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消息 >> 正文

优秀现实题材和历史题材网络文学出版工程首批入选作品揭晓

更新时间: 2025-09-07 21:14:33

阅读人数: 739

本文主题: 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的关系

为推动网络文学提高质量、多出精品,国家新闻出版署自2020年开始实施“优秀现实题材和历史题材网络文学出版工程”,8月23日公布首批入选作品名单,《王谢堂前燕》《关河未冷》《秦吏》《我不是村官》《他从暖风来》《大茶商》《情暖三坊七巷》《樱花依旧开》《重卡雄风》9部作品入选。这些作品聚焦现实题材和历史题材,从不同视角书写伟大时代、伟大民族,在同类作品中具有代表性,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反响,体现了当前我国现实题材和历史题材网络文学创作出版的较高水准。

优秀现实题材和历史题材网络文学出版工程首批入选作品揭晓

留学题材纪录片:讲好“中国与世界”的故事

随着疫情形势总体平稳,中外留学生的双向流动逐渐回暖。跨国留学既推动了全球文化教育资源共享,也加强了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外青年知识群体的双向流动,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交融。

自1872年清政府首次官派学生赴美留学起,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异国求学,在时代风云际会中留下无数动人故事。近一个时期以来,我国纪录片工作者聚焦跨国留学,拍摄出多部产生较大影响的作品。这些作品记录留学生的生存境遇与生活点滴,直面时代发展与社会变迁,助力中国形象塑造,促进了中外情感共通。

“文以载道”是中国纪录片创作的历史和文化自觉。留学历史题材纪录片通过“记忆之场”熔铸国人的集体记忆,构建多层级精神场域,深化了观众对群体、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004年5月,5集纪录片《幼童》播出,在回到过去、忠于史实方面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它为观众保留了一系列原始画面和原声音响,丰富的史料和跨越中美两地的采访奠定了客观叙事的基础,从而把观众带回100多年前的美国,和一群孩子共同穿行久远的岁月,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栩栩如生地重现在观众面前。与之类似,《踏寻先辈的足迹》《百年留学》《留法岁月》等回溯我国留学历史的纪录影像,从重大事件到个体命运,从历史烟云到生存百态,展现了特定时代下留学青年的爱国热忱与民族精神。《踏寻先辈的足迹》讲述了周 恩来、秋瑾、梁启超、宋教仁在日本留学期间发生的故事,重温了先辈们海外求知的峥嵘岁月。《百年留学》从中国近代史上首位留美学生容闳讲起,一直到当下的海归群体,全景式描绘了中国学生海外留学的发展历程。《留法岁月》真实再现百年前1800多位留法勤工俭学的中国学子在法国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讲述了他们寻求救国救民之路的过程。

叩问并重新阐释历史,挖掘留学历史的当下价值与意义是这些纪录片的主旨。它们串联起民族的过去、个体的当下以及未来的希望,用虚实影像激活了人们的感性体验。

当今世界,无论是中国学生渡洋求学,还是外国青年来华学习,当一个个留学生置身迥然有别的异国生活场景时,心理、情感和思想难免受到冲击,留下无数难忘的瞬间。纪实影像的魅力主要缘自表现对象是“人”,从普遍人性、日常视角关注个体的生死爱恋、悲欢离合、奋斗希望,打破民族、国界、肤色的区隔,触发心灵相通、休戚与共的共情效应。

在讲述当代留学故事的纪录片中,《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我的留学故事》《巴黎只是一个开始》《我们》《WE留学生》《一次远行》等直面时代发展与社会变迁,多侧面展现当代海外留学生的生存境遇、生活图景与生动实践。1999年播出的《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曾引发广泛关注。这部纪录片由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拍摄完成,用4年时间记录了300多个人物的点点滴滴,讲述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赴日留学生的真实生活与心路历程。《我的留学故事》中的16位主人公以第一人称自述的方式,呈现了他们在国外学习生活的千姿百态,反映出留学生活的丰富多样。《WE留学生》以美国名校的本科留学生为记录对象,探讨并关注赴美留学生在学习、文化融入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和挑战。近期值得关注的是腾讯视频出品的《一次远行》,它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交互性,在网络平台征集故事线索、寻求拍摄对象,最终5位中国年轻人在4个国家组建远程合作团队,进行了历时16个月的跨国记录,讲述了散落在世界各地的中国留学生在困局中寻找光亮的故事。

