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含义是什么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是克罗奇被人引用到泛滥的一句话,然而如果因此望文生义的理解为这是歪曲历史以迎合现在,错过的就不只是克罗奇,还有这篇文章和作者在希腊罗马之间上下求索的意义. 对于克罗奇这句话的解读,可以从在两个方面: 从认识论的角度可以认为,历史正是以当前的现实生活作为其参照系,这意味着,过去只有和当前的视域相重合的时候,才为人所理解.一个在自己现实生活中完全不懂的爱情魅力为何的俗物,大概不能理解克拉奥佩特拉的眼泪如何使得一个王朝覆灭.他们最多只知道有如此这般的事情,但是不能领会它们.故此可以说,一个对中国民法典的体系毫无热情的人,就不能真正懂得希腊化的罗马法学在形式理性上的成就. 从本体论来看,其含义是说,不仅我们的思想是当前的,我们所谓的历史也只存在于我们的当前;没有当前的生命,就没有过去的历史可言.所谓“当代”,是指它构成我们当前的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历史是精神活动,而精神活动永远是当前的,决不是死去了的过去.对克罗齐来说,时间本身不是独立的存在,也不是事物存在的外在条件;他只是精神自身的一部分,所以我们既不能把时间、也不能把过去看成是精神以外的事物.故此又可以说在大家看来早已消逝的古罗马的荣光,其实依然活生生存在于精神之中,存在于从萨维尼到徐国栋每一个热爱罗马法的人的精神和著述之中.只要它还影响着我们,就存在于我们之间
解析看不懂?免费查看同类题视频解析

当代文学专题
本课力图使同学们了解到:在20世纪,中国的现代性激进化与社会主义革命文学形成的互动关系;在社会与审美的紧张关系中去呈现中国当代文学的艰难的自我创造;80年代改革开放促使中国文学广泛吸收西方现代思潮后发生的深刻变化;90年代至新世纪以来的文学创新流向与多元化的错综格局。本课把握文学史主潮富有整体气势,展现出一种崭新的文学史风格。
次,有效得分为平均分值。本课程共有6次章节测验。6次测验总分36.
:要求学生在观看教学视频和阅读延伸文献的基础上,经过调研和分析,撰写书面作业。具体要求参见每次作业说明。家庭作业采取学生互评的方式评分,作业互评最少个数为 个。互评完成度的奖惩计分规则为,未参与互评的学生将获 分,未完成互评的学生将给与所得分数的 ,全部完成互评的学生将给与所得分数的 。系统默认互评下的学生作业成绩,每个得分项去掉最低最高分取平均分,然后相加。本课程一共有2
毛泽东讲话与文艺创建的美学范例
一、建国初的文学运动及新文学方向
赵树理的创作:在观念与本真的生活之间
第一次文代会及革命文学的历史确认
重写革命历史的现实依据与现代性动机
历史化的叙事与文学的品质:《红旗谱》 英雄化与革命传奇:《红岩》
情感的多样性:《洼地上的“战役”》、《红豆》与《百合花》
在自我与时代之间:困境中的自白
王蒙的寸草心:对“文革”后的独特反思
伤痕的展示:拨乱反正后的历史反思
“三个崛起”与对现实的“回答”
朦胧的明朗化:从自我到历史/时代
“地下”的状况与《今天》的诞生
自我内在化的女性话语——时尚前卫的女性写作
传统精神与审美的重建:《白鹿原》与《废都》
郑小悠《雍正》:历史小说创作的当代风格
最近,“历史和文学的碰撞、激荡与交融——《雍正:天地古今惟一啸》研讨会”在北京鲁迅文学院举办。
《雍正》是作家、学者郑小悠的长篇历史小说。她选取了从九龙夺嫡的权力变革到雍正开创事业巅峰的历史关节,以政治举措、君臣关系两条主线重现历史场景,讲述了雍正、年羹尧等近120位历史人物在“牵一发动全身”的政治环境中的命运浮沉。
《雍正:天地古今惟一啸》研讨会现场
一个刑典的小吏,可以撬动一个朝代的更迭
