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书房的名字有哪些
1、惜抱轩:清代桐城派古文学家姚鼐的书斋名;2、梦溪园: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文学家沈括的书斋名;3、书巢: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书斋名;4、本穴世界:宋末诗人郑思肖的书斋名;5、梅花屋:元代画家、诗人王冕的画室名;6、项脊轩:明代文学家归有光的书斋名;7、七录斋:明代文学家张溥的书斋名。
书房是供人阅读、写作和学习的地方,因此书房采光很重要,光线过于明亮、昏暗睛都不行,容易让眼睛疲劳,影响视力。所以装修设计时,书房位置要能够采到自然光,但不能被太阳直射,而夜晚时,可以放一盏别致、亮度适中的台灯能够提高学习效率。
书房的位置要选在一个不易被打扰的地方,阁楼、角落比较合适,环境安静,不与其它空间交集。
在书房的环境要给人一种心思沉静感觉,所以装修时,可以利用冷色调,这种色调更有助于人的心境平稳、气血通畅,对于人的学习工作也有帮助。
在选择书房家具时,要注意书房家具的造型、质量和色彩,要考虑整体布局,能够切入进书房的气氛。
书房装修设计时也可以多放些精美的绿植,因为绿色植物能让空间富有生命力,营造优雅的环境,而且它有助于舒适缓解精神。不过,书房绿植的选择也有讲究,书房适合摆放一些小盆景,如:松柏,铁树、常绿等植物。

坊巷荐书之《朱紫名坊》
福州古称“东南巨丽”,“海甸都会”四面环山、水网密布,有着2200多年的建城史。历史上,福州城池经过多次扩建或再造,到了唐代,罗城初建,朱紫坊紧依罗城南面,座落于城市中轴线旧宣政南街之东,近附府城南门,成为全国中心城市中保留最为完好的历史街区之一。
《朱紫名坊》为闽都文化研究丛书。该书以严谨、优美的语言,搭配历史资料图片,从坊巷成名、邹鲁遗风、明贤事迹、古建遗珍、艺文雅韵、坊间旧事、市井遗俗、余事八个章节,对朱紫坊的文物古迹、历史人文、民间信俗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生动的阐述,将朱紫坊历史文化街区在岁月沉淀中的发展演变与文脉传承真实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朱紫坊位于八一七北路的安泰河南侧,与津泰路隔河相对,旧名“达善境”,地名“新河”,又号“三桥”,形成于唐代,得名于宋代,距今已有千余年历史。
朱紫坊内的安泰河,为唐末五代时期,王审知修建罗城时新凿的护城河。因河上建有三座桥,初名“三桥巷”。到了宋代,坊内朱敏功兄弟四人皆登仕榜,朱紫盈门,故称“朱紫坊”。
朱紫坊一带,自宋代至近代均是福州的文化教育中心。历史上,这里是福州文化教育机构最为集中的区域。
从唐代起,李椅任福建观察使,首先将州学移建于此(今文庙地)。唐末五代时期,王潮、王审知在此地设置四门学。宋太平兴国中,建立孔庙。宋代至明代,设置试院,招纳八闽各地举子参加乡试。
延安中学(清代·提督福建学院署)
清代,管理全省教育行政的机构——提督福建学院署设于此地。近代以后,办起了新式学堂、学校,在继续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引进了现代科学技术知识。
因此,这一地段历来文风鼎盛,奠定了朱紫坊作为福州文化教育中心的地位,代代延续文脉,继承文化传统。
朱紫坊街巷分布图(20世纪七十年代)
朱紫坊是一个历史名人的摇篮,其中尤以文教、科技和军人最为著名。他们的故居,至今大多尚存。如:经典古典园林芙蓉园、萨氏民居、陈兆锵故居 ...
走进朱紫坊的小巷,恍若走进近代历史博物馆,今人回味悠长。这里名贤的功勋业绩,曾经感天动地。这里良人的嘉言懿行,散发出智慧的光芒和理性的芬芳,至今仍启迪来者,激励后昆。
萨家大院,约建于明末清初,清道光年间已归萨氏。同治王申年(1872)入闽萨氏第一支长房第16世孙萨多荣再次扩建石花园,并买园添建小筑。萨子安有11个儿子、18个孙子、10个孙女,其后多彬雅才俊之士,如:中山舰 长、抗日英雄萨师俊、国立厦门大学第一任校长、物理学家萨本栋、化学家萨本铁等。20世纪20一40年代,海军宿将萨镇冰曾先后三次应宅主萨君豫之邀入住此宅花厅。
芙蓉园又称芙蓉别岛,是福州著名的古典园林。花园巷、花园弄、花园街都因其此而得名。旧为三山南馆,同为文人雅士经常宴乐会集之所。其主座原是宋朝参知政事陈韡的芙蓉别馆,因遍植芙蓉故名之。明朝著名诗人傅汝舟、内阁首辅叶向高、湖南布政使龚易图等名人也曾居住于此。
陈兆锵曾任定远舰总管轮、江南造船所所长、福建船政局局长等职务。其故居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是清代闽县县学教谕住宅。民国10年(1921)前后,由陈兆锵购置并重建。该宅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坐北朝南,四面围墙,两座相邻,是当年法海路最大的宅院。一进花厅面阔三间、进深二间,一厅两房。二进为西洋风格五间排,二层木构楼房,极具特色。
朱紫坊街区历史悠久,其文化是古代雅俗文化的完美结合。这里既是历代名贤修学养志、退隐悠游之所,又是文人雅士聚会结社、吟咏酬唱之场。既是市井繁华之区,又是隐者幽居之地。这里儒学教育设施完备,宗教、民间信仰兴盛,民俗活动形式多样。
自古以来,朱紫坊拥有众多的文物古迹(园林建筑、传统民居、古代教育设施、民间信仰祠庙、名仕乡贤纪念建筑),历史名人活动与宗教民间信仰相延不绝。这里文物保护单位与文化名人关系密切,历史建筑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甚高。
《朱紫名坊》一书,对于了解和研究福州历史文化具有重要价值,是一部极具影响力的著作。
卢美松,1944年9月出生,福建省福州市人,著名文史学家。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曾任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副主任、编审,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长,现为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北京大学福建校友会会长,福州市政协智库顾问,闽都文化研究会评审委员会首席顾问。长期从事福建地方志编修、历史文化研究以及历史名人著述的搜集、整理和出版工作,已出版《福建文史丛书》及其他著作百余种。
部分图文来源网络、乐乐、《朱紫名坊》
中国古代十大医学名著,除了本草纲目你还知道几个?
