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吕布为何大多数时候不听陈宫的话?看史书记载,你是吕布也不会听
吕布在历史中以无与伦比的武力著称,但即便如此,当他面对刘备与曹操联合的强大压力时,依旧只能选择仓皇逃走。众所周知,吕布最终被困在下邳城,在危急时刻,谋士陈宫给他提供了一个计策,可以让吕布翻盘。然而,吕布并没有采纳陈宫的建议,最后战败被杀。对于吕布为何忽视陈宫的计策,后人多有疑惑,甚至有人认为吕布大部分时间都不听陈宫的话。事实上,如果从当时的形势分析,吕布的决定并非完全没有道理。
陈宫在三国历史上有着极高的声望,同时在曹操心中,他也是一位不可或缺的重要谋士。早期,曹操的势力尚未发展壮大,正是在陈宫的支持下,曹操才得以崭露头角。陈宫对曹操的信任,曹操也一直铭记于心。然而,无论是与曹操还是与吕布,陈宫的地位始终是平等的,并非单纯的上下级关系。陈宫并不是完全依附于他们,而是出于自己的判断与意愿,选择了辅佐他们,这一点与后来的演义版本有所不同。陈宫与这两人的关系,实际上更像是合作伙伴。
这一切的背景要追溯到公元192年,那时,兖州刺史刘岱在讨伐黄巾军时不幸战死,整个兖州的权力真空给了陈宫一个重要机会。作为兖州一位有地位的名士,陈宫决定将自己的希望寄托在曹操身上。他联合其他几位有影响力的人物,将曹操迎到兖州。当时的曹操,实力还处于初步阶段,仅比刘备略好,但却得到了陈宫的大力支持,曹操当然感激涕零,并将陈宫视为心腹。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曹操向来不喜世家名士,但陈宫是个例外,曹操对他非常看重。这份情谊也在陈宫后来决定背离曹操时,显得尤为复杂。
然而,曹操的残忍行事风格最终让陈宫产生了怀疑。正如众所周知,曹操虽然从未能够摆脱自己低微的出身,但他在兖州的所作所为却不容小觑。当时,名士边让对曹操入主兖州极为不满,并公开抨击曹操。曹操虽然表面上忍耐,但他并非能够一直容忍异己。最终,曹操决定对边让下手,一道命令将其处死。此举激起了广泛的反感,尤其是在兖州名士的圈子中,许多人对曹操产生了敌意。然而,曹操依旧我行我素,任何违抗他的人都无法逃脱厄运。
陈宫在曹操初入兖州时,曾对他寄予厚望,但随着曹操逐渐展现出冷酷的本性,陈宫对曹操的忠诚也开始动摇。尤其是在边让之死后,陈宫的内心充满了恐惧,他开始担心自己会成为下一个“边让”。此时,曹操在徐州作战,陈宫趁机开始谋划自己的计划,欲借机更换新主人。虽然他没有兵权,但他依旧希望能找到合适的人选来替代曹操,最终目光锁定了曹操的好友、陈留太守张邈。
张邈与曹操有着深厚的友谊,因此让他背叛曹操显得几乎不可能。但陈宫并没有放弃,他通过一番耐心的劝说,最终说服了张邈,甚至提出将吕布迎入兖州。陈宫看重吕布并非仅仅因为他的武力,更重要的是,吕布头脑简单,容易被利用。吕布杀董卓、背叛丁原、再度背叛袁术,他的反复无常和过于冲动的性格,让他在三国中的声誉并不好。因此,袁绍等人不愿接纳吕布,而陈宫则巧妙地利用了这一点,为吕布提供了一个避风港和一个新的机会。
然而,陈宫从未真心打算将兖州交给吕布,他的唯一目的是借吕布的武力来击败曹操。吕布的能力不容小觑,能够轻松击杀董卓,甚至有可能再次击败曹操。尽管陈宫在与吕布的合作中表现得一副合作伙伴的姿态,但他始终把吕布视为一个工具,而非平等的盟友。在陈宫眼中,吕布不过是一个可以利用的武力载体,而不是未来的领导者。实际上,陈宫与曹操的关系也并非单纯的主从,而是一种互相利用的复杂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吕布与陈宫的关系本身也存在着复杂的权谋角力。在196年夏季,吕布的部下突然反叛,围攻下邳城。吕布不得不匆忙逃离,幸亏高顺赶来平叛。当吕布得知背叛自己的人包括陈宫时,他并没有立即追究,甚至没有对陈宫进行报复。这或许是因为吕布知道,陈宫依旧在他身边担任重要职务,自己并不宜轻举妄动。
从吕布的行为来看,他的隐忍或许更多是出于对陈宫的依赖。当时,吕布手下的兵力大多来源于陈宫,尤其是在与曹操的对抗中,陈宫的支持显得尤为重要。即便吕布意识到陈宫并未将他视为真正的合作伙伴,他依然没有选择与陈宫彻底决裂。
最终,吕布的失败似乎注定。尽管陈宫曾为吕布设计了一个防守反击的计划——埋伏敌人并包围曹操的军队,但吕布的信任危机让他无法全力执行这个计划。在多次背叛和深度的信任危机面前,吕布选择隐忍,但陈宫的背叛早已让他失去了真正的依靠。

原创吕布为何大多数时候不听陈宫的话?看史书记载,耐人寻味
吕布,三国演义中的英雄人物,凭借非凡的武艺和个人魅力,一度风头无两,但在历史的长河中,他因背叛与无情,最终被视为“乱世枭雄”。陈宫,身为一位智勇双全的谋士,他的聪明才智本应为吕布所倚重,但无奈两人之间的合作始终未能达到理想的默契。为何吕布总是不听陈宫的忠告?这其中的原因,充满了复杂的心理和历史背景。
陈宫,三国时期的传奇谋士,原是曹操手下的得力助手。年轻时,他的才智便得到了曹操的青睐,屡次立下赫赫战功。聪慧果断、深谋远虑,陈宫在曹操麾下的地位举足轻重。然而,曹操在背后屠杀士族,暗中操控权力,逐渐暴露出其冷酷无情的一面。这些行径深深打击了陈宫的忠诚,使得他逐渐对曹操的政权产生了深深的不满。最终,陈宫做出了一个勇敢而大胆的决定——投奔吕布。
当时,吕布虽然勇武过人,但在策略和政治斗争的技巧上明显缺乏,他刚刚脱离了董卓的控制,虽拥有强大的兵力与领地,但却未能在战略上找到合适的指引。陈宫清楚地意识到,自己虽对曹操失望,却找到了一个崭新的机会。吕布无疑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势力,尽管他并不完全信任吕布,但还是决定投靠,想借助吕布的力量,在动荡不安的三国时代中为自己开辟一条出路。
