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卦中心 >> 正文

关于黄沙的古诗词:大漠风尘日色昏

更新时间: 2025-09-08 12:26:10

阅读人数: 713

本文主题: 古诗《从军行》大漠风尘

1、云山万重兮归路遐,疾风千里兮扬尘沙。——蔡文姬《胡笳十八拍》

2、二十属卢龙,三十防沙漠。平生爱功业,不觉从军恶。今来客鬓改,知学弯弓错。赤肉痛金疮,他人成卫霍。目断望君门,君门苦寥廓。——于濆《边游录戍卒言》

3、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4、烽火动沙漠,连照甘泉云。汉皇按剑起,还召李将军。兵气天上合,鼓声陇底闻。横行负勇气,一战净妖氛。——李白《塞下曲留守·其六》

5、大漠空高尘不飞,新秋塞上草犹肥。石榴红绽葡萄紫,博望遥驰宛马归。——左光斗《入塞曲》

6、绝漠秋山在,阳关旧路通。——耿湋《横吹曲辞·出塞》

7、只见如山白浪飞,更堪动地黑风吹。渺茫直际九州外,汹涌常如八月时。河伯岂能穷海若,灵胥仅可吓吴儿。惜无散发骑鲸友,共了南游一段奇。——刘克庄《十五里沙》

8、齐公生人表,迥天闻鹤唳。清论早揣摩,玄心晚超诣。入相廊庙静,出军沙漠霁。见深吕禄忧,举后陈平计。甘心除君恶,足以报先帝。——张说《五君咏五首·魏齐公元忠》

9、交河拥寒雾,陇首暗沙尘。——阴铿《昭君怨》

10、眼见风来沙旋移,经年不省草生时。莫言塞北无春时,总有春来何处知。——李益《度破讷沙》

11、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李颀《古从军行》

12、鼓角雄山野,龙蛇入战场。流膏润沙漠,溅血染锋铓。——李隆基《平胡》

13、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高适《燕歌行》

14、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15、塞北无草木,乌鸢巢僵尸。泱渀沙漠空,终日胡风吹。战卒多苦辛,苦辛无四时。——戎昱《塞下曲》

16、波斯老贾度流沙,夜听驼铃识路赊。——马祖常《河惶书事》

17、草上孤城白,沙翻大漠黄。秋风起边雁,一一向潇湘。——齐己《边上》

18、自古多征战,由来尚甲兵。长驱千里去,一举两蕃平。按剑从沙漠,歌谣满帝京。寄言天下将,须立武功名。——张祜《杂曲歌辞·采桑》

19、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驰誉丹青。——《高宗时语》

20、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高适《燕歌行》

21、飞狐白日晚,瀚海愁阴生。——虞羲《咏霍将军北伐》

22、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杜甫《咏怀古迹五首》

23、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24、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高适《蓟中作》

