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仅凭半句就封神的诗句,还有谁?
那些仅凭半句就封神的诗句,还有谁?
开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时年幼,未识人间风月,误会仙女归瑶池。
今不惑,方知碎银几许,可使神女入包房。[流泪]
人有生老三千疾,唯有相思最难医[泣不成声]
我心性如何,旁人知道些什么,又关旁人什么事,是非在己,毁誉由人,得失不论
白茶清欢无别事,我在等风也在等你!
愿许秋风离别意,散我心中意难平!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唐代诗人李涉的一首诗,仅凭半句封神
李涉(约806年前后在世),唐代诗人。字不详,自号清溪子,洛(今河南洛阳)人。早岁客梁园,逢兵乱,避地南方,与弟李渤同隐庐山香炉峰下。后出山作幕僚。宪宗时,曾任太子通事舍人。不久,贬为峡州(今湖北宜昌)司仓参军,在峡中蹭蹬十年,遇赦放还,复归洛阳,隐于少室。文宗大和(827-835)中,任国子博士,世称“李博士”。著有《李涉诗》一卷。存词六首。
本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诗人李涉在唐宪宗时被贬谪为峡州司仓参军,后来又被流放南方。在他遭遇流放期间,情绪极其消沉。然而,在与鹤林寺高僧的闲聊之中,无意中解开了苦闷的心结,化解了沉溺于世俗之忧烦,于是欣然题诗本篇于寺院墙壁之上,写下此诗。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
整日昏昏沉沉恍若梦中,忽然发现春天即将过去便强打精神登山赏景。 经过一个种满竹子的寺院,与一僧人攀谈许久,难得在这纷扰的世事中暂且得到片刻的清闲。
这首诗是写于镇江鹤林寺的墙壁上。
作者在听了老僧的教训后悟得了对待人生的观念,明白了只有淡化人生功利、平和情绪心态、面对惨淡现实视若罔闻、处变不惊,才能忘记过去,笑对人生,憧憬未来。
第一句是诗人对自己遭遇流放时的内在情绪与外在情态的真实描述。
诗人从“抑”起笔,首先抒写其消极浑噩的内心情态。
在“醉梦”前面修饰以“终日昏昏”,可见诗人面对流放遭遇所表现出来的极度消沉和一蹶不振。
从写法上这是采取了先抑后扬的写法,为下文的“扬”做了一个很好的蓄势和铺垫。
第二句是写诗人在百无聊赖之际,浑浑噩噩之中,忽然发现明媚的春光已经快要离他而远去了,于是强打精神走出户外,登上南山,想借欣赏春色以排遣积郁已久的愁苦与不快。
这里的“春尽”我们应该不仅仅理解为自然界的春天将要过去了,还应该想到人生青春岁月之有限。
诗人不甘心就此消沉下去,不能就这样枉费青春,不甘心庸庸碌碌了此一生,因此才在“忽闻春尽”之后振作精神“强登山”。
第三句中“因”,当为介词,有“由于”之意;“竹院”,就是寺院,僧人参禅悟道修行之地。
诗人来这里干什么?有意来的也好,无意路过也罢,总之,人还是进去了,并且与寺内的高僧谈禅悟道闲聊了很久。
“逢僧话”之“逢”字告诉读者是无意之中碰到的;“话”,即与老和尚谈禅悟道,聊天,吐露心中的苦闷与不快,探讨人生之喜怒哀乐。
作为佛家,对待人生的观念自古多为淡化人生功利,平和情绪心态,面对惨淡现实,视若罔闻,处变不惊。
不论有多大的烦恼与不快,学会深藏于心底,这样才能忘记过去,笑对人生,憧憬未来。
浮生半日闲,是因为过竹院逢僧话。此句深深禅意,揭示了无趣盲目的人生,半日闲最难得。
作者已经对人生有所觉悟,并找出自己的答案。
这首诗就是他心境的写照,有人以为是“偷得浮生半日闲”,并对之解释,其实不然“偷得”也好,“又得”也好,并非对人生的消极应对,而是一种自然之道。
唐李涉有“竹院逢僧话” 诗,竹院之名, 因此显著。——杜洁祥·《鹤林寺志· 人物》
涉工为诗,词意卓荦,不群世俗——辛文房《唐才子传》
中国古代有许多有哲理的禅诗,但是多是为僧入佛者的作品。
这些僧人和出家的佛门子弟,常在山林古寺庙中修行,他们远离尘世,寂寞隐居,淡泊情怀与世无争。他们的作品里的禅机浓浓深刻悟理,但是各有侧重。
但是也有一些佛心向禅,尚未出家的诗人,他们也写出了有禅意的诗篇。
唐代诗人李涉的这首小诗,就是禅意正浓的作品。