吕布最初对陈宫抱有很高的期待,毕竟他周围除了高顺、张辽等忠诚的武将,实在缺乏一位如陈宫般具备智谋的谋士。陈宫的加入,填补了吕布在智谋上的空缺。凭借自己过人的智慧,他为吕布巩固了兖州的防线,策划了多场关键的战役。陈宫提出加强防守、抵御曹操的策略,帮助吕布在多次战斗中脱颖而出。吕布开始逐渐将陈宫视为值得信赖的谋士,而陈宫也在这段时间内享受到了施展才华的机会,二人似乎在事业上取得了相互的认可,关系逐渐密切。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二人之间的裂痕开始显现。正如任何一个权力关系中不可避免的隐患,信任的基础并不牢固。吕布逐渐意识到,陈宫不仅仅是一个智谋之士,他的眼光愈加长远,尽管表面上陈宫忠诚无二,但吕布心中不禁产生了疑虑,怀疑陈宫是否藏有自己的野心。陈宫的聪慧让吕布感到威胁,尽管他没有明确表现出敌意,但心中的不安逐渐加剧。
随着时间的流逝,吕布越来越无法完全信任陈宫。尽管陈宫不断提出有效的策略和建议,吕布却越来越不愿听取。这种变化让陈宫心生不满,原本希望为吕布提供更多帮助的他,渐渐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被忽视。他曾为吕布的胜利贡献巨大,但当吕布的自信逐渐膨胀时,他开始感到自己的智谋似乎变得无关紧要,二人之间的信任正在悄然瓦解。
这种裂痕在多次关键的战役中愈发明显。在与曹操的对抗中,陈宫提出分兵防守的策略,认为分散曹操兵力,能为吕布争取更多的反击机会。然而,吕布却固执地拒绝了这个建议,他认为分兵会削弱自己的力量,导致整体防线的薄弱,更倾向于单兵集结防守的方式,尽管这种策略在当时并不合适,甚至显得过于保守。陈宫对于这一决定深感失望,他知道,吕布虽然勇猛,但在战略眼光上明显缺乏深思熟虑的能力。陈宫的心情也开始发生变化,他不再全心全意地为吕布出谋划策,而是开始怀疑是否还能继续为这样一个不懂信任他的人效力。
吕布内心的怀疑,也逐渐转化为行动上的冷漠。每次陈宫提出建议时,吕布的反应越来越冷淡,甚至有时故意忽视陈宫的意见。吕布的多疑并非源于陈宫的行为,而更多是源于吕布对自己权力的深刻执念。在动荡的时代里,任何强者都必须保持高度警惕,生怕自己的权力被他人取代。吕布的不信任,逐渐将陈宫推向了一个心力交瘁的境地。
这种紧张局势最终在下邳的防守中爆发。陈宫再次提出分兵防守的战略,目的是分散曹军的兵力,为吕布创造反击的机会,但吕布依然固执己见,选择了坚守防线。固守策略虽然短期内看似能抵挡敌军,但最终却导致了吕布的失败。曹操的包围越来越紧,吕布的处境愈发危急。陈宫被俘时,吕布已经陷入绝境,而他却再也无法依赖曾经的智者。
当陈宫被俘后,仍坚持自己的原则,拒绝向曹操投降,最终英勇牺牲。陈宫的死亡几乎成为了吕布失败的象征,他未能见证吕布的胜利,也未能改变这位英雄的悲剧命运。吕布的失败,不仅仅是战场上的屈服,更是因为他对陈宫的背离与误解所导致的信任崩溃。
这段历史,深刻反映了信任缺失和猜疑积累的危险。吕布的失败,最终成了两人心中深深裂痕的悲剧收场。
中国最好的十本史书,你看过几本?
不晚于商周时代,国家机关的历史记载活动就已经制度化。 我国古代有代表性的史家及其著述,一般都具有恢弘的历史视野。他们注重阐述历史的发展过程,探究历史的前因后果。
如司马迁撰《史记》时就提出,“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的著史宗旨。此后,不论是通史家,抑或是断代史家,他们都力图展示其学兼天人和会通古今的恢弘气象,为我们留下了众多的经典史书。
今天向大家介绍我国的十本经典史书,快来看看你都读过几本吧。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品中撰写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此书。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史记》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
《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 历时十九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十六朝1362年的历史。
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资治通鉴·唐纪》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唐纪》
《汉书》,又称《前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汉朝东汉时期史学家班固编撰,前后历时二十余年。
《汉书》主要记述了上起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2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全书共八十万字。
危于累卵,难于上天。——《汉书·枚乘传》
千人所指,无病而死。——《汉书·王嘉传》
