛亮成了智慧的象征,关羽则成了忠义的化身,他们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在世界范围内,大家都为其敬仰。
然而,也有些人开始提出疑问,认为诸葛亮和关羽的许多事迹是经过夸大甚至虚构的,并拿其他人物如郭嘉、许褚等与他们进行对比,试图拆除这些人物的神话。实际上,虽然诸葛亮和关羽在《三国演义》中被一定程度上理想化,但正因为他们的杰出才能与不朽的贡献,他们才能够成为文化符号。他们之所以能够流传百世,成为历史长河中的闪亮明星,离不开他们真正的卓越能力和不朽功绩。
历史上的诸葛亮和关羽都是真正的英雄,他们不仅凭借卓越的智慧和忠诚立下赫赫战功,而且他们的品质和事迹也在历史中熠熠生辉。只有那些具备非凡人格和卓越能力的人,才能够成为永远传颂的文化象征,成为历史的伟大符号。
《三国演义》最伟大的地方之一就在于,它塑造了一些深入人心的文化偶像。它不仅通过生动的人物描绘,让这些人物的形象深入人心,也通过情节的巧妙设计,使这些角色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诸葛亮代表了中华儒家文化的智慧与人格的极致,关羽则承担着忠义的旗帜。小说的影响力如此巨大,以至于这些人物和精神早已超越了小说本身,成为了文化的象征。
然而,我们也必须意识到,《三国演义》虽然是一部伟大的历史小说,但它毕竟只是小说,无法完全代表历史。小说通过戏剧化的手法创造了许多令人难以忘怀的情节和人物,但真实历史中,有些事物的表现方式与小说中的描述有所不同。
例如,关羽的诸多壮举如“斩将报恩”、“千里走单骑”等,虽然在《三国演义》中令人惊叹,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许多情节并不完全符合真实的历史。关羽并没有经历五关斩六将这样的战斗,许多被小说渲染的情节,并非历史事实。但这些都不影响关羽作为一位忠诚与能力并存的英雄形象,因为他在历史中确实是一位非常杰出的将领,忠义与勇敢让他成为了不朽的文化符号。
《三国演义》通过虚构和夸张的手法,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精彩纷呈的故事,但它依然保留了某些历史的核心要素,使得整部小说充满了活力和魅力。小说中的人物虽然被理想化,但背后的真实性和人物的内在价值,是无法掩盖的。
因此,我们在享受《三国演义》带来的文化魅力时,也应当保持对历史的尊重与理解。历史与小说不同,真实的历史是无法随意改变的,而小说则可以通过艺术加工,创造出更加生动和动人的故事。
原创历史和小说是有区别的,所以,我们不能把《三国演义》当历史读
历史是过去真实发生的事件,它的脉络和逻辑是有一定规律性的,因此历史具有一定的客观性。然而,每个人对历史的认知却是主观的,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经历和视角对历史做出不同的理解,就像“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历史的感知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会有所不同,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会将历史比作一位可以任人装扮的小姑娘,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
然而,历史本身并不会随便被改变。无论人们是否理解历史,历史的事实都存在那里,不可随意篡改。历史允许人们对它有不同的解读,但它本身却是不容篡改的真实存在。
在中国,有一部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极为著名。这部小说深入人心,许多人甚至将其作为三国历史的真实写照,这从侧面体现了这部小说的影响力和成功。但也反映了许多读者对历史的理解仅停留在娱乐层面,缺乏深度的思考和研究。正因如此,《三国演义》深刻影响了三国历史的解读,使得许多历史事件的理解变得复杂。作为一位历史创作者,尽可能客观地呈现历史的真相,成为一种责任。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如关羽的忠义、孔明的智慧、刘备的仁爱、曹操的奸诈、张飞的勇猛、黄忠的老当益壮、赵云的英勇等,都已经成为深入人心的文化符号。这些刻画深入人心,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对于忠诚、智慧、勇气等的向往。因此,要以真实、客观的方式去呈现三国的历史,不仅需要能力,更需要极大的勇气。因为在重新审视这些人物时,我们可能不得不推翻长期以来被接受的观念,即便这些观念是美好的。
尽管梳理三国的历史脉络很难,但我们依然应该坚持,砥砺前行。回顾三国历史,虽然是一个庞大复杂的体系,但通过坚实的步伐,我们一定能够逐步理清。通过脚踏实地的创作,我们能更接近历史的真相。
若论中国的历史小说的巅峰之作,《三国演义》无疑是当之无愧的王者。它在人物塑造和故事情节的编织方面,确实独树一帜。对于每个中华儿女来说,如果对书中的人物和经典桥段一无所知,那是多么不合时宜。如今,《三国演义》不仅是小说,更是中华文化中的一部分。诸葛亮成了智慧的象征,关羽则成了忠义的化身,他们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在世界范围内,大家都为其敬仰。
然而,也有些人开始提出疑问,认为诸葛亮和关羽的许多事迹是经过夸大甚至虚构的,并拿其他人物如郭嘉、许褚等与他们进行对比,试图拆除这些人物的神话。实际上,虽然诸葛亮和关羽在《三国演义》中被一定程度上理想化,但正因为他们的杰出才能与不朽的贡献,他们才能够成为文化符号。他们之所以能够流传百世,成为历史长河中的闪亮明星,离不开他们真正的卓越能力和不朽功绩。
历史上的诸葛亮和关羽都是真正的英雄,他们不仅凭借卓越的智慧和忠诚立下赫赫战功,而且他们的品质和事迹也在历史中熠熠生辉。只有那些具备非凡人格和卓越能力的人,才能够成为永远传颂的文化象征,成为历史的伟大符号。
《三国演义》最伟大的地方之一就在于,它塑造了一些深入人心的文化偶像。它不仅通过生动的人物描绘,让这些人物的形象深入人心,也通过情节的巧妙设计,使这些角色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诸葛亮代表了中华儒家文化的智慧与人格的极致,关羽则承担着忠义的旗帜。小说的影响力如此巨大,以至于这些人物和精神早已超越了小说本身,成为了文化的象征。
然而,我们也必须意识到,《三国演义》虽然是一部伟大的历史小说,但它毕竟只是小说,无法完全代表历史。小说通过戏剧化的手法创造了许多令人难以忘怀的情节和人物,但真实历史中,有些事物的表现方式与小说中的描述有所不同。
例如,关羽的诸多壮举如“斩将报恩”、“千里走单骑”等,虽然在《三国演义》中令人惊叹,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许多情节并不完全符合真实的历史。关羽并没有经历五关斩六将这样的战斗,许多被小说渲染的情节,并非历史事实。但这些都不影响关羽作为一位忠诚与能力并存的英雄形象,因为他在历史中确实是一位非常杰出的将领,忠义与勇敢让他成为了不朽的文化符号。
《三国演义》通过虚构和夸张的手法,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精彩纷呈的故事,但它依然保留了某些历史的核心要素,使得整部小说充满了活力和魅力。小说中的人物虽然被理想化,但背后的真实性和人物的内在价值,是无法掩盖的。
因此,我们在享受《三国演义》带来的文化魅力时,也应当保持对历史的尊重与理解。历史与小说不同,真实的历史是无法随意改变的,而小说则可以通过艺术加工,创造出更加生动和动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