25、闻君为汉将,虏骑罢南侵。出塞清沙漠,还家拜羽林。风霜臣节苦,岁月主恩深。为语西河使,知余报国心。——崔颢《赠梁州张都督》

26、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岑参《碛中作》

27、草上孤城白,沙翻大漠黄。秋风起边雁,向潇湘。——齐己《边上》

28、关山万里远征人,一望关山泪满巾。青海戍头空有月,黄沙碛里本无春。高槛连天望武威,穷阴拂地戍金微。九城弦管声遥发,一夜关山雪满飞。——柳中庸《凉州曲二首》

29、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王昌龄《从军行》

30、关头落月横西岭,塞下凝云断北荒。漠漠边尘飞众鸟,昏昏朔气聚群羊。——崔融《从军行》

31、吹角动行人,喧喧行人起。笳悲马嘶乱,争渡金河水。日暮沙漠陲,战声烟尘里。尽系名王颈,归来献天子。——王维《从军行》

32、大漠风沙里,长城雨雪边。——高适《信安王幕府诗》

33、眼见风来沙旋移,经年不省草生时。莫言塞北无春到,总有春来何处知。——李益《度破讷沙二首·其一》

34、边兵春尽回,独上单于台。白日地中出,黄河天外来。沙翻痕似浪,风急响疑雷。欲向阴关度,阴关晓不开。——张蠙《登单于台》

35、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李贺《马诗》

36、九月天山风似刀,城南猎马缩寒毛。将军纵博场场胜,赌得单于貂鼠袍。——岑参《赵将军歌》

37、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事。——陆游《夜泊水村》

38、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王维《使至塞上》

39、二郎山下雪纷纷,旋卓穹庐学塞人。化尽素衣冬未老,石烟多似洛阳尘。——沈括《延州》

40、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陲。——曹植《白马篇》

41、眼见风来沙旋移,经年不省草生时。莫言塞北无春到,总有春来何处知。破讷沙头雁正飞,鸊鹈泉上战初归。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李益《度破讷沙二首·其二》

