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二月河的创作仍在为当下历史小说写作提供思路
2025年1月7日上午,由长江文艺出版社主办的“二月河文学创作四十年纪念暨历史小说写作趋势研讨会”在北京湖北大厦举行。
活动中,与会嘉宾围绕二月河先生及其作品,以及其对当下历史写作的影响等话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与讨论。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白烨回忆了二月河文集出版过程中的点滴往事,特别是初次读到《雍正皇帝》时的震惊与兴奋。他表示,二月河先生的作品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与历史意义,其独特的叙事风格、深刻的人物刻画以及对历史事件的精准把握,使其作品在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历史学家林乾从历史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二月河先生作品中对历史事件的处理与呈现方式,认为其作品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巧妙地融入了文学创作的想象与艺术加工,使得历史事件更加生动、鲜活,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与吸引力。同时,林乾还指出,二月河先生的作品对当下历史写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提醒我们在进行历史创作时,既要注重历史的真实性,又要兼顾文学的艺术性,力求做到二者有机统一。
第六届茅盾文学奖得主柳建伟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探讨了二月河先生作品中的人物塑造与叙事技巧。他认为,二月河先生在人物刻画方面具有独到的见解与高超的技艺,能够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生动的语言表达以及丰富的情感变化,将人物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同时,柳建伟还指出,二月河先生的叙事技巧也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其作品常常采用多线索交织、时空交错等叙事手法,使得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贺绍俊认为在纪念二月河文学创作四十年之际,探讨历史小说写作趋势具有重要意义。二月河的历史小说具有突破性,开创了历史小说的新局面,成功地将雅俗两条河流汇聚一起。他以正史为骨架,以野史、杂史和民间传说为血肉,创作出雅俗共赏的作品。其小说的“雅”体现在深刻的思想主题和独特的帝王观上,将帝王作为活生生的人来写。对于当前历史小说的新趋势,他希望未来的历史小说写作能借鉴二月河的经验,实现传统历史小说与网络历史小说的优势互补,推动历史小说的繁荣发展。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陈福民表示,二月河的历史小说对中国文化史和小说史具有重要意义。在当代中国社会,历史写作曾受意识形态影响,如《朱元璋传》《李自成》等需呼应农民起义的正确性。但是,二月河的创作使中国当代历史写作获得解放,他关注的是中国从皇宫到民间的政治生活,这是过去历史写作中缺失的部分。他首次认真处理了中国人的历史政治生活,以三位帝王为媒介,呈现了完整的政治生活图景,揭示了被遮蔽的朴实政治生活,为中国历史写作做出了重要贡献。他通过对满清帝王的书写,全面展示了中国人的政治生活,包括军事、经济、人情世故、文化等方面,对少数民族、对中国华夏文化的贡献及帝王人物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给予了正面评价,具有教育意义,是值得学习的。
武警电视艺术中心原主任丁临一认为,二月河及其作品的影响力一直存在,从未远去。他通过作品展现了康、雍、乾三代帝王的开创性贡献,以及清朝在领土、人口、文化等方面的巨大成就,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同时他认为二月河先生的作品具有时代性,反映了大国治理的艰难与复杂。他坚守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默默守护中华文化的传统。
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副主任李朝全表示,历史小说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月河是当代历史小说的杰出代表,其作品深受读者喜爱,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社会影响力。当前,历史小说的发展前景广阔,大量史料被挖掘整理,古籍文献数字化、大数据等技术让读者能接触到丰富资源;考古新发现为创作提供新素材。同时,历史观念的刷新迭代为历史小说创作带来新视角和可能性,需用新的历史观、价值观和叙事方式重塑历史。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杨庆祥认为,二月河的创作与时代背景紧密相关,其作品诞生于1984年以后,正值中国思想转向的关键时期。《康熙大帝》《雍正王朝》等作品,尤其是1992年的《雍正王朝》反映了当时对盛世历史的正面建构,契合了1990年代以来中国人对世界政治关系的思考。二月河的作品通俗易懂,深受各阶层喜爱,背后体现了当时社会对政治想象的变化。