李涉早年正逢战乱,他与弟弟李渤同隐居在李白曾留下名诗的庐山香炉峰下。唐宪宗时,李涉曾任太子通事舍人。不久,贬为峡州司仓参军,在峡中蹉跎岁月整整十年。
这首《题鹤林寺僧舍》,就是写在这个时期。李涉的这首诗写得风趣幽默、情景交融、又直白有胸中之意。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李涉遭贬远离京城多年,情绪正是常常“终日昏昏醉梦间”。
但是突然之间见到春风送暖的季节,马上就要过去了,所以是勉强打起精神,去登山访问寺庙。而访问寺庙主要是与高僧去交流,说说自己心中的苦恼。
这两句诗突然峰回路转,当李涉在于高僧交流过后,茅塞顿开,他对自己的现状有了新的感悟,“偷得浮生半日闲。”
这首诗李涉看似在写自己此时心情的变化,但是“偷得浮生半日闲”,却打动了许多人的心。被许多后来者引用,一生经历更加大起大落的苏东坡,他在自己的诗词里改进借用写到:“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而宋代著名的诗人曾巩更是在自己的诗中写道:“昔人春尽强登山,只肯逢僧半日闲。何似一尊乘兴去,醉中骑马月中还。”
黄庭坚的“一炷烟中得意 ,九衢尘里偷闲”,也应该是受到“偷得浮生半日闲”的启发。
洛神赋十大佳句,句句可封神,你会背几句?
三、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四、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五、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 六、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 七、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 八、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十、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璀璨星河中,曹植的《洛神赋》犹如一颗耀眼的明珠,以其华丽的辞藻、细腻的描绘和深邃的情感,成为了不朽的经典之作。
曹植是三国时期曹操之子,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后人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而在“三曹”中,他的才华更为突出,比如谢灵运就评价他是“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而王士祯尝则将他与李白、苏轼并称为“仙才”。
曹植在《洛神赋》中,以超凡的才情,将洛神之美刻画得淋漓尽致,留下了众多令人叹为观止的佳句。
以下,便是其中的十大佳句,它们各自独立成章,又相互交织,共同构建了一个梦幻般的洛神形象。
文中开篇即见洛神身姿之曼妙,轻盈如受惊飞起的鸿雁,柔美似悠然游动的蛟龙。
这八个字用惊鸿和游龙比喻了洛神体态的轻盈婉约,不仅描绘了洛神动态的美,更赋予了她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让人仿佛能亲眼见到那轻盈飘逸的身影,在碧波之上翩翩起舞。
曹植也惊鸿与游龙结合,生动传神地展现了洛神的风姿神韵,极具动态美。
如此形容美人,也被后世文学奉为经典,比如电视剧《甄嬛传》中便有“惊鸿舞”一说,以此形容出纯元皇后与甄嬛的美貌。
洛神的容颜之美,被曹植以秋菊之荣、春松之茂来比喻。
秋菊的绚烂和春松的茂盛挺拔,都是自然界中极美的景象,可单一的每一种皆不足以形容洛神之美,因为洛神兼二者而有之。
菊花开在“百花开尽”的秋天,青松四季常绿,故而此句也赋予了洛神独特的气质:既有容颜的娇美,又有容光焕发,青春常在的非凡的气质和魅力,令人心驰神往。
此句通过轻云遮月、流风回雪的比喻,生动地描绘了洛神那种朦胧、飘逸、变幻莫测的美。
轻云遮月,是洛神的容貌带给人的一种朦胧而神秘的感觉,如同白居易在《琵琶行》里所写的“犹抱琵琶半遮面”之美;流风回雪,则展现的是洛神身姿的轻盈和灵动,恰如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所写的“回眸一笑百媚生”之态。
