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消息 >> 正文

古人关于读书的论述

更新时间: 2025-09-08 12:25:28

阅读人数: 230

本文主题: 古代的四大禁忌书

一、中国古代人对读书价值的理解

中国古代就有重读书的良好风尚: 认为读书可以益智:“书尤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汉代刘向);读书可以怡情:“鱼离水则身枯,心离书则神索”(《格言联壁 学问类》);读书有利于提高写作水平:唐代诗圣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可以提升气质,宋代苏轼:“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是一种生活情趣:宋代赵明诚、李清照夫妇“赌书消得泼墨香”;读书还可以求取功名利禄:宋真宗赵恒《劝学书》云:“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除了古人提出的以上种种读书的裨益,读书对于学校的老师和学生而言,还有两项不容忽视的作用:“明志”、“润德”。

读圣贤书如与圣人对话。唐皮日休诗云:“高斋晓开卷,独共圣人语。英贤虽异世,自古心相许。”读一本好书,如同与一位品行高尚的人对话。虽然圣贤之人已经过世,但他们的思想、德行、价值观渗透在其著作中。“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通过读书,读者可领略到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晋代雅士陶渊明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通过读书,读者可感受到唐代诗圣杜甫的志向; “举世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通过读书,读者可体会到爱国诗人屈原怀瑾握瑜却报国无门的无奈和 遭遇流放“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 的高尚节操。通过读书,让现代人能够穿越时空,与古代圣贤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与古代圣贤有了心灵的融碰。正是因为这种突破时空限制的心灵相遇,让现代人能够亲圣人之书,信圣人之道。

三、读书对教师和学生的“明志”与“润德”作用

教师读教育界贤者所著之书,不用与作者见面,也可受其教育观和为师之德的滋养。读夏丏尊先生《爱的教育》:“ 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可让为人师者明白教师作为园丁要用爱浇灌学生,作为灵魂的工程师要用爱塑造学生。读叶澜教授《教育概论》:“要想让一片空地不长荒草,唯一的办法是给它种满庄稼。让我们齐心协力在孩子们的空地上播撒善良、博爱、宽容的种子,那么,他们一定能结出累累硕果。”可让为师者明白教师只有播种善的种子,方能收获硕果。读前苏联教育家 100条建议》、《要相信孩子》、《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关于人的思考》、《让少年一代健康成长》、《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等系列教育书籍,既让每位教师认识到教师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坚定从教的信念,这便是读书的“明志”作用。同时,又会让每位教师领悟要把整个身心献给孩子,最重要的就是爱孩子。“ 如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那么孩子的一切便会是自己的一切,便会竭尽一切为孩子谋划与工作。如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那么就要走进孩子的心中,尊重、认识、理解、欣赏孩子,了解孩子的兴趣和需要,给孩子成长所需要的精神食粮。”“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人性、对孩子们深沉的爱,兼有父母亲温存和睿智的严厉与严格相结合的那种爱。”当教师在读书的过程中,读到这些发自肺腑振撼人心的句子时,会唤起教师的自省,这便是读书的润德功能。

对于学生,读书,同样不仅可以增进知识,开拓视野。也可以陶冶情操,起到“明志”、“润德”的作用。读一本好书,尤其是一本学生感兴趣的好书,学生能够自发自愿的沉浸其中,汲取养份。读名人传记类的书可以让学生从人物的亲身经历中思考、反省。例如,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身残志坚、与命运抗争的过程会引发学生面对困境的思考和对自己生活现状的反省,明确志向;读《上下五千年》之类的历史书可以让学生从历史中回顾过去,思考未来。每一段历史故事、历史人物,都有当时代价值的引领作用。如读我国上古历史,可以从“举选贤与能,天下为公”的尧舜时代引发思考,从为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身上得到启发。读中国近代革命史,又可从革命先驱为中华之崛起的事迹中受到爱国情怀的感染,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相比枯燥的道德说教,读书更能引起学生与书中人物的共鸣,引发学生自省,从而起到润物无声的“明志”与“润德”作用。

校园应该是书香四溢,充满朗朗读书声的地方。南宋朱熹《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把书比作倒映天光云影的半亩方塘,比作知识的源头活水。只有不断读书,一个人才能不断更新知识,永保先进和活力。腹有诗书气自华!老师和学生,作为读书人,只有多读书,读好书。方能外修气质,内修涵养。

希望我们每位老师、学生将阅读延伸至生活的每一天、生命的每一刻。希望每一位老师和学生,志存高远、德润校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

古人关于读书的论述

中国古代八大兵书,你都知道是什么吗?