《文艺报》副总编辑岳雯认为,二月河的小说曾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迷人的庇护所,让人们在阅读中逃离现实,获得快乐,成为一种文化功能的共享。其作品在当时纯文学追求独立性的背景下,承担了泛文学的功能,审慎嵌入现代意识形态,与社会观念紧密相连。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刘大先谈道,二月河的作品应放在历史背景下考察,其历史小说的审美与文学先锋性主潮背道而驰,但在大众层面却广受欢迎,正是契合了当时改革的主潮。其作品使清朝的帝王故事成为可不断开发的IP。同时,他提出,如何更新对清代历史的认知,对历史研究和文学研究都至关重要。
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丛治辰分享道,二月河的《雍正王朝》颠覆了传统评价中雍正的暴君形象,使其成为网红,与网络文学“四爷热”及文创产品紧密相关。其作品通过皇帝和臣民展现完整王朝叙事,实则关注人民,用古典年号描绘从流民乞丐到边疆的历史全貌,普及大国治理的复杂性。

《少年李的烦恼》:李商隐的命运迷宫
近日,“天才诗人李商隐与他的命运迷宫——《少年李的烦恼》新书分享会”在北京举办。对于本书作者马鸣谦而言,本次写作本身就是一场文化寻根,他受前辈学者陈贻焮、郑在瀛等的指引,进入李商隐这座“迷宫”,他称自己的写作“站在古典文学的延长线上”。
马鸣谦选择以小说的方式开启李商隐,全书结构包括七个类似短篇小说的篇章加一个附录。从主人公心理层面、社会活动入手,以诗人李商隐少年学道、青年应举、中晚年官场挣扎及三阶段的爱情、亲情、友情为重点,各篇章之间有时空和叙事情节的往还交织,附录部分则是李商隐友人和令狐绚的回忆,时间如同李商隐笔下的“巴山夜雨”,在小说中循环涨落。
为写作《少年李的烦恼》,马鸣谦也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包括阅读已有的国内外历史小说进行参考,例如鲁迅先生的《故事新编》、施蛰存、冯至的历史题材创作以及短篇集《中国现代作家历史小说选》等。
在活动中,几位专家与主持人各自分享了自己最喜爱的李商隐诗作。马鸣谦表示,《夜雨寄北》这首诗内含的时间模式直接启发了小说构思,因此同样采取了时间回环结构,用六个类似短篇的篇章加以连缀,后面以李商隐好友的证言作为收尾,以回望李商隐的人生,试图以此描绘出李商隐的一个全息像。
文史作家张向荣和大家进行历史小说创作的探讨。他谈起今天面向大众的历史写作,强调对于历史上的典章制度、文物建筑的考据的必要性,书写者要将现代小说与历史小说相结合,创造出真正意义上的面向现代人的严谨扎实的历史小说。谈起历史小说的现代性书写,他表示,“什么是现代性?它怎么体现在古代的人里面?这个难度非常大,因为史料也很少记录一个古人的心理描写,很少去记一个现代人可能会经历的情绪、某些情感的崩溃、虚无,或者荒诞、无聊,这样一些东西在古代史料里面相对来说,不能说绝无仅有,但确实很少能见到,但这恰恰是我们作为一个现代人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希望跟它产生接触、形成共鸣的一些点。”
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杜晓勤从历史小说谈到历史剧的创作,“我觉得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典文学精神在当代的一个很好的延续。如何打破古今隔阂,让传统文化能够熏染当代人的身心,是一个复杂又很崇高的工作。”对于小说、电影、短视频等多种方式对传统古典文化的传播,他表示,可以接触多种多样的媒介,这是生于这个时代的便利之处,然而最终要回归文本,才能领悟古典文学的真正妙处。“归根结底要重新抱朴归真,直面文本,从文字之间理解作品,理解生命”。
研讨|二月河的创作仍在为当下历史小说写作提供思路
2025年1月7日上午,由长江文艺出版社主办的“二月河文学创作四十年纪念暨历史小说写作趋势研讨会”在北京湖北大厦举行。
活动中,与会嘉宾围绕二月河先生及其作品,以及其对当下历史写作的影响等话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与讨论。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白烨回忆了二月河文集出版过程中的点滴往事,特别是初次读到《雍正皇帝》时的震惊与兴奋。他表示,二月河先生的作品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与历史意义,其独特的叙事风格、深刻的人物刻画以及对历史事件的精准把握,使其作品在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历史学家林乾从历史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二月河先生作品中对历史事件的处理与呈现方式,认为其作品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巧妙地融入了文学创作的想象与艺术加工,使得历史事件更加生动、鲜活,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与吸引力。同时,林乾还指出,二月河先生的作品对当下历史写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提醒我们在进行历史创作时,既要注重历史的真实性,又要兼顾文学的艺术性,力求做到二者有机统一。