她的美,如同轻云遮月般神秘莫测,又如流风回雪般轻盈灵动,让人无法捉摸,却又深深为之吸引。
四、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此句从远观和近看两个角度描绘了洛神的美丽。
从远处看,洛神如同初升的太阳映照朝霞,光彩夺目;近处细观,又似出水芙蓉般娇艳动人。此句也让我们想起周敦颐对莲花的形容:“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这一远一近的描绘,将洛神的形象捧得十分的高,也使得洛神之美更加立体、丰富,既有宏大的气势,又不失细腻的柔美,让人叹为观止。
五、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
洛神的身材之美,被曹植刻画得恰到好处。
她既不过分丰腴,也不失之纤瘦,肩膀平直如削,腰部纤细柔软,似乎一切都是刚刚好,不多一分,不少一分,展现出一种完美的身材比例。这样的描写,让人不禁对洛神的美貌心生向往。
而这种浑然天成的无需任何装饰的自然之美,更能打动人,也更显得洛神超凡脱俗,与众不同。
六、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
此句进一步描写洛神的容貌和气质。
“延颈秀项”突出了她修长的脖颈和优美的颈项线条,展现出一种高贵的气质;“皓质呈露”说明她的肌肤洁白光亮,自然地显露出来,不加任何修饰。
“芳泽无加,铅华弗御”则强调她天生丽质,不需要添加任何香料或脂粉来修饰,自然散发着一种清新、纯净的美,体现了洛神的天然之美和超凡脱俗的气质。
七、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
此句详细描绘了洛神的面部特征。
“云髻峨峨”描绘出她高耸的发髻,给人一种端庄、高贵的感觉;“修眉联娟”形容她的眉毛修长而弯曲,如同新月般美丽;“丹唇外朗,皓齿内鲜”则写出了她红润的嘴唇和洁白的牙齿,相互映衬,更加突出了她的美丽;“明眸善睐,靥辅承权”,明亮的眼睛善于顾盼传情,甜甜的酒窝在脸颊上恰到好处地衬托着,使洛神的形象更加生动、迷人,展现出她的灵秀之气。
这样的描写,让人仿佛能亲眼见到洛神的绝世容颜,为之倾倒。
八、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洛神行走时的轻盈迅速,被曹植以“凌波微步、罗袜生尘”的夸张手法来描绘。
洛神仿佛凌波仙子一般,在碧波之上轻盈漫步,每走一步,都带着飘逸的美,罗袜带起的细微尘埃更是增添了几分神秘感。
“凌波微步”也被金庸先生用在了自己的武侠小说里,以轻盈的翩翩姿态续写了一段新的洛神传说。
此句描绘了洛神不仅外貌出众,而且性情温柔。
“柔情绰态”描写了洛神温柔的性情和绰约的姿态,她的温柔和姿态相互交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魅力;“媚于语言”说明她的言语也充满了魅力,能够吸引人,让人感受到一种难以抗拒的魅力,仿佛能融化世间一切冰冷与坚硬。
这样的洛神不仅令人赏心悦目,更让人心生爱慕。
十、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
此句描绘了洛神自带芳香,遗世独立,颇有《楚辞》余韵。
洛神身上散发着幽兰般的芳香,在山间徘徊不前。这一细节描写不仅增添了洛神的神秘感,还让人感受到她内心的柔情与哀愁。她仿佛是一位遗世独立的佳人,在山间独自徘徊,寻找着属于自己的归宿。
这十大佳句,各具特色,以细腻的笔触、生动的比喻和深邃的情感,将洛神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也让《洛神赋》中洛神这一艺术形象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
同时,《洛神赋》也以其华丽的辞藻、优美的文笔和深邃的情感,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