中国古代八大兵书是一部世界的兵学圣典,被誉为“天下奇书”,更是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奇书圣典。中国古代八大兵书是中国历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兵者,国之大事,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的无上利器,是流行于商界的商战指南,更是公认的世界上伟大的军事著作。中国古代八大兵书更是一部军事哲学书,把人类生死场上的智慧较量深刻展示出来,成为中华谋略的集大成者。

1、《姜太公兵书》(周朝)姜尚

中国完整统一的军事哲学思想,是从姜太公开始的。周公旦的“文治”与“武功”谋略,也是学自于太公而又加以发挥的,可以说,周朝的统一大业与太公的谋略精神是密不可分的。姜太公的谋略思想,主要体现在《六韬》之中。虽然《六韬》是后人追述的著作,但这是因为古人没有著书的观念,其学说多半是以传说为基础,经后人整理加工而成的,《六韬》的精辟内容则是以姜太公军事思想为基础的 。

《孙子兵书》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璀璨文化中的瑰宝,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哲理与实践兼备的军事巨著,也是世界上流传时间最长、传播范围最广、历史影响最大的兵学圣典,享有“东方兵学鼻祖”、“世界古代第一兵书”、“兵经”等美誉。《孙子兵书》,被誉为天下第一军事奇书,自问世以来即被奉为“兵经”,它不仅对我国的军事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占据着重要地位。在兵学史上,《孙子兵书》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军事理论著作。作为一部军事圣典,它一直被历代政治家、军事家、商人、学者奉为至宝。

《吴子兵书》是中国古代一部非常重要的兵书,与《孙子兵书》齐名。根据《韩非子.五蠹篇》与《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的记载,《吴子兵书》在战国末年和汉初曾广泛流传,尤为治军领兵者所称道,乃兵家必读之书,影响极大。今本《吴子兵书》不一定是吴起的原著,但其内容基本上反映了吴起的政治军事思想。而吴起曾授业于曾子,因此书中之主导思想较偏向于儒家,比如说吴子对兼顾“名治武备”与“内修文德”,以及推崇“礼义”等等的主张。

《孙膑兵书》是战国中期杰出军事家孙膑所著。全书反映了孙膑的军事思想。认为战争有一定的规律;在战略战术上贵“势”,即依据一定条件占据主动和优势;突破前人速战速决的理论,提出了持久作战的思想;适应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强调攻城;认为只有覆军杀将方为全胜,开创歼灭战的理论;对野战中车垒的运用、阵法的研究和将领的必备条件等均有阐述。

5、《尉缭子兵书》(战国)尉缭

《尉缭子》是中国古代著名兵书《武经七书》之一,历有著录,但篇数不等,有《续古逸丛书》影宋本及明、清刊本等存世,全书计5卷,24篇,9000余字。另唐魏征《群书治要》辑存4篇;1972年,银雀山汉初墓出土残简6篇,与其他版本相应之篇大同小异。《隋书·经籍志》注称《尉缭子》,作者为尉缭,梁惠王时人,有疑为秦王政时尉缭所作,也有疑为后人伪托。据现有资料推断,成书似在战国中期。

《尉缭子》围绕“刑德可以百胜”之说,广泛论述用兵取胜之道。天官、兵谈、制谈、武议、治本等篇着重论述战争与政治、经、济的关系等;战威、攻权、守权、战权等篇,主要论述攻守权谋和战法;将理、十二陵、重刑令、伍制令、分塞令、兵教、兵令等篇,着重论述治军原则、要求及各种军事律令。