《文艺报》前总编辑梁鸿鹰从我国的历史小说创作传统谈起,谈道:“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积淀,厚重的历史土壤诞生了我国精彩各异的历史小说。从储位之争到君臣之变,《雍正:天地古今惟一啸》对这段历史的来龙去脉进行了重新构造,从九王夺嫡写起,这一时间节点的选择恰如其分,权力交接中折射了社会各层级的人心世态,营造了作品开场‘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氛围。在叙述手法上,作者写得含蓄克制,表面上风轻云淡、针脚绵密,实际上刀光剑影、暗潮涌动。全书围绕着雍正和年羹尧的关系,以及雍正上位后的政治举措,两条线索齐头并进,情节密而不乱,生动地还原了当时的历史场景。”
梁鸿鹰也谈道,郑小悠以靠近实际、尊重历史的底色打造文学真实,继承了中国从历史小说中知兴亡、鉴得失的优秀传统,“以实证史学为职业底线”。
中国历史研究院副研究员李鸣飞说:“作品的核心在于硬核的社科内容。”与阿西莫夫的“硬科幻小说”类似,郑小悠的小说可以看作是“硬核社科幻想类小说”,它从历史中采撷坚实的材料,然后将它们编织、合理化,普及一般人所不知道的历史知识。
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丛治辰表示,一个刑典的小吏可以撬动一个朝代的更迭。不同朝代的制度不同,会影响到具体事件的策划和安排。《雍正:天地古今惟一啸》有着大量对于典章制度、文化器物的详尽书写。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白烨表示,《雍正:天地古今惟一啸》是继二月河《雍正皇帝》之后又一部描写雍正的长篇历史小说,郑小悠聚焦于君臣之间的心理猜忌与较量以及年羹尧的浮沉命运,写活了雍正这一人物形象。
历史小说通过文学普及历史,为读者打开了一扇历史的大门。中国作家协会创联部主任彭学明指出:历史人物的命运和结局,无论是喜是悲、好坏成败,对当下的做人、做事、做官都有借鉴启迪意义。
关于学术和通俗的平衡,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柳建伟认为:历史小说中蕴含着重大的学术命题,它与现实题材的小说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前者不能违背史料、要写完整的事件。但是,正史和野史的区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大胆的虚构往往使人信服,这是小说对历史的填补。清华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周思成也认为:历史学家要写文学创作、写一部小说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只有敢于在历史研究的基础上跳出局限,转换创作主体,能创作、敢创作,才能写出人们喜闻乐见的历史小说。
在人物方面,丛治辰也指出,关于一个人的不同史料往往能呈现出人的复杂性。而人深度的内在复杂性恰恰是历史小说的价值所在。在彭学明看来,郑小悠笔下的雍正,与二月河相比,人物形象更加丰富:既有大政、德政、勤政的方面,也有“帝王心术”的铁腕、铁血和铁石心肠,还有在百姓面前的柔情和真性情。“通过用文学和文字正面迎接历史、拥抱历史、书写历史,通过文学的想象和创造以及文学的表达,使历史显得如此的生动有趣并且有味。”
在语言方面,白烨指出:“文白相兼”的叙述特色,恰好符合了历史背景应有的语言特点,展现了历史与文学的统一性。《文艺报》副总编辑刘颋也认为:“郑小悠还原了那个时代的白话文。”岳雯也指出,郑小悠的语言信息密度大,工笔细腻,运用了大量的成语、典故。这使历史小说的阅读节奏与一般读物不同,使人欲罢不能,是独属于历史小说的阅读趣味。
刘颋梳理了雍正形象在文学文化史上演变的历程:从妖魔化,到世俗化,再到一个人真正的复杂性、多样性。千百年来封建社会一路走来,人与人的悲喜并不相通,代际的压力和竞争,这是不健康的传统心态。刘颋也表示:恰恰是走到了今天的高度,才更应该将被崇拜的权力拉下神坛。我们要以客观的历史高度和立场来看待帝王心术、君臣间的心理博弈,“是其所是、非其所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