医学名著一定是历史悠久,流传古今的,中医作为世界医学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保存了众多的医学名著,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中国古代十大医学名著,看看你知道几个!
《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大约成书于战国时期到西汉的500年时间。其分《灵枢》、《素问》两部分,共计九卷,此书是最早出现记载医学的书籍,它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伤寒杂病论》为汉代“医圣”张仲景著,成书约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伤寒杂病论》是集秦汉以来医药理论之大成,在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古典医著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历代医家对之推崇备至,是后世业医者必修的经典著作。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托名“神农”所作,实成书于汉代,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已知最早的中药学著作。
《神农本草经》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以三品分类法,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神农本草经》记载了365种药物的疗效,多数真实可靠,仍是临床常用药;它提出了辨证用药的思想,所论药物适应病症能达170多种,对用药剂量、时间等都有具体规定,这也对中药学起到了奠基作用。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又称《八十一难》,是中医现存较早的经典著作之一。成书约为战国时期,传说为战国时期秦越人(扁鹊)所作。
《难经》之“难”字,有“问难”或“疑难”之义。全书共八十一难,采用问答方式,探讨和论述了中医的一些理论问题,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机、营卫、腧穴、针刺、病证等方面。
《针灸甲乙经》是现存最早的一部理论联系实际的针灸学专著,成书约在公元282年。
一共12卷,128篇。前面6卷只要论述了基础理论,后面6卷主要记录了各种临床疾病治疗。详述地记录了各部位穴位的适应证和禁忌、针刺深度与灸的壮数。
《脾胃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作者是李杲(东垣),成书约在公元1249年,共3卷,本文引用了大量的《内经》原文来阐述脾胃论的主要观点和治疗方药。补中易启堂、调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升阳散火汤等至今为临床所习用。
本书原名《肘后救卒》,计三卷,东晋葛洪所著。今本《肘后备急方》共八卷,其内容主要是一些常见的病证的简便疗法,包括内服方剂、外用、推拿按摩、灸法、正骨等一些十分实用的内容。
《肘后备急方》一书,对古代几种传染病作了细致的描述,在世界传染病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刘涓子鬼遗方》据说是晋末的刘涓子在丹阳郊外巧遇“黄父鬼”时所遗留的一部外科方面的专著,今本存五卷,原书又称《神仙遗论》、《痈疽方》,经北齐龚庆宣整理后,成今本《刘涓子鬼遗方》。
《鬼遗方》是一部痈疽症的专著。此外,还涉及金疮、瘀血、外伤治疗,包括止痛止血,取出箭镞等等,全书计载方140余首,其中治疗金疮外伤跌仆的方子共计34首;对痈疽的辨证论冶,尤其详尽,可称为现存我国最早的一部外症痈疽及金疮方面的专著。
《本草纲目》(成书于公元1578年)是明朝医学家李时珍30余年心血的结晶。
全书共有190多万字,共五十二卷,收载药物60类,计1892种(其中李时珍新增加374种),附药图1000余幅,并载附方10000余。
它是几千年来祖国药物学的总结:不论严密的科学分类,或是它包含药物的数目之多,都远远超过古代任何一部本草著作。
《洗冤集录》又称《洗冤录》,是宋朝法医宋慈所著,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著作,它比国外最早由意大利人菲德里写的法医著作要早300多年。
《洗冤集录》总结了历代法医的宝贵经验,内容非常丰富,记述了人体解剖、检验尸体、勘察现场、鉴定死伤原因、自杀或谋杀的各种现象、各种毒物和急救、解毒方法等十分广泛的内容。
中国地大物博,人杰地灵,出现了很多非常伟大的人物,他们留给后代许多经典,其价值不可估量,在人类历史上也是璀璨夺目,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除了上面列举的经典外,还有什么经典,欢迎大家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