6、《诸葛亮兵书》(三国)诸葛亮

流传至今的《诸葛亮兵书》,虽然有人推测可能是后人托诸葛亮之名而作,但它所涉及的治国、治军方面的理论,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是我们面临新经济时代的得力助手。《诸葛亮兵书》予人诸多启示,包括善识人性、用人需“道之以德、齐之以礼”、需从谏如流,广闻博见、治国务立其本等。

7、《刘伯温兵书》(明朝)刘基

《刘伯温兵书》是“中国古代八大兵书”之一,全书共分100战,主要对刘伯温兵书中的战略计谋作了介绍,具体内容包括火战、必战、和战、疑战等。本书是一部别具特色的军事理论著作。书中所选战例故事性强,阐述生动活泼,堪称一部军事故事集。而作者文笔生动,更增加此书的可读性。

8、《曾国藩兵书》(清朝)曾国藩

《曾国藩兵书》概括了作为清廷的忠言将领曾国藩在治理军事方面的才能,整理出一些国藩疏奏、书信兵法思想、曾国藩治兵语录、曾国藩与《曾国藩兵书》等语段,对原书文字做了较详细、确切的注释和翻译,特别以“评析”的形式对原文所揭示的深刻智慧做了深入浅出又切合要旨的阐释,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曾国藩的带兵之道。

古代足球专业书籍《蹴鞠图谱》:踢法、礼仪、行话一应俱全

央视新闻官博介绍了古代的足球专业书籍《蹴鞠图谱》,其中也包括有女子蹴鞠运动的介绍,记录了踢法、礼仪、行话等。

2000多年前,齐国都城临淄人的日常活动就有“蹴鞠”;唐代,鞠从实心发展到充气,女子蹴鞠开始盛行;宋代,蹴鞠迎来黄金时期。古人还在足球专业书籍《蹴鞠图谱》中,记录了踢法、礼仪、行话等。

宋代的鞠则由8片演变为12片,球重14两,400多克(古代度量衡,1斤=16两)与现代足球(32片)相近。

再加之“内缝法”的运用(内缝法:即缝好后翻转使缝成的球壳表面上不露线脚),因此,宋代鞠长得像现代足球一点也不穿越。除了球体本身,蹴鞠运动和现代足球的区别还有很多。

蹴鞠的玩法包括“筑毬”,即在球不落地的前提下,一脚“世界波”将球踢过“风流眼”,即可得分,类似于现在足球场上的点球大战。

宋代白打踢法,“脚头十万踢,解数百千般”。

如果说筑毬是专业球队正规竞技,白打则类似现在的颠球比赛,球员们用头、肩、背、腹、膝、足等部位接触球,使“球终日不坠”。

汉代人最初把蹴鞠当作训练军队的手段,后来慢慢演变成一种娱乐运动。

明代杜堇的《仕女蹴鞠图》描绘了唐朝女子踢球的画面。唐代,女子蹴鞠开始盛行与充气鞠有关,球更轻巧、弹性更强,很容易踢高踢出花样。

在唐代,蹴鞠不但从皇室贵族“踢入寻常百姓家”,“女足”也成了一道风景线。到了宋代,蹴鞠迎来黄金时期。

元代钱选的《宋太祖蹴鞠图》(局部) 。描绘的是宋太祖赵匡胤,与其弟赵光义及宰辅大臣赵普等用白打方式蹴鞠嬉戏的场景。

擅长“花式足球”的宋太祖,大宋“中超联赛”的发起人宋徽宗,都是蹴鞠的“铁杆粉丝”和“顶尖高手”,有了狂热球迷带头,“蹴鞠”想不火很难,在宋朝不仅产生了专门制作鞠的手工业作坊。还诞生了以“齐云社”为代表的“足球俱乐部”的雏形。

这些俱乐部带头规范“行规”、进行“青训”、举办“杯赛”。俨然宋代足球业界的“大哥范儿”,可见蹴鞠在宋朝的繁盛程度,堪比如今世界杯期间的盛况。

明清时期,蹴鞠逐渐沉寂,但依然以自身的魅力吸引着后来者。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