《后汉书》,是南朝宋时期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史类文学作品,属“二十四史”之一。 《后汉书》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后汉书》大部分沿袭《史记》《汉书》的现成体例,但在成书过程中,范晔根据汉朝东汉时期一代历史的具体特点,则又有所创新,有所变动。
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弇传》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冯异传》
《三国志》,二十四史之一,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曹魏、蜀汉、东吴纪传体断代史。 《三国志》是三国分立时期结束后,文化重新整合的产物。此书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
《三国志》也是二十四史中最为特殊的一部,因为其过于简略,没有记载王侯、百官世系的“表”,也没有记载经济、地理、职官、礼乐、律历等的“志”,不符合《史记》和《汉书》所确立下来的一般正史的规范。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先主传》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三国志·吕蒙传》
《新五代史》是宋欧阳修撰纪传体史书,属"二十四史"之一。全书共七十四卷,本纪十二卷、列传四十五卷、考三卷、世家及年谱十一卷、四夷附录三卷。记载了自后梁开平元年(907年)至后周显德七年(960年),共五十三年的历史。
《新五代史》是唐宋以后唯一的一部私修正史,欧阳修文采引人入胜,在中国史学史尤其是唐宋以后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尚书》,最早书名为《书》,是一部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
《尚书》列为重要核心儒家经典之一,历代儒家研习之基本书籍。“尚”即“上”,《尚书》就是上古时代的书,它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满招损,谦受益。——《尚书.虞书》
《春秋》是中国古代史类文学作品。 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作品,被称为“传”。代表作品是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春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它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中国现存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据传是由孔子修订而成。
《左传》,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著,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 ,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更是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它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记史文学作品,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 《左传》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
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隐公元年》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
《战国策》,又称《国策》,为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资料年代大部分出于战国时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料的记载。 全书共三十三卷,分十二国的“策”论。内容以战国时期,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同时反映了战国时期的一些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战国策》善于述事明理,描写人物形象逼真,大量运用寓言、譬喻,语言生动,富于文采。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所以也是一部优秀的散文集,对中国两汉以来史传文政论文的发展有相当影响。
《战国策·秦三·蔡泽见逐于赵》
《战国策·赵一·张孟谈既固赵宗》
相关资讯
上篇:史上最强店主