这些现实题材留学影像把握时代脉动、紧扣时事热点,以纪实风格展现个体的真挚情感、真实奋斗、真切体验,因其具有的烟火气和情感温度,让中国留学生的异国生活图景充满独特魅力。这些真诚而质朴的日常影像,呈现了海外学子面对困难与挑战时的彷徨和勇气、泪水与欢笑,因人心相通而被世界观众所接受。

对于当代中国来说,更重要的是把中国故事讲给世界听。无论历史题材还是现实题材的留学影像,创作主体和表现对象均为中国人,是一种“自塑”形象。在国际传播语境中,单一的叙述主体、“自塑”形象的说服力往往要打折扣,这就需要打破“我说你听”“我讲我的故事”的创作惯性。在这个意义上,留学纪实影像的另一个对象——在华留学生,应当更受关注。

在中国的视听媒体上,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娴熟地运用中文进行交流沟通。他们不仅乐于与中国观众分享自己国家的习俗、美食,也常常讲述对中国认知的变化和在中国生活的感受。这些在华留学生“他述”视角的中国故事与“他塑”视角的中国形象,借助互联网传播到世界各地,触达了不同国家观众群体,拓展了中国形象的传播渠道。可以想见,这些知华友华的留学生毕业后,无论回国还是去其他国家工作,都让他们讲述的中国故事在国际传播场域中更有力量。一些外国留学生参与了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他们深入城市乡村,就非遗传承、生态保护、乡村振兴、科技创新、城市发展等热点议题拍摄纪录片,讲述了他们眼中不一样的中国故事。

时至今日,中国已成为国际留学生的主要生源国,外国来华留学生也日益增多。让世界愿意听、听得懂中国故事,继续深度开掘和传播留学题材纪实影像是重要途径之一。在网络视听传播力和影响力越来越大的时代,留学题材纪实影像凸显了跨地域、跨国别、跨文化传播的优势,在讲好“中国与世界”的故事方面还有深入挖掘的巨大空间。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艺术学院副院长)

学习《决定》每日问答

新华社北京10月14日电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这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推动我国文艺事业从“高原”跃上“高峰”的重要举措。

文艺创作生产是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没有优秀作品,其他事情搞得再热闹、再花哨,那也只是表面文章,是不能真正深入人民精神世界的,是不能触及人的灵魂、引起人民思想共鸣的。”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和激励下,我国在文学艺术各领域创作取得丰硕成果,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同时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文艺创作生产依然存在有数量缺质量、抄袭模仿、千篇一律、低俗庸俗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就是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结合、抓作品和抓环境相贯通,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造就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进一步推动我国文艺事业从“高原”向“高峰”跃升。

在理解这一要求和推动实施中,需要着力把握好以下3个方面。

第一,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工作机制。加大各级政府对文艺创作生产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切实用好文化领域国家基金和专项资金,落实相关优惠政策,为广大文艺人才和文艺工作者创作生产提供税费减免、资金扶持、场地设施服务、活动组织管理等便利和支持。办好文学周、电影节、艺术展、文艺汇演等各类展演活动,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各类媒体渠道,为优质文艺作品提供更多集中展示平台。强化各级文联、作协系统服务保障职责和功能,帮助广大文艺人才和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开展创作实践活动,经常性进行交流研讨,提高文艺创作生产能力和水平。加强版权保护和开发利用,打击盗版侵权行为,保护文艺创作生产者合法权益。

第二,改进文艺创作生产引导工作机制。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引导广大文艺人才和文艺工作者自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民族的文艺精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完善对各类文艺企事业单位和团体的考核评价机制。加强文化领域职业道德建设和行风建设,加强和改进文艺评论工作,建强管好各类文艺阵地和文化创作生产传播平台,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深化影视业综合改革和文娱领域综合治理,加强对明星代言行为、违法失德艺人的规范管理,引导和规范网络直播等健康发展。健全“扫黄打非”长效机制。

第三,改进文艺创作生产组织工作机制。完善文艺创作生产规划,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发挥重点选题、重大项目引领带动作用,抓好重大现实题材、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新时代发展题材、国家重大战略题材、爱国主义题材、青少年题材、军事题材的创作生产,建立重点创作项目跟踪推进机制,加强全流程质量管理。抓好源头原创,推动好的文学作品向剧本转化,推出更多优秀的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做好各类文艺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培养工作,加强对新文艺群体的引领和组织,把各方面各领域文艺人才聚集到党和国家的文艺事业中来,建设阵容强大的文艺工作者队伍。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