第六届茅盾文学奖得主柳建伟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探讨了二月河先生作品中的人物塑造与叙事技巧。他认为,二月河先生在人物刻画方面具有独到的见解与高超的技艺,能够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生动的语言表达以及丰富的情感变化,将人物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同时,柳建伟还指出,二月河先生的叙事技巧也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其作品常常采用多线索交织、时空交错等叙事手法,使得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贺绍俊认为在纪念二月河文学创作四十年之际,探讨历史小说写作趋势具有重要意义。二月河的历史小说具有突破性,开创了历史小说的新局面,成功地将雅俗两条河流汇聚一起。他以正史为骨架,以野史、杂史和民间传说为血肉,创作出雅俗共赏的作品。其小说的“雅”体现在深刻的思想主题和独特的帝王观上,将帝王作为活生生的人来写。对于当前历史小说的新趋势,他希望未来的历史小说写作能借鉴二月河的经验,实现传统历史小说与网络历史小说的优势互补,推动历史小说的繁荣发展。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陈福民表示,二月河的历史小说对中国文化史和小说史具有重要意义。在当代中国社会,历史写作曾受意识形态影响,如《朱元璋传》《李自成》等需呼应农民起义的正确性。但是,二月河的创作使中国当代历史写作获得解放,他关注的是中国从皇宫到民间的政治生活,这是过去历史写作中缺失的部分。他首次认真处理了中国人的历史政治生活,以三位帝王为媒介,呈现了完整的政治生活图景,揭示了被遮蔽的朴实政治生活,为中国历史写作做出了重要贡献。他通过对满清帝王的书写,全面展示了中国人的政治生活,包括军事、经济、人情世故、文化等方面,对少数民族、对中国华夏文化的贡献及帝王人物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给予了正面评价,具有教育意义,是值得学习的。
武警电视艺术中心原主任丁临一认为,二月河及其作品的影响力一直存在,从未远去。他通过作品展现了康、雍、乾三代帝王的开创性贡献,以及清朝在领土、人口、文化等方面的巨大成就,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同时他认为二月河先生的作品具有时代性,反映了大国治理的艰难与复杂。他坚守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默默守护中华文化的传统。
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副主任李朝全表示,历史小说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月河是当代历史小说的杰出代表,其作品深受读者喜爱,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社会影响力。当前,历史小说的发展前景广阔,大量史料被挖掘整理,古籍文献数字化、大数据等技术让读者能接触到丰富资源;考古新发现为创作提供新素材。同时,历史观念的刷新迭代为历史小说创作带来新视角和可能性,需用新的历史观、价值观和叙事方式重塑历史。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杨庆祥认为,二月河的创作与时代背景紧密相关,其作品诞生于1984年以后,正值中国思想转向的关键时期。《康熙大帝》《雍正王朝》等作品,尤其是1992年的《雍正王朝》反映了当时对盛世历史的正面建构,契合了1990年代以来中国人对世界政治关系的思考。二月河的作品通俗易懂,深受各阶层喜爱,背后体现了当时社会对政治想象的变化。
《文艺报》副总编辑岳雯认为,二月河的小说曾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迷人的庇护所,让人们在阅读中逃离现实,获得快乐,成为一种文化功能的共享。其作品在当时纯文学追求独立性的背景下,承担了泛文学的功能,审慎嵌入现代意识形态,与社会观念紧密相连。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刘大先谈道,二月河的作品应放在历史背景下考察,其历史小说的审美与文学先锋性主潮背道而驰,但在大众层面却广受欢迎,正是契合了当时改革的主潮。其作品使清朝的帝王故事成为可不断开发的IP。同时,他提出,如何更新对清代历史的认知,对历史研究和文学研究都至关重要。
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丛治辰分享道,二月河的《雍正王朝》颠覆了传统评价中雍正的暴君形象,使其成为网红,与网络文学“四爷热”及文创产品紧密相关。其作品通过皇帝和臣民展现完整王朝叙事,实则关注人民,用古典年号描绘从流民乞丐到边疆的历史全貌,普及大国治理的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