42、杨柳招人不待媒,蜻蜓近马忽相猜。如何得与凉风约,不共沙尘一并来。——陈与义《中牟道中》

43、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常建《塞下曲》

44、萧条万里外,耕作五原多。一扫清大漠,包虎戢金戈。——李白《发白马》

45、昼伏宵行经大漠,云阴月黑风沙恶。——白居易《缚戎人》

46、身逐塞鸿来万里,手披荒草看孤坟。擒生绝漠经胡雪,怀旧长沙哭楚云。——刘长卿《送李将军》

47、沙飞朝似幕,云起夜疑城。——萧纲《陇西行》

48、朝发铁麟驿,夕宿金河戍。奔波急王程,一日千里路。但见容鬓改,不知岁华暮。悠悠沙漠行,王事弥多故。——张震《宿金河戍》

49、双浮双浴傍苔矶,蓼浦兰皋绣帐帏。长羡鹭鸶能洁白,不随鸂鶒斗毛衣。霞侵绿渚香衾暖,楼倚青云殿瓦飞。应笑随阳沙漠雁,洞庭烟暖又思归。——卢汝弼《鸳鸯》

关于黄沙的古诗词:大漠风尘日色昏

大漠风尘日色昏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这首诗描写的是奔赴前线的戍边将士听到前方部队首战告捷的消息时的欣喜心情,歌颂了他们奋勇杀敌、忘我报国的英雄主义精神。这首诗气魄宏大,热情洋溢,一扫边塞诗凄婉悲凉的一贯风格。 诗的一、二句“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采用倒装的句式,描绘了戍边部队奉命开拔及行军途中的情景。“大漠风尘日色昏”,由于我国西北部的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均呈自西向东或向东南走向,在河西走廊和青海东部形成一个大喇叭口,风力极大,狂风起时,飞沙走石。因此,“日色昏”接在“大漠风尘”后面,并不是指天色已晚,而是指风沙遮天蔽日。但这不光表现气候的暴烈,它作为一种背景出现,还自然对军事形势起着烘托、暗示的作用。在这种情势下,唐军不是辕门紧闭,被动防守,而是主动出征。为了减少风的强大阻力,加快行军速度,战士们半卷着红旗,向前挺进。这两句于“大漠风尘”之中,渲染红旗指引的一支劲旅,好像不是自然界在逞威,而是这支军队卷尘挟风,如一柄利剑,直指敌营。这就把读者的心弦扣得紧紧的,让人感到一场恶战已迫在眉睫。这支横行大漠的健儿,将要演出一种惊心动魄的场面。在这种悬想之下,再读后两句:“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这可以说是一落一起。读者的悬想是紧跟着刚才那支军队展开的,可是在沙场上大显身手的机会却并没有轮到他们。就在中途,捷报传来,前锋部队已在夜战中大获全胜,连敌酋也被生擒。情节发展得既快又不免有点出人意料,但却完全合乎情理,因为前两句所写的那种大军出征时迅猛、凌厉的声势,已经充分暗示了唐军的士气和威力。这支强大剽悍的增援部队,既衬托出前锋的胜利并非偶然,又能见出唐军兵力绰绰有余,胜券在握。 从描写看,诗人所选取的对象是未和敌军直接交手的后续部队,而对战果辉煌的“前军夜战”只从侧面带出。这是打破常套的构思。如果改成从正面对夜战进行铺叙,就不免会显得平板,并且在短小的绝句中无法完成。现在避开对战争过程的正面描写,从侧面进行烘托,就把绝句的短处变成了长处。它让读者从“大漠风尘日色昏”和“夜战洮河北”去想象前锋的仗打得多么艰苦,多么出色。从“已报生擒吐谷浑”去体味这次出征多么富有戏剧性。一场激战,不是写得声嘶力竭,而是出以轻快跳脱之笔,通过侧面的烘托、点染,让读者去体味、遐想。这一切,在短短的四句诗里表现出来,在构思和驱遣语言上的难度,应该说是超过“温酒斩华雄”那样一类小说故事的。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而立之年,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大漠风尘日色昏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这首诗描写的是奔赴前线的戍边将士听到前方部队首战告捷的消息时的欣喜心情,歌颂了他们奋勇杀敌、忘我报国的英雄主义精神。这首诗气魄宏大,热情洋溢,一扫边塞诗凄婉悲凉的一贯风格。 诗的一、二句“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采用倒装的句式,描绘了戍边部队奉命开拔及行军途中的情景。“大漠风尘日色昏”,由于我国西北部的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均呈自西向东或向东南走向,在河西走廊和青海东部形成一个大喇叭口,风力极大,狂风起时,飞沙走石。因此,“日色昏”接在“大漠风尘”后面,并不是指天色已晚,而是指风沙遮天蔽日。但这不光表现气候的暴烈,它作为一种背景出现,还自然对军事形势起着烘托、暗示的作用。在这种情势下,唐军不是辕门紧闭,被动防守,而是主动出征。为了减少风的强大阻力,加快行军速度,战士们半卷着红旗,向前挺进。这两句于“大漠风尘”之中,渲染红旗指引的一支劲旅,好像不是自然界在逞威,而是这支军队卷尘挟风,如一柄利剑,直指敌营。这就把读者的心弦扣得紧紧的,让人感到一场恶战已迫在眉睫。这支横行大漠的健儿,将要演出一种惊心动魄的场面。在这种悬想之下,再读后两句:“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这可以说是一落一起。读者的悬想是紧跟着刚才那支军队展开的,可是在沙场上大显身手的机会却并没有轮到他们。就在中途,捷报传来,前锋部队已在夜战中大获全胜,连敌酋也被生擒。情节发展得既快又不免有点出人意料,但却完全合乎情理,因为前两句所写的那种大军出征时迅猛、凌厉的声势,已经充分暗示了唐军的士气和威力。这支强大剽悍的增援部队,既衬托出前锋的胜利并非偶然,又能见出唐军兵力绰绰有余,胜券在握。 从描写看,诗人所选取的对象是未和敌军直接交手的后续部队,而对战果辉煌的“前军夜战”只从侧面带出。这是打破常套的构思。如果改成从正面对夜战进行铺叙,就不免会显得平板,并且在短小的绝句中无法完成。现在避开对战争过程的正面描写,从侧面进行烘托,就把绝句的短处变成了长处。它让读者从“大漠风尘日色昏”和“夜战洮河北”去想象前锋的仗打得多么艰苦,多么出色。从“已报生擒吐谷浑”去体味这次出征多么富有戏剧性。一场激战,不是写得声嘶力竭,而是出以轻快跳脱之笔,通过侧面的烘托、点染,让读者去体味、遐想。这一切,在短短的四句诗里表现出来,在构思和驱遣语言上的难度,应该说是超过“温酒斩华雄”那样一类小说故事的。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而立之年,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出门看 一作:出看门)

标签: 古诗词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